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辛亥(湖南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1911年,农历辛亥。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武昌革命党人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枪声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空回荡。枪声中,6岁的宣统皇帝下台了,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一个2000多年的帝王制度也结束了。

覃晓光主编的《辛亥:湖南故事》不仅有“量”、有“味”,更有“义”。“量”就是故事多,“味”就是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义”就是蕴含故事中的精神、品格。“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可敬、可歌,更可爱。为重现那个时代、重现那段历史、重现那些形象,我们尽量把材料变“活”,与辛亥人物的后代深谈,到辛亥遗存现场采访,力求把故事讲得精彩一点。

内容推荐

《辛亥:湖南故事》由覃晓光主编。

《辛亥:湖南故事》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长沙反正,主要讲述长沙反正前后的故事,从协操坪打响“首应第一枪”到清廷在湖南最后堡垒凤凰的光复。第二章,星空灿烂,主要讲述湖湘子弟作为“扛旗人”在全国起义中的行动,其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成功者为一方都督,失败者也被人们视为“影子都督”。第三章,先驱风采,主要讲述包括黄兴、蔡锷、宋教仁、谭人凤在内的民主革命先驱,在这场伟大革命中的故事,他们或意志坚定,指挥若定;或目光远大,运筹帷幄;或不惜身死,唤起民众;或身系共和,矢志不渝……第四章,继往开来,主要讲述几位亲身参加或亲历辛亥革命者人生命运的故事,为的是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不管在何处出发,最后都会殊途同归。第五章,这几个人,主要讲述“另一类”人物,但并非传统的“反面人物”命运的故事,有“必然”的遗老,有被条件制约无奈而退出历史舞台者,有把握不住命运而走向与自己出发点的反面者。

目录

第一章 长沙反正

 一 “全国首应”第一枪/004

 二 “中军帐”设太平街/008

 三 一天攻下长沙城/012

 四 巡抚衙门龙旗落/017

 五 第一个共和政权/021

 六 援鄂英魂归麓山/025

 七 怎一个“乱”字了得/029

 八 “十日春秋”两都督/034

 九 轿子抬出谭延闿/039

 十 三湘光复起波澜/044

 十一 最后堡垒的轰塌/050

第二章 星空灿烂

 十二 “千里一堂,并告祖庵”

——湖南人沈秉堃在广西举起义旗/062

 十三 “分你祖屋、挖你祖坟”

——福建总兵孙道仁被逼反正/067

 十四 “愿从地下借雄兵”

——李燮和,一个革命者的传奇/071

 十五 陇右光复看湖南

——“七督之一”的黄钺/076

 十六 新疆反正第一枪

——“情愿一死报国家”的刘先俊/083

 十七 无冕都督张百麟

——贵州光复的历程/88

 十八 先督烟台再督鲁

——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外交部长胡瑛/095

 十九 也算一督

——是是非非郭人漳/102

第三章 先驱风采

 二十 “有史必有斯人”

——民国创建者之一黄兴/115

 二十一 “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蔡锷,“国葬第一人”/120

 二十二 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126

 二十三 “此复神州第一功”

——谭人凤的无字墓碑/133

 二十四 “难酬蹈海亦英雄”

——以死唤起民众的陈天华/139

 二十五 “如此江山怒不平”

——“开国元勋”、武昌首义总司令蒋翊武/144

 二十六 大翼垂天九万里

——湖南首任都督焦达峰/150

 二十七 “子胥头悬眼尚睁”

——首义三烈士之一刘复基/156

 二十八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

——个性鲜明的湖南首任副都督陈作新/162

 二十九 “继我志者自有人!”

——宁死不屈的禹之谟/171

 三十 “未忍生还入国门”

——英伦蹈海的杨毓麟/177

 三十一 “灵魂与中国公学共不朽”

——投江志士姚洪业和他的遗书/181

 三十二 同盟会死难第一人

——刘道一的国事与家事/186

 三十三 “天地澄清会有待”

——毕永年传奇/193

 三十四 “九死何曾有悔心”

——仇亮,“挥戈夺取一个明亮世道”/199

 三十五 誓将热血酬共和

——杨卓林,刺杀端方的“炸弹专家”/204

 三十六 “失我精英,断我股肱”

