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史记四帝
内容
试读章节

公元前二○五年三月,汉王刘邦率军从陕西大荔东渡黄河,直逼魏国的首府山西临汾。魏国首领魏豹抵挡不过,率军投降。

刘邦在大肆搜刮金银财宝的同时,把魏王宫室的美女一并掳走。

于是,历史在被刘邦掳走的一群美女中,打下了一个深深的情结。

在掳掠的魏王宫女中,有一个姓薄的女子,其父是苏州人,秦朝时在魏王府谋事,与魏王宗室女子魏媪私通,生下了薄氏。

薄氏在魏国沦陷后,被刘邦送到河南荥阳的汉宫织布房里。踢踢嗒嗒的织布声,与楚汉相争的烽火形成鲜明的反差。也许借着战火的余光端坐在原始笨重的织布机前的薄氏,此时正在想着母亲魏媪为她从卜卦大师许负那里讨回的那句吉言——你女儿将来会生天子——但眼前笨重的织布机和监工送来的一堆堆麻线团,使得她不敢相信这话会得到应验,可她又不愿放弃卜卦大师给她的这旬吉言。这句吉言成了她在织布机前打发时光的依托,她就是凭着这句吉言而活着,凭着这句吉言而等待,并保持着常人觉察不出来的冷静和耐性。

踢踢嗒嗒的织布声,使刘邦想到拨弄这声音的女子。于是他闲逛到织布房,眼光像刀子一样在每个织布女子的身上盘剥,并在薄氏脸上定格,把她选进了汉王后宫。

美女堆里无美女。薄氏被安置到后宫以后,刘邦并没有想起她来。因为后宫从各诸侯国掠来的美女实在太多了,薄氏在织布房里虽是出众的,但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也就不怎么显眼了。薄氏在后宫一年多,也许见过刘邦,但一次也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

历史没有记载薄氏在后宫这一年多里煎日熬月的情感经历,但人们想象得出来,她之所以能用平静的心态默默地将痛苦打发掉,不声不响地等待着,是因为她心里始终装着那句卜卦大师的吉言,她尚需等待。

 一年多以后,果然机会来了。

 薄氏年少时,结识了两个美女,一个叫管夫人,一个叫赵子儿。后这二人同时被选进魏王宫。论地位,薄氏要优于她俩,虽然薄氏是私生子,享受不到魏王宗室子女的特殊待遇,但她的母亲是魏王宗室女子,是魏国的当朝公主,比起从民间和下层官吏家选进宫的管夫人和赵子儿来,受人看重的分量还是要重得多。薄氏特殊的出身和她本能的善良,使得她并不似其他宗室女子那般自恃高贵而瞧不起下人,而是既保持身份又不乏平凡地与人宫的姐妹友好相处。美貌出众的管夫人和赵子儿,在与薄氏的朝夕相处中结下了友谊。她们凭着年轻时才有的天真,曾在诉说友情而真的受了感动以后,遵循“苟富贵,勿相忘”的祖训,在嘻嘻哈哈中立过誓约——谁先显贵了,别忘了好友。

就是这句誓约,给了薄氏一个机会。

汉王刘邦在降伏魏国后,把魏王宫室的女子全部掳到荥阳,其中就有薄氏和管夫人、赵子儿。还在薄氏守着粗糙的织布机踢踢嗒嗒织布的时候,管夫人和赵子儿便因为美色而得到刘邦的宠幸了。在战事稍有好转后,刘邦在河南宫成皋台与管夫人和赵子儿寻欢作乐。虽然刘邦和项羽究竟谁能坐上天下皇帝的宝座尚是个未知数,但能与汉王刘邦尽情云雨,并被他搂着无拘无束地玩耍,在管夫人和赵子儿看来,当然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就是在被这种幸福浸泡得浑身发炸的时候,管夫人与赵子儿同时想起了薄氏,想起了她们三姐妹曾经有过的誓约。她俩没有因为还有一个曾经心爱的姐妹独守空房而伤感,只是当做年轻时有过的一个能令如今发笑的戏语而咯咯发笑。

