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
内容
试读章节

一群年过半百的巴黎绅士与贵妇们,面对一盘又一盘侍者端上来的巧克力,完全忘记了医生的叮嘱,只顾将这一小块一小块的“黑金”,一口接一口塞进嘴里。当他们品尝到松露巧克力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难以置信的幸福表情,有如口中含着的,是来自天上的琼浆玉酿。半小时后,我的肚里已塞进几盘巧克力,此时,侍者竟又端出两款尺寸特大的长形夹巧克力奶油糖面“小”糕点,一位贵妇面无表隋地从提包取出一个小瓶,打开瓶盖,一口气将瓶内液体全倒进嘴里。

“这是什么?”我好奇地问这位妇人。

她将瓶子递给我,脸上不显露一丝情绪,扭曲的手指却已透露她身体微恙:“这是帮助消化的药……”

我打开瓶盖,将鼻头凑近瓶口,气味像极了咳嗽药水,我还未关好瓶盖,这位妇人已将糕点塞入嘴里……

曼妙的艾菲世界

在没品尝让一保罗·艾菲(Jean—Paul Hervin)的巧克力前,我只是巧克力的爱好者,还没到达一天没巧克力,便浑身不对劲的地步!更难以体会萨德侯爵狂热地呐喊着“我要巧克力蛋糕!那黑在其中,巧克力的力量。”时那股在体内燃烧的炽烈欲望。

从踏进这间巧克力店的瞬间,那高贵的香气已撩拨起感官的欲望。当我终于下定决心,自七十多种巧克力糖中挑选出最钟爱的那一颗,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在掌心,赞美它晶莹的光泽,温暖而圆润的色调,万分不舍地将它放人口中,感觉那细微的脆响在唇齿间摆荡开,直到杏仁与包裹着它的巧克力鲜奶油完全地交融在一起时,感官才得以自那层层叠叠的味觉结构里解脱出来,获得最终的完整滋味。

正因为如此奥妙,品赏让一保罗·艾菲的巧克力,竞一如品赏勃根地的葡萄酒般,成了一回又一回不可思议的味觉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惊叹!原来,在这一块小小的巧克力糖里,竟然蕴藏了如此丰富的宝藏。无—不是巧克力

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正埋首于巧克力的世界里。摊放在桌上的笔记本,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某些段落还画着插图,插图旁又以细小到难以辨认的文字写下批注。就在这间二楼茶馆靠窗的位置,他将人生的点滴,转化为创作灵感。一张照片、一趟中美洲热带雨林之旅、一次邂逅、布列塔尼乡村的童年时光、对自然的礼赞、一幅素描、一段乐曲或一首诗……无一不成为他创作的素材。而他对诗文的热情,也充分地融人创作中,使得他的巧克力得以唤起一种纯粹的美与诗意的情感。在让一保罗·艾菲一手建立起来的巧克力王国里,每一块巧克力都有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

在他的眼中,一切都可以是巧克力!无论是古巴强人卡斯特罗从不离手的雪茄、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女人最爱的高跟鞋或者高级时装,他都能运用精密的手工技艺,模仿出几可乱真的巧克力制品。

二○○六年圣诞节,他自家具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的黑色水晶系列中汲取灵感,与法国最著名的水晶品牌巴卡拉(Baccarat)共同合作,将一盏盏巴卡拉黑色水晶灯的坠子,以及一八四一年创作的经典低脚水晶杯“哈尔固特”(Hat·COllrt),做成惟妙惟肖的巧克力版本。而二○○七年的复活节,他更让母鸡与鱼相遇,完成了一件极富超现实主义趣味的作品《鱼与鸡》。

没有门号的秘室

转角咖啡馆的落地窗上写着店名——热闹。为了找到那间没有明确地址、没有名字的秘室,我步人店内,却发现门可罗雀,酒保不停地擦拭啤酒杯以打发时间。“马尔卡德街237号?”酒保停下手边的工作,做出往右的手势:“往那个方向前行两个路口就到了!”语毕,又低头继续擦起酒杯。

马尔卡德街237号的正对面是一栋没有门牌号码的老公寓,一楼看来就像普通的计算机公司。我实在难以想象,在这样一栋外表平凡无奇的老公寓里,会藏着什么令人啧啧称奇的秘室。就在我探头张望的时候,一位老先生突如其来打开玻璃铁门,大声地告诉我:“不要怀疑,就是这儿!”

