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大病之后不但恢复如常,还越活越精神,有什么秘诀?
有人说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良药,有人说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康复方式。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的老中医王瑞麟,就属于后一种。
王瑞麟教授,43岁就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是上世纪60年代初卫生部命名的第一批“全国名中医”,曾因医术高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拿出1975年9月发黄的病历,上面清楚地写着:王瑞麟,58岁。诊断:冠心病、动脉硬化、快速性房颤、高血压,两次病危通知。双眼因白内障、中心视网膜炎、玻璃体混浊,视力分别为0.2、0.4。
而如今,90多岁的王老虽然满头白发,但血压、血脂正常,心功能正常,而且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每天外出散步五六个小时。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现在老人视力1.0,看小五号字的报纸不用戴花镜,他甚至至今没配过花镜!
取得这样好的康复效果,难道他是服了什么灵丹妙药?
我们听听王老先生90岁的时候自己怎样说:
15岁那年,我竟然被告之得了肺结核!我不停地咯血,短短时间内身体消瘦不堪。我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倒下。
每天早晨醒来后,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慰自己:“我还没有死!我要充满热情地活完这一天!”起床后,我就到太阳下做大量运动,累了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做,每天从不间断。渐渐地,我咯的血一天天少了,精神也好了很多。让家人和邻居都惊诧不已的是:我竟然活下来了!
在我此后70余年的行医过程里,每当看到身患重症的病人,我都会花上十几分钟给他们鼓劲儿:不能总想着自己明天可能会死,而要庆幸自己今天还活着。只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甩掉思想包袱,就一定做不了病魔的奴隶。
57岁时,死神再次盯上了我这个“漏网之鱼”。当时,我因突然昏过去,被大家紧急送到手术室。醒过来后,同事告诉我,我得了高血压、冠心病、快速性心房纤颤、眼底II期动脉硬化。这么多疾病在身,我躺在床上一动都不能动,只要稍动一下,心脏就会剧烈跳动,好像快要蹦出来一样。
医院先后给我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了解到我的病情后,国内许多知名专家也都得出一个安慰性的结论:听天由命吧!我觉得我这次肯定必死无疑了。
但我真的很不甘心,我不相信自己就这样死去。我认定患病的主要原因就在自身。就像人感冒多由外寒引起,但根本原因在于你自己不注意保暖,所以才使外寒有机会侵袭人体引发感冒。于是,我又一次开始营救自己。
中医常谈论“气”,“气为血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只要能增加人体的“气循环”,就能推动“血循环”,控制病情。于是,每天醒来,我首先让自己静下来,然后将呼吸变得细、匀、长。在调理气息之余,我还默默背诵自己所学的中医典籍,借此让脑子始终保持清醒;嘴也不闲着,每次练习时,我就用舌头顶住上腭牙龈,口腔内的舌下腺、颌下腺、腮腺会分泌出很多津液。从现代医学讲,滓液有助于改善胃肠消化,杀灭口腔细菌。
就这样,每天坚持“运动”,慢慢地我开始感觉,每次呼吸后全身的血管好像都被调动了,身上竟然微微出汗了。有一天,我调理过气息后,就试着想坐起来。让我和家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成功了,我的心房颤动没以前那么厉害了,心脏再也没有出现以前稍一动就想跳出来的感觉。
此后,我逐渐能下床,能外出散步了。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我也逐步增加了其他锻炼,身体也越来越好。
这其中的原因,之前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直到数年后,我在一本西方医学翻译过来的杂志中,发现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人体大小血管总长约1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周半,但人体静止时所使用的血管仅占人体的2%~10%。刹那间我恍然大悟,看来我是通过锻炼血管,使自己的疾病发生转变的。
现在,我已经90岁了,除了高血压和轻度的胆囊炎外,什么病都没有……
在王瑞麟老先生简陋的小书房里,空气中弥漫着米兰的幽香。谈到祛病养生,他拿出自己的《长寿三字经》书法:
别着急,莫生气。脑要用,心要静。私无争,喜均衡。欲长寿,必运气。
他解释说,第一句最重要,“气”为百病之源。他推崇的是“责己养心”法。即不要老想着别人对不住自己,多想想自己的不足。把张三李四都谅解了,不愉快的事都忘了,就不会生气了。
第二句说的是老年人要用脑,脑会越用越灵。退休这30多年里,他每天三四点钟起床,看书,抄写《中华本草》,练功,至今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清晰,与人交谈三四个小时不累。心静就是要学会放下,不该管的事不管,不该操的心不操。这样才好养病。
第三句他深有感触。他说,有个银行的科长来找他时愁眉不展,说这次晋级又没他。王瑞麟问他,你当了几年科长?他说当了十几年。“我说你当了十几年科长,人家一天也没当,你沾大光了!”这人一听,茅塞顿开,三服药没吃完,病就好了。
