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昆虫记(精华版)/世界经典科普名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打开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精华版)》,蜘蛛、蜜蜂等许多人们熟知的昆虫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不但能从中了解到昆虫们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了解昆虫的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了解昆虫经历的种种艰辛与危险,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体验与生活感悟。书中详细并深刻地描绘了为快乐而放声高歌,永远不知疲倦的歌唱家蟋蟀;因为本能而遭到嘲笑,头脑简单的黄蜂;外表美丽而天性凶狠的冷酷“杀手”螳螂等昆虫,生动地再现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情景,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渗透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让读者在领略昆虫虫性的基础上反观社会人生,字里行间洋溢着睿智的哲思与优雅的情致。

内容推荐

《昆虫记(精华版)》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的传世佳作。这部在法国历史上被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曾被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为“最有影响的书”、“永远解读不尽的书”、“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它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更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经典文学名著。

《昆虫记(精华版)》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行文生动活泼,笔调轻松诙谐,将奇妙的昆虫世界化作包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真正做到了“诗与科学两相调和”。文章对昆虫的生活习性和体貌特征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体现了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工作和工作场

第二章 蝉

第三章 螳螂

第四章 恩布沙

第五章 白面孔螽斯

第六章 蟋蟀

第七章 萤

第八章 蜣螂

第九章 西班牙粪蜣螂

第十章 泥水匠蜂

第十一章 黄蜂

第十二章 天牛

第十三章 被管虫

第十四章 虻蝇

试读章节

我们都有自己的才能和特具的禀性。有的时候,这些禀性,看来好像是从我们祖先那儿遗传下来的,但多数很难追寻它们确实的来源。

譬如,偶尔有个牧童,玩着小石子,加加减减,以后他竞成为惊人的速算家,最后,也许成为数学教授。另外有个孩子,一般儿童在他那样年龄的时候,还只注意玩哩,然而他离开正在游戏的同学,去倾听一种幻想的乐声,这是他独自听到的一种神秘的合奏。他是有音乐天赋的。第三个孩子太小了,也许他吃面包和果酱时,还不能不涂到脸上,但是他却非常喜欢把黏土捏成小小的模型,居然还十分生动。假使他的运气好,将来有一天就会成为著名的雕塑家。

我知道,说自己的事,是顶讨厌的,但是你们还是让我来谈谈吧,以便介绍一下我自己和我的研究工作。

从我最早的孩童时代起,自然界的事物就已经很吸引我的注意了。假如认为我喜欢观察植物与昆虫的天性是从我的祖先那儿遗传而来的,那简直是笑话,因为他们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人,除了了解他们自己的牛羊以外,一无所知。我的祖父辈,只有一个翻过书本,就连他对于单词的拼法也还是很没有把握。至于说我曾受过科学训练,那更谈不到。没有老师,没有指导者,并且时常没有书。不过我只是朝着常常在我面前的一个目标走去:想在昆虫学研究上增加一些内容。

回忆过去,在很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个极小的孩子,刚刚学认字母,然而对于这种初次学习的勇气与决心,感到非常骄傲。我记得最清楚的,却是我第一次找寻到乌窠和第一次采集到蕈菌时的那种快乐的心情。

记得有一天,我去爬山,在这山顶上,有一片树林很早就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从我家的小窗里,可以看见那些树朝天耸立着,在风前摇摆,在雪里扭腰,我老早就想跑到它们面前去看个仔细。这一次爬山,时间很久,因为草坡峻峭得同倾斜的屋顶一样,我的腿又很短,所以我爬得很缓慢。

在我的脚下,忽然有一只可爱的小乌,从大石下它的藏身之处飞起来。不一会儿,我就找到了它的窠,那是细草与毛做的,里面还排列着六个蛋,具有美丽的纯蓝色,光亮异常。这是我第一次找到乌窠,也是小乌们第一次带给我许多快乐。我欢喜极了,于是躲在草地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它。

这时候,母鸟很不安地在石上乱飞,“塔克,塔克”地叫着,发出一种非常焦急的声音。我当时年纪太小,还不能理解它为什么痛苦,我于是定下一个计划(这真像一头小猛兽的打算):先带走一只小蓝蛋,做我的纪念品,两星期后再来,趁这些小鸟还不能飞时,将它们拿走。我把蓝蛋放在青苔上,很小心地走回家去,路上恰巧遇见一个牧师。

他说:“呵,一个‘萨克锡柯拉’的蛋!你从哪里拿来的?”

