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饮食文化》由王学泰所著,笔者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所以本书中讨论到的食物、食品加工、烹调、炊器、肴馔、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餐具等等,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产生的社会意义,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性的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图书 | 华夏饮食文化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华夏饮食文化》由王学泰所著,笔者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所以本书中讨论到的食物、食品加工、烹调、炊器、肴馔、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餐具等等,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产生的社会意义,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性的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内容推荐 《华夏饮食文化》由王学泰所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谓,也就是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儒家认为民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王学泰先生的《华夏饮食文化》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作者坦言自己并非美食家,更不敢效坡翁以“老饕”自拟。写作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目的在于探求古人生活的真相。开阔的思路、广博的学识、活泼生动的语言、夹叙夹议的文字,使此书有别于一般的学术著作。而洋溢着他对广大民众的一贯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饮食文化的蒙昧时代 一、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二、史前时期人类的食物 三、炊器、食具与烹饪技术的产生 四、原始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 第二章 饮食文化的萌芽时代 一、大禹治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夏商时期的主要食物 三、兴亡与饮食相关的两个王朝 第三章 饮食文化的昌明时代 一、周秦两汉时期的食物 二、食制、等级差别与羹 三、从周汉时期的几个食单说到南北食系的区别与互相影响 四、半是蛮性遗留、半是文明的标志——礼乐习俗 对人们自然本能冲动的制约 五、饮食文化的扩展 六、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 第四章 饮食文化的昌盛时代 一、文化的交流与食物原料的丰富 二、发酵技术的运用与主食的扩展 三、炒菜及其他 四、以调味为中心的中国烹饪理论 五、菜系的形成与发展 六、茶与酒的发展及其艺术化 七、宴集——士人的出路与遁薮 八、饮食与某些食品的人文意义 第五章 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 一、宫廷饮食文化 二、贵族饮食文化 三、士大夫饮食文化 四、市井饮食文化 五、宗教饮食文化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华夏饮食文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学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9330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3-02-01 |
首版时间 | 2013-02-01 |
印刷时间 | 2013-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3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