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碧山(3去国还乡续)
内容
编辑推荐

  左靖编著的《碧山(3去国还乡续)》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文集。“碧山”并无确切的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原乡,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碧山(3去国还乡续)》试图寻找重返传统文化家园之路。

内容推荐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碧山(3去国还乡续)》承接上辑“去国还乡”的话题,除继续讨论各地的乡村建设外,还推出了“中国乡村建设地图”,图中所收录的50余乡建个案,只是当前我们的目力所及,定有诸多遗漏。自2000年以来,乡村建设在中国渐呈燎原之势,但与1930年代相比,无论在参与的人数还是在试验区的规模上,均属小者。去国还乡,或利或弊,得失几许,还有待于漫长的历史检验。

《碧山(3去国还乡续)》由左靖编著。

目录

碧山03: 去国还乡 续

卷首语 从美浓到许村 左 靖

卷一 专题

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以世界史的视野 梁 鸿

台湾,从农民运动到社造运动 钟永丰

文明的对话 张建平

晓庄之后有育才 吴浩

自然农人笔记 贾瑞明

传统不是一种宗教——“清明计划·畲忘录” 张凤英

寻找文化保育之道 莫夜

大礼堂 邵译农+慕辰

卷二 行动民艺

黟县百工(三) 陈明惠

卷三 传承与表现

送不出去的信物 胡晓媛

二十四节气·时与地 二 邱志杰

卷四 乡土建筑与保护

从一个血缘村落看宗族制度在宗祠建筑上的体现(下) 李秋香

卷五 故土残调

楠溪江的消逝与重构 陈杰

卷六 读影

手持DV的贾之坦 吴文光

卷七 品书

从热爱家园到经营家园的实验 傅舒兰

卷八 观展

回望华北农村1947—1948 宁文

试读章节

二、“乡土中国”的他者性和异质性

“黑格尔把缺乏精神之内在性的中国作为没有历史进步的停滞大国而排除在世界史之外。黑格尔认为中国缺乏‘属于精神的所有东西。如自由的实体精神、道德心、感情、内在宗教、科学、艺术’,相信象形文字·汉字是符合缺乏精神自由之发展的中国社会的文字符号。‘中国民族的象形文字书写语言,只适合于中国的精神形成中静止的东西’。象形文字·汉字正是中国社会停滞性的象征。”“停滞的帝国”,“穿蓝色长袍的国度”舯,“难以捉摸的中国人”,“帝国的没落”,这些西方人类学短语勾勒出了“中国”的基本形象,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基本描述和基本定位。

就像列维·斯特劳斯必须要到遥远的热带去考察“野蛮人”的生活、语言那样,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欧洲人类学一直是以当时被欧洲人称为“野蛮人”的族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当年费孝通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使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看到了人类学对“文明民族”研究的可能性,并且认为“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注10。但是,有一个小花絮恰恰证明了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已经类似于“古老的、野蛮的”民族,正是黑格尔所言的“停滞的、静止的”形象。在马氏给《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写的序言里,这样写道,“ItistheresultofWOIkdonebvanativeamongnatiyes”,由于害怕费孝通误解,马氏特意向费孝通说明“natire”指的只是“本地人”,并没有“野蛮人”之意。因为在当时的西方语言中,native一词已经包含着某种贬义,特指殖民地上的本地人或土著人,也是当时人类学最常用的一个词语,西方殖民主义已经深入到民间的语言感觉之中。马氏的特别解释反而证实了当时中国在西方的基本形象。

中国人生,中国文明是业已完成、即将消失的人生,是属于过去的时间和空间的。在这一考察视角下,中国人的生活是如此原始,如此蒙昧。中国的语言、风俗、礼俗、性格,还有那被西方人认为是“过于成熟因此走向衰弱”的病态的美的文化,建造出丑陋、怪异和残酷的中国生活,而这些现象的根源是由黑格尔所言的“东洋的专制”造成的。“在黑格尔那里,‘东洋’的构成处在作为西洋原理的世界史发展之‘外’,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与西洋异质的世界。构成‘东洋’的乃是‘我们西洋’的原理。”在“世界史”的视野内,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中国文化和政治的这一“异质性”,并以此来评价、判断中国文化的优劣。换句话说,近代以来,知识者一直以“他者”的身份来审视自身民族的种种。种种问题的发现既意味着民族主义的觉醒、民族国家的诞生和现代性思维的渗透,但同时,它的思维起点也决定这一审视的非主体性和价值偏向。

