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0万人都在使用的负能量驾驭书,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都在使用的能量驾驭书。一次性排除愤怒、自卑、失落、痛苦等负面情绪。
全球顶尖心理能量转换大师马修·曼宁倾情奉献,作者是世界上最富才华的康复医疗专家,《驾驭负能量》中的内容是他20年研究的结晶,不仅具有临床意义通知具有实践意义。
图书 | 驾驭负能量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全球2000万人都在使用的负能量驾驭书,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都在使用的能量驾驭书。一次性排除愤怒、自卑、失落、痛苦等负面情绪。 全球顶尖心理能量转换大师马修·曼宁倾情奉献,作者是世界上最富才华的康复医疗专家,《驾驭负能量》中的内容是他20年研究的结晶,不仅具有临床意义通知具有实践意义。 内容推荐 作者马修·曼宁是世界上最富才华的康复医疗专家,在《驾驭负能量》中,他总结了自己从事康复治疗二十多年来的宝贵经验,愤怒、自卑、自责是对人体有害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长期存在于体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严重的危害。《驾驭负能量》教会读者认识自己身体中的负能量,并教会人们如何将负能量释放出来,并将负能量转化为生命的动力。鼓舞人们前进。令人们及时摆脱疾病和不良心理的困扰。 目录 Chapter 1 心中的能量 “心疗”与驾驭负能量 反安慰剂效应 求生的欲望——苏的奇迹 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健康 情绪和内分泌的相关研究 听懂身体对你说的“话” 找到压力,将它消除 要将你的情绪表达出来 提升免疫系统的功能 别让负能量塞满整个脑子 Chapter 2 心理能量调控 勇于面对负能量 不要被“坏消息”压垮 压力的危言 面对困境的高招 为患者向亲友说几句话…… 不同人格的自我调控 接受则是胜利 Chapter 3 健康随快乐而来 负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悲观情绪影响人际关系 乐观的前提——现实 乐观与悲观的心理效应 乐观与悲观的医学原理 教你如何驾驭负能量 不要过于关注危险 自信是健康之源 乐观无价 Chapter 4 打败恐惧 无知是恐惧的源头 恐惧的“食物”是注意力 有关恐惧的实验 是战斗,还是逃跑? 恐惧和忧虑之间的区别 恐惧同样会“传染” 恐惧是后天学习的 怎样处理“手术恐惧” 请其他人帮你打败恐惧 释放恐惧,能赶走恐惧 挖掘积极的记忆 Chapter 5 将内心的愤怒征服 愤怒损害健康 研究“愤怒对健康的坏处” 由愤怒导致的生理反应 愤怒源自何处 攻击自身,还是抱怨环境 有序消除心中的愤怒 拒绝愤怒的“掏空” 活在当下 与愤怒面对面“交流” Chapter 6 摆脱自责的伤害 染上疾病并非“犯错误” 自责,真的是一种高尚品质吗? “享乐”和自责的矛盾 摆脱自责感的束缚 自责对健康的影响 化解自责的部分建议 缅怀曾经不如创造未来 学习“宽宥的冥想” Chapter 7 引导性幻想 幻想的巨大“魔力” 有时候,大脑很“傻” “引导性幻想”的相关研究 幻想是你天生的才能 驾驭负能量的意念 勾画出你自己的心灵图像 Chapter 8 创造力带来生命力 能量诊所的色彩 艺术对于去除负能量所提供的帮助 “生存者”的诗篇 写作,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 音乐的积极作用 园艺让人身心舒适 Chapter 9 健康的人际关系 不良社交带来负能量 女性不幸婚姻产生负能量 危险的情感饥渴 慈悲心的“学习” 和谐的家庭削弱负能量 不要让负能量绑架人际关系 让正向的情感得以发展 朋友之间的能量交互训练 夫妻关系的“消毒剂” 学会沟通,打败孤独 护理人员的心态调整 宠物也可以减弱负能量 驾驭负能量 试读章节 “心疗”与驾驭负能量 直到现在,人们才通过科技手段证明了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从人类文明教化的初始阶段开始,人类就已经知道:心灵是可以影响并控制身体的。从古至今,很多人曾经亲眼看到过诸如宗教领袖、精神偶像抑或苏非派(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派别)的信徒们,是怎样对人的身体进行控制的,那些事件堪称骇人听闻。而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后人将其称作“医学之父”)便这么认为:精神乃人们康复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古时候的中国,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便是『青感和身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此外,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意识到:身体与心灵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只是当时还没有出现相关的理论见解。 据说,早在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儿(Ren e Descartes)在某一天清晨从梦中醒过来,由于突然受到灵感的启发,开始对抽象的玄学进行研究。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两个分离的实体。那时候,一个科学家是不准从事精神领域的研究工作的,只有罗马天主教会才能做这种事情。这是由于,那时候的社会要求科学家只可以研究物质领域。从那时开始,精神和肉体的研究就被划分成彼此独立的两个领域。科学家们是绝对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的,而宗教界则排斥了身体,只在灵魂和精神的领域中对人的思想、理性和情感进行研究。 在那个麻醉药物及外科手术还没有出现的时期,患病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就像英国作家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所说的:“一般而言,得病就意味着死神的到来,教会的精神慰藉对疾病几乎没有什么疗效。”