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韩非子(国家的秩序)/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内容
试读章节

二、因应制宜

战国时代,时局动荡,社会遽变,过去的制度已经完全崩溃,原本维系宗法制度的礼节,也因为宗法制度破坏而失去效能。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就主张依据客观环境,因时制宜,有所革新。他认为:三代称王,所行的礼制并不相同;五霸称霸,所用的法度也不一样,所以主张“便国不必法古”。韩非也主张面对现实,客观研究问题,在纷乱之中探讨安定治强的方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现象,就要有不同的措施,只有如此,才能切合需要,朝着富强的目标迈进。

法家既然主张顺应时势,制定因应备变的新制度,对于儒家法先王的学说便采取抨击的态度。其实韩非学说受荀子法后王(指文武之道)的启发,再加上时局混乱,因而觉得法后王还是不能彻底面对问题,才完全以商鞅的历史进化观点为基础,提出许多法术势并重的理论。他宣扬法家学说是顺应时势的最佳方案,法度赏罚是切合需要的不二法门,在当时确实有它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进化的实例

上古时代,人民少,禽兽多,人民不能战胜禽兽虫蛇。有位圣人出现,在树上搭盖房子,来避免禽兽的侵害,人民非常高兴,推举他做天下的王,尊称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腥臭的蚌蛤,肠胃经常闹毛病。有位圣人出现,钻木取火,烧烤食物,去掉腥味臊气,人民非常高兴,推举他做天下的王,尊称为燧人氏。中古时候,洪水滔滔,便由鲧和禹父子负责疏通河流①。近古时候,夏桀和商纣暴虐昏乱,于是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说,夏后氏的时代有人在树上搭盖房子和钻木取火,一定要被鲧和禹取笑了;如果在殷周时代挖掘沟渠,把好好的河流一再疏通②,一定要被商汤和周武王取笑了。那么,假使在当今的时代,还有人赞美尧、舜、禹、汤、武的政治,主张效法实行,也一定要被今天的新圣人③所取笑了。所以,圣人不期望遵行古法④,不主张墨守成规,认为应该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针对它采取因应的措施。(《五蠹》)

① 鲧治水是防堵法,这里韩非子为了简便,用禹的疏通河流概括了。

② 这是强调不是洪水泛滥的状况,却把治水当成第一要务;并非平时就不该疏通河道,读者不要以辞害义。

③ 新圣人,意指法家理想的当代英明君主。

④ 原文“不期修古”,孙诒让以为应当是“不期循古”,传写讹误。

【解析】

这是《韩非子》重要篇目《五蠹》篇起笔一段。前半根据历史,叙述人类进化,情形不同,圣人的因应之道为了切合时代需要,也就都不同。后半推论不合时宜的行事,必将被当代圣人取笑,也间接攻击儒家法先王的主张不合时宜,然后作结论,提揭“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基本观点。由铺陈而议论,再作小结论,谨严而锋利。

(二)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耕田的农夫,田里有一截枯树根。有一次,他工作累了,擦擦汗,正喘气想休息一会儿,忽然看见一只兔子老远跑来,不小心触到枯树根,碰断脖子死了。他上前拎起兔子,为自己意外的收获而庆幸!从此,他便放下了农具,整天守候在枯树根旁边,希望再捉到碰断颈子的兔子。可怜他痴痴地等,无奈兔子到底不能再捉到,而这件傻事却在宋国成了笑话。

如果现在要拿古代先王的政治措施,来统治现代复杂的人民,都是呆守枯树根等待死兔子一样的蠢事呢!(《五蠹》)

【解析】

这寓言故事曾被改写收入小学课文,意象清新,结构完整,不知逗乐多少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在原文中,韩非子只用了四十个字,直承(一)段的议论,而末后又另有讽评,认为儒者称引先王,冀望再恢复古代政治措施的主张,也是守株待兔。

单就寓言的写作来说,韩非手法相当高明,守株待兔用来譬喻守旧的愚拙可笑,称得上妙语解人。实际政治总是面对现实,当代的儒者或者有些是拘泥不通、抱残守缺的,他的譬喻自有意义,在文章写作上更是活泼引人,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P57-59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

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主编寄语

目录

前言/031

第一章 韩非子的基本观念/043

 一、人性自利/045

 二、因应制宜/057

 三、讲求实力/066

第二章 韩非子的法治主张/081

 一、明法去私/083

 二、《定法》篇的赏析/090

 三、法的制定/096

 四、法的实施/103

 五、法的教育/122

第三章 韩非子的用术理论/129

 一、术的特质/131

 二、无为是用术的总原则/134

 三、《二柄》篇的赏析/149

 四、循名责实/155

 五、听言的方术/170

 六、用人的方术/181

 七、伺察的方术/188

第四章 韩非子的任势学说/199

 一、任势才能治国/201

 二、威势须由君主掌握/204

 三、《难势》篇的赏析/209

 四、借赏罚来巩固权势/218

第五章 韩非子对谏说技巧的探讨/227

附录 原典精选/241

 二柄/243

 孤愤/244

 定法/247

 五蠹(节录)/248

 内储说·上(节录)/252

 内储说·下(节录)/253

 外储说左·上(节录)/254

序言

一个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的构想

许多讨论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大概都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著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还是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物的期待,激荡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地造就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个文化的传承者——一个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一般社会大众暂且不提,单说我们的莘莘学子、读书人,在受了十几年的现代教育以后,究竟读过几部历代的经典古籍?了解几许先人的经验智慧?当年林语堂先生就曾感叹过,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连“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未曾见过”,遑论其他?

