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攻打美国(美国最新空间战争演习全程叙事性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太空中的卫星频频陨落,美国境内频频爆发恐怖袭击,到底谁才是幕后的黑手?应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美国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呢?《攻打美国(美国最新空间战争演习全程叙事性实录)》既是一部军事预言小说,又是一部太空战教材。爱好军事的读者千万不要错过哦!

本书介绍了美国军方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攻防构想,相当于一本解读美国军事秘密的纪实小说。本书全景再现了美国最高级别的军事演习,作者威廉·斯科特、迈克尔·库马托斯和威廉·伯恩斯全面介绍了模拟太空战演习的关键细节。本书对读者理解当今世界的军事走向和地缘政治情况有很大帮助。

内容推荐

《攻打美国(美国最新空间战争演习全程叙事性实录)》的主要作者威廉·B·斯科特、迈克尔·J·库马托斯、威廉·J·伯恩斯都曾经接触美国太空战的核心机密,他们以美国军方指挥的多次太空战演习为蓝本,创作了这部军事预言小说。

跟常规战不一样的是,这场攻打美国的战争几乎没有任何预兆就开始了,敌对各方势力一开始就攻击了美国的卫星,使美国的高科技防御处于失灵状态,美国一下就陷入危机之中,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混乱,反而是老旧的通讯器材发挥了作用,让美国没有完全瘫痪。美国军方迅速针对卫星失事展开反击战,摧毁了敌对势力的核攻势,但美国本土随时可能遭到破坏性的打击。

通过这场攻打美国的战争叙述,作者全面介绍了模拟作战演习的关键细节,强调了模拟演习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揭示了太空资源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反复证明了依赖高科技的太空防御的脆弱性。《攻打美国(美国最新空间战争演习全程叙事性实录)》是军事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太空战教材。

目录

前言

主要人物表

1.“死去”的卫星

2.“亲密”接触

3.战争演习岂能儿戏

4.无尽的黑暗

5.致命弱点

6.空中的黑洞

7.谁在受益

8.涅槃重生

9.惨淡开局

10.航天飞机

11.螳螂捕蝉

12.沙哈伯导弹

13.先知之魂

14.购物中心

15.短兵相接

16.上帝的权杖

17.资深中国通

18.伽利略号卫星

19.反卫星武器

20.噩梦再临

致谢

试读章节

“死去”的卫星

2012年4月3日 卫星轨道地球上空约两百英里处

第一次进攻来得了无声息。

没有熊熊火焰,也没有巨大的爆炸声响,更没有高科技战中核弹爆炸产生的美丽火球,静夜,唯有电子讯号往来穿梭于空中。

在太空漆黑冰冷的轨道中,一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卫星依然在安静飘浮,但它已经“死”了。因为在这之前,一小束电磁波对它进行了致命一击——通过电磁干扰使卫星的微处理器在一瞬间超过运算负荷而崩溃。受到攻击的卫星发出了一个简短的超载信号,随即便安静了下来。

位于其下方数百英里的卫星接收站捕捉到了这一信号,并在几毫秒内将其转化为0和1的二进制信号进行加密传输。对于一个普通的观察员来说,电脑荧幕上捕捉到的这些编码光点也许毫无意义。但是对于训练有素的航天工程师们来说,这一束超载信号是揭示地球上空发生了什么的唯一线索。

求救信号发出后,卫星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现在轮到制造它的工程师们来破解其中的奥秘了:他们试图通过测量接收器的温度、计算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等来解开谜题——在此之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也曾在无数台电脑上对此做过认真的分析——结果却依然毫无头绪。

然而,这一次却有些不同。在“地球守望者4号”卫星发出的神秘信号被破译之前,一条恐怖的信息已然传播开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枪声已经打响。

2012年4月4日 内布拉斯加州 奥马哈美军战略司令部

空军上将霍华德·阿斯特眉头深锁,“继续说下去,上校。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该如何应对现在的局面。”房屋外传来的几声喧闹打断了他的思路,但是他很快又重新投入到战况的讨论中来——几个月以来始终困扰他的噩梦竟然真的发生了。

阿斯特,美国战略司令部的总指挥,已经在黑色高背皮椅上坐了好几个钟头了。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巨大的长条桌,穿着制服的下属们:三位来自商用卫星公司的副总裁、一位矮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代表和疑难问题处理专家I·D·哈特则战战兢兢地坐在桌子对面。远处的司令部会议室里,一些低级别的官员和科学家们正在窃窃私语。“真是群怪人啊。”阿斯特看了看这群人,一边想道。

