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增订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白先勇编著的《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增订版)(精)》以白崇禧戎马生涯为主线,涵盖北伐、蒋桂战争、建设广西、抗日、国共内战、二二八事件后赴台宣慰……记录从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军政活动,大起大落,澄清白崇禧与蒋介石、李宗仁等人分分合合的历史误区,以及1949年后在台湾十七年的交游、信仰、弈棋、狩猎等暮年活动,淡泊自适,表露白崇禧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生活点滴。

内容推荐

白先勇编著的《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增订版)(精)》是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为父亲编著的最重要一部著作,既有台湾岁月、家族亲情,更有戎马生涯,国共秘辛,如1928年最后完成北伐,1946年巡视内战前沿,500多幅珍贵照片再现历史关键时刻。《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增订版)(精)》精选珍贵照片五百余幅,记录诸多历史关键时刻。其中,白崇禧作为历史上华南领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最后完成北伐大业的一组影像,更是弥足珍贵。

目录

上卷 父亲与民国(1893—1949)

序言

第一部 北伐

第二部 蒋桂战争建设广西

第三部 抗战

第四部 胜利与内战

下卷 台湾岁月(1949—1966)

序言

第五部 台湾岁月

第六部 家族亲情

附录 白崇禧将军勋章

大事记 白崇禧将军年表

后记 父亲的身影

试读章节

最后完成北伐大业的

国民革命军将领

北伐秉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国民革命军北上推翻北洋政府,统一中国,这是民国史上头一等大事。

父亲在北伐中指挥若定,立下大功,与他天赋睿颖、少年立志有关。一九一六年,孙中山先生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义师驱逐“袁皇帝”(袁世凯)。曾以少年敢死队参与武昌起义的父亲,之后进入当时刚在广西创办的广西陆军模范营,这个模范营后来成为孕育广西革命武力的摇篮。

父亲在模范营中崭露头角,第二年即升为连长,三年后升为团副,带兵军纪好、训练好,颇有声誉。当时,他也不过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晋见省长马君武时,条陈施政意见,让马氏对这位出身保定军校、已成为广西建军新干部的年轻军官印象深刻。

一九二三年三月,父亲因作战足伤,赴广东治疗,孙中山当时正在广州,父亲乃以全权代表身份晋见孙大元帅,表达广西请求加入革命行列、广西统一对革命的重要性。孙中山也深以为父亲的建议为上策,立即委任黄绍兹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总指挥,父亲为参谋长,诚挚地对父亲说:“我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父亲说:“广西统一不需大元帅的物质支持,所需者只是革命信仰而已。”

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父亲受命代行革命军总参谋长职务。北伐初期,父亲挥军底定湘鄂、进攻江西,击溃吴佩孚、孙传芳军。麾下第七军广西部队奋勇克敌,因有“钢军”之称。一九二七年,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任命父亲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一举平定浙江,进军上海。此时因宁汉分裂,蒋介石下野,孙传芳部乘国民党内部分裂,回头反扑,占领南京龙潭。父亲恰自上海回南京,路上发现孙军踪迹,紧急成立指挥所,指挥第一、第七军与孙军激战六昼夜,遂将孙军击溃,毙敌二万余人,俘虏三万余人,孙传芳主力几全部覆灭。龙潭之役是北伐至为关键、扭转乾坤之一战。

一九二八年,父亲收编湖南唐生智部后,以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奉命代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策划肃清关内残余军阀张宗昌、褚玉璞部,第一、二、三、四集团军都派有部队参加,父亲领军挥戈北上,九月直达北京、天津,东北张学良易帜,北伐底定。父亲成为最后完成北伐大业的国民革命军将领。在北伐诸战役中,父亲充分发挥了他战略家及指挥官的军事才能。北伐纪录照片来源

