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大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国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还是一手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刽子手?在那个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生死存亡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为人、为官、治家、治学,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经受着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由林乾和迟云飞编写的《曾国藩大传》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全书材料丰富、情节生动,图文并茂,极具可读性。

内容推荐

曾国藩为官清正,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庭和子女;曾氏家族的勤、俭、诚、信、谦、廉等美德堪为古今为官和为民的楷模。今又如何?是我们的不少官员为金钱所诱,为腐败所蠹,腐化堕落,政权建设堪为忧患。再者,我们许多优秀传统也渐次为子女后代丢失,使关心前途、关注后代者产生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编写《曾国藩大传》,抬出已死百年的曾国藩,让后人学习。

《曾国藩大传》由林乾和迟云飞编写,可供传记爱好者参阅。

目录

第一章 业农世家

 一 但以箕裘承祖泽/1

 二 孝闻乡里的父亲/7

 三 性格刚毅的母亲/11

 四 曾门家法的传人/15

第二章 跻身士林

 一 惟楚有才/19

 二 陶澍与湖南经世派的崛起/24

 三 早年两知己/29

 四 曾门第一个进士/33

第三章 锐意功名

 一 圣贤英雄皆可为/37

 二 砥砺人生的师友/40

 三 改易品性的艰难历程/49

 四 得不到“炭敬”的穷翰林/57

 五 理学之外的经世学问/61

第四章 走向高官

 一 三十七岁的部级高官/65

 二 关注巨变,厌恶官场/74

 三 高位不失书生本色/76

 四 署理部务,每日“自课八事”/8l

 五 陈民间疾苦,指皇帝缺失/85

第五章 团练大臣

 一 不忍坐视桑梓之痛/90

 二 别开生面,赤地立新/95

 三 取法“戚家军”/102

 四 精神训练与思想灌输/106

第六章 屡遭坎坷

 一 越俎代庖,不避嫌怨/115

 二 群疑众谤,移师衡州/118

 三 筹办水师,意在长江/122

 四 营垒内部的矛盾/129

 五 潜龙在渊,四拒旨令/133

第七章 初试锋芒

 一 传檄出师,“胜过百万兵”/140

 二 出师不利,首次自杀/142

 三 咬牙立志,整军妙高峰/148

 四 左、胡相助,“引用一班正人”/15l

 五 攻取武汉,有功不赏/166

 六 言词激烈,重劾崇纶/173

 七 调和诸将,胡林翼抚鄂/176

 八 “东南大局,似有转机”/179

第八章 困顿江西

 一 兵败湖口,再次自杀/183

 二 惶惶终日,塔齐布之死/189

 三 “闻春风之怒号,寸心欲碎”/193

 四 仰食他人,艰难经营/196

 五 同年反目,参奏陈启迈/201

 六 罗泽南援鄂/205

 七 罗泽南之死/207

 八 蓄势待机,曾家军入赣/211

第九章 一生三变

 一 “家门有大故,游子心不安”/220

 二 委曲心事,委军守制/224

 三 反躬自省,全无是处/230

 四 身在纯庐,心系军旅/236

 五 国需报销,为部费发愁/239

 六 追思先人,改葬父母/242

 七 朝野奏起,重返军营/245

第十章 历尽艰辛

 一 援浙援闽,均未成行/251

 二 三河惨败,精锐尽失/253

 三 磨砺人才,李鸿章 入幕/259

 四 不去四川当“作客”/263

 五 兵分四路,“办窃号之贼”/266

 六 初战太湖,进围安庆/268

 七 署理江督,“天意岂有转乎”/271

第十一章 运筹帷幄

 一 钦差大臣走稳着/277

 二 总督立规矩,政事新气象/281

 三 曾国藩大开口,左宗棠出山/286

 四 身困祁门,进退维谷/292

 五 应否“勤王”,左右为难/302

第十二章 攻取安庆

 一 旋转之机,取势千里之外/307

 二 大战败英王/312

 三 人琴并亡,为胡林翼请功/318

 四 关注朝局,“虚望太隆”/322

第十三章 天京城下

 一 谋取江浙,别立淮军/328

 二 “中华之难,中华当之”/334

 三 态度强硬,解散“阿思本舰队”/337

 四 曾国荃孤军逼金陵/343

 五 惊心动魄的四十六天/347

第十四章 覆灭“天朝”