——孙中山痛哭杨王鹏/208

 三十七 “一代女魂”唐群英/213

 三十八 秋女英灵归何处

——湖南曾筹备安葬秋瑾/218

第四章 继往开来

 三十九 往事悠悠湘江边

——毛泽东和他的新军副班长/228

 四十 革命一生无愧怍

——林伯渠,从同盟会员到共和国开国大典主持人/234

 四十一 “路人竟说季交恕”

——李六如,从民初“陆军少将”到中共高干/239

 四十二 覃振,那远去的背影/245

 四十三 “阅尽兴亡乔木在”

——仇鳌,共产党的诤友/253

 四十四 爱国素志不后人

——周震鳞,从同盟会员到全国政协委员/258

 四十五 “孙中山”的发明者

——章士钊,一个与中国近、现代许多大事相连的名字/264

第五章 这几个人

 四十六 何海鸣四次出名

——囚犯、少将、司令、“鸳鸯蝴蝶派”作家、附逆文人/274

 四十七 “一流人才”的无奈

——熊希龄,国务总理的悲喜人生/281

 四十八 “继起自有后来人”

——“旷代逸才”杨度和他的《湖南少年歌》/291

 四十九 “湘绮老人”也玩笑

——前清遗老之一王闾运/299

 五十 葵园园主改名“逐”

——前清遗老之一王先谦/307

 五十一 死在一张利嘴上

——前清遗老之一、“读书的种子”叶德辉之死/314

后记/323

试读章节

组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党

“南北议和”后,宋教仁于4月27日就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

可他的兴趣和“专业”在政治,于是立即开始实施他的政党政治理想。因为,虽然全国政权落人袁世凯之手,而袁世凯暂时只能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行事,更不敢暂时改变“约法”规定的政体。如此,中国下一步就得实现政党政治,举行议会选举,胜选党将组织内阁,在中央主政。建立政党、议会竞选,就成了宋教仁的当务之急。

他让仇鳌等人创办《亚东新报》,“监督政府,指导国民,巩固共和政体,注重民国主义”,并以“桃源渔父”的笔名,在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批评袁世凯的政府,阐明实现宪政的必要性。

7月上旬,宋教仁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行为,辞去农林总长职务。7月21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夏季大会,宋教仁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有人评价说,这个政党“不同于1924年孙中山主导的‘联俄容共’后的中国国民党,实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党”。

 此时,孙、黄的兴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实务建设上,主持北京国民党本部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袁世凯在陆征祥辞去内阁总理时,欲请宋继任内阁总理,被坚决拒绝了。道理很简单,宋要做就做民选总理,决不做仰仗袁世凯鼻息的“袁记”总理。

民国元年10月18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各地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民党,最终获胜已成定局i对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也很高。

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就在国民党赢得议会选举成为定局,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很高之时,1913年3月上旬,宋教仁接到了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宋动身乘火车从上海去北京。

他和送行的人们于晚10时许抵达沪宁车站。这时车站上已有专为议员使用的接待室,他们就在接待室中休息。10点40分吴仲华来告,请宋上车,吴仲华先行,依次是拓鲁生、黄兴、陈劲宣、宋教仁、廖仲恺等,鱼贯而行。走至车站人口的检票处,宋刚伸手去取收票员检过的车票,突然一声枪响,宋就用手摸着他的腰,大叫说:“我中枪了,有刺客。”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穿黑呢军装的矮汉子,从人群中不顾一切地窜逃。

在枪响前,另有一批送行的人是于右任等,还在议员接待室中谈话,转过头来不见了宋、黄等人,乃匆匆赶出来,拟人月台,正行进间就听到了枪声,乃跑步至人口处,恰巧遇到宋中了枪,一手摸着右腰,一手扶着黄兴。于右任这时非常镇定地说:“现在一方面要追捕凶手,一方面赶快送人医院,我去找车子。”他乃跑到车站外的停车场,找到了一辆汽车,把宋扶上汽车。一方面令留下的送行人赶快报警追凶,这边则令司机开快车送至靶子路沪宁铁路医院。宋这时神志还很清楚,他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我痛得很,恐怕活不下去了,现在有三件事奉托:(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和东京存的书,全部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家很穷,老母尚在,我死后请各位替我照料;(三)请各位继续奋斗救国,勿以我为念放弃责任。”黄兴、于右任等把宋教仁送至铁路医院,就要求医院医师会诊急救,院方乃请格尔本医师和比林哈斯医生共同诊视,认为伤势很重,必须开刀才能有望。为了争取时间,遂在12时30分送入手术室开刀,用钳子从小腹取出子弹,发现子弹有毒。虽然流血不多,可是宋教仁却十分痛苦,呻吟辗转,凄苦之情,惨不忍睹。午夜2时,院方再集外科医生5人第二次开刀,把肠缝补涤洗,取出食物及污血,然后合口。宋几度昏厥,不过神智还算清楚,反复地说:“我为了调和南北,费尽苦心,可是造谣者和一般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真死不瞑目。”

