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紫藤萝瀑布(福建文学六十年作品典藏1951-2011散文卷)
内容
编辑推荐

《福建文学》一贯重视散文创作,每一期“散文专号”和两年一度的“全国散文征文大奖”活动吸引了全国老中青散文作家来此耕耘。刊物成为国内散文创作的一块重要园地,被散文作家誉为“祖国南方一块明净的散文天空。”

《福建文学六十年作品典藏1951-2011散文卷:紫藤萝瀑布》精选巴金、冰心、郭风、宗璞、汪曾祺、刘心武、舒婷、唐敏、陈慧瑛等名家散文著作,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福建文学六十年作品典藏1951-2011散文卷:紫藤萝瀑布》是《福建文学》文学月刊的经典集萃。

《福建文学六十年作品典藏1951-2011散文卷:紫藤萝瀑布》收录散文大师的经典之作,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目录

“干扰”/巴金

我的故乡/冰心

住院偶笔/郭风

紫藤萝瀑布/宗璞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香溪/菡子

拐弯的手势/刘心武

秋山红叶青龙桥/袁鹰

土屋里的水酒/何为

寻觅/王充闾

神仙和恋旧/何满子

美女危险论/孙绍振

严文井二三事/阎纲

为儿子推荐几本书/舒婷

女孩子的花/唐敏

跪着挣断脐带/韩静霆

站在福州的阳台上眺望/南帆

喇嘛不饮酒/王宗仁

那年在厦门听雨/刘兆林

红瓦鸽群/鲍尔吉·原野

什刹海滋味/韩小蕙

房间里的海/张爱华

密林中的海子/黄文山

一些感觉你有没有/丹娅

参星与商星/陈慧瑛

一技傍身/潘向黎

武陵人远桃源近/楚楚

登上乾陵/施晓宇

南音这一条溪/陈志泽

长柄锄头短柄镰/余世磊

面对九十六级楼梯/章武

心灵的叩问/许怀中

海月夜/何少川

纹路/朱以撒

天堂回韵/王剑冰

圆浑浑,活泼泼/康启昌

草原雨/陈元麟

桃色珊瑚/季仲

虎岭遐思/张惟

是偶非偶/汪莉莉

被遗忘的洪承畴/戴冠青

熏沐在宋元大港岸上/蔡飞跃

翠绿无边/陈震

虎头山小品/林万春

群山中的日光岩/哈雷

止止有庵/张建光

树犹如此/唐颐

鱼/苏诗布

后记/黄文山

试读章节

“干扰”

巴金

《随想录》第三集《真话集》已经编成,共收“随想”三十篇。我本来打算每年编印一集,字数不过八九万,似乎并不费力。可是1981年我只发表了十二则“随想”,到今年6月才完成第三十篇,放下笔,已经筋疲力尽了。可以说今年发表的那些“随想”都是在病中写成的,都是我一笔一画地慢慢写出来的。半年来我写字越来越困难,有人劝我索性搁笔休息,我又怕久不拿笔就再也不会写字,所以坚持着每天写两三百字,虽然十分吃力,但要是能把心里的火吐出来,哪怕只是一些火星,我也会感到一阵轻松,这就是所谓“一吐为快”吧。

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所想的那样简单。意外的“干扰”来了。在我的右背上忽然发现了囊肿,而且因感染发炎化脓,拖了一个月,终于动了小手术,把脓挤干净,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可是晚上睡在床上,我不知道该怎样躺才好,向左面翻身不行,朝右边翻身也不好。我的床上还铺着软垫,在它上面要翻个身不碰到伤口,实在不容易(对老人来说)。我刚刚翻过身躺下,以为照这姿势可以安静地睡一阵子,没有想到一分钟才过去,我就觉得仿佛躺在针毡上面,又得朝原来方向翻回去。我这样翻来翻去,关灯开灯,疲劳不堪。有时我索性下床,站在床前,心里越来越烦躁,一直无法安静。我想用全力保持心境的平静,但是没有办法。工作、计划、人民、国家……都不能帮助我镇压心的烦躁和思想混乱。我这时才明白自己实在缺乏修养,而且自己平日追求的目标——言行一致现在也很难达到。在这短短的三四个钟头里什么理想、什么志愿全消失了。我只有烦躁,只有恐惧,我忽然怀疑自己会不会发狂。我在挣扎,我不甘心跳进深渊去。那几个小时过去了,我很痛苦,也很疲劳,但终于闭上眼睛昏睡了。

