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遇见好城市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廖桂贤编著的《遇见好城市》表面上谈的虽然是城市设计,骨子里的精神就是观念挑战。本书的每篇文章的主题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我独立思考的过程,是我对主流或即将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挑战,也是城市挑战旧观念的具体行动纪录。

  本书通过共5部分来讲解,内容为有个性的城市最迷人、交通,非靠汽车不可、与水和平共存不是梦想、消费!浪费?何时该适可而止?!、城市设计革命,未来城市的任务。

内容推荐

好城市的基本条件到底是什么?欧洲的城市为什么特别迷人?

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学习!

让市民住得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设计学!

一场住居新观念的震撼教育!

会吸水的海绵城市、两栖城市抗暖化、受路边停车保护的自行车道、愈塞车愈热闹的流动市场……

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真正动人的风景!

由廖桂贤编著的《遇见好城市》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却实实在在出自肺腑。

《遇见好城市》适合人们以宁静的心情与平和的心态去阅读,最好是读一段,想一想,不断对照读者自己的阅历和理解,书里的篇章好比一段段乐曲,每段都余音绕梁,值得回味。

目录

前言 设计健康绿城市

 现代都市设计不良,生病了!/只有绿色建筑绝对不够,绿色建设才是希望!

 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想像未来美好城市

 【延伸观点】回头想想“绿色建筑”的真义

 【延伸观点】从灰色建设到绿色建设

1 有个性的城市最迷人

 西雅图 离不开西雅图的理由

 西雅图 不只是鲑鱼城市

 西雅图 全民投票,一场未来图书馆建筑的时代革命

  【延伸观点】社区图书馆也很有看头

 西雅图 有创意的济贫

 西雅图 好管事的空间专业者

 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柏林·台北 新旧夹杂、收藏不同年代表情的城市

 台湾 台湾人的欧洲情结?

2 交通,非靠汽车不可?

 美国vs欧洲 从车的城市到人的城市

 美国 停车,就是问题

 西雅图 塞车,非靠高速公路不可?

 加纳·欧洲 谁才是道路的主人?

 西雅图 没车无妨,有车共享

 哥本哈根 几乎人人都有自行车的城市

 西雅图 我在全美最棒的自行车城市

3 与水和平共存不是梦想

 西雅图 神奇的大木残材

 泉州·台北·首尔·伯克利·阿姆斯特丹·柏林 穿越都市的河流,你还好吗? 

 京都 失去生命律动的鸭川,其实很丑!

 欧美 街道和雨水的故事:想像一个海绵城市

 西雅图 都市排水,从鲑鱼开始说起

 波特兰·马尔摩 处处都有排水改造的机会

 美国 住在河道中,能奢望不淹水吗?

  【延伸观点】都市河岸部落去留的习题

 台湾 从河流整治到与洪水共存

  【延伸观点】淹水、泥石流该怪谁? 

 荷兰还地于河:荷兰与河流握手言和

4 消费!浪费?何时该适可而止?!

 台湾 聪明消费,才能救经济

 达到“摇篮到摇篮”,还得节制适量

 真的非买不可吗?别被广告给糊弄了

 你丢掉的旧车、旧电视到哪里去了?

  【延伸观点】非洲最友善的国家

 廉价商品真的很便宜吗?

 买当地,吃当地

  【延伸观点】家乡滋味的高成本

 少吃肉,健康、环保又人道

 比省钱更重要的事

5 城市设计革命,未来城市的任务

 美国 美国梦的真相

 西雅图 西雅图,可以复制的美国梦

  【延伸观点】到达里程碑之后:西雅图温室气体减量的启示

 台湾·米兰 水泥丛林变绿色城市

  【延伸观点】土生土长的原生植物

 西雅图 受伤的土地变公园

 马尔摩 一个全是绿建筑的绿色城区

  【延伸观点】Bo01的绿色建设

  【延伸观点】开发不是硬道理

 汉堡 水岸再开发的迷思

 上海崇明岛 生态城市怎么搞的?

