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玛利亚·斯图亚特/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玛利亚·斯图亚特出生后6天成为苏格兰女王,6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17岁成了法国王后。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己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受刑时刀斧进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斯蒂芬·茨威格所著的《玛利亚·斯图亚特》为我们再现这位不凡女性的传奇。

内容推荐

她,曾经是法国诗人笔下风华绝代的公主;她,也曾是世人眼中才情无限的女王;她追求权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时间里,她都有名无实;最终爱的欲望让她丧失理智,步入深渊。玛丽·斯图亚特,一个史书里受谴责的女王,一个传奇故事中出色的女主角。为了维护王权她置生命于度外,却甘愿匍匐在情人的脚下当一名女奴。前半生的女王,后半生的囚徒。

《玛利亚·斯图亚特》由斯蒂芬·茨威格所著。

《玛利亚·斯图亚特》为我们再现这位不凡女性的传奇。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摇篮里的女王

1542年~1548年

第二章 少年时代在法国

1548年~1559年

第三章 寡居的王后和在位的女王

1560年7月~1561年8月

第四章 回到苏格兰

1561年8月

第五章 巨石滚动

1561年~1563年

第六章 政治婚姻市场里的闹剧

1563年~1565年

第七章 再婚

1565在

第八章 霍利鲁德的凶险之夜

1566年3月9日

第九章 叛徒的叛变

1566年3月~6月

第十章 可怕的情感纠葛

1566年7月~圣诞节

第十一章 爱情的悲剧

1566年,1567年

第十二章 走向谋杀

1567年1月22日~2月9日

第十三章 毁灭与疯狂

1567年2月~4月

第十四章 穷途末路

1567年4月~6月

第十五章 废黜

1567年夏

第十六章 告别自由

1567年夏~1568年夏

第十七章 罗网织就

1568年5月16日~6月28日

第十八章 罗网收紧

1568年7月~1569年1月

第十九章 惨淡岁月

1569年~1584年

第二十章 最后一战

1584年~1585年

第二十一章 走向结局

1585年9月~1586年8月

第二十二章 伊丽莎白同自己交战

1586年8月~1587年2月

第二十三章 我的终结就是我的开始

1587年2月8日

尾声 1587年~1603年

试读章节

摇篮里的女王

1542年~1548年

玛利亚·斯图亚特生下刚刚六天,就成了苏格兰的女王。在她的生命之初,便显露了她一生的规律——往往过早,还不会欢笑,她就接受了命运的恩赐。1542年12月的一个阴天,她出生在林利豪堡,当时,在邻近的福克兰德的宫中,她的父亲詹姆斯五世正躺在病榻上,生命垂危,他才三十一岁,却已经被生活压倒,在权势和斗争中精疲力竭。他是一位勇敢而豪爽的人,生性开朗,热爱艺术,十分喜欢女人,深受百姓信赖。他常常微服出访,参加乡间的庆祝活动,同农民一起跳舞,开玩笑;他写的一些苏格兰歌谣长久地在他的家乡流传。但他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族,是一个不幸的继承人,那时世道混乱,国家不太平,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他那势力强大而无所顾忌的邻居亨利八世,逼迫他实行宗教改革,而詹姆斯五世却忠于教会。一贯给他们的国王制造困难的苏格兰贵族,马上利用两人的不和,想强行把这位性格乐观而温和的国王拖进动荡和战争中。詹姆斯五世早在四年前,在他向玛丽·德·吉斯求婚时,就清楚地看到这种状况:面对顽固而贪婪的氏族,他当国王一定会对他们不满。“夫人,”他在这封求婚信中,以令人感动的真诚的语气写道,“我才二十七岁,但生活就像我的王冠一样使我感到沉重……我自幼就成了孤儿,成了野心勃勃的贵族的囚徒。势力强大的道格拉斯家族长久地奴役着我,我憎恨这个姓氏,一想起它就痛恨不已。恩加斯伯爵阿奇博尔德,他的弟弟乔治,以及全体被放逐的族人,不断地煽动英国国王反对我们。那位国王在我们的国家里到处拉拢贵族,不是对他们许愿就是用黄金收买,没有一个贵族未曾受到他的引诱。我个人的安全没有保障,我的旨意得不到尊崇,公正的法律受到践踏。这一切都使我感到可怕,夫人,我期待您给我力量和忠告。虽然我没有钱,只有从法国国王那儿得到一些支持,从富裕的僧侣那儿得到一些菲薄的施舍,但我仍然想装修我的城堡,维修我的要塞,建造战舰。然而,我的男爵们把一个想做名副其实的国王的人视为不可容忍的对手。我担心,尽管法国国王对我友好,并用他的军队支持我,尽管我的百姓对我忠诚,但我仍无法在同男爵们的斗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要排除一切障碍,为我的国家开辟正义与和平之路。我也许会达到我的目的,只要我国的贵族们没有强大的外援。然而。英国国王不断在我们之间播下不和的种子,散布强加给我国的异端邪说,毁灭性地侵蚀了直至各个阶层的僧侣和百姓。我和我的祖先历来依靠的唯一力量便是市民和教会,我不得不自问:他们还会长久地支持我吗?”

