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北大到南开(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高尔森编著的《从北大到南开》主要介绍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分别是童年、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南开六年半、芜湖二十年、初到南开、退休后的岁月等内容。本书内容介绍:我们家祖籍是合肥三河镇(今肥西县)。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祖父为避战乱携全家移居巢县炯炀河镇。曾祖父以何为生,父辈未曾说起,但祖父高衡卿曾读过几年私塾,估计尚可温饱。

内容推荐

高尔森编著的《从北大到南开》内容简介:1928年,安徽号召旅居外省的本省大学毕业生返皖。父亲回到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被任命为省立民众教育馆馆长。同一年,经李森介绍,与母亲秦泳梧结婚。母亲是安庆名中医之女,曾就读于安庆女中。在民众教育馆任职四年有余,在任期内,爱国志士杜重远(抗日期间与毛泽民等在新疆同时被盛世才杀害)从上海出发到沿江各城市宣讲“九·一八”事件,号召抗日。父亲热情接待,精心安排,宣传效果极佳。1932年,杜重远在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上发表文章盛赞父亲的爱国热忱。

《从北大到南开》是一本人物传记。

目录

 楔子/1

第一章 童年(1929.8—1941.8)/3

 一、安庆/3

 二、芜湖/4

 三、日本侵华后的逃难/8

 巢县、炯炀河与三河 赴武汉途中 在武汉

 赴湘西途中 所里 雅溪

第二章 初中阶段(1941.9 1944.7)/19

 一、赴永绥读初中/19

 报考被录取搭货车去永绥

 二、初二分校概况/20

 住和吃 浓烟弥漫的教室 军事化的生活

 三、学习成绩下降/22

 成绩下降的原因 语文考得特别好

 对钱不看重的原因

 四、初中三年杂忆/24

 河与桥的传说 险遭不测 参观监狱

 保靖县的山洞 乾城的小西洞与万溶江

 家迁居乾城 父亲去重庆把舅舅吃穷了

第三章 高中阶段(1944.9一1948.7)/30

 一、永绥又半年/30

 高初中比较 怀念黄震辉几乎上大当

第一次喝酒

 二、赴重庆途中/33

 川湘比较 乌江的感受 汽车爬山 皮箱失窃

 到达重庆 回家

 三、中大附中青校/36

 编班考试平均仅38分咸鱼翻身

 青校校址与师资 青校的吃 父亲调动工作

 日本投降高一下的学习与其他休学准备东返

 “二·二二”反苏大游行 卖袍还乡 临别依依

 四、复员途中/44

 船头观景 奇特的三映风光 船过青濉

 过鬼见愁船出三峡在船上当义工汉口点滴

 回到芜湖 尔鼎哥几乎送命

 五、南京(一)/49

 南京的初步印象 苦读英语 南京的中大附中

 进文科班办中、英文墙报

 终生感谢的两位高中老师

 别了,我的中学阶段

 六、南京(二)/55

 报考大学时的思想状况

 为“非北大不进”而挨骂 北大与中大的作文题

 同时考取北大、中大 两校择一,举棋难定

 弟妹们 我的南京游 买卖银元 告别南京北上

第四章  大学阶段(1948.9—1952.8)/61

 一、赴北平途中/61

 上海的住处 外滩与南京路 另订船票

 买便宜货 告别与上船初临海上

 过黑水洋与到达天津

 二、北大四院/66

 到达北大与换掉金圆券北大概况故都的气患

 民主广场与迎新第一堂课期中考试与自圆其说

 争温饱运动与初见胡校长 围城与应变

 在围城内看戏 回避参加民青 北平解放

 四院迁院风波迁院余波游览名胜古迹

 三、初到北大三院/79

 三院、红楼、民主广场 图书馆 想转系

 听陈毅作报告 当膳委会出纳 东安市场讲课

