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尚书(华夏的曙光)/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内容
试读章节

六、舜的即位

尧崩后,舜在“天与人归”的情形下即天子位。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我们认为以孟子所言最切。他一则说:“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是民受之也。”再则说:“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簒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所以经文说: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舜于尧崩三年后,在正月择一吉日即天子位,并到文祖庙祭告。舜于摄政之始祭告,此又祭告,足见其有决心承继尧的意旨,以彰其德于无穷。圣人之德,于其举手投足之间,均足以示人以规范,这就要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体会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即位后的施政方针吧!

(一)纳贤人、广视听以决壅塞。经文说:

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孙中山先生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帝舜即位,治理人民,其所作为,当然是政治。然而他采取什么态度,以作为他一切施政的根本?在民主时代,国家元首的一切措施均需咨询国会,依宪法而作为,在远古的帝王时代,虽不必如此,然而我们看了帝舜的作为,民主思想的意识确然已蕴寓其中了。您看,他即位之初,首先谋询于总理诸侯之事的四岳,听取他的高见。然后就广开纳贤之门,明通四方的耳目。能广纳贤人,即可做到野无遗贤,能明通四方耳目,即可做到民无隐痛,能野无遗贤、民无隐痛,那当然就可达到“四门穆穆、无凶人”的和乐景象了。刘向《新序》说:“天子不出襜幄而知天下者,以有贤左右也。故独视不如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如与众听之聪也。”其所指虽有不同,所言治理,当无二致。民主政治的可贵,不就在此?

(二)任命十二牧,使治理地方。经文说: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咨,史公作命。前经文曾说“肇十有二州”,所以这里说命十二州牧。牧为一州的长官,负有安民养民的责任。国以民为本,民不得养而安,而国治者无之。是以任命州牧治理地方,实为政治的根本。然民以食为天,故又特别告诫说:“食哉,惟时!”《洪范》八政首言食,以其“所以养民也。”宋蔡沈《书经集传》也说:“王政以食为首,农事以时为先,足食之道,惟在不违农时。”不管时代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对于食物的追求,其方法、手段或有异,而其于食物的充足不虞匮乏,以达养民的基本立场则将永远不会改变。其次则告以“柔远能迩”的治人方法。王肃解释说:“能安远者,先能安近。”这不就是儒家“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卑而高”的切情尽理的做事方法吗?再次,则戒以“惇德允元,而难任人”的修己处人法则。这是说:要厚修自己的德行,相信仁人,而远离奸恶的人。能做到这一步,当然也就可以“安近”了。既能安近,推而大之,不就是“柔远”?而蛮夷的顺服也是极其自然的事了。中国的王道精神,不就源于此吗?

(三)命禹为百揆,总司百务。经文说: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百揆,就是后世所说的宰相,当然也可以说成百官的事务。尧曾以此官试舜。今舜既即天子位,是以询于四岳,想物色一位能日起有功、且以惠爱为怀,并能完成光大帝尧事业的人,使居其职。众人皆一致推荐当时任司空的伯禹。帝舜听了之后,不仅以为众举得人,且借此机会嘉许伯禹过去平定洪水的大功,并以百揆的新职是勉。由于禹的奋力以为,全力以赴,不仅未辜负舜的期望,并能继舜而有天下,使圣圣相传的道统得以发扬光大。

(四)命弃主稷官,以播种百谷。经文说: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作后稷,播时百谷。

弃,后稷名,是周朝的先祖,自幼即喜好耕种,农民皆以为法则。因而尧举以为农师,使教人民稼穑。舜即位,命弃主稷官,固为旧职重加申命,但也未尝不可说是任用专家。这对后世任用官员来说,是否能有一点启示作用?愚以为读经书的人,心思应该分一部分在这上面,使经书的实用性更加显著。

