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善道--开启人生的大成智慧
内容
试读章节

四、诗抒心:心性如一,悟透人生

《尚书》说:“诗言志。”大诗人奥登说:“诗的功用,无非是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或者,反过来说,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诗赋流转千年,飘扬悠远意境,心性如一。诗里哲理,诗外人生。

诗自产生以来,变化了多种形式,延续了几千年,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需要,社会需要。

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形下都会有不同的情感,有时某种情感会很激烈,不可遏止,需要宣泄。诗词是宣泄个人情感的得力工具,诗人常常凭借诗词表达思想抒发情怀,以缓解自己的情绪,平衡心态。

诗以咏志。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都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作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作者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面对祖国大地,提出了由谁来主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然后回顾了英雄的往事,暗示了答案,表现出了毛泽东的远大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自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诗词人都具有敏锐的审美观察力,能在瞬间把所看到的美捕捉住,聚合物象于笔端,创造出意境。经常读诗、读词,一定会从诗词中体会出美的事物、美的人、美的思想、美的境界,从而提高精神境界。观察美、审视美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做人的境界也会有所提高。

诗人眼中的世界从具象的事物抽象升华至适用于宇宙万物的哲理,把人生纷繁复杂的境况都凝聚在几旬诗中,这是哲理诗。哲理诗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读古人的哲理诗,既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也能增加我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不可辨认。后两句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一般世人推崇唐诗,贬低宋诗,倒是诗论界的共识最为公道:唐宋诗在总体上的差别是在情理各有侧重上,唐重情,宋重理;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表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措辞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兼练虚字。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宋人的哲理诗以哲思的景物化为特点,内蕴极为深刻,在诗史上成熟而独特,能独树一帜。而唐人的所谓哲理诗,带有初创性,只可说具有哲理性。哲思浑然于景事之中而成至理,才是哲理诗的绝妙特征

有些人总是在抱怨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抱怨生活的繁琐与无味,究其根本,在于他们看待事物的高度和角度存在着局限性。所以我们看待问题必须要立意高远,人生的境界才能豁然开朗。

古人很喜欢咏物,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能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的、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题菊花》这样写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

古人这些咏物诗借着陈述人们生活中的日常之物,提醒我们那份最初的坚持,警示人们应远离名利的牵绊,回归至真至纯的心灵胜境。

《庄子·内篇》中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意思是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这也是人活着的意义。一个人如果忘记了无始无终的时空观念,对现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困了就睡觉,从容而为之,就是活在当下。

曹操在《观沧海》中写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在错综复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经历很多挫折,所以我们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以一种宽厚的心态对待他人。感悟人生,问心自悟:望山神闲,视海心宽,快乐不同,宽心人生。

许多心急浮躁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为了别人一句不合自己心意的话就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淡然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境界和幸福。

一个人如果能明悟了生命的本质,就能拥有一颗清静如水的静心。人的至高境界就是精神的淡然空灵。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面前从容处之,坦然应对,那就是豁达和超脱。以微笑面对诽谤,以慈悲对待背叛,在任何变故面前始终淡定从容,心静如水,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拥有完美的人生。一切都在心,只有心淡然,生活才会有诗一般的意境。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P67-71

