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克·马陶谢克编著的《底线》被沃伦·巴菲特称为“灵魂的GPS导航仪”一个人可以被夺走一切,却唯有一件事能傲然独守,即所持有的态度、所选择的路。它是人类沉睡的智慧和最后的自由。在信仰缺失、太多人无所敬畏的当下,这是一本从哲学、心理学、科学和灵性等领域深入剖析人性并深具救赎希望的智慧之书。

内容推荐

人们总会在某一个时刻自问“我该如何生活”,却常常苦恼于自己的理想、道德底线一再被冷漠甚至残酷的现实所挑战。

马克·马陶谢克编著的《底线》回答两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如何既做一个好人,又不受伤害”。

《底线》是基于对社会学家、精神领袖、前诈骗犯人、利他主义者、哲学家的最新研究和详细访谈,作者马陶谢克从生物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道德这个问题,直言不讳揭示人内心阴暗的部分,深刻剖析我们的集体心理和个人心理中各种复杂的情感、情绪,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道德难题,作者用实例和分析证明,有底线的、有道德原则的生活会令人更加快乐,而底线和道德原则,既来自于共同的文化,也来自于个人独立的人格和情感。

目录

前言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第一章 伤害与关怀:好人的底线

 双重人之痛

 取决于动物智慧的人性

 脑中的镜像

 爱的能力

 金星和火星

 情感与内心的那个人

 耐心及其“近敌”

 内疚与羞耻

 愤怒与道德侵略

 厌恶与恐惧

 提升与超越

 情感智能

第二章 公平与正义:群体生活的基础

 住在故事里的人

 我是谁

 本性中不存在“应该”

 道德错愕

 狂欢节效应

 受骗者、怀恨者和骗子

 嫉妒和怨恨

 以眼还眼

 目的与手段

 囚徒困境

 利他主义的光明

第三章 团体效忠:生存的道德智慧

 忠诚,双面的道德情感

 “我们”对阵“他们”

 群体自恋与全球暴力

 模因

 驴子和大象

第四章 权势与尊重:放弃底线的道德风险

 狂热与顺从

 黑暗三合一

 困在邪恶中的善良

 玩弄权力

 契约与等级

 激情、恶行与智慧

 自由与爱

第五章 由憎恶到神圣: 我应该如何生活

 神圣的问题

试读章节

我母亲并非一直都是个小偷。其实,她算不上犯罪分子。是的,她的确固执倔犟,性格叛逆,但绝不是行为恶劣的窃贼,至少在我父亲去世之前不是这样。然而有时候,悲天悯人的好人也会干坏事儿——当他们困顿落魄,大走霉运,或者无人监管的时候。

游手好闲的父亲突然毫无预兆地人间蒸发了,这种羞辱比贫穷更让人难过。当时是上世纪50年代末,家庭破裂这种状况并不常见。所以我们一夜之间变成了被遗弃的负担和身无分文的穷人,只能蜷缩在洛杉矶的郊区,于一片繁华富庶之外残喘度日。母亲奋力挣扎让我们免于破产,却无法阻止羞辱加身。当电力公司因欠费切断电源时,母亲会在暗夜里抽噎哭泣:当我们不得不失去汽车和手机时,她会大声咒骂,发泄愤怒;当福利支票耗尽时,我们只能点燃蜡烛,端着纸盘,把无酵饼当作晚餐勉强果腹——最基本也应该有点儿薄脆饼干和鸡蛋吧。最后母亲还得恳求房东不要把我们赶出去,以免流落街头。

我母亲艾达失去了一切。这时,邻居为她提供了一份超展会(super fair)的工作,介绍她在当地一家怪异的、十分看中人品的百货公司做事。她为这额外的收入而欢呼雀跃,并心甘情愿从凌晨4点一直忙到6点,负责摆放货架以及存货定价。母亲每天天亮之前便已悄悄出门,而此时我们四个孩子还在床上酣然大睡。时至今日,我依然能记起纱门撞击所发出的砰砰声,以及这个新工作为家庭带来的奇妙和不可思议。在那段时间,妹妹变得不再那么尖酸刻薄,让人难以忍受了。当超展会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之后,开始有一些神秘的礼物出现。乔伊斯穿上了新款网球鞋(之所以记得格外清晰,是因为我没有),而玛西娅那个残破不堪的旧钱包则被一个橘红色、饰有流苏的新包所替代。我的小妹妹贝莉穿着节日庆典式的粉红色衣饰,上面还绣了小丑和气球,显得舒适又可爱。最后出现的是个奇迹——母亲拿出了一件海军蓝外衣,与我过生日时所渴求的那件礼物十分相似,但是那时她曾说过,根本没钱买这件衣服。