  【延伸观点】可持续设计的谬误

 威尼斯·加纳·泉州 都市里晾衣,有何不可?

 柏林 狗屎变绿金

 人力,就是能源!

 荷兰 从两栖屋到漂浮城市

后记 一个新的世界观

附录 资料来源

试读章节

西雅图 离不开西雅图的理由

许多朋友对于我居住在西雅图,羡慕不已,大部分人也许从未造访过这个城市,但多少也听闻西雅图是个美丽又适于人居的地方。不过,许多人也听说,西雅图有着恶名昭彰的坏天气。

除了短暂的夏天外,西雅图能见到阳光的日子少得可怜。即使在教育文化、环境保育、科技发展上总能傲视其他美国城市,但那些文化贫乏,却天天艳阳高照的加州城市,却硬是在天气上把西雅图比得抬不起头来。

原来是西雅图人的阴谋!

西雅图的秋、冬季冷湿郁闷,在灰蒙蒙的日子里,许多人拿着祖宗八代发誓,说明年一定搬离这城市;但当凉爽的夏天拨云见日,受到短暂美好所蛊惑,搬家计划就再延一年吧}于是年复一年,人们虽然没有停止对天气的抱怨,却终究离不开西雅图。

另外,当城市中的其他事务慢慢占据了注意力,天气似乎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糟糕了,因为西雅图实在有太多值得人们忘掉阴郁天气的理由!

于是这几年,连我也开始相信这个广为流传的阴谋论:西雅图天气恶劣的形象其实是西雅图人刻意制造的阴谋,是为了维持生活品质而故意强调的缺点,以吓阻人们搬来这里的意愿。

人们不想离开西雅图的事实也反映在白领阶层的高失业率上,我确实有一些朋友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轻易求去,宁愿失业在家里蹲,也要等到当地的就业机会。另外我也耳闻,华盛顿大学(Unlverslty of Washlngton)教职员工的薪水一向比其他大学来得低,想来必是仗着西雅图本身的吸引力,不必用高薪就能够留住人才吧!

努力做自己的西雅图

不想离开西雅图的人,都有被这城市吸引的独特原因。若不是因为回到故乡更吸引我,我大概也想终身定居在这里,所以我也有难舍西雅图的理由。因为知道自己终究会是过客,于是我开始写西雅图的故事……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难舍西雅图,并不只是因为她夏天的美好,更是因为她鲜明的个性。

如果城市像人一样也有不同的个性,那么西雅图在我眼中就是一个在保守大环境中努力做自己的大女生,有着不盲从潮流的倔强;她不浓妆艳抹,没有华丽建筑的打扮,但有着美丽的自然山水,天生丽质,让人更是忍不住倾心。

这个大女生努力让自己兼容并蓄,在连锁企业占据全美城市的经济版图之际,她固执地维护当地产业,即便这儿是星巴克的发源地,西雅图人仍热情地支持各具特色的社区咖啡厅。

这个大女生宁愿把钱花在文化而非商业上,当其他城市拼命地盖购物中心和办公大楼时,西雅图却盖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细致的图书馆。

这个大女生相信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处,于是让城市公园成为其他小动物的栖息地,帮濒临绝种的鲑鱼改善残破不堪的水域家园。

这个大女生也爱惜整个地球,不但采取积极行动对抗全球暖化,更展现领导魄力,组织其他美国城市一起减碳。

这个大女生还非常鸡婆,好管国际事务,从1999年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激烈抗议,到2008年初为巴勒斯坦平民被以色列无辜屠杀而走上街头,西雅图人从不看轻自己的公民力量,绝不在社会、环境和人道议题中缺席。

这么有个性的城市,深深吸引着许多有着类似特质的人来到这里,一边找寻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边也可以自当地做自己。这是我撰写西雅图故事的灵感,也是我难舍西雅图的理由。

西雅图 不只是鲑鱼城市

一位在华盛顿大学念硕士的朋友跟我聊起地景建筑系的课程。她告诉我,几乎每堂课、每个设计案都跟鲑鱼脱不了关系,从小尺度的街道设计到大规模的社区开发案,老师总要求学生替鲑鱼着想,力求设计的环境不会对鲑鱼产生负面冲击。

明明是来学设计的,却无一事不扯上鲑鱼,朋友开玩笑地说,她根本是在念鲑鱼学校!