国王在这封卡珊德拉信中一切不祥的预言都应验了,还有其他更严重的灾难落到他的头上。玛丽·德·吉斯给他生的两个儿子都在摇篮里夭折了;詹姆斯五世正当壮年,还一直没有盼到王位的继承人,那顶戴在头上的王冠使他一年年越来越感到痛苦。最后,苏格兰的男爵们违背他的意志,把他拖进战争中,迫使他向强大的英国开战,后来又在关键时刻背弃了他。在索尔韦海湾,苏格兰不仅一败涂地,而且蒙受了失败的耻辱。被氏族首领抛弃的军队,丧失了指挥者,几乎不战自溃,望风而逃。而国王这位有骑士风度的男子汉,在这紧要关头,并没有同异族的敌人交战,而是同他的死神拼搏。他被无聊的争斗和令人厌烦的生活弄得疲惫不堪,躺在福克兰德城堡的病榻上发着高烧。

1542年12月9日是个阴霾的冬日,窗户被浓雾遮蔽失去了光亮,一个使者在门外砰砰地敲门,他是来给奄奄一息的衰弱的国王报信的:王后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女继承人。但是詹姆斯五世耗尽精力的心灵里再也产生不了希望和欢乐。为什么不生个儿子,生个男继承人?面对死神,他处处见到的只是更多的不幸,以及灾难和没落。“我们的王位由女人而得,也随女人而去。”他听天由命地说。这句阴郁的预言是他生前最后一句话。他只是叹了一口气,在床上翻转身子面对墙壁。再也没有应声。几天后他被安葬了。于是。玛利亚·斯图亚特还没有学会睁开眼睛看待人生,便成了王国的女继承人。

然而。出生在斯图亚特家族,又是苏格兰女王,这就意味着前景双重阴暗,因为在斯图亚特家族中至今没有一个人幸运而长久地坐稳过王位。两位国王,詹姆斯一世和詹姆斯三世被谋杀;另外两位,詹姆斯二世和詹姆斯四世在战场上阵亡;而他们的两个后裔,即这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和她的嫡孙卡尔一世,命运则更惨,竞在断头台上殒命。这个阿特柔斯家族②中,没有一个高寿,没有一个吉星高照,受到命运的青睐。他们总是不断地同外部的敌人斗,同内部的敌人斗,同自己斗;他们总是不断地处在外部的骚乱中,也处在他们内部的骚乱中。他们的国家也像他们自身一样不得安宁。他们之中最不忠诚的人正是那些本该最忠于王室的人——勋爵们,男爵们,以及那些阴沉而强大、粗野而放肆、贪婪而好战、固执而任性的骑士贵族,正如流落到这个雾国的诗人龙萨所抱怨的那样:“这是一个野蛮的国家和残忍的民族。”这些人在他们的领地和城堡里都是小皇帝,就像主人驱赶畜群一样,把他们的农夫和牧人当作供屠宰的牲畜送往战场,没完没了地为他们打仗和掠夺。这些专制氏族统治者,除了战争没有其他的乐趣,纷争是他们生活的欲望。“黄金和利益是唯一能使苏格兰勋爵们动心的塞壬的歌声。”法国的使者写道:“对他们宣讲什么是对亲王的义务,什么是荣誉、公正、道德和高尚的行为,只会引起他们的嘲笑。”他们野蛮好斗,掠夺成性,就像意大利的雇佣兵队长,而且他们的天性更粗野,更狂暴;这些古老的、有权势的家族——汉米尔顿、阿兰、梅特兰德、克罗福德、林赛、伦诺克斯和亚盖尔等,总是为占据优先地位而绞尽脑汁,争吵不休。他们时而像敌人似的互相攻击,长达几年时间,时而郑重发誓,结成短暂的同盟,以反对第三者。他们总是拉帮结派,但内部却不讲信义;他们全有亲缘关系或姻亲关系,但实际上却是心怀忌恨的无情的敌手。不管他们自称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全看哪方对他们有利而定——反正在他们狂暴的心灵里仍然留存着异教徒和野蛮人的本性,其实他们全都是麦克白和麦克德夫的子孙,是莎士比亚出色描绘过的嗜血的邪派人物。