以此角度,再看“乡土中国”的诞生,它是在观照视野下的产物,是自“天朝中心主义”被打破之后就开始慢慢呈现出来的“自在物”。这一“自在物”悬浮于民族的观念之中,与新生的思维、新的文明方式形成对峙。它有着久远历史和时间所塑造出来的坚硬和愚昧,但又充满悲伤,因为它是古老中国的象征物。

这一“自在物”和“象征物”一旦被固定化和抽象化,它与现实时代精神之间的冲突会被强化,并且多强调它作为一种固定模式的负面因素,而可能的融合的那一部分,即它作为一个运动着的生活的可塑性则会被忽略。于是,我们看到,“乡土中国”一直是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而它所拥有的“乡土文化特征、道德礼俗、儒家思想”则是“停滞大国”的精神根源。这是拥有了新思维的五四知识分子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去审视自己‘‘故乡”的结果,因为有了距离,有了新的视野,才有可能反过来观望原来的自我,这时,是一个全新的“自我”去审视“过去”的自我。很显然,此时的“乡土中国”是完全“异质性”的。这背后的“审视”是以“西洋的原理为基础的”。这是视野的起源问题,它造成二元对立的观念和线性历史发展观,但并非涉及对错,因为中国的“近代”,中国有“变革”的可能性正是从这样的视野开始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进行乡土中国的构建与想象。想象“乡土中国”的方式。也是他们想象现代性及现代性所代表的意义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性想象”与“乡土中国”并非两个对立的名词,从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生活内部起,譬如传教士的大量进入对乡村民众思想的影响,譬如工业进入乡村内部对中国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冲击,这在许多作家作品那里都有体现。“现代性”一直与“乡土中国”融合、排斥、纠缠,它们已经互为一体创造出新的中国生活,但也正是在逐渐深入的渗透过程中,它们各自顽固地呈现出自己的根性。

但是,因为“世界史”的视野始终占据上风,“乡土中国”一直是处于被批判被否定的位置。在文学史上,虽然有废名《竹林的故事》、沈从文《边城》这样的作品,但它被看做是纯文学和纯粹理想的存在,与现实的乡土不发生关系。这一状况到了延安文学时期和“十七年文学”略有改变,农民、乡村形象第一次变得高大、幸福、欢乐,他们朴素的阶级}青感和温柔敦厚也被“发现”,这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和《创业史》等作品中都有体现,但是,这一“发现”背后强烈的政治意图使其与乡土中国纯粹的自性发掘还有很远距离。上个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又一次把“乡土中国”陌生化和“异质化”,《爸爸爸》《棋王》《厚土》中的人物无一不是具有“原型”意味的乡土中国和传统文化形象,它们如同肿瘤,永远附着在民族的躯体内部。

从另一层面看,中国作家对自己的文化,对“乡土中国”始终有一种“耻辱”心理,这也是乡土中国他者化的重要表现。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在谈到他自身的土耳其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时,这样说道:“向西方看齐,意味着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文化持深刻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不完全,甚至是毫无价值。这种冲突是西方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另外一方面是历史、传统的冲突。这些冲突还会导致另外一种混乱——耻辱。当我们在土耳其谈论传统与现代紧张关系的时候,当我们谈论土耳其与欧洲含糊其辞的关系的时候,耻辱总是悄悄潜入。”‘耻辱”,这一词语非常恰切地表达了当现代性引入东方时,东方民族最基本的情绪和心理基础。因为有压迫性,所以感到耻辱,因为耻辱,故此更深刻地批判自身文化的缺陷和弱点,这是强势文明和弱势文明交锋时所共有的不自信。P7-11

