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庇天下(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辽宁省从2005年开始对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进行改造,短短两年,120多万人顺利迁出又迁回。绝大多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住房困难的群众,通过棚户区改造住上了新楼房,拥有了价值数万元的房屋资产,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这就是历时近8年的辽宁“一号民生工程”,一座实实在在矗立在辽沈大地上的煌煌丰碑。

王重旭的这部《大庇天下(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是全景式描写棚改的长篇报告文学。

内容推荐

《大庇天下(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简介:2004年末,辽宁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与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2005年开始,用两年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848万平方米、27.5万户、84.4万人的5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并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全省的头号民心工程。经过21个月的努力,辽宁省顺利完成了5万平方米以上棚户区改造任务,昔日低矮破旧的1212万平方米棚户区“消失”,总面积1332万平方米的高质量新楼房拔地而起。截至2006年12月20日,全省共有120万居民搬进新楼房。

王重旭所著的《大庇天下(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全方位记录了这场被称作21世纪“新土改”的棚改.昂扬着阳光灿烂、蓬勃向上的主旋律。

目录

序 家在房子里 张正隆

第一章 百代千年的安居梦

 1 还有什么能称得上“全球奇迹”

 2 百代千年的安居梦

 3 共和国无暇他顾

 4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5 破灭的住房梦

 6 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第二章 呻吟的棚户区

 1 等而下之的那个“棚”字

 2 呻吟的棚户区

 3 莫地沟,一声叹息

 4 棚户区,都市里的疤痕

 5 郭英田,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6 “喊爷”的故事

第三章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改造棚户区

 1 再也不能那样活

 2 历史,终于迎来了转机

 3 号角已经吹响

第四章 一场关于执政能力的考验

 1 睡着的孩子要不要拍醒

 2 共产党员就是要敢于承担风险

 3 钱从哪里来

 4 国家开发银行挺身而出

 5 一位敢讲真话的市委书记

第五章 又一场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上)

 1 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2 “一号民生工程”

 3 拆迁,天下第一难

 4 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

第六章 又一场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下)

 1 辽沈大搬迁

 2 突出重围

 3 一个都不能少

 4 一个不满意都不能拆

 5 城管科长刘三姐的故事

 6 把最大的实惠让给群众

 7 市委书记夸干部

 8 “六亲不认”的王双庆

第七章 拔地而起的万千广厦(上)

 1 盖老百姓住得起的房子

 2 一定要选个好地段

 3 在棚改问题上,谁也不能乱插手

 4 一分钱也不能涨

 5 工期!、工期!

 6 关键时刻,必须有人站出来

第八章 拔地而起的万千广厦(下)

 1 速度与质量,一对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2 我们是义务监管员

 3 就是一个钉子都不行

 4 今天我放你一马,明天百姓就骂我一生

 5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企业方阵

 6 弄潮儿向涛头立

 7 有这一件事,这辈子就没白活

第九章 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

 1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2 终于,我们上楼了

 3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4 结婚、复婚,真忙

 5 大年初一的礼物

 6 市委书记“燎锅底”

 7 和原来比,真是天壤之别

 8 这生活,你上哪儿找去

 9 就说俺搬新家了

 10 孟祥祯的梦想成真

第十章 21世纪的“新土改”

 1 不懂得穷人,就不懂得政治

 2 请让我来帮助你

 3 那颗放不下的心

 4 一封感谢信

 5 筑起一道严密的失业警戒线

 6 我把岗位送给你

 7 有活干的日子真幸福

 8 不能让老百姓吃亏

 9 冬天里的春天

第十一章 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

 1 大学之道,在亲民

 2 从学会住楼开始

 3 必须把人组织起来

 4 个人魅力让她一呼百应

 5 最好的途径是启迪心灵

 6 小张卓的转变

 7 金盆洗手的刘凤兰

 8 俺们那旮都是活雷锋

 9 绣红旗

第十二章 小城故事多(上)

 1 社区里新来的年轻人

 2 生怕一觉醒来,这一切就都没了

 3 咱天生就是唱歌的

 4 棚户区里的邻居节

 5 罗存颖,最后的“贵族”

 6 咱得了便宜,不能不吱声

第十三章 小城故事多(下)

