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言的文学共和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叶开所著的《莫言的文学共和国》的写作历时十二年,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莫言的人生、创作、思想历程进行解析,并配有大量一手的珍贵图片。内容具体包括:1)莫言的成长经历,揭示其从一个饥寒交迫的农村小孩到问鼎诺奖的传奇曲折人生历程;2)莫言的创作秘密,全景展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这个虚拟“文学王国”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述蒲松龄、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3)莫言主要作品和主要人物的速写。这是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发表演说为背景,非常具有时效性,这也是《莫言传》里没有的。

第二部分为二、三、四三章,从文学史与中国近当代史背景出发,以莫言作品的“吃”、“草根人物”、“风景描写”等核心主题为纲,为读者揭示莫言对本民族的性格、历史以及文明进程的思索,透视莫言文学创作的思想脉络。

第三部分为作者从近600万字作品中节选出《大风》、《上官团长的马》、《会唱歌的墙》等8篇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并进行赏析,对语文教育界选莫言作品进入课堂具有很权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莫言以三十一年不懈的杰出创作,从山东高密农民“属丝”变成了诺贝尔文学奖“大神”。

叶开所著的《莫言的文学共和国》图文并胜地讲述了莫言绚丽而曲折的人生故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高密东北乡文学共和国的政治结构和人际关系。本书以文学史和中国史为背景,在全面阅读和分析莫言作品的基础上,深刻地发掘莫言的创作思想,解读他的代表作品,看到贯穿其始终的主题是:生命、人道、轮回、赎罪、宽恕、和解。阅读本书可以知道,莫言是如何以精妙的政治反讽和历史寓言,技艺高超地表现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现代中国。

《莫言的文学共和国》中还有“中国花鸟画大家”何水法教授倾情绘制的六幅精美国画、画家刘进安教授精心绘制的十余幅插图、另还有莫言的书法佳作。文坛画坛大师的雅遇,使本书别具典雅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目录

在讲故事背后(代序) 陈思和

沸腾的魔幻乡土(自序)

第一章 文学国王的炼成——从饥饿少年到诺奖作家  1

 一 文坛的异类 1

 二 饥饿的童年 5

 三 苦闷的青春 17

 四 逃离与回归 26

 五 漫漫文学路 35

 六 丰盛与辉煌 43

第二章 舌尖上的共和国——从“吃与喝”直透人性深处  59

 一 舌尖上的权力 59

 二 舌尖上的少年 68

 三 吃的异化 77

 四 吃的追逐 85

 五 城乡剪刀差 100

 六 从舌尖到笔尖 108

 七 暴饮暴食 117

第三章 草根的国土——历史与文明腹地的秘密  133

 一 被遗忘的农民世界 133

 二 诗意乡土与新旧农民  138

 三 生命力批判 150

 四 英雄与反英雄 164

 五 被颠覆的乡村乌托邦 175

 六 走向宽恕 182

第四章 野性的风景——从曹雪芹到莫言的文学微生态  190

 一 不一样的风景 190

 二 陌生化的世界 206

 三 文学风景的变迁 218

 四 光明与黑暗的乡村 234

 五 重返诗意乡土 241

第五章 文学王国的胜迹——莫言作品名篇名段赏析  257

 一 导言 257

 二 短篇小说《大风》赏析 258

 三 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选)赏析 263

 四 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选)赏析 267

 五 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选)赏析 270

 六 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选)赏析 275

 七 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选)赏析 278

 八 散文《上官团长的马》赏析 286

 九 散文《会唱歌的墙》(选)赏析 287

附录一 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颁奖典礼授奖词钟宜霖译 292

附录二 莫言年表 294

后记 302

试读章节

二 饥饿的童年

莫言的文学共和国根植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以这里为故事背景。饥饿、孤独,漠视.迫害,以及与自然乡村、河湖的关系,构成了他作品的核心

莫言在自己的作品里,对山东高密东北乡有着神奇瑰丽的描述:无边无际的、血一样颜色的红高梁,浊水流淌的墨水河,方圆几十里茂密的野草地,神奇古怪的作坊草鞋窨子,还有各种作物——如高梁、玉米、地瓜、棉花、麦子、向日葵等,各种动物——如狐狸、野狗、狗熊、乌鸦、麻雀、兔子、老鼠等;各种虫子——如蚂蟥、蝈蝈、金龟子、蜜蜂、苍蝇、蚊子等;各种鱼类——如鳝鱼、鲤鱼、黑鱼、鲇鱼、草鱼、鲫鱼等:各种水族——如泥鳅、乌龟、河鳖、螃蟹、河虾、青蛙、水蛇等……

