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早教的秘密(如何发现并唤醒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赢在未来)
内容
编辑推荐

《早教的秘密(如何发现并唤醒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赢在未来)》掀起当今中国早教界新风、撼动时下国人功利育儿观念的重要作品。

上100堂早教课不如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

中国榜样家长王人平、《父母世界》主编朱正欧、早教专家林怡倾情作序!

畅销书作者金韵蓉、十二、新浪育儿执行主编郑先子、新京报书评周刊副主编涂涂、中国教育报书评周刊主编王珺联袂推荐!

CCTV《心理访谈》节目长期特邀嘉宾,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自然取向教育首度开讲!

尚未出版已引发来自教育专家、媒体、父母高度关注与思考!

内容推荐

《早教的秘密(如何发现并唤醒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赢在未来)》的内容简介:3岁看大,孩子生命的最初3年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30年!

越来越多年轻父母在孩子3岁前不辞辛苦地陪伴孩子上各类早教班、参与形形色色的技能培训,认为这样就能在孩子大脑发育高峰期对孩子智能进行充分开发。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那么读《早教的秘密》你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你头脑中固有的对早教的看法。

《早教的秘密(如何发现并唤醒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赢在未来)》作者李子勋系央视知名心理专家,他既具备西方心理学及医学知识素养,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具备各种临床案例。针对当下的早教热潮,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充分接触大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养育节奏,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三大重要前提。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则是《早教的秘密》一书主要探讨的问题。

书中分阶段介绍了孩子3岁前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让年轻的父母更多地去了解、尊重和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从而在育儿中减少一些焦虑和盲从。作为心理医生,李子勋有着大量的临床案例,书里也就孩子早期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目录