 一 紧缩包围圈,围死金陵城/353

 二 凄风腥雨秦淮河/357

 三 杀李秀成之谜/361

 四 部属“劝进”,扑朔迷离/366

第十五章 功高自警

 一 乱世功名,尤为难处/370

 二 推权让利,老庄学说最好/373

 三 韬光养晦,留淮裁湘/376

 四 曾、左龃龉,留百年谜底/382

 五 “重整河山”,勉力为之/385

第十六章 剿捻失败

 一 僧王战死,奉旨平捻/393

 二 万难迅速出征/396

 三 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402

 四 降伏悍将,约法三章 /404

 五 防河不成,师老无功/407

 六 疑谤丛集,求退图保全/409

 七 位高权重,难以息肩/415

第十七章 倡办洋务

 一 近逼卧榻,数千年未有之变局/419

 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423

 三 设厂制造,“为中国自强之本”/427

 四 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437

 五 开历史先河与不可克复的矛盾/441

第十八章 总督直隶

 一 晋见慈禧,位列汉大臣之首/445

 二 改造绿营,兴办练军/451

 三 清理积案,整肃吏治/454

 四 兴修水利,防杜河患/458

第十九章 办理教案

 一 天津教案,震动朝野/463

 二 不吝一死,再立遗嘱/467

 三 左右为难,委曲求全/470

 四 谤议丛积,众矢之的/476

 五 曾国藩的外交方针/480

 六 怅惘无限,三任江督/488

第二十章 不计毁誉

 一 审定“刺马奇案”/490

 二 整军经武,致力自强/493

 三 “日夜望死,忧见宗社之陨”/496

 四 痛自刻责,期待“三不朽”/502

 五 长逝金陵,生荣死亦哀/505

第二十一章 功业文章

 一 经世求变,近代儒宗/512

 二 兵为将有,外重内轻/514

 三 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521

 四 湖湘文化之传承/524

 五 青年毛泽东,“独服曾文正”/530

第二十二章 是非成败

 一 对曾国藩的评价/538

 二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540

 三 “谳之则为元凶”/544

 四 成功的军事家/546

 五 精神楷模/548

 六 毛泽东与蒋介石/552

 七 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554

 八 港台学者的见解/555

 九 冯友兰先生的新观点/556

试读章节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自责”后的曾玉屏简直像变了个人。湘乡地处丘陵地带,全县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在这块土地上,除了靠天吃饭外,还必须用勤劳的双手。曾玉屏像“愚公”一样,开始了在山丘上造梯田的尝试。其艰难的过程真可以感动上苍。曾国藩后来回忆说:三十五岁那年,祖父在高嵋山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那儿的梯田坡陡高峻,田块的面积小得简直和瓦片一样。他开凿石山,开垦荒地,将十几块小田块连接成一片大田地。他夜晚亲自放水,听虫鸣鸟叫以知节气,观察禾苗上露水的情况以为乐事。他还种了半畦蔬菜,每天早晨亲自去除草,傍晚又叫佣工去施肥,走进屋内喂猪,出得屋来养鱼,总是忙个不停。

从辛勤的耕耘中,曾玉屏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自己亲手耕种收获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嫩肥美;凡是自己历尽辛苦得到的,享用起来也特别的心安理得。勤劳磨炼了曾玉屏,曾玉屏也从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回报。当他把鳞甲一样的小山丘改造成阡陌相连的田地时,乡里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始则怀疑,继之赞服,后来都竖起了大拇指,而村中乡邻有什么难以决断之事,也都找他来排解。

在早年不发达的农村,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一户人家膝下无男,往往被人看不起。因此,长孙曾国藩的出生,预示着曾家后继有人,也预示着这个家族有不可限量的前途。曾玉屏更感到责任的重大。他回想起自己的先人自从元朝、明朝时就住在湖南衡阳之庙山,几百年间都没有立宗祠,便与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商措,建立了祠堂,于每年十月举行祭祀。又与家族中人商量,另外立一祀典,每年三月举行,祭祀光大曾门的曾元吉。

曾玉屏还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后辈:“世间一般人消灾求福,往往祈于神灵,这是不可取的。其实能够降福保佑自己的,莫过于自己的祖先。因此,我每年设祭,特别重视生我养我的祖先,而对其他的祭祀,则不很重视。我们曾家,后世即使贫穷了,但礼教不可毁坏;子孙虽然愚笨,但家祭不可从简。”这些后来对曾国藩有很大影响。