他还托黄兴给袁世凯发去一封电报,希望袁“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并说如果这样,他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案迷局

辛亥革命发生到现在已经一百年了,宋教仁离世也已经98年了,但至今人们对于谁杀了宋教仁还各持说法。

直接凶手当然是应桂馨、洪述祖、武士英之辈,主使者有“袁世凯说”、“赵秉钧说”、“陈其美说”,甚至还有叫人吃惊的“黄兴说”。

伟人,同为湖南人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我们持这一观点来分析宋案,就会发现,除了袁世凯还有谁?

袁世凯对宋教仁“印象深刻”,也很赏识、见重。身边尽是前清老官僚或赳赳武夫的袁世凯,对宋教仁这种既懂现代宪政政治,又识天下大局,还能保持独立人格,行为高尚、洁雅的人物,自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视其为“群鸡”中的凤凰。他当然希望宋为己所用,所以早在做外务部尚书时,就笼络宋教仁。在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更是极尽笼络之事。有一个故事:宋教仁送还50万元支票。说是出任农林总长时,还是一身旧西装。于是,袁世凯曾送宋教仁3000元一套的西服,尺码精准,极为合体;又送银行支票一本,可支50万元。宋教仁离开北京前却请赵秉钧将支票代为送还袁世凯,并留书说:“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为什么半年前,袁世凯还在笼络宋,而半年后却必欲除之而后快呢?因为宋要一心一意要竞选上台,组织国民党内阁,当民选总理。宋教仁公开说:“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政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这引起袁世凯的极端仇恨。因为,如果玩政治,北洋集团绝对不是国民党的对手,北洋集团中也没有宋教仁式杰出人物,如果任凭这种趋势发展,北洋集团政治生命就会进入倒计时。这自然不是袁世凯愿意看到的。“不为我用,也不能为他人用”,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政治家用人的思路,袁世凯这个旧文化土壤长成的政治家,又岂能跳出传统的思维?于是,也就采取了极端手段,宋教仁就这样牺牲在政治的祭坛里。

无疑,宋案是一起政治谋杀案。

谋杀宋教仁的生命,就是谋杀中国民主宪政的事业和实践。

(文热心)

P130-133

序言

1911年,农历辛亥。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武昌革命党人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枪声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空回荡。枪声中,6岁的宣统皇帝下台了,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一个2000多年的帝王制度也结束了。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对其进行了精辟的总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中国自从1911年皇帝被打倒以后,反动派当权总是不能长久的”。

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共产党人已将它铭刻在历史记忆的石碑上。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那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以“武昌起义”为主题的那一块赫然其中。毛泽东的题词,由周恩来书写在纪念碑上:“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辛亥革命的历史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着并将其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肯定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并将其视作中国人民在近百年来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之一。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对于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十分重要”。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活动,是当时全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省相比,它有着自己突出的特色。如果说,在辛亥革命中,湖北是“首义”的话,那么,湖南则是“首应”。在武昌这个首义城市受到清军大兵压境、存亡难料之时,正是湖南派出了增援部队向清军发起了反击。

“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在辛亥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从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军算起,为挽救中国,为结束帝制,为开创共和,湖南人向清王朝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虽然这些斗争先后都失败了,但他们没有气馁,擦干了身上的血迹,继续拼搏奋战。’

在这一过程中,湖南人才群星闪烁。这些人物现在仍然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上。辛亥年那一系列的武装革命,湖南人唱的是主角。整个长江流域起义系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的,而中部总会是湖南人宋教仁、谭人凤主事;武昌起义的总司令系湖南人蒋翊武,而且在战事紧张激烈时,是湖南人黄兴任战时总司令;后来,清军势大,是湖南人谭人凤指挥各部,与清军相持一个多月,保证了“首义”之城不失。其他各省的起义中,桂、滇、闽、甘、贵、沪也是湖南人唱主角。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宋教仁以民主宪政之路,力阻袁世凯走向独裁;黄兴和孙中山等人发起“二次革命”,给以袁世凯为首、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北洋集团一记棒喝;蔡锷发起护国战争,将“洪宪皇帝”送入了历史的坟墓,他们都是湖南人。也正是湖南人,以自己的智慧和血性,将北洋军阀的代理人汤芗铭、傅良佐、张敬尧赶出了湘境。