(五)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经文说: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契,《史记》以为高辛氏之子,殷朝的先祖。本为帝尧的司徒,掌理教化,是舜即位命契为司徒,乃为旧职重加申命。孟子说:“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敬敷五教的内容。又叙尧的治民说:“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这无异说,施行五伦的教化,应抱有此种态度、方法和精神,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而能潜移默化,这也就是布教在宽的意义了。

(六)命皋陶为刑官,惟明克允。经文说: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审断刑狱,唯在明允。能明方可毕知情伪,不明则不足以尽人心。克允方能轻重适当,不允则不足以当人罪。是舜命皋陶,以“惟明克允”为戒。程子说:“圣人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此话最为明通。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郑康成的话说:“猾夏,侵乱中国也。强取为寇,杀人为贼。由内为奸,起外为宄。”至于“五刑有服”的解释,服,是用的意思,这是说:五刑要用得其时,用得适中、公平、尽情、勿枉勿纵,各有用刑的时机。而“三就”,是指野、朝、市而说。《国语·鲁语》臧文仲说:“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笮钻;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刑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贾逵注说:“用甲兵者,诸侯逆命征讨之刑。大夫以上于朝,士以下于市。”五流,是以流放、宽宥五刑的措施。宅,作居讲。三居,马融说:“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这是说:五流各有其居,而五流之居,只有三处。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说:“蛮夷猾夏,外患也;寇贼奸宄,内患也;二者内外通患也。去患有道,不修其治术,不可以去患。将何修而可乎?舜咨十有二牧,自近而远,国无任人,以德之术也。舜命皋陶,自内而外,明刑知兵,以刑之术也。德刑不怠,治术之神。于是乎舜之天下无患矣。虽及百世,有天下者,宜何修焉!”这话值得我们三思。

(七)命垂掌百工技艺,以利民用。经文说: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shū)、斨(qiāng)、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诣。

蔡沈《书经集传》说:“若,顺其理而治之也。曲礼六工有:上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周礼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抟埴之工,皆是也。”在舜时,虽不致有此名称,然此处所指的“工”,当与《曲礼》、《周礼》所载不会相去太远,最低限度应是同一性质,这是可以确定的。因此我们认为蔡氏的见解是对的。经文中的“共工”,就是掌管各种工技的长官。而殳、斨、伯与,为三人名,与垂为同事,或为垂之佐。垂虽欲让,而舜却以其为能最得人缘,故终命之为共工,并促其前往合和众职以治事。  (八)命益掌山泽,以蓄民财。经文说: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pí)。帝曰:俞,往哉,汝诣。

这是舜即位后设专官(虞)以掌山林川泽的措施,使草木、鸟兽、虫鱼各得其滋长,然后以时取之,“所以顺物性也”。《孟子·梁惠王上》篇所说:“数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当为此经义的引申。至于经文中所言朱、虎、熊、罴,为四臣名,史公以为益之佐。以此推之,前文所载,殳、斨、伯与三人,当为垂之佐。

(九)命伯夷典三礼,以导民行。经文说: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

伯夷为尧时老臣,此时年最尊。舜谋于四岳以之掌三礼,足见既重礼又重其人。所以当舜命他做“秩宗”的时候,却特别提出“不论日夜早晚,都要格外敬谨,而且尤其要正直明心静洁为怀”相告勉。这也可能是“秩宗”的基本责任,起码要做到的,所以舜才有这样的提示。以礼本主敬,不敬何以成礼?故舜以“寅、钦”相示。舜的即位命官,至此始言及礼,这是因为人物既得以治,而礼不可或缺啊!《礼记·乐记》所说:“治定制礼”,就是此意。而汉高祖的命叔孙通定朝仪,应该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了,仅此一事,亦可见礼是如何的重要。经文所说的“三礼”,马融以为是“天神、地祇、人鬼之礼”。蔡沈从其说。郑康成以为是“天事、地事、人事之礼。”就范围来说,我们认为郑氏所言较广,也较切于实用。

