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兵行海上--中国海军编队护航实录(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2010年11月2日,由中国海军“舟山”号、“徐州”号两艘新型导弹护卫舰和“千岛湖”号大型综合补给舰组成的第七批护航编队由舟山母港出发,远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护航,历时189天,《兵行海上——中国海军编队护航实录》作者张亦兵分别用摄像机和文字记录了海军官兵不畏艰辛、直面生死的气概豪情;乐观积极的远洋舰船生活;生动细腻的感情境界、西印度洋的瑰丽景色,以及西亚和北非国家的异域风情文化。

内容推荐

《兵行海上——中国海军编队护航实录》作者张亦兵分别用摄像机和文字记录了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官兵的工作生活,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一个缩影写照,真实而质朴,字里行间浸透出一位新闻老兵在护航中的真情实感,使难忘的护航经历重现眼前。

《兵行海上——中国海军编队护航实录》让国人认识海军、领略护航、感受海洋、拓展眼界的一部好作品,值得一读。

目录

天蓝海蓝梦之蓝(自序)

一、大洋深处——亚丁湾不再遥远

二、危情突现——出没诡异的海盗

三、护航使命——往返AB点之间

四、转战各舰——不同舰上人和事

五、周而复始——意志信念的坚守

六、访问三国——记忆深刻的非洲

七、归途如虹——天蓝海蓝梦之蓝

八、凯旋之日——回家的感觉真好

附录一:大叔心语

附录二:记忆亚丁湾

试读章节

早晨太阳很美,如出浴一般从洁净的海面升起。只是欣赏一眼,没拍摄。没心思拍。昨夜把人的整个心绪完全拽到了几百海里之外的“泰安口”轮,恨不能战舰插上双翅飞驰而去,将可恶的海盗扔进大海中去喂鱼。这时才深感我们国家是该建造航母,是该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也才想明白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在全球大洋里横行霸道,恐怕不是单单为了抖威风。他们也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行使职责,虽然很多时候根本不顾及别国的感受。

早餐时没人谈及“泰安口”轮,各人埋头吃饭。但我知道战舰还在高速行驶中,舰船引擎和汽车的同理,达到一定的高速旋转会有较强烈的振动。太阳的方位表明航向仍朝着东偏北方向,应该还是在驰援中没错。没人提及,也就不问。记者这个行当不是人人都愿与之打交道的。有一句话“防火防盗防记者”,把媒体行当归到这一类真让人啼笑皆非。不过饭后范处长还是简单向我透露一点,说关于“泰安口”轮的新闻发稿,已接上面通知,归口在外交部,让我们切记。这项规定对我不算什么,我做专题片,目前只是收集素材,等返航后回北京再悉心琢磨如何后期制作那是后话。可老范和李建文他们又要失望了。特别是老范,昨晚兴奋得不行,准备今天大干一场,没想到最终说法是这样。回到舱室,老范八成已得到消息,坐在靠椅上一言不发,好半天才长叹一口气,说实在搞不懂,真的搞不懂哪!他近来早晨一直没心情吃饭,我知道他的胃口,就说先吃碗方便面吧。这方法挺管用,等一碗麻辣牛肉碗面下肚,也气顺许多。湖南人爱吃辣,这碗面让他稍稍缓解了心情。

接着莫小亮通知赶紧去会议室,等赶过去,见电视屏幕上赫然出现的是“泰安口”轮画面,很快各种信息和细节接踵而来。凌晨4点,前出的“徐州”舰已抵临“泰安口”轮,当时天色未明,在外围进行观察。8点,两艘冲锋艇载着8名特战队员迅速驶向“泰安口”,很快就登上该货轮展开搜索和救援。我们看到的画面正是适时传输,从镜头角度看,有多个机位,还有空中直升机。

从专业角度,那些摇摇晃晃有时连焦点都找不到的画面看上去十分糟糕,却格外抓人。这便是新闻点,抓住了一个勾人心魂的事件,即使画面质量差一点,但内容绝对吸引人。不要多,编一两分钟画面,晚上联播节目一播,就能成为热点新闻。遗憾的是,别人都上去了,咱却在会议室里作壁上观,怎么想想也不是滋味。尽管此刻我们“舟山”舰还在拼命往前赶,估计到那儿黄花菜都凉了。

屏幕上,特战队员攀上甲板,迅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搜索,先舱外,再舱内;先上面,再下层。训练有素的战术动作,平常的艰苦训练此刻全都用上……但这一切都很平静,好像美国大片中看到的情景,一群士兵来到一神秘去处,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他们每迈出一步都小心翼翼,大气不出。的确如此,最后,我们看到的仍然还是平静安详,“泰安口”上已不见海盗踪影。

