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教名山之旅/视觉中国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发平、汪传树编写的这本《道教名山之旅》是视觉中国文化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包括: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的三座名山(包括龙虎山、阁皂山和茅山)、五岳(包括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和武当山)、岳庙神祠(包括泰山东岳庙、华山西岳庙、衡山南岳庙、恒山北岳庙和嵩山中岳庙)。

本书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福地方有道居。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把山作为终身修行之福地。老子问道终南山,张道陵创道鹤鸣山,葛洪炼丹罗浮山,陈抟高卧华山,张三丰论剑武当山,凡历史上仙真高道,莫不为山中隐士。道教典籍中的洞天福地,也无一不是在名山大川之中。纵观道教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可以说,正是名山大川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道教文化,又正因为道教文化的传播,才使得名山大川誉满天下。《道教名山之旅》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些因传播道教文化而誉满天下的名山大川。

《道教名山之旅》由李发平、汪传树编写。

目录

第一部分 道源寻踪

鹤鸣山——天师创道

青城山——幽境洞天

第二部分 三山谒祖

万法宗坛——龙虎山

灵宝祖山——阁皂山

第一福地——茅山

第三部分 五岳朝宗

五岳之长——泰山

众仙之都——华山

寿岳福地——衡山

人天北柱——恒山

天地之中——嵩山

五岳之冠——武当山

第四部分 岳庙神祠

泰山东岳庙

华山西岳庙

衡山南岳庙

恒山北岳庙

嵩山中岳庙

试读章节

道教正式诞生,以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为标志。这是中国最初的道教教团。在东汉灵帝时(168一189年),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同太平道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压迫,均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从此绝嗣,只有五斗米道仍在民间暗中传播。当时,蜀中人们生活贫苦,疾疫流行,治病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张道陵精通医道,率道徒以给人治病为名进行宗教活动。于是“民夷便乐之”,“百姓亲附”,一时间皈依的弟子多达数万人。东汉恒帝永寿二年(156年)九月九日,张道陵将诸秘籍、雌雄宝剑、玉册、玉印授予长子衡,乃与高足弟子赵升、王长登上云台峰,白日羽化,登禄天界,是年123岁。祖天师张道陵仙逝后,张衡继续传道,被称为嗣师;张衡故后,其子张鲁再接着传道,被称为系师。

张道陵祖孙三人为五斗米道前三位领袖,加上他们的三位元配夫人,号称“三师三夫人”。张道陵为第一代天师,被道教奉为祖天师。道众们习惯尊称他为张天师,故而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其子张衡继承祖天师道业,但他的事迹平平;倒是其孙张鲁,继承祖天师宏愿,将天师道发扬光大,辉耀千秋。

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公元191年,天师道第三代教主张鲁,被益州牧刘焉封为督义司马。他与别部司马张修合力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既得汉中之后,又杀张修而合并其部众,遂割据汉中,自号“师君”。他大力推行五斗米道,设立祭酒以领道民。同时规定道坛弟子要义捐米面、绢帛等物。并创立义舍,将义米、义肉置于义舍中,允许“行路者量腹取足”。他还以廉耻教育人,让犯错者与神明盟约,以改过迁善。但有犯小过者,罚其修桥铺路。若犯大错者,原谅三次仍不改,才用刑法惩治。从此后,极少有违犯道规之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深得人们拥戴,从者甚众。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归降曹操,封阆中侯。自张鲁归顺曹操后,五斗米道才得以合法传播。当时,大量道众向北迁徙,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到了中原广大地区。嗣后晋朝统一天下,政权移往江南以重建王朝。张鲁深谋远虑,借此为契机,遂将五斗米道向南传播。于是他将秘籍、印剑和符咒授予三子张盛,慎嘱道:“大江之东云锦山,亦名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篆,往住其地,永宣祖教,以传于世。”从此,天师道活动遂由蜀汉转移到江南地区,龙虎山成了天师道活动的中心。中国道教的影响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鹤鸣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近两千年的道教历史上,鹤鸣山留下了诸多的神话和传说,与充满诗情画意的灵动山水交相辉映,古朴自然,天人合一,极富幽幽古趣。鹤鸣山道教宫观建筑群规模宏大,由历史的和现代的两个部分组成。

早在隋唐以前,山上就建了道观,宋、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古代建筑群依山而建,亭台楼阁,层层相叠,殿宇云房,幢幢相接:神道回廊在古木茂林、丹桂佳卉中自由延伸,有机串连。各组建筑既自成体系,又互相连通,或藏或露,别具风格。

灵官殿,又称迎仙阁,是进入鹤鸣山古道院的第一重古殿。殿的左侧石基之上立有“道教之源”石刻一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手书。过灵官殿上行,沿石阶登上两层崇台,即到斗姥殿。殿后有三清殿,殿内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御像。殿的两侧建有道房,为道众居室和客房之用。

经曲廊后行,高大的台基之上筑有三圣宫,为鹤鸣山古道院主体建筑。三圣宫绿瓦红墙,飞檐举翼,雕梁画栋,气势逼人。殿内供奉太上老君、张三丰、吕纯阳三圣人塑像。台基正中草书“道法自然”四个大字,每字约3米见方,笔力雄劲,如走龙蛇。周围用楷书写老子《道德经》。宫的左侧有宽整道院,回廊曲绕,绿树覆荫,十分清静。

出三圣宫,沿石阶左上,有巨柏一株,为张三丰手植。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为历代道教著名高贤所尊崇。如唐求、杜光庭、陆游、陈抟、张三丰等,都曾前来鹤鸣山朝山学道,寻访天师圣迹。