自序 让育儿回归自然 /XXI

第一章 接纳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顺序 /001

第一节 让孩子成长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 /003

第一个假定:自然是生命之母 /007

第二个假定:自然的智慧高于人类的智慧 /009

第三个假定:生命是共用的意识场 /012

第四个假定:万物皆信息 /017

第二节 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023

第三节 生命诞生的三重门 /027

第一重门:自主呼吸 /030

第二重门:磁性变化 /031

第三重门:皮肤知觉 /034

第四节 真正的胎教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天赋 /037

第五节 自然分娩——妈妈的首选 /044

第六节 育儿,要遵循三个自然法则 /049

相互依存,人不能独立存在 /050

节能,不能过度开发孩子的生命能量 /052

只取所需,育儿请持一颗平常心 /055

第二章 协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059

第一节 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自然气息的滋养 /061

第二节 提升孩子心智的最佳途径——亲近自然 /064

第三节 延缓语言发展,保护孩子的知觉能力 /067

第四节 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 /075

第五节 父亲在养育中的角色 /085

第六节 东西方婴儿生存环境比较 /088

第七节 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与孩子交谈 /092

第八节 别过度喂食孩子的好奇心 /094

第九节 让孩子的自恋之花自在开放 /097

第三章 3岁前,早教重在唤醒 /101

第一节 半岁前,依恋关系建立雏形期 /103

孩子,让母亲的生命回到原初状态 /103

婴儿可以成功改变家人之间的关系 /106

出生后前3个月,母亲要与孩子时刻相伴 /108

抚触:唤醒孩子肌体功能,刺激大脑发展 /110

母亲的陪伴利于孩子建立最初健康的依恋 /112

第二节 半岁到1岁:依恋建设黄金期 /117

依恋的完成 /117

情绪大的孩子生命力强 /120

视听能力在自然环境中相互促进 /121

第三节 1岁到2岁:知觉高速发展期 /128

1岁儿童的认知特征 /128

以实物刺激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 /131

说话晚的孩子具有更好的思维能力 /136

第四节 2岁到3岁:自我意识发展期 /139

不要过早赋予孩子价值观 /143

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情达意 /147

在同龄孩子的相伴中发展关系能力 /149

俄狄浦斯情结 /151

儿童自我意识的最初构建 /154

第五节 生命之初的知觉发展 /156

触觉:婴儿最初发展的知觉 /156

嗅觉:孩子探索环境最重要的手段 /160

味觉: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美食家 /165

听觉:2岁前,让孩子的听感细胞获得饱满刺激 /170

视觉:婴儿的辨色能力可以跟计算机媲美 /180

第四章 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 /189

让孩子在自然中接受心智滋养 /191

丢掉育儿中的愧疚感 /193

正面思考,积极看待孩子的缺陷 /194

孩子的问题常常是被观察出来的 /196

女儿爱吮吸大拇指,该怎么办? /198

孩子需要的关注,你给够了吗? /199

孩子到底几岁可以独自睡觉? /200

孩子犯错时,是帮助他建立规则的好时机 /202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204

孩子社交胆怯,父母需以平常心对待 /205

允许婆婆爱自己的孩子 /207

继母应懂得,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210

给孩子需要的,而非他想要的 /213

新妈妈,给自己一点儿时间接受新生命 /216

面对孩子,多倾听和感受,少干预和纠正 /218

尊重他人,父母应该给孩子的最初礼物 /220

用渐进的办法引导孩子的性别认同 /223

感恩孩子的到来 /225

巧妙回答孩子的问题 /228

第五章 养育中的重大误区 /231

——与央视主持人张小琴的访谈 (节选)

后记 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好三大环境 /247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让孩子成长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

流行的育儿观念大都有这样的理论假定:孩子的成长都是相同的;越早发展语言与理性思维的孩子智力越好;一个成功的案例对别人行,对你也行;情商高的孩子能力也强;学习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小时候学习发展不错的孩子,长大后也不错……

事实上,这些理论的基本前提都站不住脚,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能力的特征与发展速率也是不同的,这符合生命科学的多样性原则。如果我们承认“上帝”的智慧,那么“上帝”不会愚笨地只造一种人。父母需要秉持这样的观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培养孩子是协助他成为他自己,以完成他生命的使命。”我经常思考上帝造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差异,尤其是占儿童人口数一定比例的特殊心智儿童,比如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躁抑症、抽动障碍、精神分裂,这些是医学对这些孩子的定义,并通过治疗与干预把他们变为普通人。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让他们适应社会,但为什么不少更好的社会发展领域适合他们。其实真正创造人类科技与文明的人恰好是这些“半疯”的人,因为不能适应现实,于是这些特殊人创造新的、更完美的现实。

社会教育制度与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具有通约性,无意问给孩子的多样化发展带来阻碍,很多优秀的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适应教育环境与方式,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社会需要不同才能的人,我们的教育却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这是一种悖论情景。反思现代社会,有个性,有自由意志,比较逆反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的概率高;老实听话,适应中国式教育的孩子大多循规蹈矩,顺风顺水,敢闯敢干的人不多。由于育儿与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对儿童能力评估的单一性,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变得平庸,具有天赋的人备感压抑。

观察的结果由观察的工具所决定,而非由孩子自在的真实才能所决定。可以认为12岁以下孩子的能力差异不是孩子自身决定的,是一致性的判断标准决定的。美国人类学家写了一本书《天才与白痴》,认为人类的发展完全是依靠那些社会适应不良的人,书中列举了47位最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与军事家,他们在儿童时期都是不正常的孩子。由此书你会想到,对这些特殊孩子的态度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却只培养一种人,这是一种教育的悖论情景。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把孩子变成一种科技人,而非多向培养。我在《家庭成就孩子》一书中强调家庭的补偿功能,如果主体教育是培养“吏”的,服从、按规则生活、遵纪守法……那么家庭教育就要补偿孩子做“官”的能力:自在、自由决策、白行其是、创新、不守规矩……中国古代的教育,孩子小时候是以私塾为主体,长大后是书院的形式,然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私塾式教育充满老师的爪J陛,方法也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这在儿童阶段是很重要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教孩子什么知识,而在于教育的结构与方式给孩子太多的指定和标准。现代科技越来越重视人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力,现存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妨碍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忽视了孩子本身的天赋特征。了解光谱的人都知道,所有色差都是连续存在且难以划分的,只是人类有限的视觉能力造成了七色彩虹。30多岁的人,能真切地感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能力也是分类、细化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些能力是社会需要的,具备这些能力的人看起来就美,一些天赋能力被社会忽视,那些孩子看起来就能力不足。

