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颐和园(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乾隆皇帝的理想国,慈禧太后的安乐窝,揭秘一座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

《颐和园》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为历史古迹撰写的“传记”,由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作序。你可以把这本书当研究专著读,也可以把它当有益有趣的历史枕边书,如果去颐和园游玩,不妨带上这本书做导游手册。

内容推荐

赵微主编的《颐和园》为央视纪录片《颐和园》同名图书,集合诸多珍贵图片(部分为文物珍藏,首次披露),为读者讲述了颐和园这座世界园林之王的前世与今生。

著名清史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在《颐和园》序中盛赞《颐和园》视角空前,表现形式立体,是一本前所未有的3D写史著作。

目录

序 悦读《颐和园》(阎崇年)

第一章 清漪出锦绣:颐和园前世,乾隆“理想国”

 1.乾隆未见过的夕阳

 2.一切从水利开始

 3.献给太后的寿礼

 4.天子的“戏言”

 5.白银帝国后花园

 6.超强皇家施工队

 7.昆明湖:清漪园之目

 8.把江南搬到北京

 9.乾隆的“理想国”

 10.天下第一园落成

第二章 昆明有乾坤:清漪园的黄金时代

 1.乾隆去清漪园的两条路

 2.被强拆的延寿塔

 3.佛香阁:清漪园之王

 4.太后御用步行街

 5.戏子乾隆,儿子乾隆

 6.清漪园里的后现代建筑

 7.不设防的皇家园林

 8.园林艺术教科书

 9.有佛自远方来

 10.清漪园转世

第三章 绝艺筑颐和:火葬清漪园,接生颐和园

 1.清漪园之死

 2.修复清漪园的政治博弈

 3.“样式雷”接生颐和园

 4.水师学堂——颐和园的鸡肋

 5.排云殿:颐和园之王

 6.1888,海军与花园唇齿相依

 7.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8.昙花不在,何景?何福?

 9.1895,海军与花园唇亡齿寒

第四章 风雨梦乐园:太后乐土,天子牢笼

 1.颐和园:晚清中国晴雨表

 2.颐和园里的“白夜”

 3.慈禧的美好生活

 4.为太后的生日暖场

 5.排云殿:慈禧庆生的殿堂

 6.超过皇帝的万寿庆典

 7.仁寿殿:戊戌变法根据地

 8.玉澜堂:光绪帝的囚笼

 9.国破园何在

第五章 禁苑演外交:颐和园里的“救国大业”

 1.颐和园的救赎

 2.太后的外交补习班

 3.颐和园外交风云录

 4.慈禧代言世博会

 5.惊艳世博会的皇室内宅

 6.乐寿堂里的肖像外交

 7.德和园里的京戏外交

 8.末世太后的安乐窝

第六章 沧桑续文明:颐和园的复兴之路

 1.末代皇帝的游园梦

 2.皇家园林变公园

 3.颐和园的“退休金”

 4.乱世佳园幸免于难

 5.景福阁、益寿堂见证新中国

 6.1949,颐和园东山再起

 7.清漪园转世,耕织图复原

 8.佛香阁奇缘:观音、化佛回归

 9.颐和园:中国名片,世界遗产

试读章节

1.乾隆未见过的夕阳

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的某天早上,54岁的乾隆皇帝站在清漪园昆明湖东岸的夕佳楼上,独自向西眺望。

夕佳楼本是观赏夕阳的最佳场所,得名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如果是在傍晚,从夕佳楼望去,景色能与诗中的意境完美地融合。这也成为清漪园日后一道著名的风景。

乾隆写过不少描绘清漪园中日落景色的诗句。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本人其实从未见过这些诗中的景色。

所有的诗句都源自乾隆的想象,因为他被自己的一个决定约束了一生。

15年前,乾隆违背了自己爱惜物力,不再修建园林的诺言,开启了浩大的清漪园修建工程。清漪园建成后,他为自己定了一个特殊的规矩:

每次去清漪园,只能上午前往,中午返回,不在园中过夜,以此作为自律和反思,希望能稍得天下人的谅解。(“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

从清漪园建成到乾隆去世,整整35年里,他从未食言。

未能欣赏到清漪园里著名的晚景,也成为乾隆永远的遗憾。

100多年后(1888年),清漪园有了一个更为今人所熟知的名字——颐和园。

如果到颐和园来,你可别忘记,替乾隆皇帝到昆明湖东岸的夕佳楼上看看夕阳。

2.一切从水利开始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距离紫禁城大约15公里。园里有一座万寿山,一个昆明湖。