最后一句,不用说,更是他祛病健身的亲身体验了。P4-6
2010年5月,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播出了一期节目。节目的主角是身患癌症的山东省微刻艺术家张翼,内容讲述了他经过3年4个月的时间,用368块小石头,雕刻完成了四大名著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的癌症病痛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王瑞麟教授,43岁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是上世纪60年代卫生部命名的第一批 “全国名中医”,曾因医术高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5岁那年,他经检查被确诊为肺结核。为了活下去,他每天早晨醒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慰自己:“我要充满热情地活完这一天!”出人意料的是,肺结核竟然从此奇迹般痊愈。
2011年7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节目,报道了7年癌龄3次转移的高仁杰“乐观进取笑对人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一个通过“心念”之力成功抗癌的真实案例。他告诉我们:只要具有必胜的信念,我们就能够治愈任何疾病。
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文坛上著名的老病号。他30多岁时患了乙肝,当时几乎跑遍了西安市所有著名的医院接受治疗,都没有治好,差一点就死了。可是最后,他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又是一个春天,又是一个万绿萌发的三月。
这本书的写作,从我2009年冬天病倒开始,到这个2012年的春天,已是第4个年头了。先是随着病程记下了我的《病中断想》,也就是本书的后两章。随后,三度冬去春来,五番增删修改,今天终于敲定了最后一个句号。
这本书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写作本书的每一天,我都在探究着从“心”治病的奥秘,都在践行着从“心”治病的方法,都在收获着从“心”治病的成果。几天前,3月27日,我做了最新的一次复查,虽然还没有完全康复,效果却非常好。医生看过片子后看住我,由衷地笑了:“好,比预想的还好,这样好的效果不多见。”我心里清楚,这样好的效果,当然得靠从医治病,但是,更得靠坚持不懈地从“心”治病。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从“心”治病的一份特殊的心理学实验报告。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这本书定稿付梓,是个好兆头。
回顾成书的前前后后i这本书真是助缘多多。
感谢老天给我这场大病。没有人为写书而闹病。但是,没有这场病,绝不会有这本书。这,能说不是上苍给的一份殊胜的眷顾?
感谢我的妻子骆志霞。没有她早早晚晚的照料,病中的我如何写出这本书?
感谢《健康周报》的王欣老师,感谢《健身科学》的水莲老师。没有编辑朋友的关怀和勉励,一个卧病之人从“心”治病的心路探索能走这么远?
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资深编审李白沙老师对选题的肯定,感谢北京源创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法源先生对书稿的建议,感谢漓江出版社社长郑纳新先生对初稿的审读,感谢广州市士加堡图书有限公司及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编辑出版,感谢资深图书策划编辑佳辰朋友的精心策划与愉快合作。没有出版人为人做嫁衣裳,这本书怎样来到读者朋友手上?
虽然我做了最大努力,但是,由于个人水平所限,书中还难免不足,甚至谬误。如果能够得到读者的指点,更是我的幸运了。也欢迎朋友们与我交流从“心”治病的体会。当然,作为心理咨询师,更愿意为需要的朋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来信,请寄天津市宝坻区邮政16信箱,邮编:301800,或发E-mail:tjbdmzg@sina.com;如果来电,请在周六晚7~10点拨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022—29228042;如果来访,请别忘了千万要预约呦!
马志国
王辰季春记于空心斋
是谁救了我的命
2009年11月20日,我轰然病倒。
一个麻烦不小的病光顾了。
头一个麻烦:这个病可以要命。用专家的话说,可能久治不愈,可能终生截瘫,可能危及生命。死亡率有多大?和扔钢铺儿的概率差不多,正面,反面,各一半。我病倒后,知道了5个跟我一样的病例,其中3人没治好,走了,走上了不归路。
再一个麻烦,比要命还要命的麻烦:这个病得长期卧床,不是平常的卧床休息,是把一个人彻底撂倒,让你走不了,站不了,坐不了,只能头不离枕地躺在床上,一躺就让你躺个春夏秋冬。我知道有个病例,一躺躺了3年多。没这样躺过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那是个什么滋味,真是比要命还要命。从这个病躺“走”了的人,多半就因为没躺过那难熬的日日夜夜。我躺在病床上,读张海迪,读史铁生,读霍金。他们都是英雄,都了不起,都给了我力量。但是,他们到底能坐着,头到底能与地面基本垂直;而我却只能躺着,头要长期与地面保持平行。说实话,最难的时候,我甚至不能正常思维了,甚至就要躺不下去了……
感恩天地人,我终于躺了过来,又坐了起来,站了起来,走了起来,活了起来。真的,重新走出家门,大家为我高兴“您好啦!”我更庆幸“托大伙的福,又活啦!”