这样的“鲑鱼现象”不仅限于学院,鲑鱼在西雅图可以说是巨星级的保育动物,其高曝光度肯定会让其他生存也受到威胁的动物羡慕不已。

来自鲑鱼的启发

鲑鱼为什么那么重要?有洄游习性的鲑鱼,一到生育期就会从海洋回到出生地孕育下一代。过去,在鲑鱼洄游季节,美国西北地区河流中有着成千上万的鲑鱼争相逆流而上,对印第安人而言,它除了是上天赏赐的食物,更代表大海赐予陆地的养分,因此在印第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鲑鱼洄游代表海洋带给陆地的养分,这个在世世代代的印第安文化传承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道理,却直到近一二十年才慢慢被现代科学家所了解。

美国西北地区的鲑鱼在淡水中出生后开始游向大海,在海洋的丰富养分中成长,到了三至五岁的生育年龄时已是硕大又健壮,并开始向河流洄游。P14-18

序言

朴实平和的生态城市宣言

经彭涛先生介绍,拜读了廖桂贤小姐的书《遇见好城市》。尽管我和廖小姐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却被这本书和作者的思想所打动。廖小姐长期旅居国外,对欧洲和北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有深切的体验,她深入思考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在书中看似不经意地从景观、环境,谈到经济、产品和垃圾,从生活谈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书中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谈城市,谈天气,谈汽车、自行车、三轮车,谈鲑鱼,谈排水和保水,谈游民和济贫,谈公民态度,谈现代感和城市的生命力,谈她钟爱的西雅图、波特兰、阿姆斯特丹、马尔摩、哥本哈根、柏林的波茨坦广场、首尔的清溪川、汉堡的滨水空间开发,谈德国、美国、荷兰、加纳和中国,谈那些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城市,最后回归到她的故乡城市——台北。字里行间蕴含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那些感动了廖小姐的事物,经过她自己平和的描述,也感动了我们。作者记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的环境设计和品质,以全球的视野和延伸的观点,反观台湾的城市设计,主张城市设计革命,呼吁找回台北的特色,使其愈来愈“台北”。

人类创造了城市和城市生活,人类在构造城市的过程中实现了梦想,也重塑了自身。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里的人们在摆脱了各种禁限和狭隘意识之后,能够变得像神灵一样崇高。”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确实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出现了无数伟大而又宜居的人性化城市。我们会向往那些神灵一般崇高的城市,欣赏那些与天地神人和谐共存的城市,赞叹那些犹如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城市和建筑。

然而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是无法复制的,复制别的城市就会成为迪士尼式的游乐场。廖小姐特别崇尚城市的文化特质,强调城市的个性,反对城市和环境的不伦不类的复制。她认为:“与其设法把台湾变脸成另一个地方,我们何不设法创造出自己的风味,让它与‘欧式’一样引人入胜呢?”