一连三夜都是这样,睡前服了两片“安定”也不起作用。早晨坐在椅子上打瞌睡。午睡时躺下几分钟就忍受不了,我只好起来在院子里散步消磨时间。我不愿意把这情况告诉我的妹妹和子女们,害怕他们替我担心。我一个人顺着自己的思路回忆那些不眠的长夜,我知道它们来自我十年中所受的人身侮辱和精神折磨,是“文化大革命”给我留下的后遗症。事情并没有结束。我还在忍受痛苦的磨炼,还在进行生死的斗争。经过了痛苦难熬的三个夜晚,我快要支持不下去的时候,也许是我的心逐渐恢复了平静,也许是我的脑子因疲劳而变成迟钝,我又能闭上双眼沉睡了,即使有时还做噩梦,但是我不再心烦了。“危机”似乎过去了,我松了一口气。大约过了两个星期又出现了无端的烦躁,不过只有两夜,而且每夜不到两小时。以后就没有再发生类似的情况。现在伤口也已经愈合。医生说等到秋凉再去医院动小手术把囊肿取出,就不会再有麻烦。我也就忘记了那些难熬的不眠之夜。人原来就是这样健忘的,想起来实在可怕。

在编辑《真话集》的时候,我重读了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写的三十则“随想”,忘记了的事情又给想起来了,因为从《人言可畏》起最后四篇短文都是在“危机”中间和“危机”前后写成的。它们使我记起当时的挣扎。特别是《人言可畏》,字数少,却在我的脑子里存放了好几个月,“危机”到来,自己在作拼死的斗争时,首先想起这笔心灵上的欠债。开始写它,我好像在写最后一篇文章,不仅偿还我对几位作家的欠债,我也在偿还我对后代读者的欠债。讲出了真话,发狂的“危机”也过去了,因为我掏出了自己的心,卸下了精神上的负担。

我唠叨地讲自己的“危机”,只是说明作家的“思想复杂”。作家的脑子并不像机器那样一开就动一关就停,一切听你指挥。

细心的读者也可以看出《三访巴黎》和《知识分子》两篇并不是一口气写成的。两篇“随想”都是在去年年底和今年一月动笔,当时我写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因别的事情“干扰”把它们搁在一边,差一点连原稿也不知去向,幸而后来我想起了它们,过了几个月找出原稿续写下去,总算按计划写成了。

那么“干扰”从哪里来?

可以说“干扰”来自四面八方。这些年我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像是旧社会里的一个吹鼓手,有什么红白喜事,都要拉我去吹吹打打。我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写作,我不能安安静静地看书,我得为各种人的各种计划服务,我得会见各种人,回答各种问题。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却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我说不要当“社会名流”,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作家,可是别人总不肯放过我:逼我题字,虽然我不擅长书法;要我发表意见,即使我对某事毫无研究,一窍不通。经过了十年的“外调”,今天还有人出题目找我写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过去,还有人想从我身上抢救材料。在探索、追求、写作了五十几年之后,我仿佛还是一个不能自负文责的小学生。

我的工作.室在二楼,有时我刚刚在书桌前坐下,摊开稿纸,就听见门铃在响,接着给人叫了下去。几次受到“干扰”,未完的手稿也不知被我放到哪里去了,有的就石沉大海,只有这两篇不曾消失在遗忘里,终于给找出来加上新的内容同读者见面了。在我的长时期的写作生活中被“干扰”扼杀的作品太多了。所以听见门铃声,我常常胆战心惊,仿佛看见过去被浪费掉的时间在眼前飞奔而去。我只能责备自己。一个作家有权利为他自己的写作计划奋斗,因此也有权同“干扰”作斗争。

