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穿史铁生/六书坊
内容
编辑推荐

2010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的节日。他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情。长久等在门外的死神对他说:嘿,走吧。对这不由分说的召唤,他没有犹豫。

史铁生走了。太阳在这边收尽苍凉,又在那边布散朝晖。他的亲人、朋友、读者,似乎不曾感觉他的离去;日复一日,他依然一字一句地敲打着键盘,一点一滴地书写着对人生的思考和热爱。

史铁生走了,他留下的大善大爱、充满智慧、哲理和真情的文字,依旧被千千万万读者反复阅读回味,从中获取心灵的滋养。

阳雨薇所著的《看穿史铁生》讲述了史铁生的不平凡经历,对其一生当中重要的作品也进行了解读,是系统研究史铁生的一本读本。

内容推荐

《看穿史铁生》表达对史铁生的怀念之情,满足广大读者阅读、珍藏史铁生作品的需求。

《看穿史铁生》作者阳雨薇的清彻与聪慧,她对文学与文字的敏感,读者诸君在文本中会有臧否,其中的青涩自不待言。她对复杂和隐秘的人类情绪的文学把握,对艰涩与深刻的人生哲理的捕捉与把玩,尚在边缘之处张望。

目录

引言

清华附中的史铁生

陕北插队的史铁生

生活在别处

旧园地坛的史铁生

渐行渐远的史铁生

后记

试读章节

清华附中的史铁生

中学时代的史铁生在好友中的印象是这样的。胸背略微向前倾,走路有点外八字;眼睛小小的,目光沉稳;圆而大的鼻头实实在在端坐在脸庞中央,威风八面;上唇两撇淡黑色的胡须给面孔增添了几分老成,举手投足间透露着稳重、潇洒和自信。孙立哲——史铁生的挚友,他在《想念史铁生》中是那样描述史铁生的,并且还提到很多自己和史铁生一起在清华附中读书的日子。

史铁生家与清华有缘份。史铁生在奶奶家长大。奶奶带着史铁生的父亲和两个弟兄三家人合住一个四合院——北京草厂胡同39号,三世同堂。史铁生的大爷史耀增,1951年1月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全家庆贺;史铁生正好在这个月出生,双喜临门。孩子们吃、喝、玩、念书都在一起。堂兄妹之间,按一家人实行大排行,史铁生是父母所生老大,大排行老三。史铁生的父亲史耀琛排行老二,没考上清华,上了北京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后曾去东北,辗转回北京。史铁生的母亲在北京林学院工作。林学院和清华隔一条马路,对面的清华大学收藏着父母的梦。

史铁生自幼记事早,他在《记忆与印象》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这段幼稚的对话显示出作家超强的记忆能力。

1964年8月29日是清华大学附中新生注册日,史铁生分在初中64—3班。史铁生是住校生。清华附中专门组织排子车,到清华门外的公共汽车站接远道而来的住校生,这些新生大多来自城里,也有少数海外归侨。史铁生住校的宿舍是一座四层的砖楼,第一至三层是男生宿舍,第四层是女生宿舍,一律筒子楼格局。楼层中间贯穿一条黑幽幽的甬道,两边各是一溜寝室,每间房里支着4个上下铺架子床,睡8个学生。室内中央吊着一个白炽灯泡。室内没有桌椅和其他家具,读书学习一律在教室和床上进行。每层楼有个公共漱洗室。史铁生在这宿舍楼里住了大约3个年头。

开学不久,教语文的董老师让史铁生在课堂上朗诵了自己的作文,写他小学一位老师,不但文笔好,而且朗读时声情并茂,全班听了一起感动。课后同学们反响很大,好评如潮。当时清华附中语文教学方法之一是选出优秀的学生作文,让学生们自己在课堂上读,促进师生互动,这是清华附中精英式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史铁生早年把直接与间接的经验用丰富的语言形成结构,在中学先声夺人,引起回响。

史铁生有语言天赋,我们可以从《合欢树》中看出: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里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可见史铁生可能是遗传了母亲这一优点。