刘邦喜欢身边的美女发出这般淫淫的笑声,当然会像个孩子似的缠着她俩寻根问由。她俩用响铃般的嬉笑把曾与薄氏的誓约讲出来以后,刘邦反倒“心惨然,怜薄姬”,生出些许伤感来。他撇下管夫人和赵子儿,立即把薄氏召来“幸之”。  可怜的薄氏在被刘邦肥胖的身子压住以后,无比激动地说:我昨天夜里梦见一条苍龙盘在我的肚子上。

薄氏这句极具挑逗的话,撩拨得流氓气十足的刘邦雄性大发,他对薄氏说:这是要尊贵的兆头,我来帮你成全这桩事吧!

一番云雨之后,刘邦推开尚处于亢奋之中的薄氏,拖着疲倦的身躯走了。

就这一次,薄氏为汉室江山生下了一个创造辉煌的伟人——汉文帝刘恒。

二十三年后,刘恒登上了汉室皇帝的宝座。

可这二十三年中,刘邦几乎把这个儿子忘了。

刘恒的母亲薄氏,是专供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取乐的成群宫女中的一个,刘邦几乎每天都要从宫女群中挑选一两个年轻美貌的宫女“幸之”,他挑上谁就是谁的荣幸,哪里会有“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感念呢!因而薄氏虽然为他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刘邦再没有幸过薄氏,薄氏也就一直处于妾的地位而未能往“夫人”上升格。

薄氏是否满足,无史料记载。但薄氏这一妾的地位,使得她自己以及汉室江山中最杰出的皇帝刘恒的性命得以保存,连同刘恒人格品性的良好锤炼,奠定了伟大的母性基石。

历史所遵循的唯物辩证法的天则,就这样在薄氏母子身上作了极其鲜明的注释——刘邦对薄氏的不幸,却成了薄氏的大幸——老四刘恒因为母亲失宠于父亲,因而在耍乖撒娇的年龄也没有在父亲面前耍乖撒娇的资格,更不用说像三哥刘如意那样常挂在父亲的嘴上,形成对二哥刘盈的皇位威胁。薄氏精心守护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刘恒,生活在被刘邦遗忘的角落,日子虽不贫乏,但门庭极其冷清。母子俩谁也不能得罪,谁都得罪不起,成天谨慎小心,生怕什么事惹怒皇后吕雉而招来横祸。但薄氏毕竟被刘邦幸过,刘恒毕竟是刘邦的血脉。满朝文武大臣虽用不着为谋求升官发财而巴结他们母子,但他们母子的特殊背景还是在文武大臣的心目中有些分量的。加之皇后吕雉的阴险毒辣与薄氏母子的忠厚敦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而文武大臣在不得不巴结讨好皇后吕雉的同时,以心做秤,称出了薄氏母子的“贤智温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恒把母亲薄氏接到代国以后,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别的原因,薄氏病倒了,而且一病就是三年。史载,这三年间,刘恒不眠不休,既不闭上眼睛,也不脱下衣服,长年累月地在母亲身边服侍,凡给母亲喝的汤药,端上来必先经他亲口尝试,然后才由他一勺一勺地吹凉喂到母亲的嘴里……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刘恒特殊的出身背景,特别是刘恒和他母亲薄氏被刘邦的遗忘,是刘恒独特的一笔人生积累、道德积累和政治积累。身为皇帝的血脉,却被皇帝遗忘,本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正是这不幸,不仅使刘恒母子在险恶的宫廷政治斗争中求得了一份平安与平淡,而且求得了一份通常皇帝的血脉所领悟不到的平凡。因为刘恒母子有过对吕雉加害的长期躲避,因而他们获得了为人为官所必须具备的自律和谨慎;因为刘恒母子享受不到皇帝连同皇亲国戚的特有尊崇,因而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与庶民较为接近。刘恒母子在众人眼里的“贤智温良”印象,从人性的本质意义上说,绝不仅仅是在躲避吕雉的加害中获得的,它原本就是一种秉性,一种人格,是为人的一种大德。这种大德,离开与面呈菜色的庶民相处,离开自己动手的劳作,是无论如何不可获得的!

