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美经典博弈小说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斯蒂芬·茨威格编著的《欧美经典博弈小说精选》内容介绍:不过,没有赌徒文学不等于没有博弈小说,因为不管在哪里,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竞争,“博弈”也总会被用来喻指这种竞争。一般说来,西欧的博弈小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写到赌博。通常都要写到作弊,也就是说,赌博往往是和欺诈联系在一起的,这似乎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二是,写下棋(这是“博弈”的本意),而且大多用棋局比喻人生,用棋的输赢比喻人生的成败,即所谓“博弈人生”。

内容推荐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斯蒂芬·茨威格编著的《欧美经典博弈小说精选》所选普希金的《黑桃皇后》、莱蒙托夫的《宿命论者》、托尔斯泰的《弹子房记分员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和契诃夫的《打赌》,均为俄国经典博弈小说。《欧美经典博弈小说精选》中,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和莱蒙托夫的《宿命论者》可谓俄国博弈小说的开山之作,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则是俄国博弈小说乃至欧美博弈小说中的杰作。

目录

前言

黑桃皇后

宿命论者

弹子房记分员笔记

赌徒

打赌

一场赌博

象棋的故事

一块牛排

打不败的人

试读章节

确实,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是个很不幸的人。但丁说,吃他人的面包味苦,走他人的楼梯脚痛。有谁比一个老贵妇的可怜的养女更懂得寄人篱下的苦楚呢?伯爵夫人固然不是心肠狠毒的人,但她和所有不再热爱生活而且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老年人一样吝啬而自私,像任何一个养尊处优的女人一样反复无常。上流社会的一切娱乐活动她都要去参加,还巍巍颤颤地去舞厅,但在那里,她只是坐在角落里,脸上擦着胭脂,身上穿着过时的服装,就像一件丑陋却又必不可少的古董摆设;客人们来到时会在她跟前探深鞠躬,好像在履行一种固有的礼仪,但这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来理睬她了。她在家里接待全城的贵客,彬彬有礼,但记不得任何人的面孔。她的一大群女仆和男仆全在前厅和下房里悠闲度日,养得肥肥胖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争相盗窃这个行将就木的老夫人的财产。最倒霉的是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她为伯爵夫人倒水沏茶,每每要受斥责,说她放了太多的糖;她为伯爵夫人朗诵小说,作者写错的地方也都怪她读错;她陪伯爵夫人外出,天气不好或者道路不平也要她负责。她虽然有固定薪俸,却从来没有全部拿到过,而伯爵夫人却要求她穿着漂亮,就像那些真正的有钱人那样。在交际场上,她是个可怜之极的角色。人人都认识她,却没有一个人理会她。在舞会上,只有当舞伴不够时才轮得到她跳,而当太太们需要到梳妆室里去打扮时,却每次都要她在旁边侍候。她并不愚钝,完全知道自己的处境,而且急迫地指望有人来解救她;但是,那些一味追求虚荣的年轻人却宁愿拜倒在满脸皱纹、冷若冰霜的女继承人脚下,也不愿垂青胜过她们一百倍的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所以,她时常会从豪华而冷漠的客厅里溜出来,悄悄躲在自己简陋的房间里默默哭泣。在她的房间里,只有一个糊墙纸做的屏风、一个衣柜、一面小镜子和一张油漆木床,烛台上只有一支蜡烛,发出一点点幽暗的亮光。

一天早晨,也就是小说开头所写到的那个晚上的两天之后,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坐在窗下刺绣,无意间朝街上看了一眼,只见一个年轻的工兵军官站在窗下呆呆地朝她望着。她低下头,继续做自己的针线活。过了五分钟,她又朝街上看了看,那年轻的军官还站在那儿。她向来不和过路的军官调情,便不再朝街上看,自顾自埋头绣了两个小时。午饭的时间到了,她放下活,从绣架旁站起身来;偶尔朝街上一瞥,又看见了那个军官。她觉得有点奇怪。饭后,她怀着不安的心情走到窗边,但那个军官却已经走了,于是她也就把他忘了……

