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专题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专题研究》试图在总结国内外资产证券化融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这轮次贷危机暴露出的问题和教训,以我国经济领域中最为基础最为稳固的组织——企业集团为载体,以其最具可塑性的资产——应收账款为标的,从基础资产选择、特设载体构建、交易结构安排、信用增级、风险定价以及风险管控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书由张文强著。

内容推荐

在这轮金融危机中,以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我国实体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先是严峻的资金压力,之后又转变为沿产业链扩散的通胀压力,从而导致许多企业应收账款高企,流动资金紧张,生产难以为继。而且由于过期应收账款,过高库存和过剩产能等不良资产的上升,引发了减值准备的增加,减弱了企业的盈利表现,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估值水平,从而拉低股指,打击了市场的信心,削弱了消费和投资的动能,最终形成这场危机实际的和致命的杀伤力。为此《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专题研究》作者张文强提出,应在当前经济回升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运用结构化融资工具,加速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命题。

具体论述为:在第一章绪论中提出了本书的选题意图、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指出了当前我国企业集团扩大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必要性。接着概述了国内外资产证券化的不同定义、理论分野和相关研究成果,并特别评价了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书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确立了坐标;第二章在界定本书的三个主要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和“我国企业集团”概念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应收账款产生的理论动机、可选择融资方式的比较和相关会计处理,并将次贷危机作为特例与资产证券化的原理一并解析,从而澄清了美国次债与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区别和联系,之后特别阐述了选择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的基本考虑及其自身特点,为下一章对交易结构的选择提供了分析基础;第三章则紧密结合前述基础资产应收账款的特点,详细论述了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和循环交易模式下的多宗、多层销售结构,进而回答了我国企业集团出于产品成套性、关联交易、专业公司统一销售与多成员企业分散销售相结合、并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贸易的模式下,对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国际通用特殊目的载体的一般模式,以及在我国目前政策和法规环境下特殊目的载体的特殊模式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在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中的适用性和改进方向,从而解决了应收账款证券化中的核心难题;第四章则结合美国次债评级中暴露的问题,深入研究了我国企业集团在应收账款证券化中对风险的分解和评估,对模型的选择应用、压力测试、信用增级安排等操作问题,从而说明我国企业集团在应收账款证券化中对国外信用评级的方法借鉴。本章的信用增级研究则有效发展了前面章节对交易结构的论述,为后文的产品定价和风险管控埋下了伏笔;第五章则在前述对交易结构选择和信用安排论述的基础上,深人研究了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收益与定价命题。其中首先对应收账款证券化参与各方如原始权益人、特殊目的载体、中介机构等的收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然后以次贷危机中的主力产品cDO的定价为例,推演了其标准模型下参数选择中存在的不足,接着在批判性借鉴cDO产品定价缺陷的基础上,以期权定价理论,结合风险因子给出了资产证券化产品转让和发行定价的模型;第六章则从产品设计、制度设计、交易平台的建设和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等几个层面对风险管控进行了归纳。其中首先总结了美国产生次贷危机的政策失误和技术失误,然后从基础资产的选择、特殊目的载体的风险隔离设计、触发条款设定、计提动态储备和严肃信息披露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产品设计中的风险管控问题。其中特别提出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管控模式,并演算了动态储备的计提方法。接着论述了建立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和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之于稳定二级市场的重要性;第七章则在详细剖析上海远东租赁、中集集团、台湾世平公司和中国网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案例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特点,并在对此特点把握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在现有政策法规环境下可采用的模式问题,以及在技术层面的操作建议;第八章则在前七章理论和操作一般论述的基础上,将视角提升至当前的制度安排层面。具体从相关的法律、会计和税收法规等几个角度,对我国企业集团深入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制度环境,进行了详细论述和点评,从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九章作为全书的总结,给管理当局提出了当前推动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政策建议,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本书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需要侧重的方向。

总之,《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专题研究》在批判性借鉴次贷危机所暴露问题的基础上,从贴近实务操作出发,构建了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研究框架,并在交易结构的选择、信用安排、产品定价、风险隔离机制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创新之处包括:提出了由多原始权益人多宗销售构成的循环交易结构;对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交易定价、信用评级和各参与人的利益均衡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构建了相关数理模型;对具有我国特色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这一证券化融资方式进行理论和案例的系统研究;对应收账款证券化的风险防范,提出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分环节控制,分市场隔离和计提动态储备的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产证券化风险的跨市场传递问题,为我国企业集团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意图

 1.2 研究框架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对应收账款证券化研究现状的评价

2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运作机理辨析

 2.1 次贷危机中的资产证券化

 2.2 基础资产的选择

 2.3 我国企业集团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基础和现实需求

3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3.1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分析

 3.2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交易结构的设计

 3.3 特殊目的载体模式对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适用性

4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信用安排

 4.1 对应收账款证券化风险的分解及初评

 4.2 根据初评结果测算信用增级水平

 4.3 信用增级安排

 4.4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中对国外信用评级方法的借鉴

5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收益与定价研究

 5.1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收益分析

 5.2 对CDO产品定价的批判性借鉴

 5.3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定价研究

6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风险管控

 6.1 次贷危机的教训

 6.2 风险隔离机制的构建

 6.3 交易平台的规范建设

 6.4 机构投资者的培育

7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模式探讨

 7.1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案例研究

 7.2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特点

 7.3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模式研究

8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制度安排

 8.1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8.2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

 8.3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税收问题

9 推动我国企业集团深入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9.1 美国政府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借鉴意义

 9.2 推动我国企业集团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9.3 研究局限及后续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国企业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专题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文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73194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2.5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