最近人们忽然对已故法国作家存在主义的大师萨特感兴趣,我听见有人私下谈论他。1955年10月他同德·波伏瓦女士访问上海,我在家里接待过他们。但是我当时很谨慎、很拘束,讲话吞吞吐吐,记得只谈了些像用第一人称写小说一类的问题,还是他提出来的。1979年我访问法国,他双目失明在家养病,曾托法中友协设法联系,打算登门拜访,却没有得到机会。1981年我再去巴黎,他已经逝世,听说有几万人参加他的葬礼。关于他的著作我只读过两部多幕剧,也谈不出什么,对存在主义我毫无所知。但是他有一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不赞成“把作家分为等级”。他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们把文学变成了一种分为等级的东西,而你在这种文学中属于这样的级别。我否认这样做的可能性。”(见《萨特和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他的话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在重视等级的社会里,人们喜欢到处划分级别。有级别就有“干扰”。级别越多,“干扰”也越多。于是“干扰”也成了一种荣誉,人们甚至为争取更多的“干扰”而奋斗。这难道是正常的现象?

……刚才下过一阵雨,但已经止住多时了。我推开窗,凉风吹进房来。窗外夜像长流的水一样逝去,却没有一点声音。连对面新建未成的高楼也带着它的各种噪音隐去了。我坐在写字桌前,没有“干扰”,我仿佛在读者们的中间,又仿佛在后代人的面前,顺着自己的思路落笔,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我写得极慢,但是我不停地写下去。我感到了幸福。我说过,作家的荣誉在于读者们高兴阅读他的作品。那么作家的幸福就是:在没有“干扰”的安静环境里奋笔写作,把心掏出来交给读者。在写出了心里话之后,我一定会得到安适的睡眠。

发表于《福建文学》1982年第10期

入选《八十年代散文选》

P1-3

后记

《福建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岁月。

俗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编辑部亦复如是。一部电话机,几张简陋的办公桌,曾是近百名编辑的工作场。当一位又一位老编辑颤巍巍地离开他们那张堆满了稿件,却始终无法理清的办公桌时,总是把一种嘱托留在那里。一句嘱托,就是一粒种子,就是文学矢志不渝的信念。今天的编辑部,办公条件有所改观,多了电脑、打印机,但不变的还是那一份伏案劳作,还是那一份为稿件牵肠挂肚的心情。

从稿件到印成铅字的作品,编辑的劳动在其中,编辑的快乐在其中,编辑的遗憾也在其中。

仅仅是一本期刊,似乎看不出端倪,仅仅是一年期刊,也难说究竟。而六十年,皇皇一甲子。将一本本期刊排列在一起,便是一道长长的文学阶梯。两千多位作者曾踏足于这道阶梯,是他们的八千多篇作品,铺设了这条梦幻般的文学之路。甚至还可以这样说,它们构成了多半部的福建文学创作史。

编辑《<福建文学>六十年作品典藏》,寻觅六十年间散落在这道阶梯上的若干脚印,同时展现一座《福建文学》的坐标,是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初衷。

我们有幸成为编辑部集体中的一员,更有幸站在《福建文学》六十年的阶梯上。而有机会选编六十年典藏,则让我们倍感荣耀。

在选编过程中,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往时光,再一次品尝和回味优秀作品带给我们的阅读喜悦。而六十年间刊物的起落兴衰,文学的蹭蹬浮沉,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积累的艰难。

当然,每一种选本都有其局限性,不能代表全部。由于编辑的眼光所限以及各卷选本的篇幅所囿,许多优秀作品未能如愿入箧。这当是我们在选编过程中的最大遗憾。我们也因此期待着能够编辑第二辑、第三辑典藏选本,期待着《福建文学》这道阶梯能够顺畅而快乐地延展。

黄文山

2010年12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紫藤萝瀑布(福建文学六十年作品典藏1951-2011散文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文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96082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7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