任何科学、哲学、艺术与思想都必然存在一个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必须适合人类的知觉结构并形成一种类似宗教般的信仰。从牛顿开始,我们一直坚信重力是垂直向下的,我们的建筑学也一直把笔直与对称看成是法典。为了这个信仰,我们无视大自然并不存在笔直、直角、直线的东西,无视山川河流都是波动弯曲而非以几何形式存在着,人类依然顽固地按照几何原理建造这些非常不自然的房子。现在纵然知道地心引力场不是垂直的,而是曲面变化着波动向下的,但要接受那些看起来不规整、不对称的建筑,人们的内心还是非常不适应。信仰会让人们的认知形成一种惯性,正如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它是打字机时代的产物,当时是为了避免两个相邻字母连续敲击时支臂勾连,才把常用的字母分隔很远。而现在的计算机键盘已不存在勾连问题,但人们还是习惯最初按照打字机的特点设计的键盘,任何新设计的键盘虽然可以加快打字速度却没有市场。

P003-006

序言

爱,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这是一个早教大热的时代。随着成人社会的竞争压力不断下移,一份过度的关注和焦虑已经从高考、中考,延伸到了学前,乃至孕期。年轻的父母们急着把自己一两岁,甚至几个月的孩子送到各类早教班、培训班,只希望孩子能早一些认字,多学几项技能,以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然而,早期教育的重点真的应该是这些吗?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虽然我也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不太上心,育儿书籍更是很少看,而李子勋老师的书却是个例外。很少看育儿书是因为我理解的育儿即是育己,育己即是育儿。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构建了什么样的家庭关系,营造了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而所谓的影响、熏陶、教育,都只是父母生活的衍生品。父母能立足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说李子勋老师的书是一个例外,是因为他不仅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大量的临床案例、系统的阐释、温暖的文字,更因为他所倡导的回归自然、淳朴、简单、节能的生活方式,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那已经不再是职业,而是信仰,让我敬佩,令我感动。

当然,喜欢读李子勋老师的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我育儿育己的实践找到了理论的依据。作为—位普通的父亲,在我和孩子相伴走过的这三年时光中,我没有给孩子报过任何早教班,没督促过孩子背书、认字、算数,做得最多的事隋就是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亲近自然,和孩子一起嬉戏玩耍,给孩子接受天地滋养的机会,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发展孩子的心智,启发孩子的悟性,升华孩子的灵性。原本我这样做,主要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同时还有一种直觉,但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而今天在李子勋老师的《早教的秘密》中,我似乎找到了自己潜意识层面会这样做的原因。

之所以说育儿需要向大自然学习,教育的使命就是唤醒孩子的灵性,激发孩子天赋的自然力,是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所蕴含的智慧,造就和滋养了所有生命的形式,远胜于人类科学所能表达出的有限的知识和视野。每个孩子从诞生起,就携带了整个自然系统的全部智慧和逻辑,也都有着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就如一粒种子,本身已经具备了成就自己的所有可能。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去唤醒孩子内在的自觉,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力量去成就自己。好的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塑造,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而今天很多父母追逐的早期教育,往往因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反而限制了孩子与大自然的互动,让孩子越来越丧失了感受自然、体验情感、触摸灵性的能力。更严重的是,不断地以“爱”的名义,通过控制、束缚、灌输、强迫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思想,扼杀孩子的天性,规划孩子的人生,塑造孩子的灵魂,最终把孩子从原创、孤品变成山寨、赝品,从自然人变成人造人。

早期教育,本应致力于使孩子的真实体验先于抽象知识,具体观察先于一般概念。而在孩子还未对世界做出具体观察和体验前,就先在他们的脑海中灌输了抽象的知识和观点,让孩子习惯了通过这些现成的概念和理论去认识世界时,他们也就失去了自己做出独立思考和判断,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的机会。所以说,把学习的内容局限在课本里,把学习的方式局限在说教中,早早地逼着孩子去背书、写字、算数的早期教育,不仅是狭隘的,甚至是反教育的。真正的教育是在与大自然的每一次亲密接触中,是在孩子嬉戏玩耍的欢笑中,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场景里,通过孩子的嗅觉、听觉、触觉、视觉来完成的。试问,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家,能演奏出你和孩子站在波涛汹涌、惊涛拍岸的大海边,所能感悟到的那份壮美吗?世界上最优秀的画家,能画出你带着孩子一起嬉戏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丛林中,所体会到的那份幸福吗?

