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向佛学管理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慧曼集20年之管理心得而成《向佛学管理》一书。它告诉读者,可以利用寺院管理的法则管理企业,在佛法中悟道,在成功管理中赢取利益与人心。

本书是寺院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千年的寺院常有,百年的企业难寻。本书教你向寺院取经,跟方丈学做CEO。

内容推荐

寺院与企业一样,都有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但其内部的人员管理与事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企业。寺院的僧人来自各地,禀性、好恶、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并在主观上“舍亲割爱、抛却世间享乐”。因此,管理没有物质利益牵挂与约束的寺院僧众比管理企业更难。

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

《向佛学管理》一书将为您揭开寺院管理的秘密。

《向佛学管理》由慧曼编著。

目录

引子/1

第一章 打不走的和尚,留不住的员工

 1.“当头棒喝”新解/8

 2.和尚为何打不走?/13

 3.员工为何留不住?/18

 4.资本主义精神探源/22

 5.墨子·卢作孚·公司使命/26

 6.“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一句口号/29

第二章 从“僧众”到“僧团”

 1.齐达内的“铁头功”/38

 2.禅宗与僧团/41

 3.制度为何止不住浪费?/47

 4.道德·丛林·僧团方阵/55

 5.僧团软实力的来源:六和敬思想/64

 6.请职·退职·圆职/76

第三章 向方丈学做CEO

 1.老板心中永远的“痛”/82

 2.方丈为何无烦恼?/85

 3.外来的方丈好念经/89

 4.议会决策与方丈权力/94

 5.方丈的决策江湖/99

 6.空降兵还是雇佣军?/107

第四章 管理切忌乱伦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12

 2.管理乱伦一:上越下权/119

 3.管理乱伦二:下越上权/123

 4.管理乱伦三:邀宠/126

 5.管理乱伦四:同级越权/129

 6.如何维护管理伦理?/132

第五章 疑人要用,用人不疑

 1.李东生的反思/138

 2.疑还是不疑?/142

 3.“疑”心莫如“用”心/146

 4.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149

 5.三不欺的启发/152

 6.德才困境/159

第六章 执行:“没问题”一定会出大问题

 1.企业界刮起了执行风/166

 2.没问题才是大问题/169

 3.寺庙管理执行中的“三如”/175

 4.不教而授谓之杀/180

 5.授之以渔,饱其终生/184

 6.细节决定成败?/190

第七章 凝聚力:执行力的源头

 1.向军队学执行/194

 2.寺庙管理的逻辑/199

 3.寺庙凝聚力来源一: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203

 4.寺庙凝聚力来源二:心灵和精神的皈依处/207

 5.寺庙凝聚力的实践/212

 6.寺庙凝聚力的维护与强化:僧伽六和制度/219

第八章 布萨:僧人为什么能主动忏悔

 1.犯错容易认错太难/224

 2.不犯戒,如何修行?/227

 3.布萨:佛教忏悔仪式/232

 4.布萨的立意和目的/239

 5.僧众的集体忏悔/247

 6.食我/251

第九章 寺院教育:文明其行为,野蛮其思维

 1.寺院也有教育吗?/258

 2.小沙弥眼里的管理/262

 3.寺院管理能力三三制/268

 4.行为与规范的神圣化/271

 5.管理制度神圣化/276

试读章节

老板心中永远的“痛”

方丈在寺院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与企业的CEO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相同之处很明显,他们都是最高决策人,都有组阁权。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相同点,那就是他们的产生办法。

企业中的CEO,按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提拔;一种是“空降兵”——从企业外部引进。

寺院里选任方丈的形式也有两种,同样一个是内部提拔,一种是“空降兵”。

这两种方法的出现与佛法的传承方法有关。按照传承方法,寺院可以分为“子孙丛林”与“十方丛林”。两种。

内部提拔是“子孙丛林”的传统,“空降兵”则是“十方丛林”的一贯做法。

那些规模较小、财产属性为私有的寺院就是“子孙丛林”,也叫子孙庙。庙产属一僧或一系僧人所有,可由他们自行处理。住持系师徒相承,僧人们可以自由招收徒弟,可以剃度收徒但没有传戒的资质。在子孙丛林的出家僧人需要到十方丛林去受三坛大戒(即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受戒后再回到本寺;而后又可以接引徒众,薪火相传,使“子孙”繁衍。因此,子孙丛林中的僧人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剃度师徒关系。子孙庙的住持一般都是终身任职的,除非本人愿意让位。

当然,子孙丛林也可以改制为“十方丛林”,但前提是必须获得本寺全体僧众的同意。

相对应地,“十方丛林”的特征则是规模较大、财产属十方僧团所共有、寺院住持则公请诸方名宿大德来担当。与子孙丛林可以改制的特点不同的是,“十方丛林”不可以逆行改制为“子孙丛林”。