作为为数不多的拥有“作战司令”称号的四星上将,空军领袖阿斯特也曾在美军中呼风唤雨。但是现在,他却只是一名上了年纪的前任战斗机飞行员,还要尽量去理解这个由部队参谋、顾问和企业家们组成的专案小组讨论的那些专业术语——小组成员都是从各行各业中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他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各种技术难题。阿斯特想,“如果距离地球数百英里以外的太空中发生的事情并非偶然,而是由某些人设计出来的,那么这群人的智慧也许就能派上用场。”但是,阿斯特很快就发现,这纯粹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吉姆·安德洛森是个瘦瘦高高的陆军上尉,做起事情来常常是一板一眼的。此刻,他正在桌子另一侧的高清投影仪旁忙活着什么。过了一会,他弯下腰,在长桌上的笔记本电脑上敲了几下,他身后的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卫星传回来的地球图像,那是一个如蓝色大理石般美丽的球体。

“长官,请允许我报告一下现在的情况。”安德洛森说道,“过去的几个月里,三颗环美卫星公司的卫星接连出现了故障。尽管我们已经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技术方面的改进,但第四颗卫星依然在今年年初出现了类似的异常。而刚刚发射的第五颗卫星——‘环美五号’最近也出现了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似乎是电池的故障导致了这一系列异常的发生,这家卫星公司为了继续运转,通信转发器每天不得不关闭一个多小时。这种情况在春天的时候大约持续了一个多月,秋天的时候又再次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阿斯特突然问道。

“上将,都是由于那该死的太阳能转换问题。”坐在椅子上的杰克·莫里内罗垂头丧气地回答道。他胖胖的身体上正紧紧裹着一件蹩脚的白色衬衣,领带也是脏兮兮的。作为环美卫星公司的运营副总裁,莫里内罗在仕途上一直春风得意,可是今天,他明显看起来十分烦恼。

“是这样的”,他继续说道,“白天的时候,太阳能电池板上接收到的光能不足,夜间电池便无法为所有系统元件正常供电。所以我们不得不选择性地关闭一些地面信号转发器,以保证电池的续航能力,换句话说,我们正在为卫星‘省电’。”

阿斯特轻轻点了下头,然后冲着安德洛森扬了扬眉毛,示意他继续。尽管担任战略司令部指挥官才一年多,阿斯特却一直十分关注太空领域的发展。作为一名前战斗机飞行员,他曾将整个职业生涯奉献给了五万英尺外的高空。而立体空间战,或者说信息战和导弹防御系统对他和房间里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十分陌生的领域。

P1-3

序言

《攻打美国》是作者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军方指挥的几场太空作战演习得出的灵感。作者威廉·斯科特、迈克尔·库马托斯和威廉·伯恩斯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面对着恐怖分子、各方势力对太空中资产的威胁,美国的四星上将们召开了一场名为“死去的卫星”的模拟作战演习,以应对现实的战争危机。尽管“死去的卫星”被称为是一次“模拟作战演习”,但是这绝不仅仅只是一次普通的演习。

本书中所描述的事件融合了从真实的模拟作战演习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真实的模拟作战演习主要有:全球海军和空军参与的第二次太空演习,以及在谢里弗基地进行的第一、二次大型空间战模拟演习等——所有这些军事演习都考虑到了地缘政治和军事力量对比的问题。它们假设出现了最坏的情况,即考虑到敌对势力从电力、能源系统和网络对美国商用和军用太空平台的袭击以及美国该如何反应,从而为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迈克尔·库马托斯是一名退休的美国海军将军,曾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担任海军准将和战斗指挥官。他十分了解美国航天司令部的模拟作战演习过程,也正是他的这些经验才使得这部手稿在构思模拟作战的过程中显得颇为真实。在《攻打美国》一书中,作者迈克尔·库马托斯和威廉·斯科特不仅阐释了模拟作战演习是如何应对未来的威胁和冲突的,更将模拟作战演习与接下来几年有可能发生的情景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作者认为,太空中的设备面对威胁时是十分脆弱的,而这种脆弱之处却一直被政治家、经济学家和CEO们广为忽视,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他详尽描述了西方世界对太空甚为依赖,但公众却对此一无所知的情景:敌人攻击了美国,导致军用、情报和商用卫星接连瘫痪。随即,太空中的损失会迅速波及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不仅是美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将无法置身事外。

本书探究了以下一些问题:如果整个社会出现动荡,经济是如何迅速垮掉的;几个聪明的坏家伙是怎样使一个弱小的国家战胜一个不能“看”、不能“听”、无法进行通讯的强国的;以及一个军事强国又是如何受到这种新型战争手段掣肘的。