除了尽可能地让孩子从小多去接受大自然的滋养外,父母还需要努力去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存在感和归属感,让孩子确信,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和他一起去面对。唯有从小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才有可能形成一条与未来连接的精神通道,让孩子在上学乃至成年后,即使身处低谷,被爱滋养过的心灵,依然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断,作一些妥协,年幼时被植入人性深处的光辉,还有剩下的力量去改变现实,实现自我。

《早教的秘密》不仅阐释了李子勋老师“道法自然”的早教理念,还分阶段地介绍了孩子3岁前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让年轻的父母更多地去了解、尊重和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从而在育儿中减少一些焦虑和盲从。同时作为心理医生,李子勋老师有着大量的临床案例,书里也就孩子早期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法,读过之后,让我受益匪浅。其实育儿观只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而已,是什么样的人,自然会怎样对待孩子。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写的是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不如说写的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年人,该秉持怎样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构建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处理好这些关系,不仅有益于我们给孩子更好的早期教育,更重要的是,这是让我们自己获得快乐、幸福、成功人生的基础。

中国榜样家长一位深爱孩子的父亲 王人平

后记

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好三大环境

如果地球生命系统的确来自自然的孕育与进化,经由4.5亿年方形化为人,那么自然环境或者仿生态环境应该是生命诞生发展的第一环境。

中国的家庭缺少庭院,但为孩子准备一个模拟的小自然环境是可取的,有阳光、星空、清洁的水、植物、自然的风与晨露,家具多用自然的材料,如木、棉麻、沙石等。孩子在孕育的时候,母亲的子宫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但母亲的心态、情绪、思想、行为、饮食或许已经完全社会化或者人文化了,作为对自然信息的补偿,一个怀孕的准妈妈可以多亲近大自然,闲暇的时候到郊外呼吸一下泥土与青草的芬芳,沐浴一下阳光与轻风,感受一下被自然怀抱的舒适是非常必要的。怀孕的母亲保持一种轻度愉悦的心态,不是喜悦与高兴,是一种吻玫瑰花般,深呼吸后的恬淡、舒展、满足的感觉。因为母亲的心跳是孩子生命的律动,兴奋与悲伤这样过大的情绪都会让胎儿不安。生命与自然是一体的,在生命诞生与形成的初期阶段,婴幼儿的知觉与大自然是互相开放与连接的。所以,孕育中的母亲、3岁以下的孩子多与自然接触会给孩子增添智慧与灵性。

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第二大环境,首先是母婴关系,母亲与孩子亲密互动的行为方式决定孩子成年后的基本内心结构,很多心理与情绪的问题可能根植于早年孩子与母亲关系中的挫败、创伤与缺失,无条件地接纳、温暖、关怀、照料是重要的。母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正是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心理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足够的相处时间乘以相处时投入的情感,两者缺一不可。2岁以下的孩子母亲需要更多时间陪伴在他的身边,除了爱与无微不至的关照,感恩孩子的到来也是重要的。

中国社会与中国的企业缺乏对养育孩子的女性足够的关怀与福利,想想母亲是在为社会养育未来的接班人,那么全社会都应该竭尽可能地保障她们的福利以回报她们为此付出的艰辛。让生育的女性休更长的假,或者在家上班,或者每天工作部分时间是可取的。对2岁以后的孩子来说,好的家庭关系会为家庭营造美好的气氛,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人际感受决定了他成年后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心态。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关系,而非市面上流行的教育思想与技术,没有良好的家庭关系什么美好的教育都是空谈。