张进德自北伐成为随军摄影记者起,数十年跟随父亲拍摄纪录。这一组照片皆为一九二八年父亲率第四集团军进唐山等地,即北伐末期时拍摄,亦是父亲仅存之北伐时期影像,弥足珍贵。

张进德将照片送给父亲时,有如下记注:

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北伐胜利抵津,前敌总指挥白上将健公会晤英国提督时,进德适在津从事新闻工作,曾将所摄新闻照片呈阅,蒙加谬许,并召随军摄影。讦摄北伐纪实照片数千帧,精选四百张编制《北伐完成记》,以存史实。连年战乱,原册失存,但于携出之旧存照片中觅得当时洗印留存者三十九帧,虽属片段,且历时甚久,纸色泛旧,但国民革命北伐胜利灿烂之光辉,仍照耀于纸上。谨编成册,呈献健公,藉使丰功伟绩永存,胜利之光长耀。旧属张进德谨识。P14-18

序言

父亲与民国

父亲白崇禧将军,出生于公元一八九三年桂林山尾村,一个回民家庭。祖父志书公早逝,家道中落,父亲幼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勤学,努力向上,很小年纪便展露了他过人的毅力与机智。一九0七年,父亲考入桂林陆军小学,这是他一生事业奠基的起点。父亲生长在一个革命思潮高涨的狂飙时代,大清帝国全面崩溃的前夕,桂林陆军小学正是革命志士集结的中心。一九0五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次年便派黄兴至桂林发展革命组织,陆小总办蔡锷等人鼓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父亲深受影响,与同学们纷纷剪去长辫,表示支持。

公元一九一一辛亥年,十月十日晚,武昌新军工程营的成员发出了第一枪,武昌起义,展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那一枪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历史,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了。武昌起义那一枪也改变了父亲一生的命运。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广西人士反应热烈,组军北上支援。父亲参加了陆军小学同学组织的广西学生军敢死队,共一百二十人,随军北伐。家中祖母知道父亲参加敢死队的消息,便命父亲的两位哥哥到桂林城北门去守候,预备拦截父亲,强制回家。谁知父亲暗暗将武器装备托付同学,自己却轻装从西门溜了出去,翻山越岭与大队会合。那年父亲十八岁。踏出桂林西门那一步,他便走出了广西,投身人滚滚洪流的中华民国历史长河中。

学生军敢死队水陆兼程,经湖南北上,父亲肩上荷七九式步枪一枝,腰间绑着一百五十发子弹的弹带,背着羊毡、水壶、饭盒、杂囊,身负重载,长途行军,抵达汉阳时,父亲与许多敢死队同学脚跟早已被草鞋磨破,身上都生了虱子,痒不可当。时清军据守汉口、汉阳,与武昌方面的革命军隔江对峙,广西北伐军和学生敢死队奉命,在汉阳蔡甸到梅花山一带,配合南军作战,威胁敌方侧后。一夜,父亲被派担任步哨,时适大雪纷飞,顷刻问父亲变成了一个雪人。那是父亲第一次上前线,而且参加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行动,内心热情沸腾,刺骨寒风竟浑然不觉。那是父亲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亲身参加武昌起义,对父亲具有重大意义。他见证了中华民国的诞生,由此,对民国始终持有一份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

辛亥革命成功后,父亲考入保定军校三期,接受完整的军事教育。父亲在保定前后期的同学,日后在国民革命军中皆任要职。保定毕业,父亲与二十多位同学自愿分发到新疆屯边,效法张骞、班超,立功异域。他曾经下工夫研究左宗棠治疆的功绩,中国边防一直是他战略思想的要点之一。治疆的抱负,后因俄国革命交通阻断,未能实现。

一九一七年,父亲返回广西,结识李宗仁、黄绍兹,共同从事统一广西的大业,时称“广西三杰”。

一九二六年,北伐军兴,蒋介石总司令力邀父亲出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这是父亲军事事业第~个要职。当时北洋军阀各据一方,中国四分五裂,其中以孙传芳、吴佩孚势力最大。中国人民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革命新思潮高涨,对国民革命军有高度期望,革命军遂能以少击众,从广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关。那是国民革命军士气最旺盛的时刻。北伐是民国史上头一等大事。