这些可以进入新人类食谱的动物和植物,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饥饿的少年莫言和他的同伴们在村里村外、村头村尾游荡时发掘和拓展的。莫言在散文《忘不了吃》中,完整地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饥饿经验和寻找食物的过程:

……很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这是不对的。起码对孩子来说还有一些欢乐。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欢乐都与食物相关。那时候,孩子们都是觅食的精灵,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那时候的孩子,都挺着一个大肚子,小腿细如柴棒,脑袋大得出奇。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成群结队,村里村外地觅食。我们的村子外是望不到边的洼地。洼地里有数不清的水汪子,有成片的荒草。那里既是我们的食库,又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那里挖草根挖野菜,边挖边吃,边吃边唱,部分像牛羊,部分像歌手。我们是那个时代的牛羊歌手。我难忘草地里那种周身发亮的油蚂蚱,炒熟后呈赤红色,撒上几粒盐,味道美极了,营养好极了。那年头蚂蚱真多,是天赐的美食。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提着葫芦头,在草地里捉蚂蚱。我是捉蚂蚱的冠军,一上午能捉一葫芦。我有一个诀窍:开始捉蚂蚱前,先用青草的汁液把手染绿,就是这么简单。油蚂蚱被捉精了,你一伸手它就蹦。我猜它们很可能闻到人手上的味道,用草汁一涂,就把味道遮住了。它们的弹跳力那么好,一蹦就是几丈远。但我的用草汁染绿了的手伸出去它们不蹦。为了得到奶奶的奖赏,我的诀窍连爷爷也不告诉。奶奶那时就搞起了物质刺激,我捉得多,分给我吃的也就多。蚂蚱虽是好东西,但用来当饭吃也是不行的。现在我想起蚂蚱来还有点恶心。

在莫言的作品里,近乎包罗万象地出现了上述的各种作物和动物,他的作品最富有土地气息,他写到的那些景物无不栩栩如生而且生命力旺盛。这些事物生灭的背景,以及人和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成为莫言小说中的重要脉络。这种性质相异、特点不一的风景,与先前那些循规蹈矩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如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等的描写方法,是彼此隔离、各不相容的。在那些作品中,不同风景拥有不同秩序不同等级,不能违背、不能冒犯,小麦和杂草等级分明,玉米和高梁各有不同的排列,就如同表面上平等的村庄中,行走着大权在揽的村支书、村长们的身影。

莫言大胆地、野蛮地、无法无天地把所有这些原来被人们有意地区分为高低贵贱的事物通通都混放在了一起:把英雄和狗熊放在一起,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把香蕉和大便放在一起,把高尚和卑鄙放在一起,把美丽和丑陋放在一起,把馨香和恶臭放在一起,把男人和女人放在一起,把敌人和朋友放在一起……

在莫言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混沌的、暧昧的、生机勃勃的,犹如无边湿地的自然生态,水草乌兽自然生息,各种生灵和谐相处,任何人休想对他那方水土一分为二。

莫言像低幼儿童一样,随手拿来旁边的积木,随性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他越写作越自由,条条框框、清规戒律,此时对他全都不起作用了。成年人谈论干净和肮脏,小孩子却不在乎这种区别。儿童视角反观出成人世界那些貌似庄严的道德伦理的荒谬感,这是莫言作品的最为重要的秘密之一。10他像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在这时他绝对地自由,不遵守什么天上律令地下王法,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说八道,到十八层地狱里跟阎王爷讨价还价,跟三山五岳四海五湖妖魔鬼怪称兄道弟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在如来佛祖手指头下面撒尿留念。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本真性情。