 1 你是元帅我是兵

 2 好汉李云龙

 3 编外主任郭英田

 4 金婚马丽华

 5 人间大爱岳云凌

第十四章 共产党的根扎得究竟有多深

 1 从中央到地方,一贯到底

 2 社区的灵魂是怎样炼成的

 3 中国,那些最小的书记们

 4 王雅君和她的莫地沟

 5 见过6位常委的徐秀香

 6 全票当选的赵淑淳

第十五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 远远没有结束的棚改

 2 为了老百姓的幸福

 3 你们解决了世界性的难题

 4 那些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声音

 5 充满智慧,更充满理想

 6 每当想起那往日的时光

 7 一座历史的丰碑

后记

试读章节

1 还有什么能称得上“全球奇迹”

2012年3月24日,初春的辽宁大地,暖意融融。

抚顺莫地沟。

和往日一样,莫地沟的百姓们依旧在广场上,谈天的谈天,散步的散步,下棋的下棋,唱歌的唱歌,一大批北京来的专家居然也没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来这里的领导太多了,来这里参观的人太多了,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其实,这些往日的棚户区居民,从他们搬人新居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了,他们开始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形象。共和国的光辉不仅仅从摩天大厦上散发出来,更从这些最底层的老百姓那挺直的腰身和平和的面庞上散发出来。他们幸福了,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真正地幸福了;他们改变了,这个社会才真正地改变了。

然而,莫地沟的社区主任王雅君却和接待往常的贵宾不一样。她知道,这群人是中国最顶级的专家,只有他们点头,只有他们认可,莫地沟这个中国棚改的发祥地,才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是一身藕荷色运动装的王雅君,尽管已经54岁了,但那爽朗泼辣的性格还像一个年轻人。

王雅君很满意自己今天的表现,她觉得自己今天的思路特别清晰,语言的表述特别流畅,这一点,从专家们的表情上,她就看得一清二楚。

下午,专家们便赶回沈阳。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国内研讨会”,在沈阳的辽宁友谊宾馆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除相关领导外,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他们中除了研究员,就是博士。

一个社会不乏具体的领导者和操作者,他们有能力改天换地、有能力创造奇迹;但是他们有时就是干干而已,他们把一件事情干完了,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只要看到了结果就行。有时,尽管他们也看到了自己所做的事情很了不起,但是了不起的根源在哪里,他们却难以完整表述。所以,有了专家的论证,他们便有了一个更为明朗的方向和更为坚定的信心。而且,专家们也并非仅仅为总结而来,他们要通过考察和总结,上升到历史的高度,上升到世界的高度,以便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2005年,辽宁大地发生了一件大事,轰轰烈烈的棚户区改造在辽沈大地全面展开。

到2011年,辽宁已完成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2910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总面积4402万平方米,改善了70.6万户、211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直到现在,历时8年的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仍在继续进行。

在友谊宾馆,第二天的研讨会被分成“棚户区改造:建设与管理”、“棚户区改造:经济与金融”、“棚户区改造:社会与环境”、“棚户区改造:空间与土地”4个专题在4个不同的区域里同时进行。

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个地点,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呢?

大会的主办者认为: “目前从全球情况来看,城市发展面临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困扰。因此,课题组定位于国际性角度,专门对辽宁棚改进行研究,探究‘辽宁模式’对于全球的借鉴价值。”

让我们先来听听有关专家和学者是怎样说的吧: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 “辽宁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作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带给广大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实惠。辽宁棚改的成功表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顺利实施,加快了改善中低收人群众的住房条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公平,优化了城市发展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加了就业,带动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发展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 “改造棚户区和解决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的‘辽宁模式’,以科学发展、科学棚改的观点方法为指针,以统筹兼顾、均衡协调的战略原则为龙头,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组织体制为核心,以综合配套、利民长效的政策制度为基础,以规范有序、人本自治的管理服务为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课题组成员倪鹏飞说: “还从来没有哪个地区政府以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快的速度解决了困难群众住房的问题,辽宁棚改创造了全球奇迹。”

辽宁棚改,真的是全球奇迹吗?