大约过了一两天,正当她陪着伯爵夫人上马车时,突然又看见了那个年轻的军官。他正站在大门口,竖起的海狸皮领子遮着脸,一双眼睛在皮帽下闪闪发光。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感到一阵紧张。她坐进马车,莫名其妙地觉得很害怕。

回到家,她走到窗边——那个军官正站在老地方,眼睛盯着她。她从窗边走开,心里万分惊异,同时又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

从那以后,那个年轻人每天都在某一个时间出现在她窗下,以至于他们俩似乎变得有点熟悉了。她一坐下来刺绣,就会觉得他就在近处,会抬起头来看看他,而且目光停留在他身上的时间也一天比一天长。对此,那年轻人似乎很感激:因为她以少女敏锐的目光看到,每当他们目光相遇时,他苍白的脸颊立即会泛红。这样过了一个星期,她已经开始对他微笑了……

当托姆斯基要求伯爵夫人允许他把一个朋友介绍给她时,这可怜的姑娘,心怦怦乱跳。然而,当听到纳罗莫夫是近卫军骑兵而不是工兵时,她又为自己唐突的提问感到后悔,因为她把自己的秘密泄露给了不可靠的托姆斯基。P9-11

序言

先来解释一下,何为“博弈小说”。“博弈”的本义是“下棋”,后泛指赌博,和英语中的gambling一词同义,有“打赌、投机、冒险、碰运气”之意。因而,“博弈小说”或“gamblingstory”,顾名思义,也就是关于赌博、关于“打赌、投机,冒险、碰运气”的小说。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涉及赌博、涉及“打赌、投机、冒险、碰运气”的小说都是弈小说。赌博是常见的事,在许多小说中都会出现,但若仅仅是小说中的某种“材料”或者某种“插曲”,而不是小说的主要情节或者主题所在,就不能说是博弈小说。

真正的博弈小说,在我看来,首先是指那些以赌博为题材、以表现赌徒心理或赌徒人生观为主题的小说。其次是,由,于“博弈”可引申为“输赢”,因而有些明显以输赢为主题的小说,也是博弈小说。

此外,由于赌博主要靠运气,所谓“博弈精神”,就是一种相信自己会时来运转而坚持不懈的意念,因而,有些以这种“博弈精神”为主题的小说,也可称为“博弈小说”。

毫无疑问,在欧美各国的经典文学中,盛产博弈小说是19世纪俄国经典文学。从普希金到契诃夫,几乎所有俄国经典作家都写过博弈小说。这是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是,赌博是19世纪俄国贵族社交圈里最热衷的游戏,而俄国经典作家几乎全都出生于贵族;他们不仅对赌博非常熟悉,而且本人就曾经是或者终生是赌徒,所以,等他们创作小说时,赌博自然而然就进入他们的视野,成了他们的重要题材。二是,俄国经典作家尽管大多以道德救赎为己任,但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是道德家——恰恰相反,他们大多经历过轻狂、放荡乃至堕落的青春时代,只是到了后来,反省与忏悔成了他们的创作动力,从而要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其中,就包括对赌博的反省与忏悔。

不过,俄国经典作家对赌博的反省与忏悔,并不仅仅是对一种“不良行为”的反省与忏悔,而是对一种“人生观”的反省与忏悔。19世纪的俄国,由于传统崩塌,社会动荡,年轻人前途叵测,成败难料,因而“赌徒人生观”堪为流行,即所谓“牌桌上看尽人生真谛”、“成败全凭冒险和运气”。俄国经典作家年轻时大凡都抱有这种人生观,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反省与忏悔才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而不仅仅是唤醒一些沉溺于赌博的赌徒而已。

本书所选普希金的《黑桃皇后》、莱蒙托夫的《宿命论者》、托尔斯泰的《弹子房记分员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和契诃夫的《打赌》,均为俄国经典博弈小说。其中,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和莱蒙托夫的《宿命论者》可谓俄国博弈小说的开山之作,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则是俄国博弈小说乃至欧美博弈小说中的杰作。