(十)命夔典乐,以和民志。经文说: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乐以发和,最能陶养人的情志,因此舜命夔典乐,其所期盼的结果,就是最先要使那些自天子到卿大夫士的人,在乐教的陶养下,能达到“正直而色温和,宽大而敬谨,刚毅而不虐害,简约而不傲慢”的目标。因为凡人之性,直就不及于温,宽则难及于栗,过于刚则虐,过于简则傲。周官大司乐,所以主用乐来教国子,必曰中和者,就是为了要除去其太过与不及啊!至于乐所要达到的条件,就是要把表达情志的歌词(诗),用长、短、高、低、清、浊不同的声调,配合律吕唱出来,务使“匏(páo)、土、革、木、石、金、丝、竹八音,不失其伦”,最后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舜即位命官,至此始言及乐的原因,如以教化来说,就是《论语》所谓“成于乐”的意思;如以政事来说,那就有如《乐记》所载“功成作乐”的意味了。

(十一)命龙作纳言,以出纳王命。经文说:

帝曰:龙,朕堲(jí)谗说殄(tiǎn)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凡为正人君子,没有不憎恨、畏忌谗言、绝君子之行的人,明君在位,尤当如此。因其所言,奸邪不经,变白为黑,以是为非,使人真假莫辨,以惊骇众听啊!纳言,官名,《诗经·大雅·烝民》所说:“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即指此官而言。然而何以要置纳言?蔡沈《书经集传》说:“命令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按:复是报白之义,逆谓上书),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入,则邪僻无自进,而功绪有所稽矣。周之内史,汉之尚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下者,皆此职也。”《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引傅元初的话说:“帝舜之时,明目达聪,绝去壅蔽,而虑及谗说殄行者何?盖谗说之人,反是为非,倒白为黑,或假纶(fú)(按:纶,天子的命令)之传宣,或托敷奏而进说。方善君子,相与匡扶国是,翊赞皇猷,而谗说一出,大则移易主意,次则阻挠事机,人心动摇惶惑,所关匪细,谨喉舌,正所以防壅蔽,养聪明。”二氏一言纳言之利,一明谗说之害,真可说是互为表里,相得而益彰,使我们不仅了悟到“纳言”的重要,同时更可于此体会出舜之所以致圣功的所由了。

命官完毕以后,紧接着就以敬其职、相天事是勉。经文说: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经文所说“二十有二人”,指四岳、九官、十二牧。《史记集解》引马融的话说:“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无所复勅。禹及垂以下皆初命,凡六人,与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蔡沈亦主此说。凡此,皆为“月正元日,格于文祖”所任命,所以最后才有这样总命的话。于此,更可见舜命官虽能明决速断,然实有赖于平日的预作精审详察所致啊!

(十二)明黜陟,以兴庶绩。经文说: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所谓考绩,就是考察各级官员的政绩。黜,是贬、降的意思。陟,作升、进解。幽,指昏暗的官员。明,指明达的官吏。考绩之法明确公允,人人各自勉励,所以众功皆能兴起,政治的良窳(yǔ),端在于斯。伏生《尚书大传》说:“三岁而小考者,正职而行事也。九岁而大考者,黜无职而赏有功也。积不善至于幽,六极类降,故黜之。积善至于明,五福以类相升,故陟之。”三载九岁,以时而论,不能说不久,依此而行“黜、陟”,当能了无憾事,在这里也就可以看出舜的气量了。

