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州名人故踪/人文苏州
内容
编辑推荐

潘文龙编著的《苏州名人故踪》内容介绍:如果把苏州比做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那么这些街巷自然就是它的枝干,粗细不均,枝桠纵横。而点缀在这些枝叶间的老宅,就像是老树上的果实,每个果实里面都装着许许多多的秘密。

苏州,这座城市还保留了许多可触可感的温度,昨天,并未走远,在小巷里,你还追得上章太炎、沈从文、周瘦鹃,还听得到吴歌与昆曲的悠扬,还品得出茶香与琴韵的滋味……

内容推荐

2007年,在潘文龙编著的《苏州名人故踪》起笔的时候,我想到的首先是人与城的关系:苏州人原不应分新老乡寓,苏州乃爱苏州人之苏州。这个爱苏州者,既包括这里出生,也包括到这里生括,当然还包括慕名来游的人。

苏州历史名人甚多,本书不过聊尝一銮,难免遗珠有憾、挂一漏万,请方家学者不吝正之。对于地方文化,苏州研究者亦甚众,本人在写作中也或多或少借鉴和参考了诸师友的观点和材料,在此一并致谢。一起来翻阅《苏州名人故踪》吧!

目录

浮生六记行迹考

蒋纬国与林彪的南园旧梦

萧退庵、沈德潜与张大千的苏州遗踪

李根源:忠孝两全的民国老人

最好的时光,才女苏雪林的东吴往事

海棠花下:叶圣陶的苏州情怀

一声叹息:金圣叹之死

林则徐的苏州政迹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最后岁月

张家四凤有传奇

人比杜鹃瘦:周瘦鹃断想

花落春仍在:一个幸运的谶言

留得金针度与人:沈寿传奇

胡厢使巷的春天:唐纳蓝苹罗曼史

史学大师顾颉刚轶事

清末状元洪钧与赛金花遗事

范烟桥:被遗忘的江南才子

梅边吹笛,曲学大师吴梅感怀

试读章节

芸娘姓陈,自幼丧父,擅女红,全家生计都凭她一双巧手。生性聪颖,自学诗文,亦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沈复描绘她“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牙齿有微瑕,更有缠绵之态”,可见芸娘虽无绝色美貌,但是却有一种令人心折的气质。有人把芸娘当做贤淑知礼、亲切可人的苏州女子代表,其实芸娘不是苏州人,是嫁到苏州的南京姑娘。但她身上却具备了那个时代苏州女子最难得的美德。更重要的是,做一个以教书卖画、习幕作贾为生计的穷酸文人的妻子,而能在时饥时饱中甘守贫病、毫无怨言,真的是非常不容易。这样一个通文、入情、解颐的添香知己,是多少文人士子梦寐以求的啊!

俞平伯在《校点重印(浮生六记)序》中赞许《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许多“六记”迷都以“六记”不完整为遗憾,因为完整保留的只有四记,其余二记有人认为是后人续貂之作,拼凑了曾国藩等人的养生和域外游历,文字粗陋,令人难以卒读。看来,美好的东珏都会留下些遗憾,一如《红楼梦》,一如维纳斯。

不管那么多了,如果有暇,带上一本《浮生六记》,按照三白的叙述,在苏州沿着今天还依然可循的街巷,一起来寻找他与芸娘的履痕。

沈三白夫妇住在什么地方?

近来有人说是人民路西侧大石头巷的吴宅。此说缺乏足够证据。按照书中说法,新婚后三月,暑热难捱,二人“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日: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如此说来,这对夫妇似应住在沧浪亭附近。沧浪亭在今苏州人民路南段东侧,自北宋苏子美草创至今地址未有大的变化。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巡抚宋荦无意中发现了一幅旧的沧浪亭图,于是就在南园老的亭园旧址上修复了沧浪亭。当时这个亭园不但达官显贵可以游玩,连附近居民百姓也可以在此吟咏啸傲。沈复生活在乾隆时代,距修复时间不远。