第三大理想的环境是循序渐进的教育,孩子的心智具有一种发展序列,首先是触觉,然后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孩子知觉外部世界是以感受的积累慢慢展开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每个生命都蕴含着全部的自然信息,孩子的很多知觉信息是从内部唤醒并获得,不是从外部学习而来。新生儿的第一年,这些知觉能力是否饱满关键在于合适的时间得到适度的信息刺激,每一种信息刺激都会唤起孩子的知觉,由此发展出知识与思维。皮肤是生命最具灵性的部分,除了母亲的抚触,让孩子的皮肤可以尽早亲近大自然的阳光、风、草石、溪水……是必须的。自然蕴含的信息是丰富且生动的,人类建造的环境单调且呆板,儿童的知觉需要足够的刺激,只有自然的声、光、色、味、型、体才能满足儿童知觉发展的需要。知觉的深度与饱满度是生命智慧的土壤,孩子的心智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块土壤是否肥沃和宽广。儿童的知觉能力远大于成年人对世界的感知,在没有言语、理性、秩序、价值感以前,儿童的知觉与大自然同质,是一种未知的、动态的、复杂的、以差异为中心建立的多样性结构。在接受人类文化与言语教育后,知觉逐渐变为静态、分类与简单,并接受共性、统一性为中心的认知方式。科学研究证明,天才都是保留着部分儿童知觉能力的人,考虑到这一点,父母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延缓言语与理性教育,让孩子可以像孩子那样感知世界的时间长久一些。急功近利地促使孩子在理性与言语学习中展现能力,这很像中国成语中的拔苗助长,其实茁壮的心智才能创造学习上的远行者。

讨论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是本书的目的。书中的很多说法可能与流行的育儿理论背道而驰,不过,我不否认当今的理性教育对未来孩子适应社会、人际交流,尤其是适应中国式教育与学习是有裨益的,正如跑车也要配备刹车装置,我只想为当今的育儿提供一些缓冲观念。人类发展得太快,也突显出人类正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让科技与城市化进程慢一些,给大自然留出可以自在修复的时间是一件需要人类严肃思考的事。当然,单单一本书能否给年轻的父母或者准父母们带来有用的思考是值得怀疑的,大家也可以从我以前出版的《家庭成就孩子》《陪孩子长大》两本书中寻找到一些相似的说法。

本书的育儿观念也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轻微的干扰,犹如盛夏骄阳下一丝难以察觉的凉风,读了这本书仿佛我们什么都没有改变,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收获,但读过的人与未读过的人的内心似乎有了些不同,亦如蝴蝶效应。当我们为越来越多的育儿难题困扰时,这些不那么切合实际的观念也许会为大家问题解决带来不一样的思路。

李子勋

2013.8.31

海南三亚

书评(媒体评论)

生命是一段旅程,父母的任务是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拔苗助长。所以,李子勋的《早教的秘密》中对于早教的论述可以帮助当下父母认识到真正的早教是什么。在孩子3岁之前,最好的早教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带着他们去亲近大自然。

——金韵蓉 畅销书《我心安处是幸福》作者

李子勋老师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偶像。诚挚推荐这本新书,跟育儿相关又超越了育儿,直指生命本质。几年前,读到李老师书中谈及的育儿理念,已觉受益良多;现在,当自己有意愿从更大的范围去看待和思考育儿的时候,李子勋老师再次做了引领者。他在书里说:“把孩子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全部”,“好奇是一种有效的态度”希望我可以努力做到,并无限接近那个真相。

——郑先子 新浪育儿执行主编

如今有太多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争议。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身上,如李老师所言,育儿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的修行。孩子是自然的馈赠,就像一棵树结的果,他天生是充满灵性的,好的养育是滋养灵性,坏的教养是扼杀灵性。被诸多育儿经弄得越来越迷茫的父母们,这本书或许会给你们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十二 畅销书《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作者

自然教育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对儿时缺失了自然教育的一代父母而言,与孩子一起重回自然,寻找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灵性,更是一次自我精神的再发现。所以,请与大自然同行吧!为孩子,也为自己。

——涂涂 《新京报》书评周刊副主编

好的教育,像一切艺术一样,胜在不着痕迹,与自然最完美地契合。父母们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容易用力过猛,过分雕琢,反而错失了自然的恩赐。李子勋老师倡导的回归自然的育儿方式,在众声喧哗的当下,尤显清新,为教育者认识儿童、理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王珺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早教的秘密(如何发现并唤醒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赢在未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子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1881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3198474
中图分类号 G6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