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最有趣。可惜他后来被象征着成人秩序世界的佛界最高代表如来佛用无边佛法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只能餐风饮露吃喝铜汁铁水,把个上天入地的无边猴性磨灭个干干净净——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也是如此。那时候看着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万物变换、沧海桑田的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变成了遵纪守法、循规蹈矩、左右牵擎、动辄得咎的孙悟空。他辅助十代转世灵童、唐朝大和尚、唠叨讨厌的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紧箍咒所困,变得平庸乏味,无法腾挪了。为管好“春游”队伍里这几个孩子——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他不得不婆婆妈妈地维持秩序,山南地北到处告求,天堂地府低三下四,反反复复操碎了猴心。从前随便一棒下去就能打个屁滚尿流魂飞魄散的妖精鬼怪们,而今竟然也动不动都能跟从前的齐天大圣、现在的孙悟空使刀弄棒,斗个几十回合不分胜负。他的脑袋被各种清规戒律的象征——紧箍咒——勒索得头昏脑涨之后,失去了原来的坚毅和果敢,变得像长舌妇一样饶舌,时不时的还得跟太上老君、观世音菩萨等露出点讨好的表情。孙悟空的真性情已在五百年中消磨殆尽,又在紧箍咒时时紧勒之下,早已不复当年独斗十万天兵,;中破天罗地网的大智大勇机智潇洒。

对孩童来说,清规戒律真不好玩,也缺乏创造力。莫言顿悟这道理后,立即就乘上时光飞船,从纷扰城市返回到乡村,从无聊中年回到谐趣童年,从绞尽脑汁地迎合陈腐写作教条回归到自觉地去表达爱与十艮,从体验别人的生活回归到挖掘自己的生活。

在莫言自己创造的“高密东北乡”里,他进入了写作的“自由王国”之中。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像《西游记》里那妖怪手中宝瓶,无论什么东西,只要答应一声就会被装进瓶里去。“宝瓶”的特点是外表看似小巧,里面大有乾坤。莫言有很多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对此莫言沾沾自喜地说:“这条破麻袋,可真是好宝贝,狠狠一摸,摸出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出几个短篇。”

以前没有去过山东“高密东北乡”,在翻开《中国地图册》查证之前,我一直误以为高密县是鲁西某个偏僻的小镇:默默无名,资源匮乏,地不杰人不灵。现在去过了高密、还可以在“google地球”上准确定位,看到了莫言出生的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以及胶河北岸的大栏村,才发现,高密县是一个扼山东半岛之咽喉,虎踞在山东著名城市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中心线的通衢大邑。而莫言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则地处高密、胶县、平度三县交界处,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一个乡村孩子在这里长到十八岁,满怀着一腔热血,把目光投向了整整一个大世界。

P5-7

序言

沸腾的魔幻乡土

莫言在瑞典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不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还是有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中有很多故事,他的很多故事或精彩或繁复或沉郁,如不加思考而轻松滑过,就会错失那些诚恳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深挚的历史反思。

在这个喧嚣时代,所有泡沫都浮在水面上,哗嚷着扑腾而下,谁还有空听一个讲故事人的故事呢?莫言荣获二。一二年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些人更关注莫言是否套得进自己预设的道德圈套里。各种与文学无关的争论,几乎要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淹没。但水落之后,露出的是河床的白石,其他只是速朽的呓语泡沫。文学跟政治有关、跟道德有关、跟人生有关,但文学不是政治,文学不是道德。这本是常识,但常识已被人们轻松扔掉了。

我记得《马太福音》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我还记得中国圣哲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样的纷攘中,要重返文学本身,审视作品现场,才能看到真相。

莫言和他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纷繁故事的缩影,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真诚反思、并以生动的语言及精妙的叙事,把被浮尘淹没的历史、事实、把匍匐在土地上无声无息的乡民生灵、把那些被扭曲的人性,丰盛地呈现出来,而花花朵朵,皆为枝繁叶茂的累累果实。

莫言是一个饥饿且孤独的孩子,莫言是一个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的乡村少年儿童。莫言在沉默的乡村世界中,学会了聆听自然妙音,观察天空流云:在一种类乎被切断交流的个人困窘中,他通过阅读与观察,把自然与人性的菁华沉淀在身体深处。当莫言学会用自然、准确、真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他发现了一个被垢尘蒙蔽已久的泱然世界,正在自己眼前逐次展开:这里花草繁茂,树木大盛,河流湍急,湖汉平静。这里各类生灵心意相通,这里高低贵贱人民生灭自在,喜怒哀愁皆淋漓尽致。他们惯看春花秋叶渐次开败,习悉人文事迹生灭无常。

这是莫言自己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文学共和国。在这里,莫言主宰一切,胆大妄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诚实、谨慎、甚至怯懦,因体贴人情而常常至于不忍。