根据“六记”的记载可知,沧浪亭原来西有小溪通盘门,与护龙街有小门出入。估计沈复一家当时就是住在沧浪亭园子里面。史料记载,现在的五百名贤祠也是后来才纳入沧浪亭庭院,可能那附近就是沈复居住的位置,因为沧浪亭在道光和咸丰年问也屡有修葺和增补。有一个景物可以佐证,那就是五百名贤祠前的几株百年老树,它们应该就是“板桥内一轩临流”所在地。从人民路西门进园,过板桥小溪,正好到五百名贤祠的位置。房屋可以变迁,而数百年的老树一般不动。沧浪亭临水处有二,一为北向和东向,二就是西向小溪(该溪废后被填),而后者为沈复所述向西通向盘门的小溪的可能性较大,如此说来,三白夫妇很有可能就住在园子西部。

沈复是这样描写他和芸娘的消暑感受的:“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所以,如果是夏季游沧浪亭的话,别忘了体会一下沈复夫妇的绝妙感觉。

在沧浪亭边,这对夫妇度过了一段如胶似漆、让人艳羡的时光。新婚那年的七夕,就像今天的年轻人过情人节一样,沈三白和芸娘设下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沈三白还刻了两方图章,内容都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丈夫用的是朱文,妻子执的是白文。一阴一阳,夫唱妇随,真是神仙眷侣!P2-3

序言

如果把苏州比做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那么这些街巷自然就是它的枝干,粗细不均,枝桠纵横。而点缀在这些枝叶间的老宅,就像是老树上的果实,每个果实里面都装着许许多多的秘密。

苏州,这座城市还保留了许多可触可感的温度,昨天,并未走远,在小巷里,你还追得上章太炎、沈从文、周瘦鹃,还听得到吴歌与昆曲的悠扬,还品得出茶香与琴韵的滋味……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是有缘分的,不信,你看——

郁达夫来了,他在观前街上盯着几个买箫的女生不住神地看。他说:苏州城竞还是一个浪漫的古都,街上的石块,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小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华民族的悠悠态度。

周作人来了,他到马医科曲园去,说俞平伯有这样好的老屋在此,何必滞留北方呢?还说:由我看去,南京、上海、杭州,均各有其价值与历史,唯若欲求多有文化的空气与环境者,大约无过苏州了吧。

俞平伯来了,都说他是浙江人,其实那是籍贯。他长在苏州,十六岁出门远行,回到故里,最喜欢家乡的苏式小吃。

曹聚仁来了,在网师园暂住,喝茶吃酒,专门去光裕书社听杨乃珍的评弹,琵琶一响,呖呖莺声。他说,要不是我太年轻,真可以在那儿终老了。

林语堂来了,他到苏州不逛园林,不访旧书,而是到荒山野岭专门去找一个叫沈三自的墓。他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叶圣陶在北京,和朋友们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就怀念起苏州来了。想到了藕,就想到了莼菜,正所谓莼鲈之思。他说,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有在故乡有……

那些人们,或许就在翻转的书页之间。

那一颦一笑之间的岁月,也许是另外一种风情。

后记

自古以来,天堂可不是浪得来的虚名。

汤国梨说: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其实,除了阳澄湖蟹,苏州还有枇杷杨梅;还有昆曲评弹、园林街巷等,苏卅之美,难以尽言。要不然,怎么有那么多的名人选择苏州,躲进小巷,或大隐于市,或小乐终生呢?

或许,苏州最不缺的就是名人了。换句话说,名城的名气,一半也得益于名人。

2007年。在本书起笔的时候,我想到的首先是人与城的关系:苏州人原不应分新老乡寓,苏州乃爱苏州人之苏州。这个爱苏州者,既包括这里出生,也包括到这里生括,当然还包括慕名来游的人。

苏州历史名人甚多,本书不过聊尝一銮,难免遗珠有憾、挂一漏万,请方家学者不吝正之。对于地方文化,苏州研究者亦甚众,本人在写作中也或多或少借鉴和参考了诸师友的观点和材料,在此一并致谢。

与微博时代反道,本书写作原本就是过去时,写的无非是旧人旧事旧影,期待读友躲进小巷,展卷附茗。

写作期间,适逢鼠子橹橹诞生,不期而至地赶了个奥运宝宝的场。相信,他才是我成功的作品。因为,对于古城,我不过是小巷新寓,而橹橹,注定是个苏州人了。

2011年6月11日

识于开我襟室,是日苏州入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州名人故踪/人文苏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文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79662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8.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