如此大难不死,说起来真是助缘多多。但最是良方心不倒,最关键的康复秘诀是四个字——从“心”治病。不然,一个大活人,不能坐,不能站,不能走,不能活动,只能头不离枕地累月积年躺在床上,也足以让你躺坏了身心,躺丢了性命。
一句话,是从“心”治病,治了我的病,救了我的命,给了我越来越棒的健康。
究竟我得了什么病?究竟我是如何从“心”治病好起来的?这,在书中,特别是在最后两章,我们再细说。对了,这本书最好先读后两章,然后再从头读起。这样更便于我们交流。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走过病痛的亲身经历让我坚信,从“心”治病才是真正的自救,从“心”治病才是真正的走向康复的必由之路。
从“心”治病,就是治病先治心,就是病倒了心不倒,就是从心理调节上下功夫,激发自身积极的心念力,激发自我救助的心理潜力,激发自心深处蕴藏的蓬勃生命力,来提高疗效,来促进康复。 没有春夏秋冬,哪来一年?没有生老病死,哪来一生?
谁都难免疾病的光顾。病来了,当然首先要看医生,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该输液输液,该手术手术。一句话,该怎么治怎么治。这叫“从医治病”。那种有病不就医的说法,谁信谁上当。病倒后,我就一直在吃药,一直在从医治病。我深深地感谢医学,感谢医生。问题是,一样的病,一样的治疗,效果却会不一样。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关键是心态不一样,是从“心”治病的功夫不一样。治病讲究综合效应。从“心”治病绝不排斥从医治病;从医治病更离不开从“心”治病。治病好比建塔,从医治病是建塔尖,从“心”治病才是建塔座和塔身。有了坚实的塔座,有了牢固的塔身,才有坚固的塔尖。就是说,有了坚定的从“心”治病,从医治病才更有效,即便从医治病无效了,只要坚定地从“心”治病,前面也会柳暗花明,有的是希望。
从书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正是这样: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治之人,关键的关键都在人,都在人有没有从“心”治病的硬功夫。
真是祸福相依,不是这场大病,我哪会找到从“心”冶病这个法宝?冥冥之中又好像听一个声音在说你可不能光顾救自己,你得写出来救人。但是,写从“心”治病这样的书,光凭你是作家,不行;光凭你是专家,也不行;你还得好好当一回“病家”。要不,你说从“心”治病,谁信?谁买账?这回,给你一场大病,作家、专家、病家,三位一体了。说从“心”治病的机缘来了,不快把你的法宝告诉大家,还等什么?
于是,在我的病床上开始有了敲击键盘的声音,敲出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心声,敲出了这本书。我相信,一定有很多朋友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康复心路。
这,就是这本书写作的缘起。
多年来,在我写的三四十本书中,这是写得最投入的一本。我写这本书,不单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不单是一个专家在著述,更是一个病家在记述自己从“心”治病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悟。也可以说,这本书里记述的,是一个心理学家自己当“被试”的一次特殊的心理学实验。这,应该说是本书独具的最大特色。
读起来你会发现,本书还有几个特色最入人心:
让科学说话最贴心。为什么要从“心”治病?为什么说境由心造?为什么说病从心生?书中把这些科学道理,娓娓道来,像聊天,像对话,句句贴心。
让事实说话最动心。从“心”治病有事实为证吗?书中有大量的真实病例,特别是那些从“心”治病的奇迹和笔者从“心”治病的亲历,像故事,像传奇,处处动心。
让方法说话最救心。究竟怎样从“心”治病?书中总结出的24个从“心”治病的验方,实用,好用,管用,一看就会用,一用就见效,像灵丹,像妙药,个个救心。
读起来你还会发现,这本书不仅能帮我们从“心”治病,从心走向健康生活,还能帮我们从心防病,从心走向幸福人生。
好,现在让我们一路同行,走向健康,走向幸福。
马志国
辛卯初冬于空心斋
马志国所著的《从心治病》讲述从“心”治病,就是病倒了心不倒。就是从心理调节上下功夫。激发自身积极性的心念力,激发自我救助的心理潜能,激发自心深处蕴藏的蓬勃生命力,以此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心念力,是一种心理能量。是一种精神能量,是一种起心动念而“想”出来的能量。心念可以产生无穷的心理能量。让人在某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目标,调动自身的和外界的各种资源,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心念力强大的人。在宏观上能坚持远景目标,比如为康复而持之以恒地努力;在微观上能聚焦近景目标,比如把心念聚焦于疾病的化解。
《从心治病》就是一本专门讲述如何通过心念之力。结合生理疗法,以达到除病消疾的实验报告。作者马志国先生是全国著名心理学家,他以自己亲身的实践经历,有效地证明了心念康复的奇迹。希望能通过本书,给广大正在病痛中,以及渴望拥有健康身体的人。一些启迪与帮助。
为什么要从“心”治病?为什么说境由心造?为什么说病从心生?马志国所著的《从心治病》不单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不单是一个专家在著述,更是一个病家在记述自己从“心”治病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悟。也可以说,这本书里记述的,是一个心理学家自己当“被试”的一次特殊的心理学实验。这,应该说是本书独具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