P3-5

序言

家在房子里

张正隆

从奥巴马、普京,到此刻窗外开车的坐车的步行的各色人等,忙碌一天少有不回家的。无论家是什么,宅分几等,生活必需,功用使然,谁都少不了一种叫作“房子”的物件。即便茹毛饮血的远古人类,也要寻个遮风避雨的洞穴什么的。

不久前为家乡本溪写本书,听闻棚户区“房下崽”的故事,就是在房前屋后搭建偏厦子。溪湖区矿建街一位袁姓老矿工,住的伪满时期的房子,两个儿子要结婚,周围挤挤插插的,实在无处下崽。与周边邻居和有关部门协商,把公共厕所扒倒。,盖起小房,就成了洞房。

辽宁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辽宁工人阶级作为“共和国长子”,曾经为国家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做出过历史性的重要贡献。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资源枯竭和体制转轨,长期生活在棚户区的工矿企业职工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之中。据调查统计,到2004年底,全省有200多万人居住在棚户区,其中120万人生活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连片棚户区,有40多万人居住在5万平方米以下的连片棚户区。这些棚户区主要集中在抚顺、本溪、阜新、铁岭等资源枯渴型城市,总面积达632万平方米,大部分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建成的临时简易房。房屋破旧,阴暗潮湿,部分墙体开裂,多数地基下沉,有的七八百户合用一个公共厕所。

红领巾时代,就听说美国的摩天大楼下是贫民窟。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无这类建筑,一个世界性难题。

始于1987年的辽宁棚改,主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改造的棚户区都是地段较好、商业开发价值较高的地方,大片的偏远地段的棚户区少有人问津。这些棚户区的居民,70%为下岗失业人员,50%是城市低保人员,案件多发,秩序混乱。

2004年12月26日,上任不到半个月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抚顺最偏远、贫困的莫地沟调研时,代表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搬出棚户区,住上新楼房!”

截至去年,就是在这些少有开发商问津的棚户区,矗起4402万平方米楼房,211万人住进了新房。

这就是历时近8年的辽宁“一号民生工程”,一座实实在在矗立在辽沈大地上的煌煌丰碑。

就有了王重旭的这部全景式描写棚改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庇天下》。

喜迁新居,一些人望着那坐便,不晓得是个什么物件,不知道怎么拉屎撒尿了。这不是个冷笑话。先拆旧房,再建新房,水、电、气、暖配套,炉台、水池、坐便俱全,搬进去就是个现成的家。这还不够,还要降低物业费,实行自助式管理,还要用预留部分商业房的经营收入,解决特困户的困难。而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保障宪法赋予他们的劳动的权利,这样那家庭资产一下子就增值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家里,才会有恒久的生机活力、欢声笑语。

有支叫《国家》的歌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任何国家、社会,只有棚户区的千万家幸福了,才有国家、社会的幸福,和谐。安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辽宁200多万曾经的棚户区人,不一定知道辽宁是下岗工人最多的省份,也是城市棚户区最多的省份,也就难以想象省委、省政府当家人承受的压力,甚至风险,建国以来辽沈大地上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又是多么举步维艰。他们是从切身经历的巨大变迁和体贴入微的细节中,感受到这个“一号民生工程”(如今全国各地的棚户区改造都叫“一号民生工程”了)中的“一号”的分量和暖意的。“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这话无论出没出口,也无论曾经有多少愁苦、失意、牢骚,那一刻幸福都不带任何虚妄地写在每一个曾经的棚户区人脸上。