史铁生中学时期的两位老师董玉英和王玉田是一对残疾人夫妇。“残疾”和“死亡”这两个词不仅仅是概念,它们以鲜活而残酷的面孔早早地走进史铁生的人生词典。董玉英老师从师范大学毕业不久,是史铁生的语文老师,董老师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走路跛行;王玉田老师是史铁生的音乐老师,王老师有更深重的残疾,先天性心脏病,左右两个心室之间有多个孔洞,无法手术修补。平时嘴唇呈微紫色,只能走路,不能跑,不然就喘不上气。更惊人的消息是:医院的专家判定王老师活不过30岁!学生们对老师充满敬意,王老师最后在学生们为他组织的专场音乐会的舞台边倒下,史铁生那时正举着鲜花要献给他。几米的距离,死神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现身,分秒之间天人永隔,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史铁生在文章《纪念我的老师王玉田》中写道,“我最终从事文学创作,肯定与我的班主任是个艺术家分不开,与他的夫人——我的语文老师分不开。在我双腿瘫痪后,我常常想起我的老师是怎样对待疾病的。”“恰似我们当年。纯洁、高尚、爱和奉献,是他的音乐永恒的主题;海浪、白帆、美和创造,是我们从小由他那儿得来的憧憬;祖国、责任、不屈和信心,是他留给我们永远的遗产。”

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期。而中学阶段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史铁生读初中的时候,就遇到了一对残疾夫妇老师,但身残志坚的两位老师却又那么地才华横溢,正如他在《纪念我的老师王玉田》一文中所说,王玉田是“我”初中两年的班主任,“那时他才二十八九岁,才华初露,已有一些音乐作品问世。”“他的夫人我们的语文老师董玉英,那时可能还要年轻些,快乐、奔放,而且非常漂亮(她的腿有一点残疾,常令大家觉得上帝也有一些错误)”。

P9-12

序言

站立边缘的文学张望

——序阳雨薇“看穿史铁生”

过于熟悉,反显得陌生,便不知从何处落笔,方能把作者的神韵写将出来。弄文学,本来就没有一个格式,评论文学,就更难有一个极为明朗、极为准确的模范。尺度是有的,可是,当文学与活生生的人摆在一起时,毕竟是一件犯难的事。何况在文学与文学制作尚有许许多多规约的时候,知人论世与由文及人,是困惑的事。

我的研究生们,在面试录准时,我便给他们交代了作业,大多是阅读书目和应考虑的文学问题。那时,一般都在当年的四月,离九月入学尚有半年的时间。我以为这半年时间,对一个即将入学的研究生,尤其是中文系文学专业的硕士生而言,是尤为重要的读书时节。特别是这些年,仿佛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有着某些约定,大凡选读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十有八九是来自外语或其它相关学科的本科生,诸如新闻学、行政管理或传媒广告,还有相当部分来自理科,诸如生命工程或排水给水等学科,而且大多为女生。男生们大多趋于实利的专业,而把文学的浪漫和无用,留给女生们为专业。这种状况自然从另一面看出我国高考的制度弊端,也更能窥视研究生考试中外语独大的毛病,实为外语本科生荡开一面,同时也可感觉本科教育中专业精神的式微。大凡外语出身的学生,考中文硕士,抱死一本文学史,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地啃上数月半年,靠着外语的优势,大约考试入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的外语确实不错,有的入学时已达到八级,可中文基础却差,尤其是文学史知识,没有结结实实的恶补,脱胎换骨的改造,必得一洗本科时的懒散,没有这些决心和坚持,是很难登堂入室的。故人学前这半年时间的中文专业预习,显得十分重要。

缺失文学艺术的时代,是人类的黑暗时代,而这种缺失于人的内心,也是同样的。文学艺术真的会使人的内心与灵魂皈依,明亮同时温润起来,充满着热情和热力远离俗世的考虑,同时满怀着生命的憧憬与深沉的浪漫。

阳雨薇就是这样,刚入学时,她的腼腆与单纯的样子,让我以为她对文学并未十足的敏感,她的读书报告写得过于中规中矩,而让我疑惑她是否真的正经读进这些书里去。我是常常从一些离经叛道,特别是从不合规矩的表达里,去发现一个学生的真实底蕴和可能进取的方向的。而在中规中矩、人云亦云的拘谨文字面前,我的判断力却常常尤其迟钝。其实,我对之的第一印象并不准确。我想,在我决定让她写作关于史铁生的选题时,我就已经对她刮目相看。

我以为史铁生的文字和作品,多少可以唤起她对文学中的生命感悟和生存本真的驿动,至少可以从一个高难的动作设计上,让她进入一种沉潜的绵密但依然可能奔放的状态,这对于一个涉世未深没有多少人生经验的学生而言,有着某种来自文学苦楚的体验。即便收获不了等多的文学成果,但建设或尝试一种文学敏感却是十分得体有益的。我想她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是可以有所触动,而一旦这种触动被开启,她便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学领地。正如她在完成这个课题之后,在《后记》中所说:“我几乎读遍了作家的所有作品,作家的有些文章我还重复读了好几遍,比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等。每次读完,我都有些新的体会,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坐在图书馆五楼靠近窗户的一个位置,一个人静静地咀嚼着史铁生笔下的文字,突然发现自己的眼里饱含着泪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流泪?很复杂,一时说不清楚……”