至于经文在“庶绩咸熙”之后,又缀上“分北三苗”一语,确实有画龙点睛之妙。这分明在说,天下已经承平、“庶绩咸熙”了,此时唯有三苗不服教化,背理作乱,是以舜也只有对于那些不率教的苗民分别予以流放了。所以《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引吕祖谦的话说:“史官载分北三苗,见万国皆顺轨也。”从这简略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作我国第一次的大一统之功,应该归之于舜的推想。可惜典籍阙如,以致我们无法稽考,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最后,我们还想一提的,就是关于舜的命官,在次序上,是否有义可说?关于这一点,宋代的王炎已为我们作了详尽的解答,他说:“百揆,百官之首,故先命禹。养民,治之先务,故次命稷。富,然后教,故次命契。刑以弼教,故次命皋陶。工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人治之末,故次命垂。如此治人者略备矣,然后及草木、鸟兽,故次命益。民物如此,则隆礼、乐之时也,故次命夷、夔。礼先乐后,故先夷后夔。乐作则治功成矣,群贤虽盛,治功虽成,苟谗间得行,则贤者不安,前功遂废;故命龙于末,所以防谗间、卫群贤,以成其终。”王氏所说,皆能入理,附此权供参考。

P97-106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

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主编寄语

目录

第一章 认识《尚书》

 一、为什么称作《尚书》/033

 二、《尚书》的编集/037

 三、今文《尚书》/040

 四、古文《尚书》/045

 五、伪古文《尚书》/049

 六、《尚书》的大、小序/053

 七、《尚书》的流传/062

 八、应有的体认/067

第二章 尧舜的治化

 一、尧的形象/073

 二、尧的治化/075

 三、尧的作为/076

 四、尧的求贤/082

 五、舜的摄政/090

 六、舜的即位/097

 七、结语/106

第三章 皋陶陈谟

 一、前言/117

 二、大义探讨/118

 三、结语/145

第四章 禹贡山水

 一、禹贡解题/155

 二、九州敷土/157

 三、九州山水/182

 四、治平措施/199

 五、地平天成/205

 六、结语——《禹贡》的价值/207

 七、附载/211

 八、本篇参考书目/219

第五章 从《金縢》篇看周公的忠荩

 一、前言/223

 二、大义探讨/225

 三、结语/239

第六章 周公告成王以“无逸”,乃治国之本

 一、前言/247

 二、大义探讨/248

 三、结语/260

序言

一个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的构想

许多讨论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大概都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著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还是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物的期待,激荡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地造就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个文化的传承者——一个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一般社会大众暂且不提,单说我们的莘莘学子、读书人,在受了十几年的现代教育以后,究竟读过几部历代的经典古籍?了解几许先人的经验智慧?当年林语堂先生就曾感叹过,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连“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未曾见过”,遑论其他?

特别是近年以来,升学的压力,耗损了广大学子的精神、体力;西方文明的风行,导引了智识之士的思虑、习尚;电视、电影和一般大众媒体的普遍流行,更造成了一个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美国学者雷文孙所说的当代世界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固然使这一现象鲜明化,但真正的问题,却在于我们的根性尚未扎稳,就已目迷五色地跌入了传播学者所批评的“优势文化”的辐射圈内,失去了自我的特质与创造的能力。

何况,近代的中国还面对着内外双重的文化焦虑。自内在而言,白话文学运动固然开发了俚语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众文学的地位,觉悟到社会群体的知识参与力,却相对地减损了我们对中国古典知识的传承力。以往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属于读书人必备的“经学”常识,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变得无比艰涩与隔阂了。自外在而言,五四以来的西化怒潮,不断开展对西方经验的学习,对传统意识的批判,意气风发地营造了我们的时代感觉与世界精神,为我们的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疾风迅雨般冲刷着中国备受误解的文明,削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与历史根源,使我们在现代化的整体架构上模糊了着力的点,漫漶了精神的面。

差不多八十年前,国际联合会教育考察团曾对我国教育作过一次深入的探访。在报告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经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而达至,中国的教育也理当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民族性与创造性。

事实上,现代的学术研究,也纷纷肯定了相似的论点。文化人类学所剖示的,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的殊异性与持续性;知识社会学所探讨的,一个文化的强大背景与典范人物,常常是新一代创造者的“支援意识”的能源;而李约瑟更直截了当地说,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文化的成果是没有普遍性的。在这里,在我们回溯现代中国的种种内在、外在与现实的条件之余,中国文化风格的深透再造,中国古典知识的普遍传承,更成了炎黄子孙无可推卸的天职了。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辑印行,就是这样一份反省与辨认的开展。