那么它是从哪儿来的?我真的很想知道。

艾达说这是用“分期付款”买来的。现在我很确定她在说谎。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有太多东西要以这种方式购买——即先预付一部分定金,确保它们在商店里不会被买走,有能力后再全部付清。但这是不可能的。这件外套从未被付款。残酷的事实是,我母亲正在说谎。现实将一枚炸弹抛向我8岁的灵魂,然后将我带到人生的第一个道德十字路口。我是应该告诉母亲,我已经知道她在愚弄我,还是缄口不言,享受这份战利品呢?是直接向心怀善意的母亲坦言,她这种道德背叛已然将我对她的信任剥夺殆尽,还是保持沉默,充满感激。因为她曾试着让我幸福开心?

我只是对母亲的礼物表示感谢,没有再多说什么。她很快便辞掉了超展会的工怍,当上了公务员。在那之后,我们家变得更富有了。艾达的偷窃生涯充满了侥幸,并且目的明确,但这最终也要付出代价。这件偷来的外套使我的良心受尽煎熬,而折磨与不安亦使我变成了一个终其一生的探索者,一个执着于质疑真理与事实的人。比如说,如果我的母亲是一个商店扒手,那么我也会成为窃贼吗?源自于真爱的行为,是否也可以被定义为罪恶?假如我接受了她的礼物,我是否会成为罪人?如果我从贼赃中受益,那么这种行为是错的,甚或是一种罪孽吗?从理论上讲,当罪行没有见证者去举报时,它还是否存在?我感受到傲慢、肮脏、抱歉和感激种种情绪蜂拥而来,五昧杂陈,我还觉得自己被污辱了。有一种理想从成长期的道德观中剥离出来,它强迫我去承认这个由于年龄太小而根本无法面对的矛盾。也就是说,现在这种状况会同时导致(至少)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我母亲可能是一个做过蠢事的好人,我可能因为保持沉默而成为窃贼,我的姐妹们可能因为对这些“分期付款”的货物爱不释手而成为共犯。所有这些都可能立刻成为现实。但是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这些想法在我的脑海中跳跃碰撞。思虑太多使我心烦意乱,也让我倍感好奇。

我成了一个强制性的探索者,而探索者都是十分怪异的人。我们总是觉得那些激动人心的真理会在那儿等着,就在视野之外。我们会被那些诚挚的信念所驱使,相信正确、精准的问题会开启真理之门,奥秘将一览无余。探索者有时会充满妄想,但我们是真的对此感兴趣。像大部分执着的人一样,我们会被驱动力引向令人惊奇的探索发现。这件童年时代的蓝色外套迫使我去想。并且是精力旺盛地思考:我是谁?什么构成了对与错?如何才能去深入体验那种对立的、同时发生的真实?它促使我去思索那种似是而非的论调——当矛盾双方相遇时,如果一个人能让这两方面平衡,那么智慧便会由此产生。根据智者(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的书籍)的说法,这种彼此之间无法相互抵消的、自相矛盾的真理,便是智慧的本质。我母亲既是好人,又是坏人;我爱她,却反感她的所作所为;在某些场合,我会重复模仿她所犯下的罪行,之后又为此而懊悔不已:我的姐妹们最终因为遵从内心的喜好而成为了共犯。所有这些都可能是事实。