俄国经典作家笔下的赌徒,大致上说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精于计算,一种听天由命。不过,更多俄国赌徒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综合类型。在普希金的《黑桃皇后》里,主人公赫尔曼是一个狂热的赌徒,他每一场赌局必然在旁观战,但是本人却从不上赌桌,因为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日耳曼人谨慎小心的天性(赫尔曼这个姓氏意味着他是德国人的后裔)还保留在他身上,让他有别于一般俄国赌徒,他一直等到取得必胜牌的秘密后,这才上牌桌冲杀,而且所向披靡。普希金笔下的赫尔曼,从名字到个性、都呈现了一种混杂性:一个德裔俄国人。一个受理智主宰的狂热赌徒。然而,他仍敌不过命运的恶意玩弄,最后输在“黑桃皇后”这一张致命的牌上。

莱蒙托夫的《宿命论者》讲述的是一个貌似荒诞的故_簪:一个听天由命的赌徒乌里奇和一个精于计算的赌徒毕巧林打赌,赌的竟然是乌里奇的命——他会不会在当天死去。结果,乌里奇朝自己开了一枪,子弹竟然奇迹般地没有射出——他赢了。然而,就在回去的路上,他却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发酒疯的哥萨克人杀了。小说中的故事由赌徒毕巧林讲述,即一个赌徒讲述另一个赌徒的故事,可谓赌徒人生观的绝妙写照。

同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里,主人公阿历克赛总是不断分析自己的赌徒性格。他既清楚地知道,要当赢家就应该保持理性,但仍倾向于以非理性的“心灵预感”来决定轮盘上的赌注;他甚至讥讽那些喜欢把一切风险都计算清楚的赌客,以此显示俄国赌徒的与众不同。作为一个激情式的俄国赌徒,他只要一上轮盘桌,就会陷于狂热状态,任由强烈的预感主宰他的输或赢。所以,不论输赢,他都接受,因为他完全臣服于自己内心狂热的激情,从不打算予以抗拒。其实,不仅是赌博,对爱情、对前途、对生活中的一切,他都以同样的态度待之;他明知得不到波丽娜的爱情,明知前途无望,却仍以赌徒式的狂热,发誓要“为之一赌”——总之,他拒不承认,爱情来自真诚,前途有待努力。

这就是典型的赌徒性格和赌徒人生观。关于这种人生观,莱蒙托夫曾在一首诗里作了最好的“阐释”:

不论伏尔泰和笛卡儿①怎么说——

于我而言,世界就是一副牌,

生命是赌本;命运发牌,我来赌牌,

按照游戏规则应对人。

如果说俄国经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可称为“赌徒文学”的话,那么,在欧洲其他国家不仅没有这种文学,甚至都很难找到类似的作品。这不是说,英国人、法国人或德国人是不赌博的,也不是说,在英国、法国或德国,没有狂热的赌徒——这种入到处都有!只是,在那里,人们认为赌博就是赌博,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种“处世之道”;或者说,在那里,赌徒人生观即便有人信奉,也不普遍。这大概和西欧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也和那里较早建立起来的法治社会有关:既然生活是依法进行的,得失是可以预见的,也就没有什么可“赌”了。既然人们对生活并不普遍抱有赌徒心理,赌徒文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

不过,没有赌徒文学不等于没有博弈小说,因为不管在哪里,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竞争,“博弈”也总会被用来喻指这种竞争。一般说来,西欧的博弈小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写到赌博。通常都要写到作弊,也就是说,赌博往往是和欺诈联系在一起的,这似乎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二是,写下棋(这是“博弈”的本意),而且大多用棋局比喻人生,用棋的输赢比喻人生的成败,即所谓“博弈人生”。