《大庇天下》全方位记录了这场被称作21世纪“新土改”的棚改.昂扬着阳光灿烂、蓬勃向上的主旋律。

2012的春寒料峭中,以杂文著称的王重旭成了行者,在辽沈大地全部的14个地级市奔忙,去那些过去时和即将过去时的棚户区采访。无论科技已经和行将怎样缩短空间距离,坐在家里便能知晓天下事,报告文学这个行当,都少不了脚到眼到耳到嘴到,而且没人可以代劳。报告文学作家笔下的世界,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情节、细节,字里行间的那种感觉,必须由作家亲自去触摸、感知、采集。一场足球赛,坐在荧光屏前,即便什么样的天才和超级球迷,也绝难获得置身于人浪中的那种激情、亢奋和快感。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家在房子里。家徒四壁也叫家,无房即无家,也无所谓什么家产。豪宅里也有悲剧,棚户区也有妻贤子孝、其乐融融,但别墅区与棚户区谁的幸福指数高低,则是不言而喻的。生活永远比文学精彩。曾经的棚户区的每一扇窗口里,几乎都是一个局外人难以想象的世界,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挥洒空间。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日之社会,没有比棚户区的那些房子再大的民生问题了,也没有比那些房子的变迁更能展示社会的文明和发展、进步了。《大庇天下》这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题材,应该说主题、立意并不难透视、把摸,唯因人物众多,涉及地域之广,其采访量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也就尤其考验脚力,这就需要功夫、时间。有责任感的报告文学作家,没有不肯在采访上花功夫、下气力的。至于完成这样一部作品,采访工程需要多少时日,因人而异,难以定量。毫无疑义的是,任何报告文学作品的质量,绝对与采访的广度、深度成正比,而这种广度、深度是需要时间保障的。现代科技给了人神行太保的脚力,可面对一个个采访对象,要想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捕捉那些抓心抓肝的细节(细节有时就是大历史),却是个耐心细致、耗时耗力的活计。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你可以闪婚,却不能闪生,进了洞房就能抱上孩子。

重旭是个快手,坐到电脑前,手抚键盘即文思泉涌。脚也勤快。无论采访中有多少苦辣酸甜,都不偷工减料,也不怕苦累。他却说这是他写得最苦最累的一部作品。半年时间,采访写作,难得从容,难免影响情绪、心态。否则,以他的功力,自然会写得更好。

2012年秋沈阳

冬大连

后记

从来没有用这样短的时间完成一部30多万字的书稿。

如果说,辽宁在棚改中创造了“辽宁速度”的话,那我便是借了这棚改的东风,在“棚改精神”的感召下,创下了自己的写作速度。

从今年3月初,到8月31日完成书稿,其间真是夜以继日,尤其七八月份的酷暑,浑身汗水,苦换苦熬。过去听本溪籍作家张正隆说,他每天写作都在14个小时左右,我感到惊讶。可是这一阵子,我也如此。尤其那些天,一接到白山出版社胡承山副总编的电话,便有一种“鼓声阵阵催人急”的感觉。

对棚改这个题材,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家的一些亲属就是棚改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从住了几十年的本溪柳塘棚户区搬到转山棚改新区。目睹了他们前后的生活变化以及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我真切地体会到,棚户区改造确实是共和国60年来规模最大也是效果最好的民生工程。

在采访中,那些还在棚改一线辛勤工作的党员干部,那些经历过棚改风风雨雨的同志,那些在棚改新区为老百姓操心劳神、默默奉献的社区干部,那些发自内心感谢党、感谢政府的棚户区居民,都深深地让我感动;特别是当我看到改造前后的棚户区的巨大变化、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让我真切地感到中国在进步、社会在进步。

辽宁省委宣传部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予以高度重视。写作前,曾把白山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等有关部门召集到一起,共同研究写作、出版等一系列问题。新闻出版处的同志积极主动地为我联系和安排去各市采访诸项事宜。

全省14座城市的市委宣传部领导,对本书的采访高度重视,热情接待、安排采访,提供了大量的文件、材料、图片,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方便。特别是本溪市委宣传部和本溪市文联,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应该我来做的工作都安排给了别人,尽量给我充足的时间。

著名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张正隆在这部报告文学写作之前,专门告诉我采访和写作应该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在本书初稿完成后,又不辞辛劳,和白山出版社的几位领导共同研究修改意见并为本书写序。

所以,这部书不是我一个人在写作,也不是我一个人来完成,它的背后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团队,我不过是一个执笔者。所以,在这部书稿完成之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这些人说声谢谢。

辽宁的棚户区改造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想,必须以全景式的方式来写作,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才能把辽宁棚改的全貌展现给世人。但是,这样的写作必然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时间紧迫,要求必须8月底交稿,因而不允许拿出更多的时间采访,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精雕细琢,留下一些遗憾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不过,我相信自己,这部书,还是真实地反映了辽宁的棚改。

最后,谢谢所有在此期间我所采访过的人和帮助过我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庇天下(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重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白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903423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2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