我告诉他整件事情的经过,并且说:“其余的那些,我想等它们孵出来,刚长出绒毛的时候再拿走。”

从这一次谈话中,我晓得了鸟与兽同我们一样,是各有名字的。

于是我自己问自己:“我那许多生长在树林里、草原上的朋友们,都叫什么名字呢?‘萨克锡柯拉’是什么意思呢?”几年以后,我才晓得“萨克锡柯拉”的意思是“岩石中的居住者”,那有蓝色蛋的乌名叫石乌。

沿着我们的村庄,有一条小河流过,河的对岸,有一片山毛榉树林,光滑笔直的树干像柱子一样,地上铺满了青苔。在这座树林里,我第一次采集到蕈菌。它的形状,偶然看去好像迷途的母鸡生在青苔上的蛋。还有许多别的种类,大小、样式和颜色都不同。有些形状像铃铛;有些像熄灯用的罩子;有些像茶杯;有些是破裂的,并且流出奶汁样的泪水;有些当我踏过的时候,变成蓝色的了。还有一种最稀奇的,像梨一样,顶上有一个圆孔,大概是一种烟筒吧。我用指头在下面一戳,就有一股烟从烟筒里喷出来。我装满了一袋子,高兴时就弄它们出烟,直到最后它们缩成火绒的样子。

以后我又到这个有趣的树林里去了好几次,在乌鸦堆里,研究关于蕈菌的初步知识。这种采集,在家里是办不到的。

在这种观察自然与做实验的方法之下,我的所有功课,除了两种以外,差不多都学习过了。从别人那里,我只学过两种科学性质的功课,而且在我一生中,也只有这两种:一种是解剖学,一种是化学。

第一种我得力于造诣很深的自然科学家摩金坦东,他教我如何在盛水的盆中察看蜗牛的内部。这门功课花费的时间很短,但是得到的益处很多。

我初次学习化学时,运气比较差。实验的结果是玻璃瓶爆裂,多数同学受了伤,有一个人眼睛险些瞎了,教员的衣服被烧成了碎片,教室的墙上沾上了许多斑点。后来,我重回到这问教室时,已经不是学生而是教员了,墙上的斑点还留在那里。这一次,我至少得到了一件事,就是以后我每做这一类实验时,总是把我的学生们隔开得远一点儿。

我有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在野外有个实验室。当一个人在为每天的面包问题而焦虑的生活状况下,这真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P2-5

序言

热爱生命 敬畏生命

肖毛

小时候,我家附近是火车道,火车道旁边是大片的野地。每当风和日丽时,倘若有闲,我总要去那片野地玩耍,因为那儿有美丽的花草,更有许多有趣的虫子:色彩鲜艳的甲虫、忙忙碌碌的蚂蚁、高举双刀的螳螂、一蹦老高的蚱蜢、五彩斑斓的蝴蝶、双翼透明的蜻蜒、嗡嗡来去的蜜蜂……我喜欢抓起一只瓢虫,看着它慢悠悠地爬过我的手背并且突然振翅;我喜欢捉住再放走贪恋花朵的粉蝶,看着它用飘逸的纱衣装饰碧油油的天空;我喜欢扣留绿草叶上的红蜻蜒,用细绳子系住它的尾巴,把它变成活生生的“风筝”;我甚至喜欢揪掉绿豆蝇的脑袋,惊奇地看着它照旧飞去。是呀,过去的我真是个残忍的小孩,但哪个儿童不曾故意或无心地伤害过昆虫呢?要知道,儿童只会拿昆虫当做活玩具,却不知道昆虫也是值得敬畏的生物。

等到上了小学二年级,我读到一本名叫《来历不明的病人》的连环画,知道蝴蝶于人无害,毛毛虫却是该死的,因为它喜欢吃庄稼,所以被归入害虫一类。可是,如果彻底消灭了毛毛虫,不就再也看不到美丽的蝴蝶了吗?此外,难道害虫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难道益虫就不会做出对我们有害的事情吗?