书中有许多提法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如“绿色建设”、“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人车合流”、“汽车共享”、“海绵城市”、“与洪水共存”、“聪明消费”、“以过程为导向的可持续设计”、“升起‘万国旗’的城市”等,虽语不惊人,却寓意深刻。作者强调软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主张生态时代的城市空间环境观念,使城市和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遇见好城市》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却实实在在出自肺腑。这本书适合人们以宁静的心情与平和的心态去阅读,最好是读一段,想一想,不断对照读者自己的阅历和理解。我觉得这本书里的篇章好比一段段乐曲,每段都余音绕梁,值得回味。读者可以将作者的这一段段乐曲,组合成一部交响乐。这整本书就像一个理想城市的宣言,虽然很有此乌托邦的成分,仔细思考却不无道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郑时龄

2011年3月26日

后记

一个新的世界观

我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与营造生活环境的手段,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诠释,也是对自然或生态系统的认知。

要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修复城市,让现代都市与其他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世界观,那么,到底当前的世界观出了什么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从19世纪末期,世界各地纷纷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开始西化,连人与自然的态度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儿的思维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看待自然的态度。他认为世界是由“心”(mind)与“物”(matter)两个独立的领域所组成:人类天生拥有灵魂、理性,以及文化的“心”,而自然世界不过是蛮荒而无秩序的“物”,是一个服务人类的大机器,因此人类不但优于自然及其他物种,而且还是独立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外,所以人类有必要对自然采取控制管理,设法驯旧艮大自然,让她遵循人类的秩序。

许多学者认为,深受笛卡儿思想影响的世界观是造成近代环境恶化的主因。但即使到现在,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二乖世界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是根深柢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所谓的自然就是“非人的”,而“人造的”就是不是自然的,也因此,都市这个表面上充满着人为构造物的环境,普遍被认为是非自然的。

复杂的世界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发现世界上各种现象远比过去所认知的复杂难解,于是,一个有别于笛卡儿思想的新世界观已经浮现。

要介绍这个新的世界观得先从笛卡儿的“机械论”说起。笛卡儿认为整个世界是一部为人类服务的大机器,要认识这个机器的唯一方式,就是将组构的零件拆解开来逐一了解,当我们能充分了解所有的组件,也就代表了对这个机器的整体了解,这样借由了解组成元素来认识整体系统的知识建构方式,被称为机械论。

过去科学家对机械论自20世纪中期,“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的出现开始挑战机械论,接着,“复杂理论”的快速发展,慢慢淘汰了笛卡儿的机械论。

机械论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学者在对不同的自然及文化系统观察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很多系统的特性在其组成元素中根本找不到!举例来说,就算我们把组成一个人的所有器官,包括四肢、五脏、六腑等都研究透彻了,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活蹦乱跳的生命。

学者慢慢了解,要知道一件事或一个系统,光靠了解所有组成的元素是远不够的,因为各个组成元素彼此之间并非独立运作,而是相互作用着,正因为有相互作用,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所有元素的加总并不等于整体,一加一会大于二。具备这样特质的系统,在科学上就被定义为“复杂”(complex),要了解一个复杂系统,非得了解系统整体的组织架构不可。于是,一个新的世界观俨然成形。

在笛卡儿的机械论中,世界不过是许多元素的大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是次要的,甚至被忽略的;在新的世界观中,世界是一个由各种交错关系所组成的网络,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为重要,但元素本身的细节则不是重点。在这个新的世界观中,网络是任何事物的基础,各个不同层级的生命系统,小自细菌、大到城市,基本上都是网络型的组织系统。

借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Fritjof Capra)的话来说,我们可以用“网络中的网络”来想像生命系统的复杂性:每一个单独的系统都是网络,并且在更广的网络中与其他网络系统互动。那些我们以为是独立的个体,其实并没有眼睛看到的那么“独立”,除了由实质物质组成,更是由各种不同对内对外关系所组成的网络组织,是在纠结网络中一个被我们辨识出来的“图样”而已。

人和城市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会发现人类对任何物质的定义,包括人自己,都可以说是主观偏颇的。一个人作为一个系统,不断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在复杂的生命网络之中,人与所谓“外界”的界线其实是很模糊的。

这不是什么虚无的哲学,而是扎实的科学:人之所以为人,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上生存成长,必须仰赖与外界物质能量的交换互动,所以七年前的你,绝不是七年后的同一个你;撇开心智的改变,即使连构成身体的物质都不是与七年前同样的东西。