开启这扇门

“打开这扇门!”老先生以近乎命令的语气要求我。我望着这扇平凡无奇的白色木门,心中涌现千奇百怪的念头,秘室的念头让我忐忑不安,我想起了蓝胡子里那位因好奇而惹祸上身的妻子,还在犹豫不决的当下,里面突然传来博基沃基’(Boogie—Woogie)的爵士钢琴声……

门嘎啦一声在我眼前开启,整座楼梯的墙壁上挂满了人像,有爵士音乐家、乐评家与艺术家,每一张照片都把人物的神韵完美地呈现出来;梯间靠墙的平台摆设了几张《疯马俱乐部》的舞者照片,以及盛装着香槟、丝袜与吊袜带的冰酒桶;再往下走几阶,便可看到陈列着四架老钢琴的两间英式酒吧,以及五颜六色的假腿罗列的小房间。这些包覆着丝袜的假腿,如一九三。年代美国歌舞片里的舞者般一字排开,看过去就像《红磨坊》里奋力踢腿的女舞者一样引人注目!而这座花费两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秘室,完全出自利魁老先生一人之手。P14-22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第一次阅读彭怡平作品时便喜欢上这位作家,我欣赏的是她的视野。行旅天涯而写作的人很多,美食好景、人文风情……早已目不暇给,但彭怡平的视野很怪,她仿佛以她的眼眸抚摩可及的世界,于是能带着我们触摸这世间的凹凸不平。在《安格尔的小提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均是作者微观巴黎的一个角度。如果说《她的故事》展现了彭怡平辽阔的视野,则《安格尔的小提琴》里,描画了巴黎的地下管道,收集了所有的气味、声音、传说、鬼魅……

作家宇文正

目录

推荐序 巴黎的地下管道

作者序 关于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

人物介绍

第一部 PASSION

 激情 迷恋 痛苦 偏执

 当埃菲尔铁塔塌下来

 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

 文学酒吧

 拉雪兹的幽灵

 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故事

 巴黎涂鸦

第二部 LUMIERE

 启蒙运动思想

 人性之光

 光明

 圣心大教堂与巴尔雕像

 ㎡平方米

 地铁故事

 拉丁区的教皇

 周四 二十一点三十分

 圣诞快乐

序言

我的对面坐着一位斜戴呢帽、刚从巴黎回来的女子,侃侃说着她对《副刊》的看法一一大部分是批评。边听着,我脑里莫名浮出刚读完《她的故事》那本书上一位站在骆驼前、面纱掩至鼻尖的埃及女子,我进出一句:“你要不要帮《联副》写点关于巴黎文化、生活的东西?”

她是《她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彭怡平,那个耗费十年时间,跋涉欧、亚、非洲,写作、拍摄“世界女性群像”的女子,那是我与她第一次见面。在我读了《她的故事》之后,写email给她。我还记得书里那幅戴面纱的女人照片上的标题是“女人隐身的国度一一埃及”;而我知道眼前这位女子,绝不隐身,她非常“勇猛”地四处闯荡,但另—方面,没有半点“流浪者”常见的邋遢,她的打扮时髦、好看。

于是有了彭怡平在《联副》上陆续发表的“当埃菲尔铁塔塌下来”、“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m2平方米”……并且以“印象巴黎”为栏目名称,带引读者穿街走巷,寻访千奇百怪的人与故事,这些篇章我是第一个读者。

我在第一次阅读彭怡平作品时便喜欢上了这位作家,并主动寻找她,倒不是因为女性主义之类的思考,也不是着眼于旅行文学的时尚感,我知道她还写美食,那更不是我的兴趣,我欣赏的是她的视野。行旅天涯而写作的人很多,美食好景、人文风情……早已目不暇给,但彭怡平的视野很怪,她彷佛以她的眼眸抚摩可及的世界,于是能带着我们触摸这世间的凹凸不平。《她的故事》是如此,新作《安格尔的小提琴》更是如此。