1838年,伦敦大学的一名备受敬仰的应用医学教授——约翰·伊利奥特森(John Elliotson),与其学生詹姆斯·埃斯代尔(James Esdaile)(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位医学工作者),一同进行了许多次“无痛外科手术”。其实现无痛的办法就是通过催眠术对患者进行麻醉。 在当时,这种方法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正因为这样,患者们经常对这种“欺骗与被欺骗”的有效性产生质疑,他们总是不断地询问亲戚朋友,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进行手术。然而事实上,埃斯代尔所提供的数据绝对可以让人们放下心来:那时候,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为40%,而埃斯代尔及其老师所做的手术,则将死亡率降低至5%左右。可惜的是,就算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果,那时候,却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后来,伊利奥特森被皇家医学院和外科界驱逐,他和埃斯代尔还遭到统治阶层的迫害。 这种肤浅的认知一直持续至20世纪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情况才发生了转变:人们发现,战场上的士兵会仅仅因为害怕而死去。换言之,对“死亡将要来临”的预期,会带给人极大的恐惧,从而让人的身体产生生物学意义上的复杂的崩溃,最终将人“吓死”。然而,更有意义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军医亨利·比彻(Henry K.Beecher)所发现的事实。当时,一场战役正在意大利的安齐奥海滩上进行,那时候,用于让受伤士兵镇痛的吗啡奇缺,比彻发觉,只要为士兵注射盐水,而对他们说“这便是吗啡”,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士兵们的疼痛感。这种镇痛原理根本就是以心理暗示作为基础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安慰剂效应”。 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任何医学治疗的过程中,有大于35%的疗效都是因“信任”而产生的,即因为“安慰剂”而产生的。如今,安慰剂的功效已经被完全证明有效,并理论化了。2002年,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登载了这样一项研究报告:科学家们为患上抑郁症的病人提供一些没有治疗作用的药片(不让他们知道是没有作用的),结果有38%的病人被报告其长时间的抑郁情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这些患者的大脑扫描记录也表明,他们的血流量以及生物电活动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尽管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未对人类复杂的心理机制有完全的了解,但已经认识到:人的内心中蕴藏着极大的力量,以至于某些标准的医学调查对疗效进行评估的时候,也要求分开计算药物和心理的疗效。 比彻医生和其他人的研究证明,借用药物的心理暗示,会产生35%左右的安慰功效。这表明,在人体的康复过程中,积极肯定的想法与期望(而不是药物)会产生35%的奇妙作用!这种功效不只限于使用药物,科学实验表明,将外科手术作为安慰剂也同样是有效果的。2002年,医学界的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对这样的影响进行了证明。在研究中,医生仅仅在膝盖关节炎患者身上切开一个小切口而并未继续进行手术,但对他们说,手术已经完成了。最终的研究结果证明,安慰剂手术也同样将这些人的疾病治愈了,其效果相比那些进行了正常关节炎手术的患者,并无任何差异。组织该项研究的涅尔达·雷(Nelda Wray)博士说:“这项研究证明,成功治愈的所有功劳应该归安慰剂效应。”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医生通过心绞痛手术,对安慰剂效用的影响力进行了测试。他们先麻醉患者,接着将患者的皮肤割开,不过并未继续进行手术。事后,这些被进行了“虚拟”手术的患者的症状,改善的程度达到了80%(比安慰剂的标准效用还高),而那些进行了正常的心绞痛手术的患者却只有40%的疗效。由此可见,所谓的“精神外科手术”也就可以被清楚地解释了,或许,它们确实是有效的。 反安慰剂效应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知道它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是,听说过“反安慰剂效应”的人就不多了(甚至在医生们当中)。这个概念首次出现的时间是1961年,它指的是通过心理作用达到的消极效果。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人们才会使用“反安慰剂”,且一般只在实验中使用。比如,病人常常会对药片的颜色产生反应,而对于它们的实际成分,他们并不关心。当粉红色的药片貌似可以引起积极的反应时,那么蓝色的药片便跟疼痛产生联系了。 P2-5 序言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在位于英国萨福克的康复治疗中心治疗各种病人。我在那里接治了许多患上绝症的病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由他们之前的临床医生推荐过来接受治疗的。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医生,我清楚地认识到,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患者恢复健康是有帮助的。可是,假如患者面对的是需要长时间进行治疗的慢性病,抑或是目前医学已宣布无从医治的疾病,这时非要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确实并非易事。病痛的折磨必然会带给他们生气、愧疚、哀伤、恐惧等负面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不但会使病人心中感到无比痛苦,还会令他们身体内的疾患进一步恶化。