“志士高歌唱大风”,辛亥之歌,湖南人唱得高昂激越、荡气回肠。

往事百年,沧海桑田。

打响“首应”第一枪的协操坪,如今是省人民体育场。当年焦达峰等革命党人作为“中军帐”的太平街,已变得面目全非。岳麓山上,刻在辛亥志士墓碑前的字迹已变得模糊。可是留在历史记忆石碑上的存在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让人沉思,也给人以启迪。

我们认识了一个事实:“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

我们也认定了一个结论,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还拥抱了一个真理:“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湖南日报》开辟了《辛亥:湖南故事》专版。选取辛亥革命期间湖南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所涌现的重要人物,采取追述的方法,重现那一幕幕历史镜头。专版刊发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好评,许多报刊和网站纷纷转载,许多读者来信希望我们结集出版。

无疑,历史深幕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急,是志士高歌唱大风的豪迈,是英魂长聚岳麓山的壮烈,是共和之路坎坷的沉重,是对“二次革命”后兵荒马乱军阀起的追问。

回顾历史是为了把握现实,开创未来。我们在回顾中吸取历史的营养,继承辛亥革命精神,拥抱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2012年5月

(作者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

后记

《辛亥:湖南故事》终于付梓了。

回忆本书的编辑过程,感触颇多。

1911年10月,农历辛亥,中国历史走向拐点,武昌新军打响的“第一枪”,是清廷宫殿倒塌的“第一声”。它,敲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的丧钟,吹响了古老中国走向共和的号角。

在这场革命中,无论是建立“国内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还是打响全国“首应第一枪”;无论是指挥同盟会南方多次起义,还是武昌起义的指挥策划;无论在西北新疆、天水,还是东北边陲、西南滇桂、华北冀晋、重镇上海,全国到处活跃着湖湘子弟的身躯。因此,《湖南日报》在辛亥百年的时候,如何反映那场伟大的革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考题”。湖南日报编委会几经研究,决定以《辛亥:湖南故事》为总题,进行浓墨重彩的报道。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辛亥革命中发生的“湖南故事”不仅有“量”、有“味”,更有“义”。“量”就是故事多,“味”就是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义”就是蕴含故事中的精神、品格。“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可敬、可歌,更可爱。为重现那个时代、重现那段历史、重现那些形象,我们尽量把材料变“活”,与辛亥人物的后代深谈,到辛亥遗存现场采访,力求把故事讲得精彩一点。

我们把全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长沙反正,主要讲述长沙反正前后的故事,从协操坪打响“首应第一枪”到清廷在湖南最后堡垒凤凰的光复。第二章,星空灿烂,主要讲述湖湘子弟作为“扛旗人”在全国起义中的行动,其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成功者为一方都督,失败者也被人们视为“影子都督”。第三章,先驱风采,主要讲述包括黄兴、蔡锷、宋教仁、谭人凤在内的民主革命先驱,在这场伟大革命中的故事,他们或意志坚定,指挥若定;或目光远大,运筹帷幄;或不惜身死,唤起民众;或身系共和,矢志不渝……第四章,继往开来,主要讲述几位亲身参加或亲历辛亥革命者人生命运的故事,为的是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不管在何处出发,最后都会殊途同归。第五章,这几个人,主要讲述“另一类”人物,但并非传统的“反面人物”命运的故事,有“必然”的遗老,有被条件制约无奈而退出历史舞台者,有把握不住命运而走向与自己出发点的反面者。这种排列组合,可能与传统做法有异,但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脉络和编辑逻辑操作。这一点,还请受众理解。

当然,无论是《湖南日报》的报道,还是这本书上所载,都只是采集了辛亥时期的“湖南故事”花苑里几朵醒目的而已,挂一漏万、留椟遗珠之憾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辛亥:湖南故事》,无论在报道还是在编书过程中,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党史委、省社会科学院和长沙湘绣城、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业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示感谢。

编者

2012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辛亥(湖南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覃晓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87220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06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5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4: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