在这座园林的山水草木之间,亭台楼阁之中,随处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这里的屏风曾经属于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正是乾隆皇帝,让这里的山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园林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间,这里是一片湿地。万寿山那时叫瓮山,山前的小湖叫瓮山泊,后来,位于京西的瓮山泊改称为西湖。

瓮山西湖一带风景优美,花草繁茂,人们常常来此登山游湖、吟诗作赋、捕鱼射猎。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的农历十一月,瓮山西湖一带突然热闹起来,成千上万的民工汇聚在这里,他们铲起淤积在湖底的淤泥,再把挖出的泥土,运到瓮山东麓。这个工程的负责人是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瓮山脚下的西湖将被彻底清淤、疏浚和扩大。

当时,人们没有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水利施工,却成为此后一项宏大工程的开端。

从元代开始,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城的主要水源。清朝大内宫廷的饮用水、以及西苑太液池、紫禁城护城河的水,都来自玉泉山。

自康熙朝以后,北京西郊陆续修建了几座皇家园林,由于园林用水量大,水源上游被大量截流,京师水源不足,甚至影响到京城通往大运河的漕运用水。所以,在京西整修水利,开辟新的水源,已成当务之急。

早在一年前,乾隆就派人考察了京西一带的水文地理,发现西山一带有几十股泉水可供利用。

专门修建的引水石槽,像蛛网一样遍布山区,西山和玉泉山的泉水通过这些水槽汇集到西湖。原来在瓮山西南呈半月形的西湖,经过开挖疏浚,湖面已经拓展到瓮山东南,湖底加深,整个湖体扩大了两倍,气势也远远超过从前。  当年,为了防止西湖洪水泛滥淹没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曾经修建了一条堤坝,因为堤坝位于畅春园以西,所以名为西堤。现在,西堤原有的土堤被换成石坝,同时,堤坝被加高加厚。

堤上还新建了三座闸门。

平时三闸关闭,拦蓄湖水。如果京师用水,打开南闸,水从北向南流入京城。如果园林用水,则提东闸放水东下。如遇大洪水,则提北闸泄水入清河。瓮山脚下的西湖实际上成为北京的第一个人工水库。

后来,由于西湖的西部又修了一道堤坝,原来的西堤,就被乾隆改名为东堤了。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在颐和园看到的这道东堤。

东堤岸边有一只与真牛大小相仿的镀金铜牛,是乾隆时铸造的。它来自于古代神牛镇水的风俗。

我国古代雕塑多为写意,这只铜牛却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它造型逼真,神情生动,目光炯炯,似有所见,丰富细腻的艺术表现力代表了当时铸造工艺的水平。

1750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农历三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将疏浚后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瓮山也改名为万寿山。

这次水利工程让京城用水和运河漕运从此有了充足的水源。

3.献给太后的寿礼

水利工程的顺利竣工,让忙碌了一个冬天的主管大臣三和和大小官员们都松了口气。

这一天,乾隆皇帝新的圣旨到了,但出人意料的是,乾隆并没有宣布工程结束,而是命三和在万寿山南坡园静寺的遗址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

为何要在此修建和水利并无关系的大报恩延寿寺呢?实在是令人费解。

此时,三和和官员们并不知道,乾隆皇帝心目中一个庞大的建筑计划其实才刚刚开始。

后来,乾隆在《万寿山昆明湖记》中写道:

瓮山西湖工程有三个目的:第一是整修水利;第二是操练水军;第三,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即将到来,所以要利用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寺庙,为母亲祝寿。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乾隆当时把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就是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而为笃信佛教的太后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也早就在乾隆的计划之中。

大报恩延寿寺工程。于乾隆十五年(1750)全面展开。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总管大臣三和将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殿内的里幡幔帐、供器陈设样给乾隆皇帝过目,乾隆谕令“照样准做”。

这意味着大报恩延寿寺工程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这一年的春天,乾隆传旨:着万寿山做大墙表一份;万寿山乐寿堂寝宫楼上或钟或表安一份。

夏天则传旨:万寿山勤政殿地平宝座着交造办处承做;万寿山听鹂馆着情赏为美现安插屏一样,做插屏两件。

这些事无巨细的指示,都来自乾隆本人。连安钟表,做插屏这样的细节都由皇帝亲自过问。可见所有工程都在乾隆的一手操控之下。

随着一道道圣旨,万寿山上,昆明湖中许多亭、堂、桥、榭等附属建筑也陆续开始修建。看起来,这次工程远不只修建一座寺庙那么简单。

P4-10

序言

悦读《颐和园》

阎崇年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期间,颐和园的日均游客超过10万人次。这在北京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同期游客统计中,位列首位,令人兴奋。

这个统计数字表明:无论是北京的市民还是外省市居民,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大家都喜欢北京颐和园。

但是,中国有13亿人,世界有70亿1人,他们大多没有或暂时没有机会参观、游览、欣赏颐和园,怎么办呢?