刘恒在做了长达二十三年的积累后,从山西晋阳的代国宫邸,走向了长安的未央宫。

P40-43

目录

高帝刘邦

文帝刘恒

景帝刘启

武帝刘彻

序言

《品<史记>四帝》,是继《从<史记>出发》、《品读<史记>》之后的第三本专著。这本书本不想写了,但经不住黄宾堂先生的反复鼓励,只好硬着头皮写。

不想写了是真的,写书实在是太苦了。在电脑上写吧,眼睛一会儿就花,加之《史记》中生僻字太多,写起来要反复查字典。用笔写也难,字写小了看不清,写大了浪费纸。很多次我写着写着思想开小差了:写一本书二三十万字,呕心沥血,翻资料,查字典,反复核对,得折腾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辛苦得无以言表。而一些做生意的,赚二三十万却是眨巴眼的事,一天下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进兜了。两相比较,社会价值是写书的大,还是做生意的大?朋友聚会时我提出这个问题,做生意的嘲讽写书的:现在还有人读书吗?你去垃圾场看看,名家著作一大堆只卖十几块钱。写书的嘲讽做生意的:你赚再多的钱不也是赚数字吗?数字能当传家宝吗?各有各的理,谁也说不服谁。

回过头来说《品<史记>四帝》,品的是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全是他刘家一脉的四个皇帝。中国最早的皇帝不是三皇五帝,第一个是秦始皇赢政,第二个是秦二世胡亥,第三个是刘邦,第四个是汉惠帝刘盈,而后是刘恒、刘启、刘彻。之所以没有品秦始皇,是因为他首创中国帝制而在皇帝的宝座上坐的时间很短,更多的时间是打仗、吞并他国,在治国理政方面没有什么建树。秦二世胡亥也没品,他是个昏君,在位三年即把秦王朝毁了。惠帝刘盈虽坐上皇帝这把交椅,但并不掌权,皇帝大权被他母亲吕雉把持。刘盈在皇帝的名号下干着没劲,成天泡在后宫美女堆里,没多少时日就死了。刘盈为帝,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风格,后人无法从他身上品出治国理政所能借鉴的东西来。而刘邦、刘恒、刘启、刘彻就不同了,他们治国理政各有风格,品一品很有意义。

品刘邦,主要是品他治国理政的平民特色。刘邦出身贫寒,农民的特点极其鲜明,他这个皇帝不受任何约束,年轻时在村里厮混的特点,在披上皇袍后也不改变。但刘邦知道如何收买人心,安抚百姓。公元前二。五年,刘邦率军到达洛阳新城,被三老董公拦住,劝他为被项羽杀害的义帝发丧,以此召唤民众。刘邦即率军举丧三天,他身穿孝衣裸露左臂,在祭坛上痛哭流涕,博得民众一致叫好。这以后,跟随刘邦的人越来越多,军队迅速扩大,号称五十万大军。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以后,分布在各地的原秦朝官吏深感恐惧,刘邦则宣布所有官吏原地做官,原先履行什么职责,现在还履行什么职责,一个号令便把人心稳定下来了。刘邦不喜欢繁文‘缛节,行事简单,到达灞上后约法三章,杀人偿命,抢劫判刑,偷盗判刑。且这三章约法,在他为帝时期几乎没有更改。还有,刘邦听劝,只要你出的主意好,他立即采用,不以你之前出过坏主意而对你全盘否定。在刘邦屡打败仗的时候,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坏主意,劝他仿效商汤,立战国六雄的后裔为君王,以争取抗秦的力量。刘邦听从,立即派人刻制玉玺,打算叫郦食其出使各国。恰逢张良外出回来,吃饭时刘邦把郦食其这个主意一说,张良急了,从八个方面分析了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刘邦吐出口中的饭骂道:郦食其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我的大事。遂下令销毁玉玺。骂完也就过去了。这之后郦食其出主意叫他进军荥阳,抢占敖仓的粮食,扼守成皋的险路,断绝太行的通道,以向天下显示刘邦大军已占据有利地形而能克敌制胜的态势,刘邦听计,大获其益。还有,刘邦好色,年轻时在村里就寻花问柳,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作战中,他是打了胜仗要女人,打了败仗也要女人,被项羽赶得只顾带几十人逃命,夜里临时借宿一农家,他也不放过与这家的女儿睡在一起。当了皇帝以后,更是不管不顾,上朝时将自己喜爱的美人搂在怀里,一边抠抠摸摸,一边听大臣禀报。周昌去给刘邦报告事项,一进门看见刘邦和美女在草地上打闹,他转身就走,刘邦则追过去把他压在地上,还问他有什么看法,周昌说他像桀纣,刘邦听罢哈哈大笑,推开周昌,继续去和美女在草地上打滚嬉闹。刘邦的这些特性,与平民百姓无异,因而历史上有人称他为平民皇帝,史学家都喜欢他,史学巨匠司马迁更是对他怀有好感。