目录

第一卷 悟善道

第一章 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悟到才能得到

 一、永远的斯芬克司之谜/4

 二、人生幸福的本质是什么/9

第二章 易洗心、儒正心、道养心、佛治心——善道的智慧本源

 一、易学:人得《易经》杰,神得《易经》灵/20

 二、儒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7

 三、道学:养性明智,珍爱生命/34

 四、佛学:抚慰人的心灵,引导人的善行/42

第三章 医治心、茶润心、字和心、诗抒心——善道的心灵花茶

 一、医治心:静欲养心,清冽心空/52

 二、茶润心:品质在心,满世清香/55

 三、字和心:心灵之泉,收放自如/61

 四、诗抒心:心性如一,悟透人生/67

第二卷 明善道

第四章 善道是修养之最高境界——善道就是天道

 一、修养:人生第一要务/76

 二、善道:开启人生幸福的大成智慧/84

 三、内圣:以德立人/94

 四、外王:以爱服人/99

第三卷 修善道

第五章 从容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成就善道智慧的阳光心态

 一、贫困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动力/108

 二、微笑是成功路上的通行证/115

 三、不惹事、不怕事、不躲事/121

 四、不抱怨、不生气、不折腾/132

 五、拒绝诱惑、品味寂寞、享受孤独/146

第六章 成功是一种习惯——凝聚善道智慧的强大力量

 一、唤醒沉睡的雄心/152

 二、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161

 三、目标是用来超越的/167

 四、感恩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173

 五、挑战自我是最大的快乐/179

 六、用初恋般的激情诠释事业/185

 七、以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传奇/191

 八、成功太慢也是一种失败/199

第四卷 施善道

第七章 永远把帮助别人放在第一位——利他是施行善道的最强大动力

 一、施比受更有福/210

 二、爱吾母及天下人之母/215

 三、用“中国创造”赢回属于中国人的尊严/219

 四、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国直销品牌/221

 五、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成功/226

第八章 一切都是为了爱——大爱是施行善道的最伟大的力量

 一、用大爱胸怀造福社会/230

 二、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学/236

 三、救助白血病人义不容辞/239

第五卷 弘善道

第九章 引导人人向善——善道应该天下共享

 一、慈善是一种习惯/248

 二、做最具责任感的富人/253

 三、用爱与世界对接/257

序言

把“善”提升到“道”的高度,并且以渊博的知识和具有时空穿透力的文字对其进行生动而缜密的阐述,这是本书的一大创举。可以说,它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奉献社会、践行慈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与高度。

什么是慈善?为何要行善?对于个体和社会而言,慈善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企业家需要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事准则的高远追求就是善。正如书中所述,易学讲“厚德”,儒学讲“仁爱”,道学讲“积德”,佛学讲“慈悲”,说得都是人类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原则。

当然,儒家思想更是以积极的入世的态度思考这些问题的。孔子在强调“德”的同时,也强调“礼”的重要作用,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评判的标准。用礼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视、听、言、动,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只有“仁”的道德观念,而没有“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不成其为“仁”。“恭而无礼则劳,值而无礼则屈,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只恭敬而不借礼法就会烦劳,谨慎而不懂礼法就显得胆小,勇敢而不懂礼法就会惹出乱子,心直口快而不借礼法就会尖刻伤人。所以,孔子主张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人是否有善心要通过礼来表现。

西方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他主张的善行论的一个基本论点是:人类的好生活是以善为中心的生活,或者说,善的践行是人类好生活的必要的和中心的部分。他认为,善的事物有三类,一是外在诸善,如财富、尊荣等;二是灵魂诸善,这就是诸多德性;三是身体诸善,如健康等。这三者都是幸福所需要的。因而,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是在对昔勒尼学派的快乐幸福论和犬儒学派的唯德性幸福论的综合基础上的德性幸福论。他承认,人们一般把幸福的人看成是这三者俱有的人。然而,在这三者并非可以全部拥有的时候,如果没有德性,决不意味着拥有幸福。他说:“个人要是如果没有丝毫勇气、丝毫节制、丝毫正义、丝毫明哲(智慧),世人决不称他为有福(快乐)的人。”这或许可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一些拥有有社会财富、社会地位的人其幸福指数低的原因。

根据伦理学的观点,道德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是一种实践精神。反过来讲,实践精神要成为道德,就必须转化为一定的目的和在这一目的支配下的行动,就必须干预、调节人们的目的,并通过调节目的而达到调节行为。目的是一种理想,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正如本书所言,善,由悟、明、修而成为每个人自身的内心信念,成为行为习惯,就会达到整个社会的善治。

中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正在踏上复兴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企业家站出来担当道义、履行责任。真心希望本书作者的善行善念能够影响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在悟、明、修的同时,大力地施善道、积极地弘善道,而这,正是我、本书作者以及整个社会希望看到的。

2011年5月3日

胡富国

(序言作者胡富国为山西省委原书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内容推荐

《善道——开启人生的大成智慧》由陈怀德编著。

《善道——开启人生的大成智慧》讲述了:

善道正是起源于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德爱”,佛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等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之上,集各家之所长,专注在践行性上。

善道是以大爱为中心,以积德行善为宗旨,以救人济世为目标,以“为人”与“无我”为境界,以及时周到为原则,从慈爱和善意的道德层面出发,不带有任何自私功利的目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永远把帮助别人放在第一位,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完全利他的爱人的哲学。

编辑推荐

是什么牵绊了我们追求幸福的步履?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成就事业的发展?又是什么框定了我们人生的格局?

根据伦理学的观点,道德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是一种实践精神。反过来讲,实践精神要成为道德,就必须转化为一定的目的和在这一目的支配下的行动,就必须干预、调节人们的目的,并通过调节目的而达到调节行为。目的是一种理想,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正如陈怀德编著的《善道——开启人生的大成智慧》所言,善,由悟、明、修而成为每个人自身的内心信念,成为行为习惯,就会达到整个社会的善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善道--开启人生的大成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怀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04296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