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之前已通读了她写的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畅谈了每一处修改,至此,我的内心是欣慰的。我对之的预期是对的。她确实已经有了自己的敏感,与史铁生,与文学拥吻了。这是阳雨薇通过写作这本书而达到的一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她此生最重大的飞跃。固然,这本书对她来说,没法不重要,但更重要的东西,已然沉人她的心底,成为一种灵魂的积淀和生命的动力。这才是我对学生的文学期待。

阳雨薇的清彻与聪慧,她对文学与文字的敏感,读者诸君在文本中会有臧否,其中的青涩自不待言。她对复杂和隐秘的人类情绪的文学把握,对艰涩与深刻的人生哲理的捕捉与把玩,尚在边缘之处张望。但其进入与浸润已为期不远。这也是我为之写序的目的。

2013年1月28日凌晨

后记

前几天郭老师告诉我,六书坊之史铁生的文章初、终审差不多通过了,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还好,问题不大。

现在谈谈自己写这篇小册子的感想吧。其实我还真的不知道从何说起,就说说自己做课题与作家史铁。生的关系吧。记得去年论文开题的时候,老师就问我毕业论文打算写哪位作家,当时我讶异地不知道如何回答,后来郭老师提议要不写史铁生吧,史铁生在中国当代文坛还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作家。这种感觉正应了老师常说的那些话,有时候,如果选择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去写,一旦有人为你提供了某个特定的目标,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变得异常清晰明了。就这样自己懵里懵懂地决定研究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中学时代就学习过这位作家的文章,但是早已记不清具体内容是什么了,唯独记得文章作者是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自研究史铁生其人其作以来,我几乎读遍了作家的所有作品。作家的有些篇目我还重复读了好几篇,譬如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等,每次读完,我都有些新的体会。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坐在图书馆五楼靠近窗户的位置,一个人静静地咀嚼着史铁生笔下的文字,突然发现自己的眼里饱含泪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流泪,很复杂,一时也说不清楚,在此我想改用艾青的一首诗来解释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文字爱得深沉”,老师说过,史铁生的文字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干净的文字,是的,我之所以如此为作家的文字感动,还因为我喜欢作家笔下流淌着人类最常见但却最不平凡的人物,譬如母亲,妻子、说书的瞎子。作家作品的深奥之处并不在乎其文字的生僻,语句的晦涩,而是用人世间最普通简单的文字表述出最深刻的哲理意蕴。

记得我写这本书的时候,郭老师给我提了很多意见。比如老师总觉得我对史铁生作品中那份母爱体会得不够深刻,对史铁生的爱情观阐述得不够丰富,对史铁生少年时期遇到的两位残疾老师的经历发挥得不够充分等等。虽然后来我也努力地去搜集各种资料,尽力写得深刻透彻,但最终还是不尽如人意。我想这一方面和我的阅历有关,首先我不是中文系出生的学生,中文功底不够扎实,很多知识都是研究生期间老师为我耐心点拨,自己努力攻克积累的。尽管我本科主修英语,也学习了很多外国文学知识,但当时没有系统地学习国学,总感觉在翻译外文的时候,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外文所深藏的含义,现在想想,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国语水平不过关。

当然研究生期间,我已经深刻体会到自己对本国文学知识的欠缺、贫乏,现在遇到一位优秀的导师,我的中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撰写文章方面,我从写一篇错别字连篇的文章到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次可能由于我是个正常人,我还不够老练,无法体会一位富有哲学的思想文人写作时的那种复杂感情,更无法很好地体会史铁生身处困境时的心情,我想象不出史铁生该有怎样顽强的意志力才让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个人身处安静地坛默默冷静地写作的经历。我去过一次北京,那次北京游玩,我没有去地坛,因为我知道现在的北京地坛已经被商机追剿,摩肩接踵的人流,嘈杂声,原来的神韵所剩无几。正如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所说,“想念地坛是想念它的安静”“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我没有去地坛,也正是觉得现在的地坛和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完全不同,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是作家所独有的,是他在特殊人生阶段特殊人生体验的避风港,我想作家心中的地坛早已不是物理上坐落在北京那座所谓的“废弃的古园”了。

总之在写这篇小册子的过程中,我的导师为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老师的耐心指点,感谢他宽容地接受我粗浅的文字表达,感谢老师给我提供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独立完成一个课题。期间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也十分认真地审阅此稿并校对多次,在此一并感谢,谢谢大家!

阳雨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穿史铁生/六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阳雨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05843
开本 32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1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3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