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来自作家生活的文学报告
内容
编辑推荐

《来自作家生活的文学报告》作者朱子南先生对报告文学作家的研究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其联系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经历来写,读起来十分亲切,书中收录了《庞瑞垠和他的“之死”》、《徜徉在刚柔世界——记罗达成》等文章。

内容推荐

《来自作家生活的文学报告》作者朱子南先生对报告文学作家的研究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和别的评论家不同。特别是其联系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经历来写,读起来十分亲切。读者从朱子南先生的《来自作家生活的文学报告》中,不仅对报告文学作家的艺术成就有所了解,而且透过他们的生活而对其艺术的追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目录

风雨人生——记“五四”作家陈学昭

一个圈儿,又一个圈儿……——记萧乾

黄钢的传奇人生

重铸魂魄——记钱钢

“柴达木!柴达木!”——记李若冰

依然追寻,依然追寻……——记柯岩

梦——记李玲修

徜徉在刚柔世界——记罗达成

强行起飞——记陈冠柏

庞瑞垠和他的“之死”

呵,青青的爬山虎 ——记肖复兴

潇洒人生——访黄铁男

但求无愧我心——记贾鲁生

铸情——访黄宗英

“作品创作了我”——记陈祖芬

心灵的奉献——记孟晓云

要写出那心灵的蓝天……——记理由 

猫和狗的故事——记胡平、张胜友

真诚的轨迹——记谢大光

一手抓“钱”,一手抓“权”——谢德辉:从一个“反革命”逃犯的经历看那个世界

选择悲壮——记张嵩山

胸口有“三扇门”的文史大家宋云彬

附:对宋云彬日记的一些解读

“图王”“称霸”——记明清诗文专家钱仲联

几度春满爱莲堂——忆周瘦鹃

这“猴性”——记陆文夫

追求——再记陆文夫

后记

试读章节

丁玲在1982年第3期《文艺报》上有一篇题为《五代同堂,振兴中华》的文章,概述了自“五四”前后以来我国五代作家为呼唤民主、自由,呼唤人类的良知,奋力在文艺领域里所作出的贡献。丁玲认为,自1919年至1927年,也即“五四”前后到大革命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文坛的第一代作家,鲁迅是他们最伟大的代表。“在这一代人中,现在仍然健在并且继续写作的还有叶绍钧(叶圣陶)、谢冰心、萧三、蹇先艾、陈学昭等人。”时至今日,这一代作家都已先后去世了。

陈学昭作为我国现代第一代作家,是当之无愧的:早在1924年1月1日,她就在上海《时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作品。1925年,时年19岁的陈学昭,在上海梁溪书店出版了散文集《倦旅》,之后曾印行了数版,可见她的作品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1927年,她又出版了散文集《烟霞伴侣》《寸草心》。终其一生,陈学昭在文学领域里辛勤耕耘了六十余年。

1906年,陈学昭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州城,即今海宁市盐官镇。她的祖父陈楚珩,在一家丝行工作,却喜欢昆曲、藏书,有“陈昆腔”之美誉。父亲陈典常,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陈学昭在小学时就读了《史记》《昭明文选》等。她因特别喜爱《昭明文选》,故于写作投稿时,采用“学昭”的署名,她本名“淑章”慢慢淡化了,并最终被“学昭”取代。她13岁时,开始受五四运动倡导的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影响;于1922年16岁时参加了新文学运动中建立最早的浅草文学社团。她撰写的《我所希望的新妇女》,获得《时报》征文乙等奖。该报主笔戈公振是她遇见的第一位对她扶持、奖掖有加之人。之后,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勤奋的写作立足于社会,与许多名家建立了联系,特别受到鲁迅的器重,并成为鲁迅家的常客。