 孟长麟来北平 回家

 四、大学二、三年级/86

 二年级的学习 参加开国大典

 外交学会短期工作 三年级的学习 开始搞翻译

 政治表现看京剧及其他

 五、参加土地改革/99

 下乡前的准备——北京下乡前的准备——武汉

 下乡前的准备——柳州柳城县走马乡

 来宾县古竹村柳州总结与再过武汉

 六、北大的最后四个月/113

 入团 我的思想进步历程 毕业分配到南开

第五章  南开六年半(1952.9一1959.2)/116

 一、一个好的开端/116

 初到南开 马列教研室简况初任助教

 办展览会 因闭卷被告状 辅导俄语学习

 尔静来津 回家

 二、上台讲课/122

 背讲稿 对背讲稿的思索

 三、进修与回家过年/126

 人民大学进修 回家过年 陪母亲赴京

 四、反右/1 31

 到化学系参加运动 党委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所谓袒护右派学生 教研室的鸣放会

 五、入党的一波三折/133

 入党的支部会 市委组织部推迟批准

 转正的支部会 延长预备期后的思考

 六、下放劳动锻炼/139

 下放简况 劳动的表现 结婚

 父亲被判五年徒刑 负责扫盲

 大韩庄的“大跃进”庶美来津探亲

 七、到学校农场和离开南开/148

 农场简况 取消入党预备期 决心离开南开

第六章 芜湖二十年(1959.3—1979.4)/153

 一、回芜之初/153

 有了自己的家 看望母亲与弟弟

 到芜湖造船厂报到

 二、芜湖二十年的工作/155

 到业余学校报到前思潮起伏

 从业余学校到厂办初中 拾废铁 下乡支农

 下放车间劳动 搞技术革新黄山游

 三、个人拼搏/162

 搞外文翻译 写论文和编小册子

 两次调动 两次求援

 四、晚景困苦的父母/168

 父亲突然回家 家中经济困难 家务劳动辛苦

 五、磨难中成长的长子/171

 半岁前体质颇佳半岁后一落千丈

 去北京捡回一条命 高二休学一年

 高考体检的折磨

 六、人生道路上迈错一步的次子/176

 从小有外婆照顾 性格与哥哥不同

 打乒乓——一步错棋

 七、“文化大革命”中的我/178

 当上“七家村”主帅 抄家、游街、想自杀、人心

 扫厕所、剃光头、定罪、想离婚

 解放、贴大字报、质问、参加游行 当逍遥派

 八、“文化大革命”中的父母与父亲逝世/186

 离开芜湖 炯炀河生活平静 叩见父母

 父亲逝世

 九、请求调回南开/190

 念头初起调动有7希望全家调津

 厂内对调动的反应 离芜前夕

第七章 初回南开(1979.5—1982.2)/194

 一、刚回校的几件事/1 94

 友情温暖初战告捷 确定研究方向

 申请恢复党籍 升工资搬家与庶美的工作安排

 二、挫折与走出挫折/199

 挫折 找到新的论文题走出挫折

 参加专利法研讨会

 三、香港一年/201

 被迫受命 香港的住处 奇特的遭遇

 到胡关李罗律师行 想象不到的矛盾

 买书与报销书费 考核 港大法学院图书馆

 出海香港一年的吃与玩 文化生活

 一点感受 年终礼品 告别律师们

 律师行为我饯行

第八章 大拼搏(1982.3—1988.5)/217

 一、大拼搏前/217

 两次汇报 参加意见征询会 赴约克大学事

 四处寻找图书资料 升副教授挨骂 设立硕士点

 又一件终身憾事搬家与母亲来津

 两个儿子的情况送孟长麟赴美

 岳母去世与庶美病休

 二、投人大拼搏/224

 两年计划 国际经济法讨论会与上庐山

 讲课任务飙升 两座大山压下来

 参加国际性的讨论会研究生班和市长班

 三、晋升教授与评上劳模/233

 不敢申请 顺利通过升教授耒挨骂 一点遗憾

 评上劳模 再辞法律系主任

 四、校外两大任务/236

 澳门讲学 上海讲学与厦门审稿

 主编《国际税法》深圳、珠海、武汉之行

 为研究生分配赌气 母亲逝世 高宁、高扬结婚

第九章 加拿大、美国行(1988.6一11)/246

 一、加拿大/246

 赴加缘由 在温哥华被人怀疑 在金斯教

