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是孙犁先生最小的孩子,成家前,她经历和感受到了家中的一切,看到了父亲的喜怒哀乐;退休后,她又经常侍奉父亲,看到了父亲的创作与交往。《布衣--我的父亲孙犁》是作者对父亲和这个家的回忆文章的结集。回忆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这本集子的灵魂,是女儿对父亲、母亲的深情;而本集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写出了孙犁对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儿女的真情。在外人眼里,孙犁先生孤高清傲,但当你看过这本书,看过孙犁与梁斌、与刘绍棠、与李之琏、与邹明,你就会感到,孙犁先生的那颗滚烫的心,那深切的情。

内容推荐

父亲按点儿吃饭、睡觉,身边老有一个小马蹄表,生活极其规律。吃饭是为了活着,睡觉是为了休息,散步是为了保证体力。他活着是为了写作,写作也带给他快乐与慰藉。

我二十三岁时,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回忆起来,父爱竟比母爱还要长一些。……除了结婚后,有几年离父亲住处远了些,其余时间不是近在咫尺,也是近在百米。我们相互照顾,相互关心,感情极深。……他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我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惦记他的人。他对我说过的每—句话,我都不会轻易忘记。

《布衣--我的父亲孙犁》是作者对父亲和这个家的回忆文章的结集。

目录

序 《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卫建民

纯粹的文学家一代序金梅

1.父亲与梁斌伯伯

2.父亲与刘绍棠

3.戏梦悠悠

4.游子吟

5.摇曳秋风遗念长

6.怀思无限忆慈颜

7.谢晋来访

8.铁凝探视

9.往事都留梦里

10.七月怀思更绵绵

11.珍藏的记忆

附:和姥爷一起的日子张璇

12.菡萏伴长思

13.蕴含亲情的笔名

14.大道低回独鹤与飞

15.一本小书的命运

16.拜访张德育先生

17.片断忆母亲

18.写给“远行者”

小跋

试读章节

1995年夏天,父亲病重住进市内一所有名的医院。早晨,我提着篮子前去看望,送一些生活用品。一进病房,父亲就很郑重地对我说:“刚才你梁斌伯伯坐着轮椅来了,你代我去看望看望他吧!他很关心我。他和你方纪伯伯的病房挨着,住在二楼。”

推开一扇白色的门,有一个极小的过道,里面房间不大却洁净明亮。一位四十多岁的女特护,正聚精会神地坐在靠墙的椅子上,注视着吊瓶。梁伯伯正躺在床上输液,身上搭着一条旧毛巾被。

我向梁伯伯说明来意,转达了父亲对他的问候和挂念。老人眼里有些潮润,半晌无语。心有灵犀,一切尽在不言中。过了一会儿,他高兴地招呼我坐到他床边,关切地问起我父亲的病情。我一一告诉他。他略有沉思,便给我介绍了四楼病房的一位主任,说:“这个人医术不错也负责任,有事可找他。”接着,他又询问我父亲吃饭的情况,介绍了自己平日喜欢吃的几种食物,其中特别提到海参,说海参高蛋白低胆固醇,有营养,吃了长劲儿,他常用海参炖肉吃,让我学着给父亲做。他又指着床边木桌上的一瓶药,让我记住药名,说让我父亲也吃一些试试,他服用过一段时间胃口很不错。“得溜达,得活动,光躺着不行。我每天在阳台上来回走十几趟,在屋里就用健身器。”梁伯伯指指特护身边那个纸箱,说那里面就是他健身的器械。他还跟我讲了他每天都写毛笔字,练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

虽然是躺着,可是梁伯伯说话的底气很足,双目炯炯有神。我注意到他的头发虽然极短,也很稀疏,但黑发还不少,两颊微微带有红润,牙齿也不太残缺。特别是呼吸顺畅、精神健旺,身体情况比起上次我见到他时要好得多呢!

几年之前,也是在这个医院,我和爱人带着营养品去监护室看望过梁伯伯。那次不是探视时间,也不敢多待。老人气喘得厉害,四周围着监测仪器,左一根管子、右一条塞绳,我很紧张,可老人弯着腰低着头一个劲儿地说“我不要紧,我不要紧”。还瞅瞅我直问“你爸爸怎么样?你爸爸怎么样?”听着看着我心里酸酸的。这是一位多么坚强的老人啊!想的是别人,关心的是他人。梁伯伯从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历经千辛万苦写就《红旗谱》,教育了整整几代人。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革命者的风范,令我感受到慷慨悲歌、壮怀激烈,松梅精神、铮铮铁骨……

P14-15

序言

晓玲大姐将她近年回忆父亲的文章结集,交给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第一读者,我一口气读完集子的校样,忍不住对三联的朋友说:这本集子,首先是文章美,情感真挚;第二,这会成为孙犁研究的最新史料;作为从业近三十年的老编辑,我敢预言,这本集子还会是2011年引人注目的新书。我平生少有预言,但对这本集子的市场前景却敢作出预测。