北伐时期,父亲立下大功,重要战役,几乎无役不与,充分展示他战略指挥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一九二七年龙潭战役,关系北伐成败。时因宁汉分裂,蒋介石下野,国民革命军内部动荡不稳,孙传芳大军反扑,威胁南京,形势险峻。父亲临危受命,指挥蒋介石嫡系第一军,与孙传芳部决战于南京城郊龙潭,经过六昼夜激战,不眠不休,终于将孙军彻底击溃。行政院长谭延阁在南京设宴招待龙潭战役有功将领,特书一联赠予父亲:

指挥能事回天地;

学语小儿知姓名

北伐后期,父亲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四集团军,挥戈北上。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一日,父亲领军长驱直人北京,受到北京各界盛大欢迎,成为历史上由华南领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天津《大公报》主笔、名记者张季鸾在六月十四日发表社评:广西军队之打到北京,乃中国历史上破天荒之事。当年太平天国的两广军队只进到天津,父亲时年三十五岁,雄姿英发,登上他戎马生涯的第一座高峰。

父亲继续率部至滦河,收拾张宗昌、褚玉璞残部,东北张学良易帜,最后完成北伐。

北伐期间,广西军屡建奇功,桂系势力高涨,功高震主,蒋介石决意“削藩”。一九二九年,发生蒋桂战争,掀起中原大战序幕,中国再度分裂。北伐成功,原为国民党统一南北、建设中国最佳良机。北伐甫毕,南京开编遣会议,计划裁军,父亲由北平拍数千言长电致国民党中央,请缨率领第四集团军至新疆实边,可惜未受采纳。中央派军攻打广西,父亲等人一度流亡安南。后再潜返广西,展开两广联盟,与中央对峙。期间父亲致力建设广西,不到七年,广西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省份一跃而成为全国“三民主义模范省”。一九二三年,父亲曾在广州晋见孙中山先生,受到极大鼓励。父亲对孙中山创作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实业计划》中的建国理想及方针,心向往之。建设广西,如土地改革、“三自”、“三寓”地方自治等计划,可以说都在实践“三民主义”的精神。胡适等人参观广西,大加赞扬。建设广西,展现了父亲的政治抱负及行政才能。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地方将领中,父亲第一个飞南京响应蒋介石抗日号召。日本有大报以头条新闻报道:“战神莅临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广西与中央对峙因一致对外而暂时化解。

父亲出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对日抗战,父亲的贡献不小:

一九三八年,军事委员会在行都武汉开“最高军事会议”,父亲提出对日抗战大战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消耗敌人实力作持久战。日军军备远优于中国军队,与日军正面作战,难以制胜。八一三上海保卫战,中国军队伤亡超过十五万精兵,牺牲惨重。父亲认为,应该同时发动敌后游击战术,困扰敌人,不必重视一城一镇的得失,使敌人局限于点线的占领,将敌军拖往内地,拉长其补给线,使其陷滞于中国广大空间,从而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向敌发动长期总体战,以求得最后胜利。父亲自承抗日战略思想,是受到俄法战争即俄国人拖垮拿破仑军队策略的启发。父亲的提议得到蒋介石委员长的采纳,并订为抗日战争最高指导原则,对抗战的战略方向,有指标性的作用。父亲有“小诸葛”之称,被誉为中国近代杰出军事战略家,他的抗日战略,显露出他高瞻远瞩的智慧。  抗日期间,父亲奔驰沙场,指挥过诸多著名战役:“徐州会战一台儿庄大捷”、“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一昆仑关之役”、“长沙第一、二、三次会战”等。其中,尤其以一九三八年“台儿庄大捷”至为关键。