 在多伦多 旅游 离开多伦多前夕

 二、美国/256

 纽约 华盛顿 旧金山 洛杉矶 重返温哥华

第十章 继续拼搏(1988.12—1995.5)/266

 一、又面临紧张局面/266

 《中国税法》一书 审阅硕士论文建所梦

 减轻教学负担加强科学研究 中央电视台讲座

 二、台湾行/274

 抵台后备受欢迎 三天会议参观游览

 三、迎台湾同行/279

 逼上梁山 赶写证券法论文北京会议

 台湾一行来津前的困扰 台湾一行来津 尾声

 四、两本书和三笔捐款/286

 萌生退意 两本书与两笔捐款 百万港元捐款

 五、旅游/289

 临潼、西安、太原

 沈阳、哈尔滨、平壤 杭州、绍兴、宁波

第十一章 建立国经法所(1995.6—1998.8)/295

 一、三年的主要工作/295

 制定规章制度与有关事项 四本书 两篇论文

 两个报告在天津高院办班

 乐意和不乐意做的事

 二、校外活动/303

 温哥华之行 内蒙古之行北大百年校庆

 三、西欧八国行/306

 赴欧缘由 在德国 荷、比、卢之游 巴黎行

 意大利、梵蒂冈、瑞士行

 四、退休前的几件事/321

 坚决退休七十岁生日 高宁、孟红调沪

第十二章 退休后的岁月(1998.9)/324

 一、退休后的几件事/324

 看京剧成了退休生活的主流新疆、甘肃、宁夏行

 海南行 辞去市政府法律顾问 高中同学聚会

 八中校友聚会 两次住院 三次遗体告别

 二、迁居上海前后/335

 迁居缘由与迟迁的原因

 八十岁生日与国际经济法学会年会

 卖房与搬家 上海生活

 三、一生的简单回顾/340

 一生堪称幸运 治学的根基不足

 后记/344

试读章节

一、安庆

1929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二日)我出生于安庆,在安庆度过了这一生中最早的四年。因年幼,记得的事情很少。

我出生时家住荣德里,我记得离安庆名吃甘毛饺子(实际是馄饨)不远,有一个院子,两层楼。出生后,母亲不喂奶,雇有奶妈。尔静1931年出世后也雇有奶妈。至今我还记得两位奶妈的相貌,我的奶妈圆脸、瘦小,尔静的奶妈长脸、壮实。据母亲说,我的奶妈奶质不佳,几次要换,但我认奶,换不掉。这也许是我从小身体不好的原因。

祖父在安庆住过。我记得他带我到迎江寺茶楼吃点心。我唱了儿歌《小船摇》,祖父夸我聪明。有一次,祖父和外祖父各坐一部人力车逛街,我坐在祖父的车上。外祖父说:“我快要走了。”祖父说:“我先走,你还有半年。”我并不懂这些话的含义,回家后告诉了母亲。后来母亲说,没有过多久,祖父就在安庆去世了,享年69岁;半年后,外祖父也逝世。至今我也不明白祖父为什么说得那么准。

母亲常带我去外祖父家。在我的记忆里,大门紧对着城墙,房子和院子都很大。当时我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外祖父每喝完中药就把药罐扔到院子里。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也没有问。外祖母姓夏,慈祥和蔼,总给我拿来吃的和玩的。

母亲还常带我去几位舅舅家。我所记得的只有他们的面貌和所住的房子。大舅、二舅和三舅都是母亲的堂兄,但关系亲密,往来频繁,母亲十几岁时多半住在大舅家。母亲只有一个胞弟,而我当时唯独对这位亲舅舅毫无印象。

4岁前,在我身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件是半岁时患中耳炎,流脓不止,奶妈在火柴棍上裹棉花搅脓水,结果左耳膜全搅没了,右耳耳膜有穿孔,害得我一辈子听力不佳。另一件事是4岁时在家中大水缸边舀水玩,掉人缸中,保姆下楼遇见救出。据说若再迟延,定将无命。玩水和掉进水缸的情景至今我仍记得很清楚。

二、芜湖

1933年夏,父亲调任芜湖高级农业学校校长,后来又兼任芜湖高级商业学校校长,全家迁居芜湖。先住在官沟沿,旧式房屋,有天井,走廊很宽;后来搬进商校;最后住的永新里5号是一座楼,共10间,月租30银元。