特别是近年以来,升学的压力,耗损了广大学子的精神、体力;西方文明的风行,导引了智识之士的思虑、习尚;电视、电影和一般大众媒体的普遍流行,更造成了一个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美国学者雷文孙所说的当代世界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固然使这一现象鲜明化,但真正的问题,却在于我们的根性尚未扎稳,就已目迷五色地跌入了传播学者所批评的“优势文化”的辐射圈内,失去了自我的特质与创造的能力。

何况,近代的中国还面对着内外双重的文化焦虑。自内在而言,白话文学运动固然开发了俚语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众文学的地位,觉悟到社会群体的知识参与力,却相对地减损了我们对中国古典知识的传承力。以往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属于读书人必备的“经学”常识,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变得无比艰涩与隔阂了。自外在而言,五四以来的西化怒潮,不断开展对西方经验的学习,对传统意识的批判,意气风发地营造了我们的时代感觉与世界精神,为我们的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疾风迅雨般冲刷着中国备受误解的文明,削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与历史根源,使我们在现代化的整体架构上模糊了着力的点,漫漶了精神的面。

差不多八十年前,国际联合会教育考察团曾对我国教育作过一次深入的探访。在报告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经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而达至,中国的教育也理当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民族性与创造性。

事实上,现代的学术研究,也纷纷肯定了相似的论点。文化人类学所剖示的,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的殊异性与持续性;知识社会学所探讨的,一个文化的强大背景与典范人物,常常是新一代创造者的“支援意识”的能源;而李约瑟更直截了当地说,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文化的成果是没有普遍性的。在这里,在我们回溯现代中国的种种内在、外在与现实的条件之余,中国文化风格的深透再造,中国古典知识的普遍传承,更成了炎黄子孙无可推卸的天职了。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辑印行,就是这样一份反省与辨认的开展。

在中国传延千古的史实里,我们也都看到,每一次改朝换代或重大的社会变迁,都有许多沉潜会通的有心人站出来,颠沛造次,心志不移地汲汲于兴灭继绝的文化整理、传道解惑的知识普及—孔子的汇编古籍、有教无类,刘向的校理众书、编目提要,郑玄的博古知今、遍注群经;乃至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心斋的深入民众、乐学教育……他们或以个人的力量,或由政府的推动,分别为中国文化做了修旧起废、变通传承的伟大事业。

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商务印书馆更是曾经编选印行了相当数量、不同种类的古书今释语译。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以及若干出版物的偏于学术界或知识分子的需要……这一切,都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

当我们着手于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感动于前人的努力,一方面也考虑了当前的需求,从过去疏漏了的若干问题开始,提出了我们这个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的构想与做法。

我们的基本态度是:中国的古典知识,应该而且必须为全民所共享。它们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也不是少数学人的独宠,我们希望它能进入到大众的生活里去,也希望大众都能参与到这一文化传承的事业中来,何况,这些历代相传的经典,又有那么多的平民色彩,那么大的生活意义——说得更彻底些,这类经典,大部分还是平民大众自身的创造与表现。大家怎么能眼睁睁地放弃了这一古典宝藏的主权呢?

为此,我们邀请的每一位编撰人,除了文笔的流畅生动外,同时希望他能拥有古典的与现代的知识,并且是长期居住或成长于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现实有适当的理解与同情。在此基础上,历代经典的重新编撰,方始具备了活泼明白、深入浅出、趣味化、生活化的蕴义。

毕竟,这是一种文化扎根的事业,扎根当然是愈早愈好。在最有吸收力、阅读力的年纪,在最能培养人生情趣和理想的时候,我们的读者朋友就能与这些清澈的智慧、广博的经验为友,接触到千古不朽的思考和创造,而我们所谓的“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才不会是一句口号。

这也意味着我们对编撰人写作态度的恳盼,以及我们对社会群体的邀请。但愿透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国的知识、中国的创作,能够回流反哺,回到每一个中国家庭里,使每一位具有中学程度以上的中华子民,都能喜爱它、阅读它。

我们深深明白中国文化的丰美,它的包容与广大,每一时代,每一情境,都有不同的创作与反省。它们或惊或叹,或悲或喜,或温柔敦厚,或鹏飞万里,虽然形式多端、要求有异,却丝毫无损于它们的完美与贡献。这也就确定了我们的选书原则:尽可能地多样化与典范化。像《四库全书》对佛典道藏的排斥,像历代经籍对戏曲小说的贬抑,甚至多数人都忽略了的中国的科技知识、经济探讨、敦煌遗墨,都是我们所不愿也不宜偏漏的。

