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皇帝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这些“口含天宪”的皇帝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本人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最佳途径。

由晏振宇主编的《中国皇帝传》从秦始皇(赢政)起,至清宣统皇帝(溥仪)止,记载了中国大多数皇帝的传记。

内容推荐

中国的皇帝,不管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不管是一辈子嘴边流着洽喇子的白痴;不管是草菅人命的暴君,也不管是弱如绵羊的傀儡,当他们一坐上“龙椅”,他们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头子”,是“万乘之尊”,“家天下”的封建格局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集权制度,使“天子”们的一举一动,对历史的进程发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了解了这些“口含天宪”的“朕”们的活动,对了解中国封建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晏振宇主编《中国皇帝传》的初衷。

《中国皇帝传》从秦始皇起,至溥仪止,涵括中国的全部皇帝的传记。其材料基本来自正史,也兼采别史、稗史的记载;每个皇帝独立成传,每篇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神奇的趣闻、生动的细节。而每传(主要是大传)前的一段议论性文字,即是编撰者力求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历史,以新的价值观念评判历史人物之所为,相信对读者是有所裨益的。

目录

秦、汉、三国

(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 赢政/1

秦二世 赢胡亥/6

西汉

(前206年—公元25年)

高祖 刘邦/10

惠帝 刘盈/16

文帝 刘恒/18

景帝 刘启/21

武帝 刘彻/23

昭帝 刘弗陵/27

宣帝 刘询/28

元帝 刘爽/31

成帝 刘骜/34

哀帝 刘欣/36

平帝 刘衍/38

孺子 刘婴/39

(公元9年—公元23年)

新帝 王莽/41

更始帝 刘玄/45

建世帝 刘盆子/47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光武帝 刘秀/48

明帝 刘庄/53

章帝 刘炬/54

和帝 刘肇/55

殇帝 刘隆/57

安帝 刘祜/57

顺帝 刘保/58

冲帝 刘炳/60

质帝 刘缵/60

桓帝 刘志/61

灵帝 刘宏/62

少帝 刘辩/64

献帝 刘协/65

三国·魏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文帝 曹丕/67

明帝 曹{驭/70

齐王 曹芳/71

高贵乡公 曹髦/73

元帝 曹奂/74

三国·蜀汉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昭烈帝 刘备/76

后主 刘禅/82

三国·吴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大帝 孙权/87

会稽王 孙亮/91

景帝 孙休/92

乌程侯 孙自矿/94

晋、南朝、北朝、十六国

西晋

(公元265年—公元317年)

武帝 司马炎/95

惠帝 司马衷/97

怀帝 司马炽/99

愍帝 司马邺/100

东晋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元帝 司马睿/101

明帝 司马绍/103

成帝 司马衍/104

康帝 司马岳/105

穆帝 司马聃/106

哀帝 司马丕/106

海西公 司马奕/107

简文帝 司马昱/108

孝武帝 司马曜/109

安帝 司马德宗/110

恭帝 司马德文/111

南朝·宋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武帝 刘裕/112

少帝 刘义符/113

文帝 刘义隆/114

孝武帝 刘骏/115

前废帝 刘子业/116

明帝 刘或/118

后废帝 刘昱/119

顺帝 刘准/120

南朝·南齐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高帝 萧道成/122

武帝 萧赜/123

郁林王 萧昭业/125

海陵王 萧昭文/126

明帝 萧鸾/126

东昏侯 萧宝卷/128

和帝 萧宝融/129

南朝·梁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武帝 萧衍/131

简文帝 萧纲/133

元帝 萧绎/133

敬帝 萧方智/134

南朝·陈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武帝 陈霸先/136

文帝 陈蓓/137

废帝 陈伯宗/138

宣帝 陈顼/138

后主 陈叔宝/139

北朝·北魏

(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道武帝 拓跋畦/141

明元帝 拓跋嗣/142

太武帝 拓跋焘/143

南安王 拓跋余/144

文成帝 拓跋溶/145

献文帝 拓跋弘/145

孝文帝 元宏/146

宣武帝 元恪/149

孝明帝 元诩/150

孝庄帝 元子攸/150

长广王 元晔/15l

节闵帝 元恭/152

安定王 元朗/153

孝武帝 元惰/153

北朝·东魏

(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孝静帝 元善见/155

北朝·北齐

(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文宣帝 高洋/157

废帝 高殷/158

孝昭帝 高演/158

武成帝 高湛/159

后主 高纬/160

幼主 高恒/162

北朝·西魏

(公元535年—公元556年)

文帝 元宝炬/163

废帝 元钦/163

恭帝 元廓/164

北朝·北周

(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孝闵帝 宇文觉/165

明帝 宇文毓/165

武帝 宇文邕/166

宣帝 宇文赞/167

静帝 宇文阐/168

十六国

(略)