再往上行,过招鹤亭,即是最高处祖师殿。殿内锦幔掩隐,彩幡飘悬,正座祀奉祖天师张道陵彩塑神像,他身着青衣道服,双腿盘坐于祥云彩缎蒲团之上,两目前视,炯炯有神。他右手掐指,似在念动符咒忏语,左手掌心向外,天师“阳平治都功印”红泥宝印显于掌心,颇有祖天师威威神仪。站在祖师殿前,凭栏眺望,左右峰峦,遍布林木修竹;道院四围,古树参天覆地;两水盘绕,溪水碧如翠锦。古殿宫阙,山色阁影,益显宁静古朴,别具仙山妙境。

道源圣域,是在鹤鸣山下新建的仿古道教建筑群。它占地22.65平方千米,正统承袭了道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和返朴归真、和谐共生的主旨思想,以道家精髓思想,依据鹤鸣山奇特的风水地貌,将道教的太极、九宫、八卦、北斗七星、八阵图、河图洛书、青龙、白虎巧妙地各置其位,形成宏大瑰丽的仿古建筑群和自然园林景观。

整个建筑群自山门起,以中轴线迎仙道,串起山门广场、玉琮、迎仙桥、鹤鸣桥、会真桥、灵官殿、文昌宫、三真宫、祖师殿、老君殿,直达古道院最高处祖师殿。建筑群气势恢宏,雄浑壮丽。其仿汉代建筑风格,实属我国道教宫观建筑中难得一见之精品,充分展示出鹤鸣山这座千年道教名山在新时代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所获得的重生、贵生。

道源圣域山门,即牌坊,为仿汉代建筑。坊高16.4米,宽41.6米。山门前后镌刻有道教八大元帅,颇具气派。踏进山门,迎面立有被称为古代“六器”之一的玉琮。玉琮通高9.9米,直径l_3米,由天然花岗岩雕刻而成。正面镌刻“中国道教发源地”七个大字,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署。绕过玉琮,走过宽整笔直的迎神道,前面是灵祖殿,内祀王灵官。灵祖殿后面的高大台基上建有祖天师殿,殿内祀奉祖天师张道陵饰金塑像,肃穆威严,神情逼真。

大殿的两旁,建有三官殿、文昌殿。在祖天师殿背后的老观顶下,建有长达41米的祖天师全景铜饰壁画,描绘了历代天师在祖天师的率领下,朝拜道教始祖老子的虔诚画面。

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道教,迄今已过去1800多年了。悠悠古老的历史,蕴藏着多少玄机妙理,令天下人为之神往。面对那绿野仙迹,面对那汉阙琼宫,一番景致,多少传说,都随着千百年的风霜岁月,刻在那长长神道上深陷的脚印中,映在那长流不息的观音河水里。如此沧桑古老,如此渊深莫测,却又都如此地神妙迷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宁静、平和、安详。或许这就是道教真正追求的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返朴归真、长生久视的理想之境。

鹤鸣山的美,不仅仅在风景或仙话,还在它所蕴含的古老历史和文化内涵,尤其是道教的千古奥秘。游鹤鸣山,寻道源仙踪,最诱人的莫过于用心体会其中之真意。

P8-11

序言

道教乃我国本土古老宗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三支主流的一脉,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汉顺帝时张道陵天师始创,经过18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道教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典籍,精深的教义,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乃至自然科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有众多雄浑壮丽的宫观,它们星罗棋布,或隐于名山大川,或显于都市商邑。道家称名山胜境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神仙及有道之士栖居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心素仰慕。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福地方有道居。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把山作为终身修行之福地。老子问道终南山,张道陵创道鹤鸣山,葛洪炼丹罗浮山,陈抟高卧华山,张三丰论剑武当山,凡历史上仙真高道,莫不为山中隐士。道教典籍中的洞天福地,也无一不是在名山大川之中。纵观道教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可以说,正是名山大川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道教文化,又正因为道教文化的传播,才使得名山大川誉满天下。

道家崇山,自古皆然。道家所以崇山,首先是受远古先民自然崇拜的影响。古人认为,山是神之所。“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葛洪《抱朴子·登涉篇》)特别是那些或险峻或壮美的名山大川,更是“正神”和“地仙”活动的重要场所。所谓仙者,就是指那些入山修道而长生不老者。道家在那里修炼,能得到神灵的佑护和仙人的指点。

其次,道家视名山大川为风水灵异之地,是他们崇尚自然、返朴归真、清静无为、潜隐默修的世外桃源。

再者,山中丰富的丹砂铅汞矿物质和药用植物等资源,为道家采药炼丹,制作“不死之药”提供了必要条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坦言“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并强调“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南朝的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也说,名山的洞天神宫才是神授仙经之地,修身养真之所。

因此,千百年来,众多道家隐士,无不深藏名山大川,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潜心修道,并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劈山修路,凿洞筑庵,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圆融。至唐宋道教发展鼎盛时期,全国计有道教名山100多座。道教徒们顺应自然,巧妙地利用自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建造了众多道教宫观,它们多姿多彩,玄妙绝伦,既留存自然山水风韵,又兀显道教宫观之幽静神圣,巧夺天工,雄浑自然,给人以地设天成之感。历代以来,帝王巡幸,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祖国锦绣河山之胜境。

道教名山,有着至纯至美、不染一丝尘埃的自然生态环境。今天的人们,在欣赏和亲近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身心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摆脱一切俗务与烦扰,自由地驰骋于心灵的天地,尽情享受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乐趣。在大自然中休憩身心,陶冶性情,乐山乐水,从而更激发起对道教文化、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教名山之旅/视觉中国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发平//汪传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458878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7.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8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