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慈悲的育才之道(佛家经典智慧故事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梁素娟和金望久编著的《慈悲的育才之道》在佛家故事中浸润一颗善心,在现实世界里获取一种超凡。

  佛充满了无边的智慧与无尽的关怀,品读佛家故事,不仅能化解心中的层层怨尤,看破名利是非的烦扰纷忧,而且能让我们怀着一颗善心行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不迷失自我的心性,从而获取生命的幸福和快乐。

内容推荐

由梁素娟和金望久编著的《慈悲的育才之道》佛家经典故事,让你在喧嚣尘世、纷扰人生里更深地体味佛之精义,更多地吸取佛之智慧,活出清净自在,畅明豁达,别具一格的智慧人生。《慈悲的育才之道》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让广大读者从佛家故事里,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慈悲:予乐拔苦的博大爱心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世有平等然后有真慈悲

 爱每一个卑微的生命

 常存悯物之心

 菩提心源于对众生的爱

 一言之善贵于千金

 智慧是善行的辅佐

 慈悲:将孝心放到无限大

第二章 清净:心净则佛土净

 认识自己一室六窗

 心净则佛土净

 清净心的种子必会长成参天大树

 正心诚意敬钟如佛

 物无净秽心有净秽

 扫地扫心地

 扰乱身心的“无明”

 破除“我执” 获得解脱

 清净无私的大爱

第三章 忍辱:有容乃大忍者无敌

 忍辱不是缩头龟

 耐心 如流水磨棱角

 容天下难容之事

 公道自在人间

 为了理想把侮辱当饭吃

 吃亏是一种长线投资

 稳定情绪解脱自己

第四章 舍弃:能舍方能得

 有轻重便有取舍

 尽善尽美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

 人到无求品自高

 世界本残缺抛却求全妄想

 舍得:小弃小得大弃大得

 知足常乐 放弃额外的追求

第五章 自度:自己拯救自己

 破茧成蝶要历尽磨炼

 除去恶念方能得救

 心有清泉沙子也成水

 泥泞留痕磨难是炼狱

 自助者得天助

 我有明珠一颗

 势如破竹的上进心

 自己是最有威力的法宝

第六章 布施:以布恩施惠为己任

 舍身饲虎 布施源自大悲悯

 欲证无上菩萨 应先行布施

 布施就是种福田

 去除贪婪心 方得真布施

 舍离与布施的一体两面

 万魔不退菩提心

 雪中送炭布施要及时

 布施关键在一心

第七章 持戒:一切自由都有前提条件

 坚持有原则的自由

 心中不染铜臭

 贪戒:杜绝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

 别为小事抓狂

 嗔如刃 比刮骨钢刀更锋利

 谎言的纸包不住事实的火

 理性约束 迈过人生的三重关隘

 恶语一句六月寒

第八章 自省:心灵接近光明的象征

 自省像一道清泉

 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忏悔:生命之复活

第九章 精进:奋发进取精益求精

 不懂变通难成正果

 谦虚有助于自我消融

 凡事认真提升自我

 为人所不肯为 成人所不能成

 持之以恒方可登峰造极

 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精进永不停息

 为法忘躯追寻充实人生

 积极进取创造卓越人生

第十章 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人我共尊摒弃门户之见

 正见不在于年龄的高低

 佛在平凡人世间

 真正的佛法:平常就是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

 持平等心 不以貌取人

第十一章 度人:帮助每一颗佛心生长

 救尽天下苍生 心中不留一念

 度入如春风化雨

 教人认识自身宝藏

 慈悲的育才之道

 度人必须“因心施教”

 投其所好劝人成佛

 普度众生先结人缘

 借幻境度化人心

第十二章 超脱:放下一切接纳一切

 化苦为乐 方为大乐

 放下就是一种解脱

 苦痛不入心 生命得升华

 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

 甘愿入地狱为众生而担当

 随缘随喜顺其自然

 空即不空 “出世”也要“入世”

后记

试读章节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智慧点金石国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欲较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白己的需求而在白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弘一法师在他的有生之年发出了这样的呼声。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去普度众生。去担负一切众生的罪恶,愿意去代替他们受苦。以他的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担一切的罪恶,这就是佛家的无私与伟大。是佛家的真境界!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求佛问道,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着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说道:“你们两住前往求佛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寡妇看到老三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老三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老三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们都长大了,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老三自愿帮助她,他不入山打坐,反而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懂得佛道的。所谓佛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甚至是做人的根本,一个身怀无私之心的人,总是把他人的悲苦装在心里,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一边,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佛者;相反,现实中也有一些人,他们总想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结果生出许多无端的烦恼。

从前有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乏和干渴。他看见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细流,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后,他满足地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说完后,发现水依然细细地流着,心中发起了火:“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暗自发笑,上前开导说:“你真没有智慧。你自己为什么不离去,反叫水不要来呢?”