再后来,从几个渠道把消息综合起来,大致搞清这一夜所发生的事——海盗登上了船,此时船员早已躲进安全舱。海盗搜寻无着,破坏了船上部分通信、导航设备,又找到一些船员私人钱物,接着便神不知鬼不觉地开溜了。为啥?原来附近还有一艘美国军舰,一艘美军军火运输舰。美舰最早发现了海盗,当即发出警告,同时向“泰安口”轮接近并示警,只是仍保持着5链距离。因为依照规则,发现海盗夺占商船之后,一切带有威胁的手段将被限制,主要是怕被追急眼的海盗伤害船员(美军并不知道船员未被劫持),所以美舰只能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观察监视,同时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中国海军。大概是觉得寻找船员一时比较困难,天色已黑,加上美舰游弋在附近,所以海盗们最后选择了放弃。

海盗们消失了,“泰安口”轮平安了,画面上看到船员们从一个隐蔽舱口出来,兴奋地和特战队员们在一起,后来大家展开中国国旗。这个时刻,令人振奋,也让我深深遗憾,因为我们已不再可能赶过去了。果然中午时分,“舟山”舰调转航向,朝着亚丁湾方向返回。

这一天的经历,可能会永久留下记忆。只是心里仍有个疙瘩。那些海盗并未消失,仍然如一群饿狼静静等待着猎物。下一个目标可能早就瞄准,也许是中国商船,也许是他国的。这好像还是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因为从另一渠道了解到,在“泰安口”轮附近二十多海里海面上,有一艘海盗母船在漂荡。他们也要生存,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

老范再次郁闷起来,中午他从网上看到,又是新华社同仁从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获得消息,中国海军护航舰艇成功解救“泰安口”轮。P30-32

序言

六岁那年,跟随父母去浙江青田外公家过年。青田地处浙东南,那里尽是山区,铁路、陆路均不方便,反倒是搭乘客船走海路顺畅一些。先从南京坐火车到上海,然后坐客轮去温州,温州离青田只有50公里路程。

乘火车印象不深,只感到走走停停,很慢、也拥挤。乘坐轮船就觉得舒适、宽敞,因为有过道和甲板、有可睡觉的铺位,还有餐厅,孩子的活动空间大,没事时扒着栏杆边望远方,大海就在这时留下了记忆。

孩子眼中的大海很懵懂,只觉得很宽阔,望不见尽头,平展展的,像块蓝色的大布铺陈着,偶尔看见几只海鸟和翻卷的浪花,让我和姐姐发出一阵惊喜。

眼睛能望到极处,就觉得舒服,于是对大海的印象挺好。

等再看到大海时已是一名战士——测绘兵,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接触大海,渐渐也就喜欢上了看海。

再往后到北京,成为新闻纪录电影编导,后又到电视台,常年深入部队,与大海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便格外钟情于大海。在每年工作安排中,我总会找个去海边的选题,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也在海边徜徉不止、流连忘返。

常常地,在海边一坐能坐上一两小时,甚至半天。

没有任何事,就是观海。看大海的浩瀚无垠,看海天的悠长深远,看浪涛起伏奔涌最后一起挤到海滩上,看翻卷着的浪花消失后又一簇浪花迭起,好像生命永不停息……

还看太阳升起和沉落,看海四季不同的变化,以及与大海相关的景和物、人和事。自以为对大海的认识要超乎常人,对大海的情感要深刻许多,殊不知参加护航回来后这些感受全变了。因为我现在知道了海与海是不同的,也意识到每个人眼中看到的海是不同的。

不同之处就在于,过去我用眼睛看大海,如今则用心看大海。

用心看大海是什么感觉?道理很简单,你去北戴河,眼睛看上去确实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有浪花也有波涛。可真正用心来看大海,才知道这海根本看不出去,那就是在咱们的一个海湾里,说大了是个海,说小了如一个湖。它的对面是山东,两侧分别是河北与辽东,眼睛看似望不见尽头,可心里被堵得严严实实。再往外延伸,你同样看不出去,到了黄海有朝鲜半岛挡在眼前,往南走有日本列岛横亘着,进人东海后东边有琉球群岛,南面台湾海峡更是一道天然屏障;到了南海,从菲律宾、沙捞越、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一圈绕过来,你以为海域辽阔,却根本透视不出去。

这才知道,我国的海域实在是被人家紧紧包裹住的。我们的海洋观念从老祖宗开始就大概是不完全的,或者根本没有。只有漂洋过海,用上几个月时间,从这个大洋驶向另一个及多个大洋,才知道海洋之大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才知道目光里有着看不出去的海和洋,才知道海水由浅人深变成深蓝色所具有的梦幻般的感觉,也才知道,当今的海洋对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又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可惜,我们的海洋观很难建立。这肯定源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老祖宗可能进化得不错,早早地就向茹毛饮血的时代告别,用稻谷麦粒来延续和繁衍生命。所以从根上讲,华夏民族的子民多是守着田园过日子的本分农民。

这种日子的确滋润,从龙椅上的皇帝,到庶民百姓,大家都知道土地能养人,犯不着跑到更远的地方去拓展。至于对海的概念,不要说普通百姓,就连九五至尊的皇上,也没几个真正想过大海对一个民族的重要。

