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州文化(精)/中华地域文化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天奖等编著的《中州文化(精)》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传统所形成的地域论述了中州文化。内容包括:中州文化释名、地域范围、文化内涵、文化分期、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对中州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缕析,揭示了中州文化在构筑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传统特征,对当今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萌生中州文化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条件

一 多样的地形与土壤

二 河流与气候

三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物产

 第二节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一 位居“天下之中”

二 交通和对外通道

第二章 滋养中州文化的经济土壤

 第一节 中州社会经济基础的形成

一 原始社会经济的萌生

二 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封建社会早中期中州经济繁荣

一 封建社会早期经济迅速发展

二 封建社会中期经济的繁荣

 第三节 封建社会晚期中州经济滞后

一 农业经济的停滞

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衰颓

第三章 影响中州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一节 政治风云变化

一 奴隶制政治对中州文化的制约

二 封建制政治的制约

三 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治的制约

 第二节 氏族家族宗族

一 氏族、家族、宗族的起源与发展

二 宗族制度演变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 阶级等级阶层

一 奴隶社会的阶级、等级和阶层

二 封建社会的阶级、等级和阶层

第四章 中州文化的历程与特性

 第一节 中州文化的肇始

一 南召猿人时代的蒙昧文化

二 裴李岗文化——中华文化主源之一

三 仰韶文化——华夏族培育的奇葩

四 中州文化的最初辉煌

 第二节 中州文化的发展

一 两汉时期中州文化的发展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州文化的融合

三 隋唐时期中州文化的繁荣

四 北宋中州文化达古代之顶峰

 第三节 中州文化的中衰

一 金元时期中州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再融合

二 明清时期中州文化的衰落

 第四节 近现代中州文化的复苏和发展

 第五节 中州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一 中州文化的特性

二 中州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五章 中州的古代哲学

 第一节 从《河图洛书》到《周易》《洪范》

 第二节 百家争鸣中的中州诸子

一 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

二 墨子与墨家思想

三 申不害、商鞅、韩非的法家思想

四 邓析、惠施的名辩思想

 第三节 汉代的中州经学

一 贾谊的儒学思想与西汉中州经学

二 东汉中州经学与《白虎通》

 第四节 魏晋时期中州的玄学

 第五节 宋明时代的中州理学

一 伊洛理学的形成

二 南宋时期洛学的南传

三 元明清时期的中州理学与反理学的

思想

第六章 中州地区的古代文学

 第一节 上古及先秦文学

 第二节 汉代的辞赋与散文

 第三节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一 建安文学

二 正始文学

三 太康文学

四 南迁中州士人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 唐代中州诗坛与古文运动

一 初唐中州诗坛

二 盛唐边塞诗人

三 诗圣杜甫

四 元稹、王建和新乐府运动

五 中晚唐中州其他诗人

六 韩愈与古文运动

 第五节 宋金时期的中州文坛

一 以开封为中心的诗文革新运动

二 宋代中州词人

三 元好问与《中州集》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的中州文坛

一 元代中州诗文与戏曲

二 明代“前七子”的代表——李梦阳与何景明

三 清代商丘诗派与小说戏剧

第七章 中州的语言文字学与史学

 第一节 语言文字学

一 汉字的起源与中州

二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学的兴起

三 《说文解字》与作者许慎

四 中州方言——现代普通话音系之沥

 第二节 中州史学

一 先秦时期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汉代中州史学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州史学

四 隋唐时期的中州史学

五 宋金时期的中州史学

六元明清时期的中州史学

第八章 中州科技

 第一节 数学

一 中州数学的起源

二 张苍与《九章 算术》

三 秦汉以后的中州数学

 第二节 物理学

一 力学

二 光学

三 磁学

四 声学

 第三节 天文学

一 夏商的历法

二 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

三 两周时期中州天文学的发展

四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杰出成就

五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

六 宋元时期的中州天文学

 第四节 医学

一 甲骨文中反映的中州医学

二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 宋元时期的中州医学

 第五节 农学

一 古代中州农业的发生和发展

二 《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农学理论

三 洛阳牡丹甲天下

四 吴其溶与《植物名实图考》

五 古代中州的水利灌溉事业

第九章 中州古代艺术

 第一节 绘画

一 原始绘画珍品:《鹳鱼石斧图》

二 秦汉绘画遗存:画像石与画像砖

三 “百代画圣”吴道子及其画派

四 北宋“翰林图画院”与中原绘画名家

五 “皇帝画家”赵估及作品

 第二节 雕塑

一 龙门石窟造像

二 巩义石窟寺造像

三 洛阳唐三彩

四 宋陵石刻

 第三节 乐舞戏曲

一 远古笛声

二 郑卫之音

三 《胡笳十八拍》

四 朱载埔与“十二平均律”

五 乐舞戏曲文物

 第四节 杂技与武术

一 杂技

二 武术

 第五节 书法

一 先秦时期的中州书法

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州书法

三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州书法

第十章 中州都市文化

 第一节 先秦中州古都

一 夏都斟郡——二里头遗址

二 商代前期都城

三 商代后期都城——殷墟

四 周代东都——洛邑

五 列国都城

 第二节 古都洛阳

一 帝都春秋

二 历代洛阳城平面布局

 第三节 北宋东京——汴梁

一 沙湮古城重见天日

二 东京都建筑布局

三 繁荣的大都市

第十一章 中州的古代建筑艺术

 第一节 中州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 河南明代砖石建筑分类

二 河南清代建筑分类

 第二节 中州发现的陶建筑明器

一 各类建筑明器

二 陶明器中的木构建筑

 第三节 中州的古塔

 第四节 中州宋代建筑文化

一 《营造法式》与宋代建筑

二 宋代建筑在中州的范例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中州建筑

一 平面

二 斗拱

三 梁架

 第六节 中州古代建筑艺术

一 群体建筑的组合艺术

二 单体建筑艺术

第十二章 中州宗教文化

 第一节 中州古代佛教

一 佛教思想渗透的汉魏时期

二 佛教文化全面确立的北朝隋唐时代

三 中外文化的碰撞融合

四 佛教文化的载体——寺院

 第二节 中州古代道教

一 河南道教发展简况

二 道教宗派及其思想嬗变

三 古代道教遗迹及其所反映的文化

四 与道教相关的文化现象

 第三节 中州伊斯兰教

 第四节 中州天主教

 第五节 中州犹太教

一 开封犹太人的宗教信仰

二 开封犹太人的“敬天礼拜”纲领

三 尊孔与尊重中国文化

四 经卷书文

 第六节 中州基督教

一 初传至式微

二 再传至勃兴

三 近代河南基督教教会及其文化渗透与传播

第十三章 中州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萌生与发展

 第二节 汉魏太学与唐宋国子监诸学

一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的洛阳太学

二 唐代洛阳和北宋开封的国子监诸学

 第三节 历代地方官学教育

 第四节 中州“精舍”与书院

一 汉魏诸代的精舍

二 宋元以降的书院

 第五节 私塾书馆与社学义学

一 汉魏唐宋诸代的书馆私塾

二 元明清三代的社学和义学

 第六节 中州近代教育

第十四章 中州民俗文化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州文化(精)/中华地域文化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天奖//李绍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68931
开本 16开
页数 5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63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6.1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68
195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