长大以后,我从有关昆虫的科普著作那里了解到,《来历不明的病人》里面有关蝴蝶与毛毛虫的看法其实并不全面,因为地球不仅仅归人类所有,一切生物都有存在的权利和意义,尤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昆虫。可是,昆虫与人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你一定很想知道吧?别着急,我这就简单地解释给你听。

你知道,没有氧气,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就无法生存,而氧气是由植物释放出来的。所以,如果植物灭绝了,我们也会跟着死掉。幸运的是,多数植物都可以通过开花结果的办法留下后代,除非蜜蜂、蝴蝶甚至苍蝇等昆虫不去传播花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昆虫,多数植物都将无法生儿育女,最终孤独而死,再也不能为我们带来氧气。

现在你明白了,昆虫确实跟我们有关系,无缘无故地伤害它们,就等于伤害我们自己。说实在的,我们应该把昆虫当做远亲,因为我们同是地球上的生物,需要相互依存和了解。遗憾的是,一般人对于昆虫的了解实在太少,除非去读科学家编写的关于昆虫的专著或科普著作,比如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记》。

凡是喜欢昆虫的小朋友大概都知道,法国有一个了不起的昆虫学家和作家,他的名字叫做让·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布尔从小就是个热爱昆虫的孩子,后来又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对于许多昆虫进行实地观察,做了很多实验,最终根据观察记录写成十卷本的《昆虫记》。除了《昆虫记》以外,法布尔还撰写过许多动植物论著,创作过诗歌,甚至编写过化学课本。但是,每当提起法布尔的名字,人们都会想到《昆虫记》,因为它不但是记录翔实的昆虫之书,也是献给昆虫的赞美诗,体现着钻研求实的科学精神、热爱生命的人文精神与浪漫的诗人情怀。这部《昆虫记》让法布尔获得“昆虫界的荷马”的美誉与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

《昆虫记》问世以后,渐渐传入我国。1923年1月26日,周作人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散文《法布耳(昆虫记)》,首次向国内读者介绍这部不朽巨著。此后,我国陆续出版了《昆虫记》的各种节译本、改写本乃至全译本,但由于篇幅太长等原因,《昆虫记》的原著不能完全适合小读者阅读,所以我要向你们推荐它的改写本,尤其是王大文翻译的《昆虫记》。

为什么呢?这要从中学时代说起。由于热爱动植物,我向来喜欢阅读与它们有关的科学小品,而从初中语文课本中读到的法布尔的《蝉》则是我最爱的科学小品文之一。这篇文章内容的新奇,文风的优雅,译笔的精致,始终令人难以忘怀。当时,我只知道它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却不知道译者的名字。多年以后,我终于发现,令我念念不忘的《蝉》,其实选自王大文翻译的一册本《昆虫记》(《Fabre's Book Of Insects》,1921),由斯塔韦尔夫人(Mrs,Rodolph Stawell)改写,德马托斯(Alexander Teixeira De Mattos)英译,插图12幅,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此后重印数次,受到几代小读者的欢迎。

与一般的《昆虫记》改写本相比,斯塔韦尔夫人的改写本既保留了原著的趣味与精髓,又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走进螳螂、蟋蟀等昆虫的小世界,获取有关昆虫的知识,体验文字的优美,身临其境地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可贵。至于中译者的翻译是怎样为这个改写本锦上添花的,你很快就会感受得到,不必我来多说。

在法布尔的时代,花乌鱼虫都是可以轻易看见的东西。如今,当城市被钢筋水泥攻占,当乡村沦陷为城市,当花草树木越来越少时,周围还有多少能够让我们亲密接触的花鸟鱼虫呢?为了我们的昆虫远亲,为了美妙的乌语花香,为了新鲜空气与蓝天碧水,让我们像法布尔那样热爱并且敬畏这些小生命吧!

2013年3月14日

肖毛于哈尔滨看云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昆虫记(精华版)/世界经典科普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译者 王大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273828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6-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1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