各种生命现象的复杂性让笛卡儿式的世界观显得荒谬。原来,人类一直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不可分割。“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这件事不过是个假象,不过是因为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不了解所致,事实是,人类的生存必需仰赖健全的地球生态系。同样地,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都市当然也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

生态平衡不存在

除了复杂理论外,生态的观念也影响着我们对自然界的了解。到底什么是生态观念?这不是指生态保护或环境保护而已,而是一个认识环境的架构,与前面所述的新世界观息息相关。

即使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生态学在过去一二十年间也产生了重大的观念变革,尤其是“非平衡”(nonequilibrium)概念的出现,对生态学的发展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力。

早期的生态学家虽然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动态关系,却忽略了生态系统本身也是不断变动的,一直相信着所谓“生态平衡”(equilibrium)的观念。这里要说明的是,equilibrium虽然中文翻译成“平衡”,但在生态学的意义上是指一个相对而言不容易被影响的稳定境界,因此也被认为是理想的境界。

根据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学者认为当生态系统遭受到外来的干扰时,其内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将系统慢慢导回原来应有的平衡境界;举例来说,当原始森林被野火烧毁或人为破坏后,在平衡理论的假设下,只要不再受到其他的干扰,这片土地最后还是会回复到之前那原始森林的样貌。

不过,现在的生态学家已经不这么想。由于没有任何实证研究可以证明,生态系统被扰动后一定会到最初的状态,学者慢慢体认,原来人类眼中所看到的平衡样貌不过是在某个时间范围、在某些特定条件之下的暂时现象,可能不过是偶发的历史事件;换句话说,生态平衡这件事也许根本不存在,森林被摧毁后,最后不见得会恢复成原来的森林,就算真有生态平衡,也是自然现象中的例外,而非过去认为的常态,这就是非平衡理论。

在非平衡理论中,那些过去被认为是将系统拉离平衡状态的自然扰动力或灾害,其实是生态系统正常动态的一部分,也是维持系统健康的重要机制;换句话说,野火、洪水等看似会伤害生态系统的灾害并非偶然的意外,当我们把观察的时间拉长,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灾害就跟降雨、觅食,甚至花粉传播一样,都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一个新世界观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一个新世界观的几个重点:

第一,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人与城市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二,任何自然或人文系统的行为都是复杂难以预测的,因此人类无法充分掌控;第三,任何复杂的自然或人文系统都是不断变动的,外来的扰动是正常动态的一部分,永远的稳定是不可能的。

这几个重点对城市的修复尤其重要,任何号称可持续或生态的城市策略都必须尊重以上的事实,否则,建立在偏颇世界观的城市策略,是永远无法带领我们迈向绿色城市、走向可持续未来的。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让我感动,并想大声喝彩的书!作者文笔洗练优美,思想深刻却非常易读,观念清晰、多元也开放,态度坚定、自省与温文。

元智大学艺术创意系系主任 阮庆岳

我非常愿意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既诚恳又现实。它带来一种全球城市之间“跨界学习”的态度,以及一种全球市民之间“跨界动员”的机会,这正是我们书写这个时代历史的力量源头。

辅仁大学客座教授 杨于葆

这是本每一位环境与城市设计者以及关心城市的人都需要看的好书,它提醒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足迹,也同时指出城市改造的可能性。它让找们体认到:一个好的城市不仅在于外表的形式,更在于它的环境责任与文化内涵。

华盛顿大学地景建筑系副教授 侯志仁

桂贤以西雅图为基地,参与各种活动并展开种种城市观察,进而从空间课题扩及可持续环境的其他面向,包括市民参与公共政策、交通、治水、绿色生产消费等。……读来十分顺畅,也让人一再受到鼓舞而心生向往。

台南艺术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代院长 曾旭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遇见好城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桂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85663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984.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