品刘恒,主要是品他治国理政的民本情怀。刘恒皇帝的架子端得很高,始终端在天下主宰、庶民救世主的层次。他架子端得高,做得也好,架子与行为吻合。他减省皇帝卫队,是为了减轻转嫁到百姓头上的赋税;他开放皇家园林让百姓耕种,是为了增加百姓的收入;他不让建露台行宫,是担心浪费百姓的钱财;他率领皇后嫔妃自己耕种采收,是为了减轻百姓的供养负担;他严禁下级官吏给他贡献奇珍异宝,是担心有的官吏为给他献宝而到百姓家去抢夺;他下令取缔遍布在深山寺庙的“秘祝”,是想把上天的恩赐让天下百姓分享;他甚至坚持“匈奴不入塞,汉不出塞”的战略,都是为了防止战争给庶民百姓带来灾祸。公元前一六七年,刘恒颁布诏令:免除一切田租赋税。这是空前绝后的大手笔,历史翻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免征农民两千多年来都交的皇粮,才回到了刘恒做皇帝时开启的原点。品刘恒,能彻底颠覆人们想象中的帝王形象,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走进一位真正的“救世主”的内心深处。

品刘启,主要是品他治国理政的法制情结。黄帝发起涿鹿之战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制定并实行了五刑:动用军队陈尸荒野,砍头陈尸朝门,锯脚、割鼻子,去膝盖骨、刺字,鞭抽棍打。被后人誉为社会治理达到完美程度的周朝,法制也是体现在君王的诏书和对臣僚的训诫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春秋战国时期,法制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机制,几乎被战火所燃烧,所湮灭。也许是战争太残酷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刑罚极其残忍:阉割男犯的生殖器,破坏女犯的生殖机能,凿犯人的头盖骨,抽犯人的肋骨,把犯人放在镬里活活煮死等对人性极其侮辱而又极其残忍的刑罚,成了残酷战争的畸形儿。秦朝是把专制推向极致的社会,诛杀三族令、挟书律、妖言罪、腹诽罪等,无一不是秦始皇实行残酷专制的打手。汉朝历经刘邦、刘盈、刘恒三个皇帝,虽然妖言罪、腹诽罪等法律被废除了,但法制的进步并未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法制仍处在整个社会不被朝廷器重的一隅,只是偶尔闪烁一下。刘启接替皇位后,对法制重视起来了。他颁布了鞭打刑法即“笔令”,规定竹鞭长五尺,执行这一刑罚的狱吏,只能手握竹鞭上端的一寸处;全部竹片必须削平,其末端竹片必须削成半寸厚;鞭打时只能打犯人的屁股,不能打其他部位;鞭打中不能换人……他真正废除了株连罪。公元前一五四年,襄平侯纪嘉的儿子纪恢说,为了谋害父亲和兄弟,向朝廷举报纪嘉谋反,企图假皇帝之手,摘掉父亲襄平侯的官帽,在自己被处死的同时,把父亲纪嘉连同母亲、兄弟一并杀掉。刘启不搞株连,查清事实真相后,下诏赦免纪嘉,仍为襄平侯,纪嘉的妻子和除纪恢说之外的儿子,全部免于处罚,只是将纪恢说和参与这一阴谋的人依法严惩。与此同时,刘启多次下诏,疑难案件,可轻可重的,要轻判;法官拿不准的要层层上报,上报以后要轻判。刘启认为,饥寒交迫,而不去为非作歹,这样的人太少;而县政府的县丞、长吏等官,作奸犯科,向人民掠夺,其行为如同强盗,使人痛恨。刘启的法制情结,对庶民百姓比较宽松,对各级官吏则比较严厉,这在封建社会不仅是难能可贵的,更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向。