孙犁去世已近十年。孙犁的作品还活着。我观察到,学术界对孙犁作品的研究,正在向纵深推进。尤其是对晚年作品——那质朴的十本小书——的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地质运动一样,平地推挤成高地,高地耸起了山峰。学界愈是研读孙犁,愈是感到孙犁的重要。在当代文学史上,晚年孙犁的十本小书,维系着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的命脉;因为孙犁,由鲁迅开创的现代文学才一脉相承,并在世纪末永续发展。

今天还在激励、温暖着不少读书人的,还有孙犁那特立独行的性格,自我放逐的生存方式,与热闹场绝缘的一意孤行。有人誉孙犁为“大隐”,这只看见了作家的表象;何况,“圣朝无隐者”。政治清明后,作家衰年变法,勤恳耕作,写了那么多文章,何隐之有?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隐者都是逃避现实,以息影林泉的方式表示与当权者的决裂。说孙犁为“大隐”,无非是这位著名作家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各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的采访;甚至,这位倔犟的老人,连住所的大门都不迈出;住在旧居多伦道时,十几年间,老人家只迈出过大门一次——回访专程来看望他的丁玲。他自喻为自织罗网的蜘蛛,唯愿以不多的时间“面壁南窗,展吐余丝”。

其实,孙犁只是决绝地屏蔽了影响生活和创作的噪音,以农夫的姿态,诚实的劳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种报刊、半导体收音机,是他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媒介,每有重大新闻,他还持续关注,深入思考,完全不是“万事不关心”的朝市大隐。1981年,彭加木在科考途中失踪,他每天收听搜索的消息,还写下长诗《吊彭加木》。国家每有大事,他焦虑不安的心情不下于热血青年。

但是,长期与社会不直接发生关系,虽没出现作家、社会两相弃的情况,却使信息不对称:外界对作家的误会、不理解就发生了。比起同时代的作家,有关孙犁的社会活动记载几近空白,研究史料稀缺零星;如果不是这本回忆父亲的女儿书,我们还不知有什么新的发现——似乎有关一位重要作家的史料已挖掘一空,资源枯竭了。

晓玲大姐是孙家最小的孩子。从童年到成家前,她经历和感受到了家庭中的一切,看到了父亲的喜怒哀乐,退休居家后,经常侍奉父亲,且有练笔的兴趣,在第一现场,看到了父亲的创作和交往。她又敏感心细,知道材料如何剪裁,文章如何布局。集子中的文章,原是独立成篇,在报纸发表,免不了,她还要按编辑的要求来写,文章越写越好,越写越知道如何才好。《戏梦悠悠》有韵味,回忆母亲的片段写法,有父亲的笔意。写回忆性的文章,片段的写法比完整的写法更简洁凝练,没有枝蔓。高尔基回忆托尔斯泰,就是以片段回忆勾勒出一个伟大作家的完整形象。

回忆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这本集子的灵魂,是女儿对父亲母亲的深情。读校样时,有几处曾使我热泪盈眶;特别是奶奶病逝后,母亲不让养病在外的父亲知情,一身重孝,坐着马车,扶着婆母的灵柩回乡那一段,真是感天动地!熟悉孙犁作品的读者知道,在散文《移家天津》里,作家的妻儿是坐马车进入城市的,多少年后,又独力担承,坐马车送婆母的尸骨还乡。孙犁写过,母亲和妻子是他文学语言的源泉。正是质朴的劳动妇女的美德,奠定了他早期作品的基调,使他进入繁华的城市后,还连接冀中平原的地气。

这本集子的另一个特色,是写出了孙犁对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对儿女的真情。在外人眼里,孙犁孤高清傲,冷若冰霜,不近人情;但熟悉他的朋友都了解,他比常人的心更热,情更真,他更珍惜战争年代里人们的生死与共。他不参加社交活动,自然不必敷衍别人;朋友理解他,也不在意他有时言语举止的不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老人家在世时,我曾当面说他是个主观的作家,他同意我的认知。尽管他写过长篇,写过社会的动乱,身心受过摧残,但他仍缺乏广阔的视野,不会结构工程浩大的巨制。他的修行路径,是内省自悟,而不是空间的扩展。1984年,他发表诗《眼睛》,肯定婴儿看世界才是“完全真实的”。研究老子的公木(张松如)先生,随即唱和,也作《眼睛》,以发明老子“恒无欲,以观其妙”的哲学思想。由此研究发表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我们看到,这部中篇的开篇就是“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铁木前传》,是以儿童的眼睛在看过往的生活,是人到中年的作家的痛苦选择。在作家眼里,有真情才有美丽。鲜花要在土地上绽放。

在晓玲大姐的记述中,父亲与梁斌、李之琏的感情,对病中邹明的深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挚的孙犁。1990年,有一篇几百字的《觅哲生》,更能看出一位风烛残年的作家对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怀念和呼唤。在孙犁一生的内心冲突中,除了个人情感生活,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丑恶与美好的纠结,真实与虚假的并生并育。

为这本集子写序,我自知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晓玲大姐和出版社,都希望我来写,我不能推辞。以上所谈,只是第一读者的读后杂感,不是系统评论;明眼读者,自会掂量这本集子的分量和价值。

2011年2月18日于北京西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晓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6995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