现在有一个办法:通过大型电视纪录片《颐和园》,并通过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本《颐和园》,可以兼得影像、语音和文字的——《颐和园》。

有《颐和园》DVD光盘和图书《颐和园》插架,有MP5《颐和园》随身携带,已到过或未到过颐和园的人,通过精美的画面、简明的文字、生动的解说、可信的史实,就能不受时空的局限,随时随地观赏颐和园。

颐和园用影视、语音和文字三重并现,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第一,中国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

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又极具影响的——如汉字、书法、绘画、瓷器、丝绸、茶叶、京剧、中医、武术、古建、工艺、园林等。其中园林是上述文化与艺术的载体,而皇家园林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萃。

清朝皇家园林达到了中国皇朝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

清朝北京的皇家园林,有皇宫的御花园、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内城的西苑即南海、中海、北海,西郊有“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还有承德避暑山庄等,但畅春园和圆明园已为历史陈迹,惟颐和园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艺术最美的皇家园林。

清皇室曾在这些皇家园林里建筑楼阁、陈设字画、摆列器物、品茶听戏、欣赏珍宝、游憩观景,而颐和园的历史、文物、艺术、观赏之价值,博大厚重,无可取代。

第二,对颐和园文化与艺术的再现,手段是多元的。

譬如摄影,它虽有形象写真,但画面是静止的、片段的、平面的;又如文字,它虽可以描述生动,但叙述是符号的、凝固的、局限的;再如语言,它虽可以耳听亲切,但没有视觉的效应。

用影视与图书联袂的形式,可以把视觉与听觉的效果,发挥得更为完美。这样就可以充分展现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的评价:

“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第三,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影视史学,在新的世纪,前景更广阔。影视史学,影视加文字,解读历史,再现历史。

在观众与读者面前的新形式——就是利用传统的文字形式,同现代的影视手段,通过现代最强势的媒体——电视,展现出来。并可以制作成DVD光盘,穿透地球每个角落,散射到千家万户;同时,又配之以图书。影视与图书联姻——电视没听清楚的,可以查图书;书上没有形象的,可以看光盘。影视与图书,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第四,携手合作,共生共赢。

世界万物,“和”最重要;人间万事,“合”最重要。星云大师有句名言:和尚和尚,和者为上。似可以说:风尚风尚,和者为尚。社会民风,重在和谐。当下,拍影视,做图书,搞传媒,从百业,和者为尚。以邻为友,且勿为壑;求名害仁,儒者为忌。

《颐和园》经过策划、编导、撰稿、摄影、作曲、档案、灯光、录音、美术、服装、道具、制片、顾问等,仅片尾列名者即一二百人。因此,《颐和园》是影视、文物、园林、档案、摄影、历史、图书、音美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艺术家集体心智的结晶。《颐和园》的推出,影视界与出版界,联手和合,值得提倡。

第五,《颐和园》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文献性和教化性。

于科学性,《颐和园》展现了历史学与档案学、文物学与园林学、建筑学与地理学、影视学与艺术学等诸多领域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

乾隆帝命拆除大报恩延寿寺,兴建佛香阁,为什么?

清漪园没设围墙,颐和园却修围墙,为什么?

听鹂馆的戏楼一反宫廷戏园常规而坐北朝南,为什么?

《颐和园》中为观众和读者做出了学术性的探讨或诠释:如乾隆帝扮角色演戏给皇太后看,为了保证皇帝处于最尊贵的位置,听鹂馆的戏台修成了坐北朝南的格局。

书里对园中三十多座桥、四十多座亭子均做出细致的表述。一些数据透出专家们的成果:乾隆帝写过有关清漪园的诗1500多首;他到清漪园游览拜佛132次;园中佛、道、藏传佛教的神像15120尊;十七孔桥上石狮为544只,比卢沟桥的石狮多了59只;对“样式雷”传人雷廷昌重建颐和园工程给以褒奖,其中改建排云殿内装修用工275724个;慈禧太后一共拍了786张照片;等等。清漪园还是乾隆帝“治国理念和政治理想的模型”,也是他“天朝大国理想社会的完美缩影”。