就第一个特点而言,本书所选梅里美的《一场赌博》,无疑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者。小说主人公是个赌徒,但却是个与众不同的赌徒——他偶然作弊,别人并未发现,他自己竟然愧疚得无地自容,最后还以死自惩。这太不寻常了。然而,在梅里美笔下,这个不寻常的赌徒不仅塑造得真实可信,还富有艺术魅力——也许,小说的亮点就在这里:它令人惊讶,而惊讶之余,读者不知不觉便接受了小说的主题:人可以是自私的、贪财的、好色的,但不可以欺骗——就算人生是一场赌博,也应该做一个诚实的赌徒。

就第二个特点而言,下棋不同于赌博:棋的输赢主要是靠棋艺,而不是运气。所以,从这类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可谓“棋手人生观”,即相信:生活就如下棋,只要棋高一着,就能战胜他人,而所谓“棋高一着”,就是把握机会。也就是说,赌徒人生观看重的是运气,棋手人生观看重的是机会。不过,机会不是人人都能把握的,只有“对弈高手”才能施展此等“绝技”。那么,“对弈高手”又是何许人也?这是棋手人生观的关键所在。所以,写下棋的博弈小说大凡都以“象棋冠军”或“棋王”之类的人为描写对象,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这类小说中,最出色、最富有哲理的,也许就是本书所选的茨威格著名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小说中的两名“对弈高手”,一名是浑然天成的怪才,一名是苦修得道的奇人。两人的经历都不寻常,两人的棋艺都令人惊叹;但结果,后者还是敌不过前者,原因就在于:他的棋艺是苦修得来的——苦修造成的心理创伤,使他承受不住残酷的搏杀。小说表面上是写下棋,实质上是要表达这样一条“人生哲理”:除非你是天生的杀手,否则你永远是令人悲哀的牺牲品。

最后,说一下美国的博弈小说。美国经典作家是从来不以赌博为创作题材的。这里的原因大概是,美国独立初期是个清教国家,赌博,甚至喝酒,都是法律禁止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文学最初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从英国文学中分化出来的,而在英国经典文学中,如前所述,是没有“赌徒文学”的,甚至连一两部表现赌博和赌徒的作品也没有。不过,有一类广义上的博弈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却相当发达。这类小说也可称为“竞技小说”,其中大部分是写职业拳击比赛的;这是因为,拳击比赛不仅是两个人的贴身肉搏,而且是以直接打倒对方或被对方打倒来定输赢的,所以较其他体育比赛更像“对弈”,更具博弈的意味。

毫无疑问,在这类以拳击为题材的博弈小说中,堪称经典的是杰克·伦敦的作品。杰克·伦敦可谓写拳击的“圣手”,因为他曾热衷于拳击,还参加过拳击比赛。本书所选《一块牛排》,就是他的杰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不仅拳击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而且还赋予了拳击以象征意义:人生就如拳击,要避免被打倒,就必须打倒对手,然而,任何人都有被打倒的一天,因为人会变老,而人一老,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生!

和拳击比赛相似,西班牙斗牛也有一种悲壮意味。虽然美国人并不斗牛,但到西班牙去看斗牛的美国“牛迷”却不少。所以,与此相应,美国文学中时而会出现一些以西班牙斗牛为题材的小说——其中的一部分,即可称为“博弈小说”。因为在这些小说中,斗牛成了“人生博弈”的一种象征。譬如,本书所选海明威的《打不败的人》,就是一篇典型的写斗牛的博弈小说。小说主人公——斗牛士曼努埃尔,斗牛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永不服输。小说的象征含义和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一样,旨在表明这样一种人生信念:“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显然,这样的博弈小说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写赌博或对弈的小说,称其为“博弈小说”,是因为它表现出了一种“博弈精神”。我们知道,美国文学不同于欧洲文学是因为美国文学表达了特有的“美国经验”。而这种“博弈精神”,正是“美国经验”的一种升华。所以,这样的博弈小说,不仅为美国所独有,而且是美国经典文学的一部分。

刘文荣

2011年4月于上海

后记

本书有些篇目选用现存译文,有些译者一时无法找到,故未商谈著作权事宜,甚为抱歉。望译者见此书后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奉上样书与薄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美经典博弈小说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3343
开本 32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4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