品刘彻,主要是品他开疆拓土的大作为、大手笔。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区域,不只是一个国度的范围,更是一种民族势力的尺度。秦始皇统一六国,构定了中国的原始版图,功不可没。刘彻登上帝位后,开疆拓土,雄心万丈,从南到北,自东到西,在中国的原始版图上,不断地进取、开拓,把炎黄子孙从黄河出发,用脚丈量出来的国土,以中国的名义重新作了一次规整。战争,国家要倾注财力、物力,人民更要背负沉重负担,付出巨大代价。应当说,反击匈奴的进犯,并由被动反击变成主动进攻,是刘彻由迫不得已向谋求长治久安的重大转变。匈奴长期在边境侵扰掠杀,朝廷不能不管,仗不想打也得打。在战争中站立起卫青、霍去病等彪炳史册的战将后,刘彻便把战略重点指向匈奴的腹地,以及那些因为害怕而不得不屈从匈奴的北方小国,把战线拉得很长。对战争的支撑,于是变成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每次出战,刘彻都下诏征集人员、马匹、车辆,有时还不发军饷,由参战人员自带,弄得民众苦不堪言,怨气很大。对此,太子刘据及皇后卫子夫都劝过他,他则在与卫青的谈话中,把自己的战略谋划说清了:汉王朝建立政府,一切都是草创,加上四面外族侵略不已,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制度,后世便没有准则。如果不出动军队反击,国家就不能获得平安。因为这些原因,不得不耗费国力,使天下人民受苦受穷。但是,假定我之后的皇帝也像我这么做,那可要走上秦王朝亡国的老路。在刘据劝他不要发兵征讨外族时,刘彻说:由我来承当艰苦,由你来享福,难道不好吗?刘彻并非不知道战争给普通百姓造成的痛苦,但他坚持开疆拓土、为后世奠定幸福根基的战略举措,大写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千古一帝的不朽功绩。

当然,《品<史记>四帝》,不只是品他们在本文中所写的东西,而是在突出四帝治国理政某方面特色的同时,对其他方面也多有涉及。如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是治吏,而不是治民。这方面刘家四帝各有特色,刘彻做得更绝,更好。

至于品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让读者去品了。

写于2011年6月

内容推荐

傅剑仁先生研读《史记》二十年,《品<史记>四帝》是他继《从<史记>出发》《品读<史记>》之后的第三本专著。《从<史记>出发》是从具体的事件、人物出发,诠释今天应该汲取的史学营养,《品读<史记>》是向同一类事件、人物走去,开掘今天应该认知的历史规律,《品<史记>四帝》则是选取在治国理政方面各有特色的四个皇帝逐一品评,提炼出今天可资借鉴的治国安邦之要义。

品高帝刘邦,主要是品他治国理政的平民特色,品文帝刘恒,主要是品他治国理政的民本情怀,品景帝刘启,主要是品他治国理政的法制情结;品武帝刘彻,主要是品他开疆拓土的大作为、大手笔,治国安邦的核心要义是治吏,而不是治民。

作者笔下激情充盈,元气饱满,是一部鲜活灵动的历史文化之大散文。

编辑推荐

《品<史记>四帝》,是傅剑仁继《从<史记>出发》、《品读<史记>》之后的第三本专著。品的是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全是他刘家一脉的四个皇帝。

《品<史记>四帝》,不只是品他们在本文中所写的东西,而是在突出四帝治国理政某方面特色的同时,对其他方面也多有涉及。如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是治吏,而不是治民。这方面刘家四帝各有特色,刘彻做得更绝,更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史记四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剑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01235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