于艺术性,《颐和园》以艺术之视角对比、分析,颇具有集大成的意义。

有3300余亩水面的昆明湖,是颐和园的灵魂。

从选景看,颐和园昆明湖与杭州西湖比,西湖有苏堤、六桥,昆明湖则为西堤、六桥;西湖在孤山之南,昆明湖在万寿山之南。所以,“北山、南湖、西堤的大格局,两者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同中有异:如苏堤笔直,而西堤蜿曲,且昆明湖的六桥也有变化。

昆明湖与太湖比,颐和园谐趣园与无锡惠山园,景点的布局、名称,也有借鉴。

书中将北京谐趣园与无锡寄畅园做比较后论道:其“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一径、一洞”的八个景观,都有借景、相似之处,也都有“知鱼桥”(取自《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名句)等。于苏州更多借鉴,颐和园的苏州街仿的是姑苏街景。园中望蟾阁原型则是武汉的黄鹤楼。园内的“四大部洲”则为藏式建筑。

颐和园既临摹江南美景,又布展北国雄魂,是中华园林艺术的缩影,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杰出成就。

于文献性,大型电视纪录片《颐和园》,具有文献的价值,它引入大量有关颐和园的清宫秘档,特别是清内务府的秘档,还有民国档案、海外资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形象地将颐和园显示在世人面前。

书中引用大量档案,如慈禧每年用于“熏殿”的苹果达八万多斤。  书中列出,1949年11月,为修缮颐和园各地军政府捐助小米清单的档案。认为颐和园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几十万工匠的心血和汗水物化而成的一座园林,是一座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锦绣华园。应当补充一句的是:颐和园还凝聚着科技人员的智慧与创造。

书中告诉读者:乾隆帝虽然倾注心血主持营建清漪园,但他每次幸园都在午餐后返回,不在园中过夜。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乾隆帝的自律和反思。其实还有一种思考:当时乾隆帝主要住在圆明园,在那里生活更习惯,也更便于早朝。

于教化性,第三章《绝艺筑颐和》的导语说:“一场大火,葬尽繁华。”又说:“乾隆皇帝倾尽智慧与热情修建的清漪园,就这样,死了。”多么沉痛又悲哀的诔辞!

颐和园遭受三次外敌的凌辱: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和侵华日军的占领和破坏。《颐和园》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科书。历史总在开玩笑:醇亲王奕譞为儿子苦心修建的颐和园,到头来竟然成为儿子光绪皇帝的囚笼。还有,袁世凯作为慈禧生日礼物送的小轿车,慈禧太后因为司机在前、自己在后有失尊严而不肯坐。这辆小轿车不仅成为当时的摆设,也成为历史的讽刺。

当下,将《颐和园》以大型电视纪录片和精美图书的形式推出,全面而系统地,形象而真实地,再现颐和园从兴建、鼎盛,遭毁、重建,到新生、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再现新生后百年来,尤其是近六十年来颐和园的历史,于中国,于世界,意义重大,价值不凡。

第六,这里我转述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

在颐和园修缮过程中,发生一件奇缘:原佛香阁中的铜佛像,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清漪园后失踪。慈禧太后重修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时,塑造了佛香阁的泥塑佛像,时佛像已毁。1989年大修佛香阁竣工,阁内惟缺一尊佛像。

这时得到一个信息:在西城区一所寺庙旧址夹壁墙里发现一尊佛像,高5米,12面24臂,满面慈悲,体态庄严。有关人员将这尊佛像请移到佛香阁,原位安放,崇高矗立。但佛像头顶上还应有一尊小佛,称为化佛。这时人们想起,在颐和园清淤工程中,发现一尊小型佛像,时珍藏在文物库中。人们从文物库里请出这尊佛像,安放归位,全然合璧。

这尊铜佛像与这尊化佛像,同佛香阁的分合奇缘,成为北京文物史、园林史、佛教史、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彩图珍藏版)的扉页上说过:“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

曾有记者问:历史是镜子,可以借鉴——这好理解;历史是艺术,可以欣赏——这怎么理解?

现在我可以说:这个问题容易理解,观看大型电视纪录片《颐和园》和阅读图书《颐和园》,就会清楚地感受,并直切地理解——历史也是艺术,历史可以欣赏!

乾隆帝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在昆明。”

颐和园是历史,颐和园也是艺术。

观众和读者,从《颐和园》中既能阅读历史,又能欣赏艺术、增长知识、丰富智慧、享受艺术、调节生活。望把《颐和园》的光盘和文本合璧来看,定会有益,不妨尝试。

本文的引文,源自《颐和园》,在此说明,并致谢忱。

我有幸于《颐和园》先睹为陕,因有感,草此序。

庚寅年小雪日于北京四合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颐和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8835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3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8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