曾玉屏早年失学,成年后深以没有文化为耻。因此既令子孙拜名士为师,自己也喜欢交结文人,常邀请他们来家作客。他对那些品格端方,老成稳重的人从不怠慢,对一般的亲戚朋友也热情接待。对落魄了的穷亲戚,更是款待隆重,唯恐不周。至于那些装神弄鬼的巫婆神汉、道士和尚、看风水、算命看相之辈,他则避之惟恐不及。

每当乡里邻居、朋友亲戚遇有婚丧嫁娶之事,曾玉屏从不委派晚辈去应付,而是亲自登堂,郑重其事。若有亲友财力缺乏,不能办事,曾玉屏就拿出积蓄资助。邻里间若发生争吵诉讼,也出面居间调停。对于那些特别横蛮不讲道理的人,则严厉诃责,更多场合都是曾玉屏摆桌酒菜,在桌面上化解矛盾。久而久之,曾家在白杨坪远近数十里,也就颇有声望了。曾玉屏说:所谓正人君子,若是在民间做普通布衣百姓,则要排解一方之难;若是在朝廷当政为官,则要安定社会、平息动乱,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可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曾玉屏都化为实用的锦囊。

曾玉屏治家极严,一家大小,包括大他七岁的妻子王氏在内,见了他莫不屏神敛气。曾国藩的祖母平时“虔事夫子,卑诎已甚,时逢愠怒,则竦息减食,甘受折辱以回眷睐”。低辈分的曾家人更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对于曾国藩的父亲麟书、叔父骥云兄弟,曾玉屏管教尤为严厉,“往往稠人广坐,壮声诃斥,或有所不快于他人,亦痛绳长子,竞日嘀嘀(音赫,严酷的样子),诘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辞,以为岂少我耶?举家耸惧”,而曾麟书对父亲总是“起敬起孝,屏气负墙,跛躇(音促急,恭敬的样子,局促不安)徐进,愉色如初”。(《台洲墓表》)

晚年的曾玉屏并不以家中出了大官而稍有怠惰。道光十八年(1838)底,曾国藩点了翰林后请假抵家,在“宰相无不出翰林”的清代,预示着曾家将会更发达。故此,亲友踵门而贺,曾家治酒款客,大宴多日。客人散去,星冈公对儿子说:“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毋失其旧。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家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从此以后,曾国藩在京师做官十余载,不知有家累。

对一个人成长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中,排在第一的是家庭,其次是环境,第三是教育。曾玉屏之所以告诫主持一家之事的曾麟书要“毋失其旧”,即不要因为个人升发而忘了全家人安身立命之本,在“一人得道”的时代,确实是有独到眼光的。考察曾国藩在京师为官多年,日记及家书中常有拮据之虞,但守住当官的底线——清廉,与家中不牵累有很大关系。反观许多贫寒子弟,负笈请学,满怀志向,一旦手握权柄,便“顿改其所为”(康熙语)。

曾玉屏还一直坚持种菜、拾粪,不丢“勤俭”二字。是年十月,曾国藩进京散馆。离家时,侍祖父曾星冈于阶前。请求祖父训导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曾星冈日:“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曾玉屏没有千叮咛,万嘱咐,而是“要言不繁”,却对曾国藩的一生都有影响。他经常说:“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曾玉屏还有一句座右铭式的话:“晓得下河,须晓得上岸”,又云:“怕临老打扫脚棍”。讲的是做人处事都要把握分寸,留条后路。这些话,后来都成为曾国藩做人的格言。可以说,祖父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对年青的曾国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言:“余常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

道光二十六年,祖父患偏瘫之病。在京做官的曾国藩十分牵挂。二十九年夏,祖父的病情加重。曾国藩几次给父亲写信,希望回家探望。十月初四日曾玉屏去世,曾国藩得信后坚请回乡,父亲坚决不同意,说:祖父生前爱尔特甚,希望你报效国家。并说:大抵骨肉之情,隐相感通,家门将有大故,游子在外,其心先即不安,是亦预为忧思之兆也。

P4-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大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乾//迟云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4289
开本 16开
页数 5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5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3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