只有在一件事上,这帮难以驯化、妒忌成性的人会马上变得一致起来,那就是共同反对他们的君主,他们的国王,因为他们全都讨厌顺从,不知道什么是忠诚。这是“一帮无赖”——地地道道的苏格兰人彭斯曾这样严厉地谴责过——假如他们还能容忍名义国王的权位凌驾于他们的城堡和产业之上,那只是出于一个家族对另一个家族的妒忌。戈登家族只是因为害怕王冠被汉密尔顿家族抢去,才让王冠落到斯图亚特家族的手里;而汉密尔顿家族因为忌恨戈登家族,才拥戴斯图亚特家族。如果一个苏格兰国王真正想当一个统治者,推崇礼仪,治理国家。如果他凭着年轻人的胆量抵制勋爵们的狂妄和贪心,那就会遭殃!这帮彼此敌对的人马上便会抱成一团,亲如兄弟,以便合力推翻他们的国王。如果用武力解决不了,那么可靠的刺客就会用匕首为他们效力。

P3-5

序言

清清楚楚、显而易见的事不解自明。然而隐蔽的事却能激发创作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那些蒙着神秘面纱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求我们再次做出解释和进行文学创作。一个历史问题往往具有永不衰竭的神秘的魅力,玛利亚·斯图亚特的生活悲剧就是典型而出色的一例。在世界史上,大概没有一个女人像她那样出现在如此众多的文学作品——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中。三百多年来,她总是一再地吸引作家去描写她,迫使学者去研究她,而她的形象一直以不减当年的力量敦促我们进行新的塑造。因为让一切杂乱的事趋于清晰,让一切隐秘的事趋于明朗,是令人感兴趣的。

玛利亚·斯图亚特的生活秘密频繁地被人描写和阐释,然而又是那样的矛盾百出:也许没有一个女人像她那样在人们的笔下是如此大相径庭,有的说她是杀人凶手,有的说她是殉难者,有的说她是愚蠢的阴谋家。有的说她是崇高的圣徒。然而,说来奇怪,她的面貌被写得如此迥异,并不是因为流传下来的材料匮乏,而是因为材料丰富得使人无所适从。保存下来的文件、记录、案卷、书信和报告数以千计,这是三百多年来一年年积累下来的,一批批法官,总是满怀新的热情,就她是有罪还是无罪提起诉讼。但是,我们研究史料愈是透彻,就愈是感到悲哀,因为我们从中发现各种历史证据(包括艺术创作)都很成问题。任何一个文件,尽管是真正的手稿,历史悠久,并经过认真归档的,但还是不能完全保证它的可靠性和叙事人的公正性。同一件事,同时在几位史家的眼里看法竟截然相反,这种情况在玛利亚·斯图亚特一案中似乎更加明显。在这里,任何一个“是”,必有一个“不”予以反驳,双方各有文件为证,任何一个控告,必有一个辩白。谬误和真理,虚构和事实,杂乱地交织在一起,以致实际上任何一种看法都可以成为最可信的证词。如果谁想证明玛利亚·斯图亚特参与谋杀亲夫,那么有几十份证词可供使用。同样,如果谁想极力证明她没有参与,证明也很容易找到。要描绘她的任何一幅肖像,都有现成调好了的颜料。如果在这些杂乱的现存材料中再掺入政治偏见或民族主义,那就成了蓄意粗暴地歪曲她的形象了。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如此:处在两种人、两种思想和两种世界观之间争论存在还是毁灭。几乎都摆脱不了诱惑,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不是承认这个对就是承认那个不对。不是认为这个有罪就是认为那个无罪。就像在这桩流传至今的案件中一样,如果那些艺术家多半各有所属,分别属于斗争的各方、各派宗教信仰或各种世界观,那么他们的片面性事先就注定存在了。在一般情况下,新教的作家把一切罪过一股脑儿地推到玛利亚·斯图亚特的身上,而天主教的作家却把一切罪过归于伊丽莎白;英国的艺术家几乎都把玛利亚描绘成杀人凶手,而苏格兰的艺术家则把她说成受害者,品行端正,横遭卑鄙的中伤。关于首饰盒信件,争论最多,一些人斩钉截铁地说它是真的,另一些人发誓说它是假的,在这件事上纠缠不休,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得失都掺入了派性的色彩。因此,一个既非英国人又非苏格兰人的作家,毫无这种血缘关系和利害关系,也许能够比较公正而无先入之见地加以客观的评说;一个有热烈的兴趣而无成见的艺术家,也许更能够理解这场悲剧。