仅从“住持的产生由公请诸方名宿大德来担当”这一特征来看,“十方丛林”的方丈确实类似于企业的“空降兵”。

在寺院管理中,这两种方式并无好坏之分;但在企业管理当中,两种方式却各有优劣。前一种CEO,投资者或前任比较了解,沟通成本比较低,但局限性比较大,选择余地小。后一种选择余地的问题虽然不存在了,但沟通成本会增加。“空降兵”一旦出现品德和能力上的问题,企业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的企业中屡见不鲜。

1999年,广东华帝集团有7位股东集体引退,转任董事,而经营权则交由职业经理人姚吉庆打理,真正实施了两权分离,并由此而引起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掀起了一场关于“呼唤职业经理人”的大讨论,连经济学泰斗吴敬琏先生也大加赞赏。姚吉庆本人也因此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最早的职业经理人。

中国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风潮由此而拉开了序幕。

姚吉庆出任华帝集团CEO之后没有辜负华帝董事会的厚望,交出了两份非常像样的成绩单:

2000年,华帝公司销售额比1999年增长15%,连续6年蝉联中国灶具销量第一。其中,燃气热水器增长率高达40%,进入行业前五名;烟机进人行业十强。

在市场竞争激烈,燃具行业普遍不景气的2001年,华帝集团的灶具和燃气热水器仍然分别实现了15%和120%的增长,而烟机更是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增长。

然而,由于不满意新任CEO姚吉庆掌管下的华帝“规模大利润小”,老板们又倒戈复出。2001年11月底,中国灶具老大华帝集团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造。这个举措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主要的变化在于,原华帝集团逾90%的员工被安排到股份公司上班,而标志人物姚吉庆却并未出任股份公司总经理——他被架空了。万般无奈之下,姚吉庆不得不于2002年3月31日辞去华帝集团总经理之职。

“空降CEO”水土不服的现象也由此显露端倪,进而在中国企业管理的人才市场上流变着,而又持续不断。

2002年,被称为“打工皇帝”的用友总裁何经华“下课”,王文京重新出山并宣布将长期掌舵;2000年从SAP“空降”到金蝶的黄骁俭重返SAP……

“空降兵”由此而开始“烫手”了,弄得引进者们伸手不是、缩手也不能。

2005年,《经理人》杂志曾做过一个名为“痛苦指数”的调查,结果发现不管是知名大公司联想、海尔、华为、长虹,还是不知名的各式各样的小公司和家族公司,企业投资人所面临的第一个痛苦的难题,竟然都是找不到合适的高层职业经理人。痛苦指数高达65.3分(满分100),竟然比第二痛苦的“股东之间争吵不休,董事会无法就公司发展方向达成一致”高出16.6分,而其他几个得分临近的痛苦项之间的最大分差却不超过7分,足见其痛苦之程度。于是,有文章分析说:经理人问题已经成了中国老板心中永远的“痛”。

投资人的“痛苦”可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经理人达不到投资人的目的,即没有为投资人赚取如数的利润。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华帝的老板们非常强调利润,而经理人姚吉庆则更强调市场规模。另一种是经理人虽然能为投资者赚取足额利润,却无法和投资人和睦相处。联想老一辈掌门人柳传志认为,中国目前根本没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他不相信能从外部引进现成的、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因此,早在1996年,他就开始按照“有能力,能帮企业赚到钱,把事做大;同时和前任感情上有配合,关系好(即忠诚于前任)”这两条标准,把杨元庆培养为接班人。柳传志在给杨元庆的信中写道:“找对象如果对方光漂亮(相当于能力强)但不爱我(相当于跟前任关系不好),那又有什么用?”

P82-84

序言

世界上常见千年的古刹,却少有数百年的企业。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值得所有做企业的人深思的问题。追求基业长青,几乎成为每个企业的目标。但事实如何呢?

据调查,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42年,一般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10—12年。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在发展中都“夭折”了。国外的知名企业,延续时间至多是一二百年,而在中国,能做到百年的企业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而且其中还包括那些“借尸还魂”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相较而言,在宗教活动场所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景。西方的教堂,以及教堂里的神职人员;东方的佛寺、道观,以及佛寺里的僧人,道观里的羽仙之士。这些宗教圣地,历千年而不朽、传承千年而不坠,依然香烟鼎盛、信众日昌!只要观视身边曾经被我们嗤之以鼻的佛道教寺观,我们就会发现:超越千年的道场太多了。而且,它们有的即使中途被毁,也大都能在后世重建。

它们之中,白马寺是我国创建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公元67年,距今1900多年。上海龙华寺、浙江灵隐寺、北京红螺寺、河南少林寺等寺庙的历史都在1500年以上。其他的如始建于南梁年间(502—557)的大智禅寺至今约1500年,北京戒台寺、陕西大觉寺和北京法源寺距今1300余年,湖南南禅寺距今1200余年,都存在千年以上。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尊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祖。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崆峒山、茅山等皆为道教名山。著名的道观则有: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楼观台是中国最古的宫观,始建于魏元帝咸熙初年(264),距今1700余年;中国最大和最古老的道教殿堂建筑之一的苏州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距今1700余年;号称川东第一道观的四川老君洞道观,三国时肇基,扩建于隋末唐初,距今1700余年;四川青城山常道观(俗称天师洞),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距今1300余年;北京最大的道观白云观,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距今1200多年。

此外,还有“七十二福地”“三十六小洞天”“十大洞天”等道场。这些名山洞天,不仅历史悠久,文物荟萃,而且还是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

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注意、敌视甚至决意摧毁宗教及其活动场所的当权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最终沉淀下来、存留下来的宗教道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它们的兴盛, 甚至在一次次的人为压制、摧毁之后,还能很快地被修缮一新,重新香烟缭绕?

