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点击南泥湾精神/点击红色精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南泥湾精神是什么?南泥湾精神是怎样形成的?通过阅读由祖金玉和于安龙编著的这本《点击南泥湾精神》中所描述的共产党代表在南泥湾发生的一件件历史事件,你就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本书是点击红色精神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点击南泥湾精神》通过讲述共产党代表在南泥湾发生的一件件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什么是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精神时至今日,仍然于我们大有裨益。

《点击南泥湾精神》由祖金玉和于安龙编著。

目录

导航条:永远不忘南泥湾精神/001

关键词:南泥湾精神是什么/004

背景色:南泥湾精神是怎样形成的/008

视窗1 自力更生

 会打铁的八路军/016

 窑洞:洞里的房子/022

 “气死牛”的李位/027

 刘顺清的“投资”/032

 小战士变身“农学家”/039

 七十一岁的“老新兵”/047

视窗2 艰苦奋斗/054

 七岁娃娃学纺线/054

 打仗加锄荷的日子/059

 陈团长背米:当兵当官一个样/067

 “铁罗汉”训练就像“着了魔”/076

 会“孵蛋”的炊事员/080

 朱老总赋诗表扬三五九旅/086

 毛主席视察“陕北江南”/091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097

 “南泥湾”走向世界/106

 尾篇:奔赴新战场/111

超链接 南泥湾精神薪火相传/118

 不朽的南泥湾/118

 兄妹植树夫妻植树/121

 武警部队的“菜篮子工程”/123

 南泥湾“亮了”/125

 戈壁滩上的“南泥湾”/126

 老战士亲述三五九旅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129

 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133

试读章节

这欢快的歌声是从南泥湾山崖下的一个小铁匠铺传出来的。只见铁匠铺里的炉火红彤彤的,几个八路军战士“嗨!嗨!”地抡着大铁锤,捶打着火红的铁块。其中一个小战士正挥动着他那黝黑的双臂,忘我地工作着。他就是三五九旅四支队的刘金旺,也是小铁匠铺的创始人。

小刘年纪不过十五六岁,长得矮胖矮胖的,可爱的小脸上生着一双圆乎乎的大眼睛。刚开始开荒时,由于工具奇缺,小刘和老赵合用一把镢头。老赵在前面挖,小刘则在后面捡挖起来的根根梢梢。干了一阵,小刘要和老赵交换,老赵心想他还是个孩子,个子矮,力气小,应该多照顾点,就不同意交换。小刘却不这样想,他觉得两人合用一把镢,就应该轮换着用,再说自己总不能整天干轻活,让老赵干重活,非要和老赵交换不可。

这一天,他几次想把镢头从老赵手里夺过来,都没有成功,心里闷闷不乐。他在心里也打起小算盘:明天我早早就把镢头拿到手,也美美挖它一天,你老赵嘛,也休想从我手中夺走。没想到,第二天,他虽然起得很早,可上了趟茅厕回来,镢头又被老赵拿走了。

小刘一见这种情形,脸色一下就变了,眼睛充满了泪水,生气得坐在草地上。老赵关心地问道:“小刘,怎么了?”小刘没好气地说;“镢头是分给我们两个人用的,你可不能独占。你用半个钟头,我也要用三十分钟,谁也不能占便宜。”老赵一听明白了,原来小刘为这事生自己的气呢。但细心的老赵昨天收工时就想到这事了。他怕为镢头的事,第二天又和小刘起争执,夜里就给小刘准备了另一件工具——刺刀。于是,他跟小刘商量好分工合作,小刘在前面用刺刀砍梢林,老赵在后面用镢头开荒,两全其美。

表面上两人合作得很好,但小刘的心结并没有完全解开。他想:虽然增添了一件开荒工具,但总不能让老赵一个人抡着镢头干重活啊!吃过午饭,终于让小刘抓住了机会,他趁老赵不注意,一把抢过镢头,边跑边说:“老赵,下午该我开荒了,你砍梢林,抽空把手上的泡包一包。”老赵急着说:“你力气小,不要抡镢头。”“镢头是上级发给咱俩的,应当公平合理。”老赵看着小刘那个淘气而又令人喜欢的样子,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生产竞赛热火朝天地开展以后,大家你追我赶,互相挑战,谁拿到镢头就猛千一阵,可一不小心,镢头又被别人夺走了。小刘心里又急又愁,这可怎么办呢(7别小看了小刘,还真让他想出了办法。