序言

七月里,怀揣着诸多“去国还乡”的疑问,我和我的《碧山》杂志书同仁,从南到北,游历了台湾的一些乡村。

第一站是美浓,因为美浓有太多的引力。少年时代看李行导演的《原乡人》,无法忘怀那段情节:钟平妹扛着“盗来的”原木在山间奔走,因林警的追逐,跌倒在溪水中;前年,第一届碧山丰年祭,钟永丰、吴音宁介绍发生在美浓和其他乡村的社会运动;去年,碧山丰年庆取消,在猪栏三吧,来自美浓的林生祥为安抚失意的人群,娓娓浅唱《我庄》(注2):东有果树满山园,西至屻岗眠祖先……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起自于1990年代初“反水库运动”的美浓黄蝶祭,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八届,为当代乡村建设之别开生面者。

在我看来,美浓的乡村建设之所以能绵延不绝,关键在于有着一大批前赴后继、热爱家乡的人士。已故美浓的精神领袖、作家钟铁民写道,“农村的发展不要再朝向大众化、都市化的路子去走,农村要享有高层次、精致的生活品质,就应该设法保持农村的清纯的景观,突显传统文化的特色。让农村永远是人们心灵中的归宿、感情中的故乡”。虽无法自外于社会进程,但美浓人仍然能够开创出独特的继承客家传统的自治模式。在现代化全球化的笼罩下,以及党派政治的挤压下,他们努力地进行自我组织,创设青年人返乡平台,在水资源守护、生态和文化环境保护、在地知识记录和促进另类发展方面,老中青三代同在社区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客家社会的传统之下,他们往往几代人安守乡土,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才华与感情固执地抵挡着现代化洪流对于乡村的洗劫。美浓本土文化的坚守不是由外界力量的简单切入,而是从这块善于汲取各种养料的土地上顽强地生发出来,这使得整个社区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可持续性的力量。例如,即便是20年来反水库运动以阶段性的胜利告终,但美浓人丝毫不敢懈怠(美浓水库兴建案至今仍未撤销),他们正在吁求当局在黄蝶翠谷建立“美浓国家自然公园”,为的就是最后断绝政府“建水库”的念想。

随后我们到了彰化的溪州乡、南投埔里镇的桃米村,虽然时间很短,但也获得不少经验。台湾的乡村建设(他们称“社区营造”或“社会运动”)在政党轮替的政治格局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参与者多有着一颗坚持不懈的心。由于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台湾的社造或社运的基础较大陆雄厚,方法的多样和施展的空间也远非大陆可比。

8月初,因为答应参加由渠岩策划的“魂兮归来:2013中国和顺第二届乡村国际艺术节”,我又风尘仆仆地从台湾乡村奔赴以“文艺乡建”著称的山西许村。在由我主持的鬼叔中导演的风土电影放映会上,我放言,碧山计划做到的,许村计划都做到了;碧山计划没有做到的,许村计划也做到了。这并非是过谦之辞。虽然,与美浓经验不同,许村乡建完全是由外界的力量切入,但,幸运的是,这个力量遇到了它所适合植根的泥土。几年来,在当地乡绅(注2)范乃文先生的游走下,渠岩的重建乡村的设想逐渐为乡人和政府接受并得以实施。范先生是前政府官员,许村人氏,在官场和乡里均属德高望重之人。渠岩在艺术上的成就和人脉上的广阔,以及在知识分子与政府两个不同场域之间的收放自如,使得范先生拳拳服膺并引之为知己。渠范两人,一人主外,一人主内,很难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匆匆得出的这个结论有过于简单化之嫌,但想想碧山计划目前的举步维艰,似乎事实确是如此。

从美浓到许村,不同的政经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乡建模式,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的委曲与局限。本辑《碧山》承接“去国还乡”的话题,除继续讨论各地的乡村建设外,还推出了“中国乡村建设地图”,图中所收录的50余乡建个案,只是当前我们的目力所及,定有诸多遗漏。自2000年以来,乡村建设在中国渐呈燎原之势,但与1930年代相比,无论在参与的人数还是在试验区的规模上,均属小者。去国还乡,或利或弊,得失几许,还有待于漫长的历史检验。

2013年8月,台北-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碧山(3去国还乡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左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8092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2013187445
中图分类号 G12-5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