时首都南京陷落,日军屠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全国悲观气氛弥漫。台儿庄一役给予日军迎头痛击,被国际媒体称为日军近代史上最惨重的一次败仗。全国人民士气大振,遂奠下八年长期抗战之根基。父亲与李宗仁等将领,登时被全国民众尊为“抗日英雄”。

民国命运,自始多乖,内忧外患,从未停息。抗战刚胜利,国共内战又起,而且不到四年间,国民党竞失去了大陆政权。国民党在大陆上的失败固然原因多重,然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却认定军事失利是导致国民政府全面崩溃的主因。抗战后,父亲出任首届“国防部长”,其后又调任“华中剿总司令”,虽然身居要职,但职权受限,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战略长才。国共战争,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上犯下一连串严重错误,终至一败涂地。

首先,父亲极力反对战后贸然裁军,内战正在进行,处置不当,动摇军心。本来国民党军队有五百万人,共产党军队只有一百多万。裁军后,大批官兵尤其游杂部队,这些八年抗战曾为国家卖命的士卒,流离失所,众多倒向共产党军队,共产党军队军力因此大增。裁军计划由参谋总长陈诚主导,父亲的反对意见,未获高层支持。

一九四六年五、六月,第一次东北四平街会战,那是国共抗战后首度对阵,双方精英尽出,蒋介石派父亲往东北督战。旋即国民党军队攻进长春,林彪军队大败,往北急速撤退,孙立人率新一军追过松花江,哈尔滨遥遥在望。在此关键时刻,父亲向蒋介石极谏,自愿留在东北继续指挥,彻底打击林彪部队。蒋介石由于受到马歇尔调停内战的压力,以及对共产党军队情况的误判,没有采信父亲的建议,竞片面下停战令。林彪部队因此败部复活,整军反攻,最后横扫整个东北。事后多年,国民党检讨内战失败原因,蒋介石本人以及国民党军队将领咸认为那次片面停战,不仅影响东北战争,而且关系全盘内战。

一九四八年底一九四九年初之徐蚌会战,乃国共最后决胜负的一仗。原本蒋介石属意父亲指挥此次战役,父亲时任“华中剿总司令”,北伐、抗战父亲在淮北平原这一带多次交战,熟悉战略地形,他向蒋提出战略方针:“守江必先守淮”,应将军队集结于蚌埠,五省联防,由“华中剿总”统一指挥。未料临时蒋介石却将指挥权一分为二,华东归刘峙指挥,而指挥中心却设在徐州。徐州四战之地,易攻难守。父亲曾如此警告:“指挥权不统一,战事必败。”徐蚌会战开战前夕,国民党、共产党两军各六十万,严阵对峙,国民政府高层深感势态严峻,刘峙不足担当指挥大任,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联名向蒋介石建议,由父亲替代刘峙统一指挥。父亲飞抵南京开军事会议,发觉国民党军队战略部署全盘错误,大军分布津浦、陇海铁路两侧,形成“死十字”阵形。父亲判断大战略错误,败局难以挽回,况且开战在即,已无时间重新布置六十万大军,断然做了一项恐怕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后徐蚌会战国民党军队果然大败,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蒋、白之间,嫌隙又生。

内战末期,林彪百万大军南下,父亲率领二十万部队盘桓周旋,激战数月,但当时大局已濒土崩瓦解,士气几近崩溃。父亲军队一路奋勇抵挡,由武汉人湖南,退至广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但孤军终难回天,父亲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四日离开大陆,由南宁飞海口。

父亲十八岁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见证了民国的诞生。北伐军兴,父亲率部由广州打到山海关,最后完成北伐统一中国。抗日战争,父亲运筹帷幄,决战疆场,抵抗异族入侵,立下汗马功劳。内战时期,父亲率部战至一兵一卒,是战到最后的一支军队。为了民国,父亲奉献了他的一生。