当然,即使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想佯言他所知道的玛利亚·斯图亚特生平的一切情况都是真情,都是独自掌握的真情,那也是够大胆的。其实,他所能把握的。只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可能性,甚至以他的全部学识和良知认为是客观的观点,也总是带有几分主观性。因为史料的来源都不是完全纯真的。他只能从模糊不清的史料中去搞清真相。又因为当时那些人叙述的情况相互矛盾,他对于这场诉讼,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不得不在控方证人和辩方证人之间进行选择。不管他的选择是多么谨慎,有时他只能采取最老实的做法:在他的看法后面打上一个问号,承认玛利亚·斯图亚特这个或那个生平事迹至今仍未搞清真相,也许永远也搞不清。

因此,在呈献给你们的这部试作中,你们可以看到作者严格遵循一个原则:决不采用任何一个由刑讯、恐吓或逼供而得到的证词,一个真正寻求真理的人决不会认为屈打成招的供词是真实可信的。同样,对密探和使臣(在当时这两者几乎是同义词)的报告,作者也是在经过极其慎重的选择后才偶尔采用,并对每一份文件都取存疑态度。即使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十四行诗以及大部分“首饰盒信件”是真实的,那也是在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核后才持这种看法的,并提出了个人令人信服的理由。凡是归档的文件中存在两种相反的看法,本书作者都要彻底探寻它的来源和政治动机;如果无法回避地要在这种或那种看法中选择一种,那么决定取舍的根本准则,便是那种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整个性格。

因为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性格本身并非那么神秘:她性格的不一致仅仅显示在外表上,而内在的本质自始至终都是一致而鲜明的。玛利亚·斯图亚特属于那种十分罕见的、富有激情、能够做出真正冒险之事而为时极短的女性,属于那种光华灿烂而昙花一现的女性,她不是那种一生放荡的女性,而只是一时在炽热而狭窄的空间里进发出激情的女性。在二十三岁以前,她的情感像平静的水面,从二十五岁开始,她的情感也没有再一次掀起汹涌的波澜。仅仅在那短短的两年,她的情感突然像暴风雨般地猛烈进发出来,原本平淡无奇的命运突然演绎成一出古典悲剧,一出伟大而又壮烈的悲剧,犹如《奥瑞斯忒亚》。仅仅在那两年,玛利亚·斯图亚特才真正成了一个悲剧人物。她只是在压力下挣脱出来,超越了自己,由于过度冲动而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因此而永垂不朽。她的激情毁灭了她心中的人性,而她的名字之所以至今还能留存在诗歌和争论中,也仅仅是因为她有这种激情。其实,内心生活历程极其浓缩,集中在唯一的瞬间爆发出来,这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玛利亚·斯图亚特各种传记的形式和节奏。艺术家的唯一任务是再现这条陡然向上又陡然回落的生活轨迹,表现出它完全令人惊异又独特的个性。因此,在本书中,她前二十三年以及被囚禁的近二十年的漫长岁月,与她激情进发的悲剧性的两年,所占的篇幅几乎相等,这样的安排你们一定不会感到是矛盾的。在人一生的命运中,内心时间和外部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只在表面上是吻合的。实际上,唯有经历的充实才能决定心灵计时的尺度,人的感受与冷酷的日历迥然不同,它以独特的方式从内心计算流逝的时间。人在感情的陶醉中,无比幸福地摆脱了束缚,受到命运的保佑,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得到无穷的满足,尔后又摒弃了激情,便沦入一片空白之中,感到无穷无尽的岁月像幢幢幻影,是那样的虚无缥缈。正因为如此,在传记中,只有那些紧张而重要的瞬间才是真实有效的;正因为如此,生活只有凝聚在瞬间中,只有从瞬间去观察,才能被确切地描述出来。一个人,唯有把全部力量发挥出来,于己于人才算真正活着;他的心灵唯有发出烈焰,烧得通红,才能成为看得见的形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玛利亚·斯图亚特/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赵燮生//谭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2154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7=331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5
16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