在中国传延千古的史实里,我们也都看到,每一次改朝换代或重大的社会变迁,都有许多沉潜会通的有心人站出来,颠沛造次,心志不移地汲汲于兴灭继绝的文化整理、传道解惑的知识普及—孔子的汇编古籍、有教无类,刘向的校理众书、编目提要,郑玄的博古知今、遍注群经;乃至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心斋的深入民众、乐学教育……他们或以个人的力量,或由政府的推动,分别为中国文化做了修旧起废、变通传承的伟大事业。

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商务印书馆更是曾经编选印行了相当数量、不同种类的古书今释语译。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以及若干出版物的偏于学术界或知识分子的需要……这一切,都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

当我们着手于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感动于前人的努力,一方面也考虑了当前的需求,从过去疏漏了的若干问题开始,提出了我们这个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的构想与做法。

我们的基本态度是:中国的古典知识,应该而且必须为全民所共享。它们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也不是少数学人的独宠,我们希望它能进入到大众的生活里去,也希望大众都能参与到这一文化传承的事业中来,何况,这些历代相传的经典,又有那么多的平民色彩,那么大的生活意义——说得更彻底些,这类经典,大部分还是平民大众自身的创造与表现。大家怎么能眼睁睁地放弃了这一古典宝藏的主权呢?

为此,我们邀请的每一位编撰人,除了文笔的流畅生动外,同时希望他能拥有古典的与现代的知识,并且是长期居住或成长于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现实有适当的理解与同情。在此基础上,历代经典的重新编撰,方始具备了活泼明白、深入浅出、趣味化、生活化的蕴义。

毕竟,这是一种文化扎根的事业,扎根当然是愈早愈好。在最有吸收力、阅读力的年纪,在最能培养人生情趣和理想的时候,我们的读者朋友就能与这些清澈的智慧、广博的经验为友,接触到千古不朽的思考和创造,而我们所谓的“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才不会是一句口号。

这也意味着我们对编撰人写作态度的恳盼,以及我们对社会群体的邀请。但愿透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国的知识、中国的创作,能够回流反哺,回到每一个中国家庭里,使每一位具有中学程度以上的中华子民,都能喜爱它、阅读它。

我们深深明白中国文化的丰美,它的包容与广大,每一时代,每一情境,都有不同的创作与反省。它们或惊或叹,或悲或喜,或温柔敦厚,或鹏飞万里,虽然形式多端、要求有异,却丝毫无损于它们的完美与贡献。这也就确定了我们的选书原则:尽可能地多样化与典范化。像《四库全书》对佛典道藏的排斥,像历代经籍对戏曲小说的贬抑,甚至多数人都忽略了的中国的科技知识、经济探讨、敦煌遗墨,都是我们所不愿也不宜偏漏的。

就这样,我们在时代意义的需求、历史价值的肯定、多样内容的考虑下,从二十五万三千余册的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选择了目前呈现诸位面前的五十八部经典。这是我们开发中国古典知识能源的第—步,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继续跨出第二步、第三步……

我们之所以采用“经典”二字为这五十八部书的结集定名,一方面是依《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它们的交织运作,正可以系统地演绎中国文化的风格面貌,给出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生活的秩序,情感的条理。另一方面,也是采用了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它们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一些书。我们相信,中国文化的恢弘壮丽,必须在这样的襟怀中才能有所把握。

与这个信念相表里,我们在这五十八部经典的编印上,不作分类也不予编号。对这套经典,我们是一体同尊的,改写以后也大都同样亲切可读,我们企冀于提供的,是一套比较完备的古典知识。无论是古代中国《七略四部》的编目,还是现代西方科技分类的正名,都已扭曲了它们的形象,阻碍了可能的欣赏,这就大大违反我们出版这套书的谛旨了。