世间的人挣扎于七情六欲,可是久而久之对这缠人不休的欲望也会生出疲厌,于是就想:“这些诱人的色声香味,不要再来到我的面前,使我眼见心烦。”可是五欲依然如旧,不断纠缠人心,于是按捺不住大发雷霆,再次诅咒:“我要你迅速消失,永远不要再出现,为什么你还来纠缠,让我见到心生烦恼?”有智慧的人说:“一个人若要离开五欲,应该收摄自己的六情,关闭心意,妄想不生,这样才能得到解脱。何必执著眼前的事相,而希望它不生呢?”

其实,这都是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P2-3

序言

人生都有迷茫的时候,漆黑的夜色,不知在困惑中坐了多久。蓦然回首,细数流光,我们遭受了很多的不如意,一路泥泞的道路,一路难言的委屈,我们不禁会问:倘若人的灵魂似莲花般纤尘不染,是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怒无奈?倘若人能如莲花那般无欲无求,是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拥有渊博的知识,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并不快乐。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因为智慧会使人洞明人生的真理,会使人的行为合理,从而达到自由、快乐、解脱的境界。

佛家就是这样的一种智慧。“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一代宗师弘一大师指出:佛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解释人生和宇宙的智慧。他之所以以自己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佛家的研究和弘扬,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真正地了解佛法,并且从中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精神力量。就是这种智慧让这位当年的才子少爷放弃了世俗中的财富与地位,义无反顾地披上了袈裟,成了千百年来佛家追随者中的一个。

佛家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此后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并驾齐驱,乃至融合,形成了中国佛家的修身美德。从此,它便植根于华夏大地,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民俗乃至人的衣、食、住、行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家从一种独特的视角解释了对人生的理解、宇宙的参悟。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人生很苦。时光流逝两千五百多年,今人和古人面临的人生课题在本质上依然没有改变。在步履维艰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脆弱的心灵,一如既往地遇到苦难的缠缚。佛最大的智慧在于敢于正视人生的现实,而不消极躲避,指出人类自身可以从痛苦中得以解脱,运用智慧来达到人生的圆满。

佛家智慧,忍让超脱,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自然呈现本性。以此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入一个纤尘不染、像莲花一样洁净的清凉世界——涅架世界。

佛家智慧,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生活,那么你就将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幸福源自于内心的简约。

佛家的智慧,其实就是通过身与心的清净,来养足精神,从而脱离人生之苦……

这些智慧都试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本书写佛家智慧,写得不是“空”,也不是“色”,而是选取佛家与现实人生密切融合在一切的人生智慧,诸如慈悲、清净、忍让、舍弃、精进、超脱等,结合最经典的一百多则佛家智慧故事,在精析佛理的同时,结合现实人生的种种境遇,使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佛典如同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

衷心地希望,这些佛家故事如同一脉脉清泉,汩汩流淌,能给我们浮躁、喧嚣的生活带来一丝宁静和清凉;真诚地希望,这些佛家的智慧如同花瓣上滚动着的露珠,晶莹剔透,为我们拂去心灵的尘埃,成为一个身心清净的人,淡泊名利的人,快乐无忧的人。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廉勇、欧红梅、周珊、张艳红、柳絮恒、赵一、赵红瑾、齐红霞、齐艳杰、陆晓飞、赵广娜、徐春艳、王非庶、李秀敏、王杰、张保文、李亚莉、何瑞欣、杜莉萍、李卫平、李敏、梁素娟、许庆元、姚迪雷、毛定娟、尹娜、王巧、杨婧、王娟娟、张艳芬、许长荣、王爱民、李琳、李伟楠、王鹏、罗华杰、武敬敏、甘艳河、阎妍妍、杨英、罗婷婷、李良婷、上官紫薇、杨艳利、于海英、曹慧利、肖冬梅、张乃奎、王源、杨巍、刘瑞杭、刘红强、段文艳。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慈悲的育才之道(佛家经典智慧故事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素娟//金望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1573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