不但如此,我还发现,在许多时候,病人不愿将他们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换言之,他们不知应当怎样进行表达,更不知应当怎样面对这些负面的情绪。 一旦上述的各种消极情绪在人的头脑中占据了主要位置,那么人的心理状态便会变得低落、消沉。实际上,所谓的“消沉”,也是一种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机制,是人类在生活中对压力的自然反应,应当说,这也是正常反应。然而,假如病人长时间陷于消沉的状态中,就会严重地伤害到他的身体。 你知道这个数字吗?当今世界有15%左右的人正被慢性疾病所困扰,然而西医只能就他们的物理症状采取治疗措施。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在身体、心理这两个方面,患者都应当康复。举个例子来说,患乳腺癌的病人通过接受切除乳房的手术将肿瘤去掉了,然而患者心灵上的伤痛仍然存在。那么,应当让谁来负责病人心灵的康复呢? 实际上,我坚信:每一位病人都有能力进行自我康复。正如弹钢琴那样,谁都能够学会——尽管有些人有较高的天赋,学得比较快,另外一些人则学得比较慢。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实际上,通过练习,人们能够一步步地训练自我康复的能力。换言之,实际上,康复治疗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其实,人们在无意中进行的“康复治疗”,与他意识到的相比,往往要多得多。一声友好的招呼,一个善意的行为,也许都是康复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康复原本便是人类天生的才能,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运用它。作为医生,康复治疗便是给别人以关照、重视和爱,甘愿为别人服务。难道这不是世界上最容易完成的一件事情吗? 我经常这么说,你无须具备医学方面的学历,也无须掌握精确的解剖学知识,同样能够做一名十分优秀的康复治疗者。其中的缘由是:效果最好的治疗方式,便是将“心理治疗”同“生理治疗”结合起来,两者互惠互利。此外,进行心理方面的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也就对患者越有利。但可惜的是,据统计,全世界可以接受到某些形式的心理治疗的慢性病患者的人数还不到患者总人数的10%。 “自我康复” 在我刚开始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时候,曾有一名临床医生告诉我,不管是他,还是我,都无法将任何人的病治好。对此,他是这么解释的:我们可以做的,便是帮助患者让他的身体达到最好的状态,从而让他们自己治好自己。我将会在本书中陆续为你介绍一些我所认识的病人,因为我的康复治疗,他们获益无穷,实际上,他们都是“自己治好自己”的人。 康复的一切力量都源自你自己的身体,康复的动力存在于你的体内,只等着你将它启动。例如,你翻开这本书,寻找有关的知识,那恰恰是由于你那自我拯救的潜能正在发挥作用。要知道,你身体中总是有健康的火花闪烁着,你需要做的事情便是看你愿不愿意亲自将火花点燃。 人,确实能够掌控自己的想法——可能我的这一结论会让你觉得惊讶。我们都清楚,借助药丸和注射器,人们可以解决生理上的疾患。那么,心理上的伤口与苦痛呢?对于它们,是不是也有一些同样简单的治疗办法? 这也是这本书主要想介绍的内容。我们经常认为自己遭到心中的不良想法和感受的摧残,特别是当你那消极的想法与感受不被其他人所认同,而他们还劝你不应当有这样的想法、要你“振作”时,你往往会产生更糟糕的感觉。听我的,实际上,硬要自己振作起来并非一种积极的做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心态改变。可能你不愿大声喊出内心的痛苦,但也无法强行将其推到一边或压抑它们。这种所谓“让自己振作起来”的办法,完全无济于事,因为很快你就会发觉,那些消极的情绪又出现了,而且这次你会觉得更无助。 假如你在过去曾受到过很深的情感创伤,也许到了如今,对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你还怀恨在心。有的时候,这种仇恨心理会变成你对自己的愤懑和仇恨,即自我仇视。而自我仇视往往让人变得更加消沉,这种情绪会不断地在你的体内产生化学物质,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也阻碍你正确看待事物。你要知道,这种消极的情绪是没有用的,你再怎么生气,也不会让已发生的事情有任何改变。 那么,你应当怎样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做事呢?首先,你要知道,大脑所形成的思想并不一定是你所有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大脑看成一台性能十分优越的计算机,从你出生开始,老师、家长、社会还有各种媒体为你带来的信息,都已在你的头脑里编好了程序。因为这台计算机就在你的体内生长着,所以它所接收到的知觉,在你看来就是真实的。例如,纵使大脑说“你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蠢货”,你也一样会接受这个消极的讯息,并在大脑中将其储存起来。 你要知道,你并非一台计算机,也并非一套被编制好的程序,而是一个让计算机为你服务的人。一旦你对这点有所了解,那么你就可以开始对“计算机大脑”程序进行改变。我会在本书中陆续地教给你一些相应的方法,让你学会怎样应对那些正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的情绪。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驾驭负能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马修·曼宁 |
译者 | 江月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46024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5 |
出版时间 | 2013-03-01 |
首版时间 | 2013-03-01 |
印刷时间 | 2013-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395.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10 |
宽 | 153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