隋、唐、五代、十国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文帝 杨坚/170

炀帝 杨广/175

恭帝 杨侑/179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高祖 李渊/180

太宗 李世民/182

高宗 李治/187

中宗 李显/188

睿宗 李旦/190

武后 武则天/191

玄宗 李隆基/194

肃宗 李亨/196

代宗 李豫/197

德宗 李适/199

顺宗 李诵/200

宪宗 李纯/201

穆宗 李恒/202

敬宗 李湛/203

文宗 李昂/204

武宗 李炎/205

宣宗 李忱/207

懿宗 李濯/208

僖宗 李儇/209

昭宗 李晔/210

哀帝 李祝/211

五代·后梁

(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太祖 朱晃/213

末帝 朱填/214

五代·后唐

(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庄宗 李存勖/215

明宗 李宜/216

闵帝 李从厚/217

末帝 李从珂/218

五代·后晋

(公元936年—公元947年)

高祖 石敬瑭/219

出帝 石重贵/220

五代·后汉

(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高祖 刘嵩/221

隐帝 刘承佑/221

五代·后周

(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太祖 郭威/223

世祖 柴荣/224

恭帝 柴宗训/225

十国

(略)

宋、辽、金、西夏

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太祖 赵匡胤/227

太宗 赵炅/231

真宗 赵恒/232

仁宗 赵祯/234

英宗 赵曙/235

神宗 赵顼/236

哲宗 赵煦/238

徽宗 赵估/239

钦宗 赵桓/241

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高宗 赵构/242

孝宗 赵奋/244

光宗 赵悖/245

宁宗 赵扩/246

理宗 赵昀/247

度宗 赵椹/249

恭帝 赵燕/250

端宗 赵星/250

末帝 赵呙/251

辽(耶律氏)

(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太祖 耶律阿保机/252

太宗 耶律德光/254

世宗 耶律阮/255

穆宗 耶律琛/256

景宗 耶律贤/257

圣宗 耶律隆绪/258

兴宗 耶律宗真/259

道宗 耶律洪基/260

天祚帝 耶律延禧/261

金(完颜氏)

(公元1115年—公元1134年)

太祖 完颜曼/263

太宗 完颜晟/264:

熙宗 完颜宜/265

海陵王 完颜亮/266

世宗 完颜雍/268

章宗 完颜琛/269

卫绍王 完颜永济/270

宣宗 完颜殉/271

哀宗 完颜守绪/272

西夏

(略)

元、明、清

元(孛儿只斤氏)

(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太祖 孛儿只斤·铁木真/274

太宗 孛儿只斤·窝阔台/278

定宗 孛儿只斤·贵由/279

宪宗 孛儿只斤·蒙哥/280

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282

成宗 孛儿只斤·铁穆耳/283

武宗 孛儿只斤·海山/284

仁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285

英宗 孛儿只斤·硕德八刺/286

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287

天顺帝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288

文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288

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琼/289

宁宗 孛儿只斤·懿磷质班/290

顺帝 孛儿只斤·妥懂帖睦尔/290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太祖 朱元璋/292

惠帝 朱允蚊/295

成祖 朱棣/296

仁宗 朱高炽/、298

宣宗 朱瞻基/299

英宗 朱祁镇/300

代宗 朱祁钰/302

宪宗 朱见深/304

孝宗 朱裙樘/305

武宗 朱厚照/306

世宗 朱厚熄/308

穆宗 朱载重/310

神宗 朱翊钧/312

光宗 朱常洛/314

熹宗 朱由校/315

思宗 朱由检/317

清(爱新觉罗氏)

(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320

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322

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323

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325

世宗 爱新觉罗·胤稹/328

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329

仁宗 爱新觉罗·颐琰/331

宣宗 爱新觉罗·曼宁/332

文宗 爱新觉罗·奕宁/334

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336

德宗 爱新觉罗·载滞/338

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339

试读章节

秦始皇焚书坑儒

统一天下后,赢政知道,仅靠武力统一的天下并不一定长久。于是,他以秦国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全面改革。自然,确定赢政的地位和权力成为首要任务。他认为“王”含义狭小,必须更新方可彰显自己的无量功德和人君的至上权威,于是责成群臣议举尊号。群臣和博士认为,秦王平定天下,功业空前,远超五帝,鉴于古有三皇而泰皇最贵的传说,建议尊号更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秦王赢政觉得自己功兼三皇五帝,决定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号为“皇帝”,并批准“制”“诏”“朕”作为皇帝专用术语,不许他人染指。不可一世的秦始皇还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但秦始皇的理想未能变成现实,秦王朝二世而亡。