为什么世界上有历千年而不朽的道场,却没有延续五百年的企业?

也许,以上罗列的那些单纯的对比数字比较枯燥,也很难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如果我们关注以下事实,就能更好地知道上述差距是如何形成的了:

一、尽管很多投资者为了聘请、挽留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惜重金,甚至还赠予大量股份,但关于高级职业经理人“叛逃”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而且还有不少企业被“挖墙脚”,员工集体离职——段永平离开小霸王创建步步高时,小霸王的中层管理人员几乎悉数投奔到步步高的门下;而创维的100多号人马则跟随陆强华集体跳槽至高路华。

二、一家年利润10亿美元的公司创始人这样表述他对理想团队的期望:“如果你能够让一个组织中所有的成员齐心协力,那么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市场情况下、任何行业中纵横驰骋,战胜挑战。”

对于这句话,每一位企业的领导者都会表示十二分的赞同。但是,只要具体到自己的企业,就有很多人感到非常无奈。就连《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也一方面感叹:“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另一方面又叹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因为,进入的员工常常是“有组织,无纪律”。

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层之间相互倾轧;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却没有业绩;管理者竭尽全力,员工却仍然拂袖而去。

三、我们有可供模仿的科学管理理念,也有可供移植的科学管理框架,甚至规范的企业战略都可以制定得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四、对于任何一位胸怀天下的企业家来说,战略在自己的心里,或许早已成竹在胸。然而,当既定的战略付诸实践时,却突然发现事实与自己的想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据统计,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即使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的人员流动。而且,从更大范围来看,据亚太人力资源网统计,亚洲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从2004年的14%增长至2005年的16%。首要原因是,外部公司能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

面对员工的流失,尽管企业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就是成效不大……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已经显示出企业经营中的顽疾,令管理者头疼万分,想要解决却又无从下手。

既然企业在经营与管理中面临诸多难题,那么寺院管理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择取中国佛教寺院作为讨论的范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居住在寺院里的僧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个人的禀性、好恶、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而且,在主观上,这些僧人确实已经是“舍亲割爱、抛却世间享乐”的人。

按照现代管理的常例,面对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的牵挂和约束的群体”,物质的奖惩是很乏力的;精神的鼓励、社会荣誉感、成就感对他们而言同样是苍白的。但是,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  佛教有句老话“打不走,骂不走,是佛家的好弟子”,很好地诠释了佛教僧人对于寺院的忠诚。看到这句话,大多数管理者肯定会想:如果我的员工都像佛门弟子一样忠诚,那该多好。

而且,在寺院里,每个僧人都在心平气和地恪尽职守,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完成。寺院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整个寺院的住众都能被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围绕既定目标而运行。如果有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犯了错,也会主动地通过正常而有效的程序,规范地进行忏悔,如实地检讨并彻底改正,而不会掩盖问题的真相。同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忏悔的人在获得寺院的准予忏悔之后就不再被人歧视,自己也把因犯错而带来的精神负担抛在一边——放下包袱,重新努力地投入日常的工作和事务之中。

佛教寺庙无论大小(大致上千人的丛林,小到五六个人的小庙),我们都能见到这样的情形:明确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执行力度。

而且,在中国佛教丛林建制中,十方丛林的方丈都来自外部寺院的聘任,经过寺庙内部议会选举产生。但是,他们无一不对自己所住持的寺庙忠诚。即使任期不超过六年(方丈最多任两届,每届三年),他们仍能把自己的学识与才能倾注于寺庙管理中。而寺院方丈入住任职寺院的首要任务就是组建管理团队,制订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寺院管理目标的实现。

如何有效地保障寺院生活的神圣与纯洁、保障寺院的兴盛与健康,是寺院管理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值得现代企业管理者借鉴的地方。因为,寺院住众的组成和来源特点,在客观上决定了寺院管理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殊性。

但是,不论特殊的程度如何,也不论佛教寺院与现代企业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异,只要是一个社会组织,就必然要面对“人的管理”。只不过,寺院管理首先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因为,寺院的住众来自不同的地方,其个人的禀性、好恶、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而且还是一群摆脱了物质利益牵挂的人,要想领导这样一群本该是“一盘散沙”人,实在是一件难事。然而,寺院做到了!

这就是现代的企业管理者要向佛学管理的地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向佛学管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慧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4004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4011845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