作为一个资深读者,我试图通过莫言的创作来窥破他的内心世界。我曾以为这个世界需要荡舟穿越曲折秋水,看遍起伏春山,穿越通幽曲径,才能于一线天中窥见光明。但莫言并没有在自己的人生和作品中设置各种障碍,他直接把自己展现出来,他就在你眼前,你只是被一片叶子挡住了。

我研读莫言作品,一晃二十几年,读过他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对话、访谈,有些长篇小说通读过若干次,相关的重要评论文章也涉猎殆遍。现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这本书,是我阅读心得的总汇聚。

本书第一章是对莫言人生和创作的归纳,写莫言如何从一名乡村农民“席丝”,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位登顶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神”。这是一个平凡人奋斗成功的故事,但我讲述的不是成功学,而是一个真诚的作家,怎样通过学习、思考和创作,回归本源、沉淀自我,通向自由自在的文学性灵之境。

第二章写莫言以“饥饿与孤独”的切身体验,通过研究“吃的权力”,发现了潜藏在乡村世界里的权力结构和秘密。在那个饥饿年代,有人饿得奄奄一息,有人吃得脑满肠肥。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人们的灵魂。通过这种挖掘,莫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本来被遮蔽了的农民世界。

在第三章里可以看到,莫言以三十年的持续创作,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起于草莽,个性丰富鲜明,不能用简单的一分为二来判断他们的好坏。他们身上,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魔鬼与天使的双重特性,有些人出没在高密东北乡的茫茫红高梁地里,有些人蝇营狗苟残存一生。他的创作,一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里那些脸谱化人物的塑造,而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和丰富,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

第四章专门研究莫言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的“风景”。在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的风景是庞杂共生的,这个世界里无论高低贵贱,都生而平等。作家的眼中不再对各种人与作物分门别类,厚此薄彼。他的笔下,即使是那些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中遭到鄙视的杂草,也有自己的独特生命力价值。而那些貌似不崇高、不伟大的事物,因为莫言的描写,而发出令人感动的光芒。例如《生死疲劳》里那个“顽固不化”、拼死抵抗以村支书洪泰岳为首的强大政治力量的打击、作为“全国唯一的单干户”坚持了三十多年的蓝脸,以其卓尔不群的形象,独立于共和国六十年文学史中。蓝脸这样的“落后分子”,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里,长期遭受打击、排斥、迫害,而成为革命中的渣滓。但莫言以自己的卓越创作,为蓝脸及他所代表的一大批无声者,发出了独特而持久的声音。

莫言的创作历程复杂多变,持久而顽强。他通过《白狗秋千架》,揭露了一个城乡级差的巨大秘密:那曾被塑造为诗意乡村的土地上,美丽少女迅速凋谢,只有顽强与污秽的人生,仍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挣扎。通过《透明的红萝卜》,他把乡村少年所目睹的人性恶、善与恶的纠缠、乡村权力的森严等级,以一个沉默的黑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不说话的孩子,在莫言的文学共和国中千变万化,成了<枯河》里被虐待至死的小虎、成了《铁孩》里嗜食铁筋的铁孩、成了《初恋>里惊慌失措的金斗、成了《飞乌》里无法无天的许宝、成了《牛》里馋嘴的罗汉、成了《大嘴》里管不着自己嘴巴的大嘴、成了《野骡子》里贪婪的罗小通、成了《生死疲劳》里的少年莫言——在这里,所有的少年合而为一……孩子们的眼睛清澈透明,他们看到了成人所漠视的种种真相。这么多饥饿的孩子,出没在饥馑的原野上。他们饥饿而孤独,脑袋大眼睛大肚子小腿干瘦。他们执着并顽强,积极而探索,用自己的嘴巴和胃,开垦着高密东北乡无垠乡土。他们深邃的目光,穿透了重重迷障,最终带领莫言来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本书不可能分析莫言的所有作品,而是有自己特殊的观察角度;对莫言一些作品的评价方式,也与很多评论家不同。如《食草家族》系列小说,固然是想象缤纷、却失之词语喧哗,脾气乖戾;《檀香刑》虽夺尽眼球,评论家几乎众口一词地叫好,我却总觉得过分邪气,杀戮太重。莫言一直在自我反思和细微调整中,从杀戮到宽恕,这于是成就《生死疲劳》的杰出。但这部长篇小说却遭到很多批评家的冷遇,还有很多人跟我说这小说很差。但我有自己的判断,一直对《生死疲劳》极力鼓吹。2006年参加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的莫言作品研讨会时,我就私下和作家林白说,莫言的这个小说的“轮回”结构,是作家创作的最大梦想。它彻底解放了小说形式的约束,作家因此可以自由从容地发挥才能。小说第三部“猪撒欢”,是最精彩章节,写得汪洋恣意,畅快淋漓,可谓现代汉语文学中的精品。