如今,美国对太空的依赖,使得太空享有与海洋一样的战略地位。经由太空中的卫星发送的实时数据以及情报信息,直接影响着我们重要决策的制定。因此哪怕是对太空设备的微小破坏,都会立即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美国对于太空的依赖性集中体现在了《攻打美国》一书中,对“死去的卫星”进行模拟作战演习的过程。而且,由于太空中的卫星接连出现异常,当领导者们纷纷参与到模拟作战中来之后,这场模拟作战便迅速与现实联系了起来。他们的任务是:确定美国的卫星是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故障——比如说是受到了核爆产生的射线和微流星的冲击,还是受到了潜在敌人的攻击。

在《攻打美国》一书中,作者假设了参加模拟作战演习的主人公、公司和地理位置的名字,而事实上,书中的威胁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对航天飞机的弱点的分析,以及对弱国和对一些恐怖组织和贩毒团伙的叙述也并非虚构,在现实中也确实能找到原型。

本书中所罗列的技术和武器也并非虚构,甚至书中那个顶级机密——连五角大楼都不知道的“黑星”系统都是真的;以及F-15战斗机发射的导弹将轨道中的卫星成功地打下来的情节,也确实真有其事;甚至伊朗具有发射沙哈伯弹道导弹的能力也并非虚构。事实上,在作者写作此书时,伊朗方面正在对这种能力大肆吹嘘。

迈克尔·库马托斯和威廉·斯科特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恐怖但很真实的世界。在那里,恐怖分子和毒品贩子们掌控着巨额财富,足以购买和配置最先进的武器设备。麦德林和卡利的垄断联盟曾经宣称,它们所拥有的资金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所在城市——哥伦比亚的财政收入。不仅如此,许多毒贩子还掌控着通讯公司,可以随时随地掌握那些追捕他们的军事组织的一举一动。20世纪30年代,和在“大禁令”颁布时期美国的一些犯罪组织控制了当地政府一样,贩毒头目的触手也伸向了城市,并在向政府和军方蔓延。当贩毒恐怖分子与政治恐怖分子联手时,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确实正在发生——而且还是《攻打美国》中所描述的最为扣人心弦的场景之一。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曾经这样预言过世界的形势:

是的,我们面对的威胁正在慢慢地改变。以前,我们可以信心十足地说,那些乱七八糟的情况都是苏联造成的。而现在,到处都是伊斯兰极端分子和受种族主义驱使的恐怖团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他们都必须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面对这些旷日持久的问题……

《攻打美国》正是描述了这样一个未知的恐怖世界,和撒切尔夫人十年前所预言的情形十分相似。如今,宗教激进分子的气焰愈发嚣张,许多单一民族国家也纷纷被卷入了地缘政治的纷争之中。

2012年,由于商用和军用卫星的神秘故障,美国会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或许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正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卫星的故障?又是谁导演了这场神秘的大戏?对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些情节真的只发生在科幻小说中吗?在做出判断之前,请你仔细阅读《攻打美国》中的故事。虚构?也许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十分真实,如同明天太阳依然会照常升起般——尽管那只是2012年的太阳。

乔治·鲁瑞

书评(媒体评论)

《攻打美国》为美国军事敲响了丧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为我、为政治家、为政策制定者、为军事妄想狂、为商人、为平民百姓而鸣!!!

——道格拉斯·皮尔森(前空军少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副总裁)

《攻打美国》可以当成解读美国军事秘密的纪实小说来读,其惊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史蒂芬·金的想象力。由原航天司令部模拟作战中心的总指挥讲述的军事构想,你不可能怀疑其真实性。

——安迪·费亚楠(《国际国防科技》专栏作家)

从来没有哪本书令我读得如此地毛骨悚然!那完全合乎逻辑的演绎就是美国军事的宿命。那些国会议员真应该捧读这本书,他们必须知道高科技最终将毁于低科技的可能性,这有助于打消他们的狂妄的政治梦想。

——沃尔特·波因(美国空军网络战顾问,政治类书评人)

这些令人吃惊的逼真的幕后秘密,与当今世界的军事走向和地缘政治威胁息息相关,它有助于人们理解如今的军事家们为何如此疯狂,有助于人们为自己和人类的未来做出更加有效的选择,要相信人类最终必有希望获得真正的和平。

——简·诺顿(科罗拉多州副州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攻打美国(美国最新空间战争演习全程叙事性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威廉·B·斯科特//迈克尔·J·库马托斯//威廉·J·伯恩斯
译者 李鹏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71415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8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