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冯友兰(大师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蒋晔所著的《冯友兰(大师的智慧)》的特点是“小故事,大智慧”,通过大师的精彩故事,阐发他们的人生智慧,给读者以启迪。本书介绍哲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和思想,可以供青少年读者在课余时间阅读,激励成长的脚步。

内容推荐

蒋晔所著的《冯友兰(大师的智慧)》内容简介:历来的著作家,凡是有传世之作的,都是呕出心肝,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的,照我的经验,作一点带有创作性的东西,最容易觉得累。无论是写一篇文章或写一幅字,都要集中全部精神才能做得出来。《冯友兰(大师的智慧)》介绍哲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和思想。

目录

冯友兰:海阔天高我自飞

冯友兰小传

冯友兰的故事

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给我的启发

试读章节

冯友兰:海阔天高我自飞

冯友兰先生去世于1990年,享年95岁。他这一生,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悲壮之剧,他的命运与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命运共沉浮,他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坎坷遭遇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象征。冯先生的一生,是一部历史大片,我相信总有一天,电影巨片《冯友兰传》会问世,因为他是我们这个民族旧邦新命、走向共和、走向现代化的缩影。

“三松堂”的天地境界

“三松堂”是冯友兰先生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的寓所称谓,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冯先生及其女儿宗璞一家,一直住在此处,光阴已越半个世纪。庭院有三棵松,挺拔青翠,生机盎然,冯先生热爱松之品格,故命寓所为“三松堂”。2008年2月春节期间,我陪同冯先生的弟子、清华大学教授刘鄂培先生,为筹办张岱年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而到此拜访宗璞老师。宗璞二话没说,当即在倡议书上签字支持。

正值隆冬时令,万木凋谢,唯有“三松堂”院中的松树常青,我猛地想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格言。这句格言,不正是对冯先生一生的写照吗?

冯友兰这一生大灾大难,没有过上几天平静安逸、可以好好做学问的日子。在1949年之前,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在此之后,他又深陷灵魂深处闹革命的阶级斗争。所庆幸的是,冯先生从1980年之后,到1990年,即85岁一95岁这10年,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才使他的人生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他以大自由、大自在的人生境界。口述完成了他的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在耳不聪、目不明的身体状况下,他要“海阔天高我自飞”。

我常常想,如果冯友兰先生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想不开而自杀、或者身心疲倦而未长寿、或长寿而万念俱灰,那么,他的最重要的、晚年精华著作,便不可能诞生。可以说,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是从8 5岁开始的。我们扪心自问:您见过这样的老人吗?85岁还在以极大的毅力、干着自己未竟的事业。在这期间,他病重过几次,只因《中国哲学史新编》未完成,他抓紧到医院治病,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就不必治了。”临近95岁的时候,巨著写完了,想说的话说完了,没有遗憾了,他便说走就走了,巨著完成后4个月,他安然离去,离他的生日只差几天。他的遗体火化那一天,即1990年12月4日,这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的生与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同在一天,时间怎么会是如此巧合?他超越了生死,死对他来说,是涅槃、是重生。

他的学生涂又光讲:在冯先生生命的最后半个月,他还断断续续说了一些话。我注意到,这些话里都没有“死”字,更没有说他身后如何。我领悟到,他言不及死,是因为他心无死字。先生是超越死生的人。这就是他在《新原人》中讲的天地境界。先生之学的中心问题,是人生精神境界中的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有天地境界的人,对于死生大事的态度,是“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生亦顺化,死亦顺化,毫无芥蒂萦怀,所以超越死生。挨批挨斗,若无事然,照样吃得,照样睡得。不吸烟,不嗜酒。坚持锻炼身体,并有从师习武的童子功,收藏兵器的爱好。得享高寿,岂是偶然。为此,我作了一副挽联,悬挂在冯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的灵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求仁得仁,安度九十五岁;

誉之不加劝,非之不加沮,知我罪我,全凭四百万言。

冯友兰的女儿宗璞讲:“‘存,吾顺事;殁,吾宁也。’父亲很赞赏张载《西铭》中的这最后两句,曾不止一次讲解:活着,要在自己恰当的位置上发挥作用;死亡则是彻底的安息。对生和死,他都处之泰然。”

冯友兰先生是一位将天地境界视为人生最高境界、并完全融人自己生活之中的哲学家,可以讲,他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因为他明白了生死,了却了生死。也正是这个原因,哲学的智慧让他渡过了生命中的千难万险、刀山火海。冯先生在波涛汹涌、海浪滔天的人生大海中能够长寿,实在不容易,其根本之因,源于他的天地境界。

冯先生在其所著《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的四种不同层次的精神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的目的和作用是,使人最终达到最高层次的天地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命的永恒意义,与天地同流,与宇宙同在。这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P1-5

序言

五十知天命

本丛书能够得以和读者见面,不能不提到李世琦兄。世琦兄是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老同学,他因知我、又知河北人民出版社,所以,在他的努力下,开辟了《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这一图书系列。正如他的预测,该丛书已出版的10册,得到大家的厚爱,竞连续获奖,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双丰收。这都是我兄世琦的功劳!

这套丛书引起了同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工作的贺秀红女士的高度关注,在世琦兄引荐下,我得以幸会小贺。多次交流,使我深知小贺热爱此丛书之原因,她心目中所追求的那种生活状态,正需要大师的智慧所指引,她要在编辑此丛书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觉悟,并把大师的智慧,去利益众生。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世琦兄和小贺共同努力下,出版社的诸位高层领导,均大力支持这个《大师的智慧》丛书,希望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策划、设计与出版,并作出重要批示。这一情景,使我在今年知天命之年到来之时,更加明白了“天命”两字的深刻含义。

“人的命,天注定”、“天命不可违”,是两句一俗一雅的古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何谓“天命”?规律也。

我从1994年开始访问中华文化名人,至今已近20年。从当年的全国非常少见的、带有系列性的、在报纸发表的“独”家访谈,到现在的各家报社、杂志、电视、网络.都特别重视“大师的智慧”,此乃“天命”也。众人需要智慧,时代需要智慧。人类失去智慧,世界将会怎样?肯定是毁灭。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如果没有一点人生智慧,你肯定到处碰壁,一事无成。为了人生的幸福,去寻找智慧吧!大智慧,便是“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天人合一”的关系。在“天人”之间,真正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人在大自然这个世界、宇宙里,最根本的是要“顺其自然”,而不可能“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

在大自然里,矿物、植物、动物,千奇百怪,丰富多彩。在动物中,人又是其中之一,形形色色,各种各样。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你想把这种造化,搞一次“同化”,那是不可能的,这种要“同化”的思维、行动,其方向就是错误的,下再大的力气,也是无用功。理解了“顺其自然”,便会敬畏大自然,便会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尊重世界的多元化,尊重文化上的差异,以“兼和”为哲学基础,去为人类造福。

“兼和”者,兼容众异、得其平衡。对“众异”进行“兼容”,其目的是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用毕生精力所总结出来的“兼和”思想,在将来日益显耀。我通过他的弟子、清华大学教授刘鄂培先生,才知其如此重要,便写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摩崖石刻的碑文之中,被国家所确认。“知天命”者, “兼和”也。

“天命不可违”,即是:“兼和不可违”。 “人的命,天注定”,即是:“人的命,兼和来注定”。你拥有多少“兼和”思想,你的“命”就“注定”了多少。

我近20年所访问的文化大家,其智慧,可用很多精彩的语言来表达,但归根结底是两个字:“兼和”。这便是大道至简。

蒋晔

写于北京颐和山庄紫霄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冯友兰(大师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068649
开本 32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1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10
14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