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我们却分别为旧典赋予了新的书名,用现代的语言烘托原书的精神,增进读者对它的亲和力。当然,这也意味着它是一种新的解释,是我们以现代的编撰形式和生活现实来再认的古典。

也是在这种实质的,阅读的要求下,我们不得不对原书有所取舍,有所融会与变通。譬如,原典最大的《资治通鉴》,将近三百卷的皇皇巨著,本身就是一个雄伟的书中帝国,一般大众实难轻易地一窥堂奥。新版的《帝王的镜子》做了钩玄提要的梳理,形式也类同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体裁,把它作了故事性的改写,虽然字数浓缩了,却在不失原典题旨的照顾下,提供了一份非专业认知。其他的部分经典,也有类似的写法。这方面,欧美出版界倒有不少可供我们借鉴的例子。远的不谈,就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来说,前六册出版了未及十年,索麦维尔就为它作了浓缩至六分之一的大众节本,畅销一时,并曾获得汤氏本人的大大赞赏。我们的做法虽不必尽同,但精神却是一致的。

再如原书最少的老子《道德经》,这部被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为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短短五千言,我们却相对地扩充、阐释,完善成了十来万字的《生命的大智慧》。又如《左传》、《史记》、《战国策》等书,原有若干重叠的记述,经过编撰人的相互研讨,各有删节,避免了雷同繁复。由于历代经典的缤纷多彩,体裁富丽,笔路万殊,各编撰人曾有过集体的讨论,也有过个别的协调,分别做成了若干不同的体例原则,交互运用,以便充分发皇原典精神,又能照顾现实需要,为广大读者打出一把把迈入经典大门的钥匙。

无论如何,重新编写后的这套书,仍是每一位编撰者的心血结晶,知识成果。我们明白,经典的解释原有各种不同的学说流派,在重新编写的过程里,每一位编撰者的参酌采用,个人发挥,我们都寄予了最高的尊重。

除了经典的编撰改写以外,我们同时搜集了各种有关的文物图片千余帧,分别编入各书。在这些“文物选粹”中,也许更容易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感知到中国:

那样朴素生动的陶的文化,刚健恢弘的铜的文化,温润高洁的玉的文化,细致优美的瓷的文化;那些刻写在竹简、丝帛上的历史,那些遗落在荒山、野地里的器物;那些随意笔动的书法,那文章,那绘画……正如浩瀚的中国历代经典一般,哪一样不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哪一样不是先民们伟大想象与勤恳工作的结晶?看起来,它们是一幅幅独立存在的作品,一件件各自完整的文物,然而它们每—样都代表了中国,都焕发着中国文化绵延不尽的特质。它们也和这些经典的作者—样,是彼此相属、相生、相成的。

这套书,分别附上了原典或原典精华,不只是强调原典的不可或废,更在于牵引有心的读者,循序渐进,自浅而深。但愿我们的读者,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余,能一层层走向原典,去作更高深的研究,缔造更丰沛的成果;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

是的,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也许,若干年后,今天这套书的读者里,也有人走入这一伟大的文化殿堂,与先圣先贤并肩论道,弦歌不辍,永世长青地开启着、建构着未来无数个世代的中国心灵!

历史在期待。

内容推荐

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50余位台湾名家对此做了解读。《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由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尚书:华夏的曙光》就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的其中一本,是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尚书:华夏的曙光》由李振兴编著。

编辑推荐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同时它又是一部政书,不仅包括了“二帝三王之道”,同时也是“七经的冠冕,百代的襟袖”,为宋人言心、言性、言理所出之处。在李振兴编著的这本《尚书:华夏的曙光》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时也可以窥见古代圣王法天、修德、以仁义为怀的胸襟,指引我们当今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尚书(华夏的曙光)/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振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0748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1.04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