之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的行政机构。这套制度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以此为蓝本,加以发展和完善,使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为完善的封建制度,但正是这样的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19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后来居上的欧洲,国门也因此而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套制度保证了中国在此后两千年的历史中统一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即使在长期分裂中,人心也趋向统一。

秦始皇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又先后进行了迁富豪、毁兵器、毁城防、筑驰道、订秦律、车同轨、书同文等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措施,巩固了帝国的统一。

秦始皇的统治是异常残酷的。他的身世对他后来的统治影响很大。秦始皇从出生,就作为人质生活在异国他乡,童年时代又在逃避赵国的追捕中度过。回到秦国成为太子,他的境遇大有改观,一下子从惶惶不可终日的“质子”(人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其间的世态炎凉、人情世故也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体会。待到熬上秦王之位时,权力又被母亲赵太后和吕不韦所把持,而自己的亲生母亲又与假宦官嫪毐勾搭成奸,还给自己生下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贵为君王的秦始皇当然不可能忍受这样的耻辱。对于秦始皇而言,他只有采取残酷的镇压政策,才可能以威服众。此后,秦始皇又重用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其治国思想受到了李斯的影响。而统一天下后,面对六国贵族势力的反扑和民心不一的局面,秦始皇也只有采取残酷的统治措施,才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面对自己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自以为大地皆在他脚下,只要守好国门,从此便可高枕无忧。于是,征发七十万人建造骊山陵寝,以备后事,又征发三十万人修筑长城,以御匈奴。而经过战乱的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秦始皇如此大兴土木,惹得民怨沸腾,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结果长城没哭倒,秦王朝的大厦却被哭塌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后代——士人,对秦始皇大加挞伐。士人的指责,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满。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站了出来,他在一次庆祝宴会上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代,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李斯又给秦始皇上了一封奏书,建议“命令史官将《秦记》以外的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掌管收藏以外,天下所有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送到郡中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人杀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不报同罪。下令30日不烧即判刑。保存医药、卜筮和农书不毁。如果有人想学法令,拜官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书,全国各地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焚书”活动。

焚书并未能封住士人的口。大量焚书,引起不少读书人和方士的不满,他们继续大造舆论,谩骂、攻击秦始皇,秦始皇大怒,派御史进行调查。结果犯禁者460余人,秦始皇把他们全部坑埋在骊山深谷。因为其中多为儒生,所以史称“坑儒”。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的黔首还没有安下心来,诸位先生都诵法孔子,陛下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三思。”秦始皇怒扶苏多嘴,把他轰出咸阳,让他到北边的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去执行监军任务。

秦始皇的暴政,引起老百姓的不满。楚地流行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诅咒秦王朝灭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落下一块陨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知道后,派遣御史追查刻字人,由于无人承认,便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然后销毁陨石。

秦始皇一方面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必须得以长生不老,方可将秦王朝的统治延续下去。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为了寻求能长生不老的仙药,总是接连不断地出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巡游。他从咸阳出发,首先来到南方的云梦(今洪湖、洞庭湖一带),在九嶷山祭祀了虞舜。然后顺江东下,由丹阳(今安徽当涂东)登陆,来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绕道向西120里渡江登上会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然后下山,经吴中(今江苏吴县)北上。秦始皇一行从江乘(今江苏镇江)渡江,一直沿着海边向北,又来到琅邪。他总想能在海边有所收获,遇见仙人或得到仙药,所以一直靠着海岸走,然而仍一无所获。最后求仙无望,便决定返回咸阳。连日的旅途劳累,加上途中遭到张良等人的伏击,秦始皇心情沮丧,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于是秦始皇和随从一路疾驰,准备赶回咸阳,不料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就病逝了。时为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位37年,称王25年,称帝12年,终年50岁。安葬于骊山。

P5-6

序言

中国自封建制以来,皇帝的才干和行为无疑对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或推波助澜,千古流芳,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或反其道而行之,如秦二世、隋炀帝;或根本不合适做皇帝,例如,汉灵帝虽治国无术,不管天下兴亡,却醉心研究建筑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设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成功后又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大兴土木。无论如何,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注定了让这个皇帝坐上宝座,在史册上写下了或许辉煌,或许黯淡,或许耻辱的一页。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这些“口含天宪”的皇帝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本人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最佳途径。

本书从秦始皇(赢政)起,至清宣统皇帝(溥仪)止,记载了中国大多数皇帝的传记。其材料基本来自正史,也兼采别史、稗史的记载;每个皇帝独立成传,每篇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神奇的趣闻、生动的细节。

由于编撰者水平所限,书中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界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皇帝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晏振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900912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4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7
18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