自一九八一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起,到站在诺贝尔文学奖讲坛上发表演讲为止,莫言以三十一年持续不断地、跌宕起伏地创作,写下了近六百万字各类作品,此外,他还发表了很多演讲,做了无数的记者访谈和对话,集结为一个庞大的文学城堡,如今文集可以出到皇皇二十册。所有这些,呈现出一个真实或虚构的莫言形象。

几乎从登上文坛开始,莫言就伴随着巨大的影响和争议,他的作品,喜欢的人奉为杰作,讨厌的人斥为垃圾。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帖安慰剂,在极大地舒缓了中国人心灵饥渴和焦虑症时,同时释放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质疑、污蔑和讽刺。但这一切都无碍于本书深入细致地评价莫言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莫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尖锐的穿透力,庞杂而生动、精确而细腻,为无声者发声、为被遗忘者树碑立传。他笔下的芸芸众生,冲破了旧文学伦理的重重阻碍,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正如诺贝尔授奖词所云:莫言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

通过莫言的作品和他的表达,深挖他的思想,品味他的艺术,这是我的微薄理想。

本书最早起笔于十二年前,原为我的博士论文,经过近期的反复修改、集中推敲,终于成书,出现在各位朋友面前。

我对莫言的阅读有二十多年,集中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不仅熟悉他本人,还反复精读他的所有作品,不敢说如数家珍,起码是了如指掌。我的心得几乎和盘托出,完整地呈现在这本书里了。写这本书,我的希望是不仅深入地挖掘和呈现一个丰富的莫言文学世界,把莫言的文学创作放在一个新文学百年进程的历史维度上,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并从中确定他的重要文学地位。本书还打算成为一本阅读指南,把莫言作品中的精粹集中地介绍给读者。毕竟,如此丰富、厚重的莫言文学作品系列,如果不是专业读者,要全部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了解莫言,我相信本书是最合适的路途之一。

后记

这本书能够面世,首先要感谢命运,其次要感谢生活,最重要感谢身边的好人。

这不是陈词滥调,而是我的人生体验与工作态度。

我不像很多学者那样孜孜以求,我对莫言的长期研读纯粹是个人爱好。在<收获》做编辑,我编发了莫言很多的作品,在编校中,每部作品都要反复精读四五遍以上,下的工夫不可谓不深,虽愚钝亦颇有得。

与莫言的长期交往中,我也获得过很多教益。在编发莫言长篇小说《蛙》时,我们曾一起为这部小说的名字而绞尽脑汁,反复斟酌。在小说情节上、人物上,我们交流频繁,莫言作过多次修改。小说中主人公陈鼻和王胆这对夫妇作为贯穿小说的重量级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阅读初稿时,我觉得开头铺垫不够,不足以支撑这两个人物后来跌宕起伏的命运。莫言后来把王肝王胆改为“一卵双胞”,这样原本开头没有出现的王胆,得以参加“我们”的各种活动,并为她和陈鼻之间架设一条隐蔽的姻缘桥梁,这样使得王胆后来的逃亡显得更加悲壮、感人。其他更多的修改,也在我们的反复通信商讨中,逐步完成。莫言在创作上是极认真极诚恳的,每次修改都反复深思与斟酌。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早上六点,莫言给我发了一封邮件:“……第四个和第五个问题,为王胆和陈鼻增加了前史,并将王胆王肝变成了‘一卵双胞’和‘我’变成了同班同学,姑姑的转变,添加了几个细节。五部中都有改动。用红笔标出添加和修改处。彻夜改稿,感到这一改又上了层次,心中感动。……”

引述这段文字,一是想为莫言“粉饰”,他也会为稿子的一些小问题而通宵达旦地“彻夜改稿”。二是为我自己“邀功”,表明作为编辑,我还是很敬业的。这种反复沟通和阅读的结果,使我对莫言的作品会有更深的了解。