有两个皇帝还算眼光独到。

一位是秦始皇,他多次到东部沿海远眺,看不出去,又不敢轻易下海,最后找了个叫徐福的人带着500童男童女去大海深处探秘。那拨人一去不归,至今留有谜团,让史学家们费劲地考证东瀛那个民族的先人到底是不是跟咱们同宗。

再一位是永乐大帝,那时从西域及海上已有不少异国使臣或商贾来大明走动,出于礼节,也出于好奇,永乐让自己的一个属下郑和开始跨海航行,这一走走得蛮远,到了非洲。几百艘大船载着浩荡皇恩,几下西洋,散尽不少金银珠宝,倒也没听说向皇上复命时奉献过什么海岛和礁石。

还有就是民间传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过海选择的地点不错,今天山东蓬莱,可要从地图上细看,才发觉几位大仙到了海的那边也就是大连,原来还在咱自己的版图中。

也难怪,那时的科学没今天发达,看到海的人也不多,就连各朝各代的皇帝也没几个见过海的。

没见过海,何谈建立海洋观。

让人奇怪的是,古人尚且建立不起海洋概念,那么到今天仍然还是那么的不容易。因为现代生活把时空概念完全缩短,在短短几个小时或十数小时中便能实现从地球此端到彼端的跨越,又何必耗时费力地去海水里漂荡。

所以在大多今人的眼中,海洋要么只是一道景观,要么是地球某个区域概念,不像在陆地上划分得那么鲜明,那么神圣不可侵犯。而大海厚重深邃的魅力恰恰需要时间、空间和距离才能认识。

中国近代史上,大概有这么两拨子人对大海的记忆要深刻得多。

一批是被后人称作幼童的娃娃,他们小小年纪就跨海越洋,挤在用煤炭燃烧做动力的船舱里,一走数月,经受了不少磨难,在幼小心灵里播撒下顽强奋争的种子,这批人里有詹天佑、刘步蟾、萨镇冰……

再一批是怀揣报国之志的热血儿女赴海外勤工俭学,那段同样被大海历练的艰难岁月,让其理想的憧憬又多了许多思考和审视,这批人里有蔡和森、李富春、周恩来、邓小平……

毛泽东没有去,我相信他老人家年轻时若跨海去勤工俭学,会使他用另一种眼光和韬略来决定后来的许多战略决策。我的理解中,毛泽东也喜欢海,但远不如对土地的感情来得更深。

那么,一个国家的海洋观究竟是什么呢?一个公民的海洋意识又该有多少昵?再进一步说,建立不起海洋观的国家,要想让海军发展起来,也就很难。  我参加护航,当然没那么多深邃复杂的念头。

最初动议很简单,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出现了海盗,中国海军派编队前去护航,各路记者纷纷前往,我也力争成为其中的一员。如遇上海盗,可为国家效力;即便无功而返,也能增加一些阅历。本以为年过半百的人,上级不肯轻易放行。好在领导理解我的想法,让我如愿以偿。

谁知这一走,从2010年11月2日至2011年5月9日,在海上工作和生活了189天,跨越两个大洋,靠过七个国家,感受了从未感受过的人和事,品味了未曾体会过的风雨波涛,拍摄制作了多部还能观赏的电视片,也让自己写下一堆拉拉杂杂不成文章的采访手记。

10集电视片《护航实录》已播出,许多人看后认为是护航片中较为成功且内容丰富的一部作品;采访手记是想留给自己欣赏回味的,但好友建议让更多的人品读或许更有意义,于是也就随俗。删去一些废话,附上几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这部书稿便算凑齐。耐读不耐读,只能看各人的兴趣。其中不乏自己的所谓观点,纯属管窥只见,也别当真。总之,这只是自己经历的护航,自己眼中看到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那里真有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的感觉。

(书中照片拍摄者主要为:范军威、方立华、莫晓亮、李建文、李高健、何宜才、白宏伟、王立飞、聂树华、吴宗阳、向祖兵、张亦兵等。)

书评(媒体评论)

让国人认识海军、领略护航、感受海洋、拓展眼界的一部好作品,值得一读。

——李建军护航编队政委

189个风雨同舟的日子,我们用忠诚铭刻着护航之迹,您用摄像机记录下我们的执着,用笔书录着我们深蓝的足印。

——曾亮“徐州”舰政委

亚丁湾的日出日落,见证了护航官兵的无限忠诚;远海大洋的惊涛骇浪,见证了军事记者的使命担当。《兵行海上》,一本好看的书。

——方立华海军某部新闻主任

书中记录了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官兵的工作生活,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一个缩影写照,真实而质朴,字里行间浸透出一位新闻老兵在护航中的真情实感,使难忘的护航经历重现眼前。

——范军威随舰采访记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兵行海上--中国海军编队护航实录(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亦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19137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9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