罗马哲学家特伦斯(Terence)曾说过“凡人所有,我皆有”,他并不是在开玩笑。我们内心的矛盾瞬息万变,充斥着“萨蒂利孔”(Satyricons)式的欲望、贪婪和憎恶,并努力使公平和正义合理有效。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崇拜者、背叛者和骗子,更别提伪君子了,然而我们内心却渴望自己圣洁美好。我们是具有道德感的鸭嘴兽,带有明显不协调的肢体,却想尽力赶超那些健康的同类。我们被拉向相反的方向,每天都在寻找某种中庸路线、一个平衡点,于坎坷障碍之中寻找出路。我们扪心自问,提出了那个神圣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P1-3

序言

知行书系缘起于我们对当下中青年知识阶层精神需求的关注。

当下中国的中青年知识阶层敏感于自身正处在多重维度的过渡与转型当中,对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照角度也随之变得多维和复杂化:从世界格局说,全球化的浪潮席卷我们身处的社会,并深入到个人生活与选择当中,如何突破狭隘的民族、种族甚至物种的限制,关照宏大至生态平衡、世界和平和社会公平,幽微至个人权利伸张、人性完善等命题?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角度说,如何重新审视“国”与“民”的关系,如何剔除深烙于我们心性中傲骨与奴性交织的矛盾,如何重新认识责任与权力的真义,舒展成有着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公民”?从个体角度说,国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度都空前高涨,面对的困境也是严重的,最突出的奠过于社会价值标准混乱、社会阶层差距拉大,对公平正义的叩问迫切,社会各个角落弥漫诚信危机,令道德规范失序,众多个体感受到人生意义迷失,我们正经历着西方社会也曾经历的“现代性之隐忧”,如何认识“隐忧”。如何突破自身的“限制”,如何以自我的小革命为社会添加向上的力量,以在世俗和精神上都找到信仰和自在?

这些“如何”令我们寻找洞察世界的出口。我们发现,当下急需探讨的种种问题很多也曾出现于欧美社会,欧美思想家的研究较为深入,留存了不少传世的著作,给当今中国的读者以重要启示;当今国内思想文化界也活跃着不少积极的知识分子,他们探讨的范围从社会现状分析到个人精神重建的方法和方向,提出的问题切中社会与个体之要害,不少作者与作品都值得参照。

知行书系正是基于上述缘由而生,我们将尽量保有大人文的视野,从国内外知识分子纷繁复杂的著作中探察普世价值;我们将打破地域与时代的界限,不拘学科和作者身份,深入经典与前沿,寻找契合当代中国社会及个体处境与出路的著作。知行书系集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它们经典,但绝不会面目严肃、高高在上;它们会满足追求文明与自由的阅读者对各种根本问题和时代动向的追问,也可满足对创新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基于上述的多重维度,我们通过三个子系列建构知行书系:

“经典”系列包涵中外不同时期重要学人与文化大家的著作;

“视界”系列包涵思想学术界紧扣现实意义的各种学术观点的著作,特别是中西方思想文化前沿著作;

“问道”系列遵循不拘于作者专业和身份的原则,无论哲学、历史、宗教甚至自然科学,只要观点和内容本身对当今社会在宏观和微观上有重要意义即可,它涵盖了国内外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与学者的论著和小品。

身为编者和深度阅读者,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发现和深入地阅读,将能够深刻影响和指引我们的好书集结起来,建构成洞察世界的出口,让寻路的你我找到方向和希望。

这或许能现出知与行的真义吧。

知行书系编委会

(主编陆建德)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洞察了我们的集体心理和个人心理。它就像灵魂的GPS导航仪,是21世纪人类进化和生存的必备指南。——诺沃基金会创始人 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

马陶谢克以一种巧妙无比、引人深思的方式,引导我们经历了一场道德科学的革命,同时也是一次趣味十足、极有见地的旅程,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这本书适合所有询问“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人阅读。——《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马陶谢克完成了一本奇妙的书,关于如何做个不说教、不评判别人的好人。《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召唤我们提升自己。读读这本书吧!——《阴道独白》(The Vagina Monologues)作者伊娃·恩斯勒(Eve Ensler)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健康的方法,利用我们本性中的善良,去避开人类痛苦的源泉。你手中的这本书会告诉你为何如此。——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P·福塞斯博士(John P. Forsyth, Ph.D.)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克·马陶谢克
译者 高园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58845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052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0
16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Mark Matousek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