后记

父亲的身影

我在撰写父亲传记的这些年来,同时也在搜集整理父亲的照片,累积下来,数量不少。很大部分是家中旧藏,其中最弥足珍贵的一组,三十多张,是父亲最后完成北伐时,在北京、唐山、滦州所拍摄的照片。北伐时期的照片,本来就不多见,此组照片是随军摄影记者张进德所拍。原本有数千张,精选四百张编入《北伐完成记》,后因战乱遗失大半,只剩三十九张。北伐完成,父亲三十五岁,这组照片记录了他军旅生涯最意气风发的一刻。家中收藏,有不少父亲与亲友交往的照片,这些照片呈现他私人生活的一面,他对祖母的孝思、对母亲的感情、对子女的慈爱。三姊先明不幸罹患精神分裂症,父亲对她格外疼惜,他与先明的合照,父女情深,表露无遗。

我从台北“国史馆”搜集到另外一组照片,共四十一张,因附属于蒋介石档案,这组照片全是父亲跟随蒋介石参加的一些军政活动,时间横跨抗战、内战、台湾时期。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长达四十年,分合之间,微妙复杂,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而这组照片正提供了两人互动的具体说明。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八日,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后,蒋介石率领国民党军将领赴中山陵谒陵,蒋携父亲及何应--钦三人在中山陵前合影,那是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声誉最高的时刻。蒋、何、白三人,神采飞扬,抗战刚胜利,举国欢腾。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蒋介石与父亲相会于重庆,时值国民政府面临崩溃的前夕,蒋、白二人神色黯淡。两张照片对照之下,蕴含无限历史沧桑。

《良友》画报,当时在中国颇享盛名,类似美国的《生活》及《展望》杂志,其中登载多幅父亲各时期的照片。一九三八年三月,台儿庄大捷,父亲立下大功。《良友》于同年五月第一三七期以父亲作为封面人物,当时在国人心中,父亲是抗日英雄。

此外,台湾《中外杂志》亦有多期刊登有关父亲的文章,并配以多幅图片。一九四七年, 2ik.事件,父亲赴台宣抚,《中外杂志》登载的照片,很有历史价值。

我将这数百幅照片按时期及主题编撰成书,取名《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卷“父亲与民国”,涵盖北伐、抗战、抗战胜利与国共内战,大约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记录父亲前半生的军政活动。下卷“台湾岁月”,包括父亲在台湾十七年的生活点滴,外加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父亲赴台宣抚专辑,“家族亲情”专辑收集父亲与家人的生活照。父亲一生功勋彪炳,曾获中外勋章二十余枚,除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外,抗战胜利,于一九四五年受美国罗斯福总统颁发美国嘉猷勋章、美国陆军当局颁发美国自由勋章、英国政府巴士武士勋章、法国政府荣誉勋章。

这些照片,其实每张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图说往往要比文字叙述更加生动具体。有几幅正是历史关键时刻的见证。一九三八年,台儿庄大捷前夕,蒋介石携父亲与李宗仁在徐州留下一张合影,那一刻,三位领袖正掌握着中日战争成败的命运,照片中的三巨头,白有一种凛然与庄严。

父亲一生参与了民国的兴衰,他本人就是民国史的一部分。在卷帙浩繁的民国史册中,父亲的身影应当立在相当醒目的位置。

这部身影集,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同时出版。台湾版由时报出版社印行,趋势科技文化长陈怡蓁、总编辑林馨琴、特约执行主编项秋萍对此书都有极大的贡献。天地图书印行香港版,完全由颜纯钩先生负责。大陆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总编辑刘瑞琳、执行编辑曹凌志以及出版社同仁,都为此书付出惊人的心血。《良友》画报王胤先生,提供珍贵照片,为此书增色不少。在此,我要向以上各位人士致上我最高的敬意与感激。

二0一二年四月一日于台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增订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先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14526
开本 32开
页数 67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0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3
147
4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