这天只见小刘手里拿着一把新镢头,十分自豪地说:“老赵,你放心吧,以后我再也不用抢你的镢头了。”老赵定眼一看,原来小赵手里有一把新镢头,镢头刃子明亮亮的,镢头把儿也光溜溜的,便惊喜地问:“你从哪里搞来的?”小刘起初还卖弄了一番,后来才说明新镢头的来历。原来这些天小刘一直抽空拣废铁攒起来,前几天到镇上找铁匠师傅换了一把新镢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全连,大家争相来看小刘的新镢头,都羡慕得不得了,小刘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不久,全连就自发掀起了一个拣废铁的高潮。大家都热情饱满,有时甚至都忘了吃饭。

可是,这里荒无人烟的本来铁就少,拣的人又多,所谓“僧多粥少”,没几天就很难找到了。偶尔能找到一块铁,大家都像淘到黄金一样高兴。想到全连、全班还有很多同志没有镢头,小刘又皱起了眉头,心里比谁都着急。

一天,小刘在山上找废铁时碰到一位热心的老大爷,他告诉小刘附近一座破庙里有口废弃的大钟,足有好几百斤重。小刘一听高兴得差点蹦起来,拜别了老大爷,一阵风似的跑回连队,告诉大家这个特大好消息。果然,大家都像听到战斗喜讯一样异常高兴。

大家匆匆吃过午饭,连长亲自带队,大家拿着抬杠、绳子,走了几十里山路,终于找到了那座破庙。这座位于山顶的破庙已经破烂不堪,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那口大钟安静地待在院子中央,上面布满了绿褐色的锈斑,陷进土里半尺深。同志们像是得了珍珠玛瑙一样,围着大钟团团转。一位同志用手推了推,大钟纹丝未动;另一位同志张开双手一量,足有两搂粗。

大伙儿七手八脚地用绳子把大钟一栓,穿好抬杠,两个人一前一后站好,叫道:“一二,抬!”只听“咔嚓”一声,小碗口粗的抬杠瞬间就断了。大家又换上两根更粗更结实的抬杠,上来4个精壮小伙子,连长喊着号子,其余人用手扶着,总算抬了起来。这笨重的大家伙足有三百斤重。小刘个子小,大伙不让他抬,他就一手扶着大钟,高兴地为大伙儿喊着号子。

大家抬到连队以后,连长让小刘带着几个人,把大钟砸烂,装了两大口袋,用骡子驮着,到镇上找铁匠师傅换熟铁。铁匠师傅一听八路军换铁打镢头,就把全部家当200多斤熟铁都拿了出来送给八路军。小刘说:“我们少拿点,留下你们用吧。”铁匠师傅动情地说:“熟铁给你们打镢头,生铁留下我们铸犁铧,咱们都是为了大生产呀!”不仅把全部熟铁给了他们,还借给他们一把铁钳子。

有了铁,连队党支部决定立即成立一个铁匠铺。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一把铁钳并没有其他铁工工具,更别说煤和风闸了。这些困难难不倒八路军,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三个组:铁工组负责找铁锤和其他工具,背炭组去延长背煤,木工组动手做风闸。

没几天,准备工作就做好了,小小铁匠铺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开张了,风闸“呼嗒呼嗒”地响着,炉火烧得通红。只见老赵张着大钳子,两把斧子不停地捶打着,闪亮的火星四溅。老赵现在可是这里的大师傅,因为他是连里唯一铁匠出身的战士。小刘学得最虚心,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火红的铁块在老赵的敲打下由圆变弯,由弯变扁,一边干活,一边请教老赵。

第一把镢头打成后,连首长和全连同志都兴高采烈地来参观,小刘和老赵激动地拿着新镢头在地里试了试,这一试不要紧,没几下镢头就卷起了刃子。原来镢刃上没有加钢,挖地一点也不利,根本不禁用。可是,这地方连铁都很稀缺,哪来的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营部送来了消息称,前方的同志知道边区部队生产缺少工具,打镢头没有铁和钢,在战斗中拆毁了敌人的铁路,把铁轨锯成小节节,给他们送来了。

有了钢,小小铁匠铺又热闹起来了,大家重新开炉,老赵和小刘给镢头加了钢,磨得明晃晃的。到地里一实验,真是见根斩根,见草除草,锋利无比,一点也不卷刃子。小刘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家也欢呼了起来:“成功啦!成功啦!”半个月后,全连每人都有了一把新镢头,小小铁匠铺又开始生产斧子、镰刀和锄头了。

之后,自己打制工具的风气迅速形成:你制~张湖南式的犁,我制一张江西式的耙,他又仿制一种湖南式的镢头,陕北式的锄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人都把自己家乡惯用的农具搬出来了,晚上收工时,农具一集中,五花八门,真像“全国农具展览”。

P16-2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点击南泥湾精神/点击红色精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祖金玉//于安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702286
开本 32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7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48.4-49
丛书名
印张 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