陈学昭的人生之路,开端较一帆风顺。1934年11月,她赴法国留学的第五年,获得巴黎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36年11月,陈学昭与丈夫何穆去了南昌,以后又辗转九江、汉口,到了重庆。在重庆,她去了“红岩”,“红岩”办事处为她开了介绍信,她又去西安找八路军办事处,再到延安。其时,孙起孟正在黄炎培办的《国讯》任总编辑,约她写关于延安的通讯,说黄炎培急要了解那里的情况,又发给了她一张《国讯》的特约记者证明书。1938年6月30日,她与何穆从重庆出发了。

1938年7月29日,陈学昭一行到了西安。由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在8月6日到了延安。在1939年8月,陈学昭与何穆曾回重庆,1940年10月再次出发去延安。自此,在延安一直住到抗战胜利后奉命进入东北。 在延安,陈学昭开始了她人生的转折期,也由此开始了她与中央领导人的交往。

在20年代初即已登上文坛,又留学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陈学昭来到延安,是颇受重视的。她丈夫何穆则是医学博士,还带来了手提x光机以及其他一些I丢疗器材。他们在延安一开始就享受了团级干部所能有的“中灶”待遇。

在中央组织部,陈学昭会见了副部长李富春。李富春听取了她对工作安排的意见,要她“落户”在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至于在延安的采访,可以到他那里拿介绍信,随时可以进行。她开始了在延安的采访活动,曾去陕北公学采访了成仿吾,结识了这位创造社的老将。在成仿吾的窑洞里,她巧遇朱德总司令,这一天,朱德是应邀来陕北公学讲话的。成仿吾为朱德介绍陈学昭说:“这是中国最老的一位女作家。”这一说陈学昭可受不了了,只能说:“请你不要开玩笑。”成仿吾却是认真的,笑着说:“一点也不!”

她同朱德在随和的气氛中开始了谈话,又同陕北公学的学生一起听了朱德的报告。她感到,朱德是如此地受到青年人的爱戴,也使她有了像青年人见到久别重逢的父亲那样的况味。‘午饭前,朱德拿出了一个小本子要陈学昭题词。成仿吾笑了:“你也学会了这一套!”这使陈学昭感到延安领袖人物的亲和力。她在本子上写下了对朱德的崇敬之情:“抗日民族英雄朱总司令万岁!”陈学昭也拿出了她的本子请朱德题词,朱德问成仿吾:“写‘坚持华北抗日”好不好?”成仿吾说:“好。”“要不要写日子?”朱德问陈学昭。她说:“随便的。”“好,那就不写了。”午饭时,她见到朱德已经吃了三碗饭。这时,大家说起了饭量,朱德说:“我平常吃一碗半,有时吃两碗。”陈学昭笑了,像老朋友那样说:“你这是第三碗了。”朱德惊讶了:“呀,我添过两次了?”第一次接触,陈学昭就被朱德那种气质折服了。

陈学昭访问了毛泽东:“如果西安一旦不幸失守,延安与西南的交通阻隔了,受到封锁,粮食发生问题,怎么办呢?”毛泽东的回答是:“有办法,靠老百姓……我们还可以打游击。”毛泽东又介绍她去访问李六如,可以从他那里了解到更多的前线作战情况。那时,李六如是毛泽东办公室的秘书长。

陈学昭出席了1942年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现在留下的那张与会者的合影里,在毛泽东左后侧的就是陈学昭。

之后,陈学昭去中央党校四部任教员时,又见到了毛泽东。四部学员都是团以上干部,因久经战争,文化水平偏低。为增强学员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们的学习效率,她改进了教学方法,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毛泽东知道了,在见到她时特意表扬:“又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

在延安的前一阶段,陈学昭主要是边采访边写作。每次采访前,都去李富春那里开介绍信,每写完一篇,就送交李富春阅看。她就同李富春极熟悉了。同李富春一熟悉,李富春也会婉转地批评她。她在李富春、蔡畅面前也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她用法国人的习气说反话讽刺人,李富春就多次规劝她:“不要说倒话,别人会以为是真的。”一次,陈学昭说起有的部门对待某人的不公,李富春说:“要不是遇上共产党,你这个人是会做绿林好汉的。”

1939年夏末,陈学昭在一篇篇地写延安访问记。一天,她走出窑洞去散散心,休息一下,见到周恩来也在散步。那时,周恩来因骑马跌伤了右臂,正在接受治疗、休养,就住在她隔壁的窑洞里。P1-3

序言

子南同志:你好!