就这样,我们在时代意义的需求、历史价值的肯定、多样内容的考虑下,从二十五万三千余册的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选择了目前呈现诸位面前的五十八部经典。这是我们开发中国古典知识能源的第—步,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继续跨出第二步、第三步……

我们之所以采用“经典”二字为这五十八部书的结集定名,一方面是依《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它们的交织运作,正可以系统地演绎中国文化的风格面貌,给出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生活的秩序,情感的条理。另一方面,也是采用了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它们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一些书。我们相信,中国文化的恢弘壮丽,必须在这样的襟怀中才能有所把握。

与这个信念相表里,我们在这五十八部经典的编印上,不作分类也不予编号。对这套经典,我们是一体同尊的,改写以后也大都同样亲切可读,我们企冀于提供的,是一套比较完备的古典知识。无论是古代中国《七略四部》的编目,还是现代西方科技分类的正名,都已扭曲了它们的形象,阻碍了可能的欣赏,这就大大违反我们出版这套书的谛旨了。

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我们却分别为旧典赋予了新的书名,用现代的语言烘托原书的精神,增进读者对它的亲和力。当然,这也意味着它是一种新的解释,是我们以现代的编撰形式和生活现实来再认的古典。

也是在这种实质的,阅读的要求下,我们不得不对原书有所取舍,有所融会与变通。譬如,原典最大的《资治通鉴》,将近三百卷的皇皇巨著,本身就是一个雄伟的书中帝国,一般大众实难轻易地一窥堂奥。新版的《帝王的镜子》做了钩玄提要的梳理,形式也类同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体裁,把它作了故事性的改写,虽然字数浓缩了,却在不失原典题旨的照顾下,提供了一份非专业认知。其他的部分经典,也有类似的写法。这方面,欧美出版界倒有不少可供我们借鉴的例子。远的不谈,就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来说,前六册出版了未及十年,索麦维尔就为它作了浓缩至六分之一的大众节本,畅销一时,并曾获得汤氏本人的大大赞赏。我们的做法虽不必尽同,但精神却是一致的。

再如原书最少的老子《道德经》,这部被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为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短短五千言,我们却相对地扩充、阐释,完善成了十来万字的《生命的大智慧》。又如《左传》、《史记》、《战国策》等书,原有若干重叠的记述,经过编撰人的相互研讨,各有删节,避免了雷同繁复。由于历代经典的缤纷多彩,体裁富丽,笔路万殊,各编撰人曾有过集体的讨论,也有过个别的协调,分别做成了若干不同的体例原则,交互运用,以便充分发皇原典精神,又能照顾现实需要,为广大读者打出一把把迈入经典大门的钥匙。

无论如何,重新编写后的这套书,仍是每一位编撰者的心血结晶,知识成果。我们明白,经典的解释原有各种不同的学说流派,在重新编写的过程里,每一位编撰者的参酌采用,个人发挥,我们都寄予了最高的尊重。

除了经典的编撰改写以外,我们同时搜集了各种有关的文物图片千余帧,分别编入各书。在这些“文物选粹”中,也许更容易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感知到中国:

那样朴素生动的陶的文化,刚健恢弘的铜的文化,温润高洁的玉的文化,细致优美的瓷的文化;那些刻写在竹简、丝帛上的历史,那些遗落在荒山、野地里的器物;那些随意笔动的书法,那文章,那绘画……正如浩瀚的中国历代经典一般,哪一样不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哪一样不是先民们伟大想象与勤恳工作的结晶?看起来,它们是一幅幅独立存在的作品,一件件各自完整的文物,然而它们每—样都代表了中国,都焕发着中国文化绵延不尽的特质。它们也和这些经典的作者—样,是彼此相属、相生、相成的。

这套书,分别附上了原典或原典精华,不只是强调原典的不可或废,更在于牵引有心的读者,循序渐进,自浅而深。但愿我们的读者,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余,能一层层走向原典,去作更高深的研究,缔造更丰沛的成果;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

是的,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也许,若干年后,今天这套书的读者里,也有人走入这一伟大的文化殿堂,与先圣先贤并肩论道,弦歌不辍,永世长青地开启着、建构着未来无数个世代的中国心灵!

历史在期待。

内容推荐

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50余位台湾名家对此做了解读。《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由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韩非子:国家的秩序》就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的其中一本,是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韩非子:国家的秩序》由张素贞编著。

编辑推荐

张素贞编著的这本《韩非子:国家的秩序》阐述了韩非子的法、术、势兼施的全套理论,有周密的思路,对他面对现实冷静客观、积极进取的精神,观照入微,但愿透过这本书,读者深入揣摩,既能了解前贤思想的精华,也能因应取舍,有所获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韩非子(国家的秩序)/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素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0373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6.5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