同样,本书出版之前,也经过反复多次的仔细修改——虽然还会有些错误,有些不足。

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好意,对我这部作品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杨立范副总编来上海时,还与本书的责任编辑旷书文老弟一起,“拨冗”请我吃了一顿饭,并愉快地聊了好久的天。

我的责任编辑旷书文老弟对本书的出版贡献很大——他仿佛从极遥远处浮现,穿越时空,突然来到我办公室里。随后,我们就进入了反复沟通,不断推敲,相互磨合的阶段。在本书稿中,旷书文付出了大量心血,从书的装帧设计到具体的稿子校对,他都不辞辛劳。

本书的代序文章,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所作,解读莫言演讲中的三个故事,深入浅出,每有神妙,让人会心。承旷书文费心,蒙陈思和教授好意,遂有此缘,本书亦与有荣焉。

复旦大学康凌博士不辞劳苦地为我审读稿件,和旷书文老弟一起捉出了书中的很多虫子。有些意见很尖锐,我诚恳地接受,努力地改正。有些意见我不一定同意,但对我进一步思考很有启发。

一本书是永远修改不好的,完美的作品只在想象中。编者、校对者和作者的持续不断的交流和探讨,对这本书的修订有莫大好处;我也期待读者朋友在拿到这本书后,能不吝指正,以便我今后再版时修订。

感谢莫言老师老友、国画大家何水法先生的厚意,允准本书封面上的《高梁高密辉煌》国画首次公开发表。另外,承蒙何先生允准,我们还把他的五幅精美画作延入书中。著名画家刘进安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有《红高梁》连环画,内涵丰富,贴近原著。他答应本书采用其中精彩之作,厚意令我感动。拙作虽陋,但添画作,颇足虚荣。

我的朋友春野兄从小练习书法,曾得到老一辈很多书法大家的指点和熏陶,在书法上有极高造诣,作为一名优秀诗人,他在自己的书法里融入了神妙的诗意气息。春野兄盛情为本书题写书名,气韵流动,跃然纸上,令我感动。

高密莫言文学馆为本书提供了莫言老师的手稿图片和《高密东北乡》书法图片,馆长毛维杰先生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具体而微的帮助。山东《大众日报》记者卞文超曾到高密、易县、保定等地采访,并为本书提供了许多一手图片,亦为本书增色不少。

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妻子王琦博士。就像我在其他书里所感谢的那样,她的理性和智慧,她的沉着和冷静,是指点我走出各种迷障的明灯。本书第四、第五章,曾请她帮助校对,作为古典文学博士,她发现章回小说等引文中错漏不少,并一一订正。这本书献给她,最合适不过了。

我还要把本书献给我女儿廖小乔。她曾精读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两遍,还读过莫言的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等中短篇作品。这位初中女生记忆准确,每次碰到莫言小说的一些细节要翻找书本时,她都可以准确地告诉我原话如此这般,节省了我的很多精力,消灭了不少讹误。我坚持认为,孩子要在学习的黄金时代,阅读最好的作品。这样积累下去,会拥有一个丰沛的人生。

热爱阅读的孩子,总是美好的。我愿意把这本书献给她。

莫言老师对我一直很关心。过去那么多年来,他有新作都会寄一本给我,并写了各种温暖的句子,或精彩的打油诗。读之,而会心。我们平时碰见,各种聊天,天南海北漫无边际,对了解他的为人,阅读他的作品,益处良多。

我和好友曹元勇博士在研究生时代,就一起快乐阅读莫言的作品。这么多年的友情,浸润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他提供的瑞典之行照片,让本书增加更多有趣的细节。

我的导师王铁仙教授是一名宽厚的长者,他对我极其宽容,总以鼓励和关怀来激活我这顽劣的心灵,并以宽厚的态度,让我可以在博士论文这样古板、狭窄的空间作大腾挪,遂得此小有样子的博士论文原稿。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已经过大量的修改、充实、完善,但没有此前的博士论文作基础,不可能有这本书的出现。

另外,本书因篇幅所限,原来编定的《莫言作品目录》、《莫言研究重要资料目录》等,都只能割舍,读者朋友可以参考拙著《野性的红高梁——莫言传》,或访问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c226c10101ayi1.html。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言的文学共和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17627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5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