你对报告文学作家的研究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和别的评论家不同。特别是你联系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经历来写,读起来十分亲切。读者从你的报告中,不仅对报告文学作家的艺术成就有所了解,而且透过他们的生活而对其艺术的追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这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创新,一种更加生动和谐的创新。我对你的这种形式非常赞赏!读那些刻板说教式的评论文章是件苦差使,我是很少看那些东西的,除非因某种需要才看。读你的“报告”就不同了,你对报告文学作家的形象从各个角度加以描绘,实际上是既评论了作品,又把作家的形象树立起来了。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评论样式。

此致

敬礼

牵若冰

后记

接触报告文学纯属偶然。那是在1978年,我所在的苏州大学(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与郑州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写作教研室共同发起,在苏州举行了22所高校写作教学的研讨会,会上决定编写一套《写作知识丛书》,我们教研室领受的是“报告文学”这一本。自此,我就与报告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像报告文学作家孟晓云曾说过的那样,上了这条船就再也下不来了。

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报告文学自有它的迷人之处。除了不容虚构之外,写作报告文学不必有所拘泥,笔法可以多种多样,体式也尽可灵活多变。虽然如国际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基希所说,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文学式样,但因其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现实,却是其他文学样式所无法替代的。理由就说过他的感受,写作报告文学必须真实,这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却也仍然沉迷其中。一些作家,也是把可能有所触犯而带来“危险”放在一边的。报告文学反映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这也为读者所喜爱。进入历史的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自1977年以来,虽因时势原因有过起伏,但从总体来说长盛不衰,在80年代中期甚或出现了一个热潮,这可绝不是偶然的。

开始,我所从事的报告文学研究,主要是对报告文学作史实的考察、作理论探讨,对作家作品作评析,写作家论,其成果主要是以纯然的理论或评论形式出现。但是,能不能变一变呢?在外来的报告文学理论中,就有研究性报告文学、分析性报告文学等诸多品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报告文学作家为写作对象,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对他们的人生历程、创作道路与作品作勾描与评析。于是,我在仍然坚持以往的研究的同时,试着再开辟一条道路。这也可以扩大为以学者、其他文学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为对象作评析性报告,在描绘他们生活的各个侧面的同时,介绍他们的创作思想。对此,散文与报告文学作家李若冰有评论,认为我的这些作品“是一种很巧妙得体的评论样式”“实际上是既评论了作品,又把作家的形象树立起来了”“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创新”。这是过誉了,却也说出了我的追求目标。这些作品写作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或许,这也是报告文学的功能之一,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之后具有文献价值或是资料价值,还可以提供来作为研究这些作家创作道路与创作思想的参考吧。

这些作品,都是已经刊发过的,此次收入集子时对个别地方作了修订。刊发这些作品的报刊有《钟山》《百花洲》《世纪》《雨花》《名人传记》《女作家》《文学家》《中国青年》《文汇报》等,在此,一并向当年刊发过我作品的编辑致以谢意。

在这二十余年中,我也为致力于经济领域的风云人物以及医师、教师、厨师、党政干部等写过报告文学,但他们的人生道路与作家、学者的人生道路有差异,因而这些作品也就不再收进这本集子中了。

在此要感谢苏州大学文学院对本书的出版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时任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的吴培华教授精心策划与安排了出版事宜,责任编辑盛莉为此花费了大量劳动。

朱子南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来自作家生活的文学报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子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76920
开本 16开
页数 4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7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1
16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