在《安格尔的小提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均是作者微观巴黎的一个角度。“圣诞快乐”以巴黎的边缘人、穷人、生活简朴者、圣诞不.陕乐的人…一点出反消费主义者的单纯生活想望。“拉雪兹的幽灵”里以一座墓石雕像,冷冽地冻结了生之欢愉。“当埃菲尔铁塔塌下来”里的巧克力大师让一保罗·艾菲,令我想起电影《浓情巧克力》里的茱莉叶·毕诺许,他们调制的,都是人生。

而“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故事”里的“知识拾荒者”提耶、杰哈,“Ⅱf平方米”里开二手相机店的越南移民讷顾炎,“拉丁区的教皇”里随口能评论巴尔扎克与雨果的游民贝诺瓦,“周四二十一点三十分”里在夜间来到恶臭扑鼻的地下室里上写作课的人们……则都隐身在曲曲折折的巷弄、角落里。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地铁故事”,那喊着“我要一个座位,我是残障!”的歪嘴斜眼女人、随手拍乘客后脑勺痛骂“你们这群懦夫!”“我蔑视你们!”的雷鬼暴男等种种人物与经常有人“将高速前进的火车头当成迎接他的天使而纵身一跃”的月台、有人卖专为失业者而办的慈善报纸的广场站等种种场域,交织成一幅不同于几米画笔下静美哀愁的地下铁,更迥异于喧闹却又极其明亮干净的台北地铁,那是古老巴黎的倒影。如果说《她的故事》展现了彭怡平辽阔的视野,《安格尔的小提琴》则描画了巴黎的地下管道,收集所有的气味、声音、传说、鬼魅……

我与彭怡平第二次见面,我们再度相互打量对方,她指着我颈问黑皮绳穿着的银色环戒说:“你外表很温柔,其实叛逆,你很适合做一点朋克的装扮。”我笑出来,约略可以揣想她在国外四处探奇,如何凝视、想象、解剖她所邂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企图探掘对方的故事,或可能,随手拉出的是一则荒诞突梯的人生。

内容推荐

巴黎在大众眼里的一般印象,也是既定印象:充斥名牌精品的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市内兀立的艾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的艺术馆藏等等,然而还有更甚于此的吗?

去过巴黎的你,或许只是逐点在一个个名胜前拍下照片为证,然后匆匆掠过街道,钻过人群,马不停蹄地追赶行程,那么我只会说,你只是走过巴黎的脚下而已,你还未能登堂入室,攀上巴黎的肩头上看清她的全貌;甚至,你从未去过,巴黎只是你脑海中口耳相传的形象而已,他们说她浪漫、她美丽,但是你不知道,生活在巴黎又是如何?

彭怡平透过长达十七年以来在巴黎生活的沉淀,娓娓道出令全世界艺术家心系于此的“巴黎精神”。作家宇文正在其推荐序中即说:“在《安格尔的小提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均是作者微观巴黎的一个角度。”她直视的眼神深透巴黎人的内心深处,她迷恋的,是〈当艾菲尔铁塔塌下来〉里保罗艾菲追寻瞬间即为永恒之美的疯狂与激情;她追寻的,是〈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和〈文学酒吧〉对于美好年代的执着;她所醉心的,是〈圣心大教堂与巴尔雕像〉及〈周四二十一点三十分〉据理力争的自由平等。诚如作家海明威在其回忆录所写:「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巴黎之所以能够让这些文学家、艺术家魂牵梦系,不是因为它外在的繁华似锦,而是在此生活的人们各自保有纯净的尊严,坚持但求不愧我心,每个人都是独特存在的个体,而这正是巴黎源源不绝的活力来源。看完〈拉丁区的教皇〉一篇,我们不禁要问,在现今台湾人云亦云的僵化社会中,我们是否还有勇气保有坚持己见、择善固执的纯真?但至少,彭怡平的《安格尔的小提琴》便拨开层层的迷离,让我们得见纯粹灵魂的所在。

《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由彭怡平编著。

编辑推荐

彭怡平,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候选人结业。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是个热爱电影、欣赏艺术、崇尚旅行、喜爱美食与音乐的“生活艺术家”、专业影评人、旅游文学作家与文化评论者。

《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是作者纪念一九九三至二○○九年在巴黎生活的那段岁月,以及,那些古怪而有趣的法国朋友。本书描画了巴黎地下管道,收集所有的气味、声音、传说、鬼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怡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8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