在芜湖,我进了幼儿园,胆小,整天都要保姆陪,还常回头看保姆在不在。不仅在幼儿园,在家门口也胆小。我在里弄骑童车时,只要见到生人,常吓得脸变色,立刻奔回家中。长子高宁年幼时也一样,真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1936年,我进入中江小学,读了两年。只记得学校紧挨着县政府,进校门后要走很长的一条通道才能看见教室和操场。还记得校长胡守恒和一位毛老师。有一次,不记得为什么事,毛老师曾叫我去她家。她住在阁楼上,房间小,家具破旧,同自己的家大不一样,让我吃惊。在我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人与人的境况竟会如此不同的印象。我对中江小学的印象虽少,但20世纪60年代,我还专门去找过它,它已经不存在了。我去找是因为庶美在中江小学上过幼儿园,我俩在同一个校门进进出出至少有一年。我的终身伴侣竟是我儿时的同学,如果学校还在,我俩携手同游,该多有意义。可惜这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已经不存在了。

进小学后。父母让我练练胆量,叫我一个人住一个房间。早晨总是厨师小黄叫我起床上学。有一天他喊迟了,我踢了他一脚。后来听姑母说,我穿的是皮鞋,把小黄的腿踢青了,小黄躲在厨房里哭。这是我一生中所做的唯一的坏事,多年来有时想起此事总是不安。1972年我在炯炀河遇见了小黄,我热情地问好,同他拉家常,邀请他来芜湖,想弥补我多年来对他的愧疚之心。  放学回家,我总爱在父亲的书房里消磨时光。书房的一个角落里摆着父亲为我订的《儿童世界》、《小朋友》和一些画刊。这是放学后最喜欢翻阅的。除此而外,我还喜欢开留声机,唱片有京剧也有歌曲。我在六七岁时就开始接触京剧,不过,虽常听,却不会唱,因为太难了。歌曲则不同,“渔光曲”、“大路歌”和“桃花江”,耳熟能详,至今还会唱。

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常随母亲看京戏。看戏时对每一个角色都要问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且,还有一大堆“为什么”,弄得崔伯母(农校总务主任崔一民伯伯的夫人)不敢同我一起看戏。因为芜湖本地没有京剧戏班,外地来的戏班又不很多,所以戏看得很少。不过,总算对京剧的场面有了印象。P3-6

后记

在我的一生中,确切地说,在2011年春节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写自传的事。2011年春节后,在与二弟尔鑫的闲谈中,他建议我写自传。他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从抗战开始,国家的变动,你都曾经历,而且亲身尝受了跌宕起伏、荣辱浮沉。你应当写下来,让后代看看。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自己这一生的经历虽然谈不上丰富多彩,却也不乏可写之处。写下来,至少可以从我的经历里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人生,也许,还能引发人们去思索。

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想过写自传,从天津迁居上海时,书籍基本上送给南开大学图书馆和法学院资料室,有关的材料、信件和名片等都处理了。要写,只能靠记忆。幸好我的记忆力尚佳,许多年代久远的事都记得相当清楚。有些人的姓名一时想不起来,过几天突然又冒了出来,真正忘掉的极少。对于实在没有把握的事,我就打电话问老同学或老同事。幸运的是多年的相片仍在,多数有拍摄日期。有的相片背面还写明了何时、何地与何人。这可帮了大忙。在写这本传记中,我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真实。事情本来怎样,就怎样写,不虚夸,不掩饰。

由于我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笔写,再抄到稿纸上。半年中,写了近20万字。有些累,但还能吃得消。这大概要归功于1998年退休后的“养尊处优”,平时生活坦荡,无虑无忧。只是在最后的一个月里,抄稿半个小时,就觉得大脑发紧,必须休息后才能接着干。现在,我已满82周岁,在这个年龄能独立完成近20万字的书,心里着实高兴。

写到这里,必须感谢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同志的拨乱反正,否则,我绝对不可能获得第二次生命,绝对不可能焕发战斗的青春,在年过半百之后,还能为改革与开放拼搏20年,而没有这20年的拼搏,我这后半生还有什么可写呢?同时,对我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没有拨乱反正,我绝对活不到80多岁,也享受不到十多年的晚福,更谈不上在耄耋之年写自传。

最后,敬请读者不吝指教,特别是指出书中不妥与错误之处,谨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2011年10月初稿

2012年3月修改定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北大到南开(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尔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25799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9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0
137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