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舰与琴(造船工程师和他的音乐家族)
内容
试读章节

1 千古未有之变局

泊乎海禁大开,中外互市,创千古未有之局,集万国来同之盛。

郑观应《盛世危言》

19世纪中期,对中国历史来说,好似突然出现了一道时空的裂缝,全体中国人一下子跌进了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有太多陌生的事物,突然间涌现在他们的周围,这对以往习惯遵守老祖宗流传的规矩、安土重迁的华夏民族而言,变化实在来得太急促,也太猛烈。

胆敢冒犯天威的蛮夷戎狄之邦,不再从北方塞外骑马南下叩关,却改从南方海上驾船而来。中国清政府的军队,还没看清楚敌人,就已经被猛烈的火炮轰击,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始,列强予取予求,胁迫清政府签订各式各样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从万邦来朝的宇宙中心,一变而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次殖民地。

中西学战造反革命

身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来未遇之强敌,中国文人亟欲寻求医国良方,因而展开大规模的学术论战。

洋务派见到洋人“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非中国所能及”,因而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在物质上,中国应“舍陆登舟,变夏为夷”,借“师夷之长以制夷”以求富强!

但保守派则认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正是因为当代人忘了老祖宗所传下的成法,所谓“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恢复固有中华文化上的纯粹尚且不及,身为中国朝臣,竟然对外来蛮族存心向往,实在是大逆不道,数典忘祖!

保守派与洋务派争辩不休,来来往往,却无法为当时的中国,找到光明的出路。

相对地,在文人学术论战外,面对大时代的变局,也有人选择行动,以体制外的激烈手段,代替文字上的空谈,于是抡起了刀枪,诉诸力量。

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势力曾遍及中国最精华的东南十省,满清八旗、绿营军皆无法抵御,迫使清廷不得不乞求地方私人武力的协助,间接也使长久为满洲人所垄断的政治权力,旁落到汉人手中。1869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的部队,在扬州被剿灭,一场历时18年,横跨清朝三个皇帝统治的内乱终告结束。

“太平天国”覆灭,但是其部分的积极理念,却引发下一代的革命火种。广东香山县的一名孩童,自幼听太平天国的老兵讲古,长大后,在香港创立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鼓吹“革帝王专制的命”,他便是在“四大寇”中以“洪秀”之名为当世所熟知的孙文,日后真的与一班志士起义,创立“中华民国”。

大时代小人物,开始西进

大人物在大时代的舞台上进发光芒,但大多数人仅是在舞台下载沉载浮的观众,力求生存,只希冀不被时代的洪流所吞噬,他们是无法载入史册的小人物,但他们才是真正的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大清虽然还是大清,广州城也还是广州城,但有一些事物已经开始转变,而且不可逆了。

以往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只能在中国城市外的一隅,眼巴巴地盼等富裕中国可以卖给他们生丝、茶叶……虽然在广州,与洋人通商已有百年历史,但真正亲身跟洋人接触过的中国人,毕竟还是少数,可是在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以后,一切都改观了,青天白日之下,“洋鬼子”就能大摇大摆地在广州城内逛大街,连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也得对他们鞠躬哈腰,试想这样的景象对一般平民百姓的冲击会有多大?连广东都难免如此,更遑论中国其他省份。

日子还是得过下去,有些人开始跟这些“洋鬼子”沟通,大家才发现,原来在外面有个“世界”比“天下”还大,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人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个神,还听他们说,从中国往东渡经数月的航行,有片挖掘不尽的“金山”……

当一群文人高官,仍在朝中争论是否该开办夷务的时候,中西文化却早就在民间以各种形式展开交流,有的人在中国经由教堂或商务往来接触西方文化,甚至还有人借由工作或留学直接踏上西方的土地。

一位造船工程师和他的音乐家族

有一位造船工程师,他与他的家族就从这样一个时代孕育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这个家族身上,借由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正是因为音乐陶冶了他们高尚的品格,使他们即使身处不安与蜕变中的社会,也能从容以对,借由始终如一的处世态度,谱出一篇篇动人的乐章。

他们的故事,同现代中国的起始点一样,要从18世纪中国南方的广东说起……

P12-14

后记

本书原由台湾知新文化团队编撰,2008年在台北出版。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家族四代人的故事。核心人物司徒梦岩,1904年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得制作船舰的工程技术,还分别从名师学习小提琴演奏并学到最好的制作小提琴手艺,于1915年回国创业。对音乐的热爱,使无心插柳的他孕育了一个音乐家庭。在充满和睦温馨氛围的家庭里,没有虎妈虎爸,也从不溺爱子女,而是在严慈相融的关爱下,日积月累地灌输爱国、爱家、勤奋、励志的理念,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发展的道路。这个家庭延续了四代人,无一不是在各自不同领域里成长为有所贡献的良才。这是很不容易的。为完成先辈“要将这个独特的中国音乐家庭的奋斗与成就记录下来,以流传后世”的遗愿,司徒族人决定修订、增补内容后,在大陆出版这本书的简体字版本。感谢知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可合法地在大陆出版。最后,还要衷心感谢鼎力相助,促成本书面世的刘中陆、王绯两位女士。

司徒志文

2011年7月

序言

司徒志文

纪念父亲120岁冥诞

2008年9月8日是父亲司徒梦岩120岁冥寿纪念日。一本简要记述他生平和家史的读物《舰与琴——造船工程师和他的音乐家族》将在台湾出版。我因受嘱写序言而有幸提前读到这本书的初成稿。感到惭愧的是,读完本书后,才对自己的家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对我大哥金城的遗愿“要将这个独特的中国音乐家族的奋斗与成就记录下来,以流传后世”,有所感悟。

20世纪初,曾是热血青年的父亲,心怀科技救国的热忱回到祖国,未满30岁就完成了设计和监造万吨巨轮的重任。曾被当时媒体称之为“此为中国工业史,乃开新纪元”的壮举。在那国破家亡的乱世,身受战祸之害的他,过早退出造船的历史舞台而被人们所遗忘。若不是得到音乐的抚慰,真不知他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后半生。他不是刻意培育而成长起来的音乐家庭给他带来了欢乐。受他的影响,他的几代后人从小都要学习乐器,以致他的儿女后来在海峡两岸提出“人人接近音乐”和“让音乐进入家庭”的倡议,一脉相传地推动了音乐的普及,发挥了音乐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文素质中的积极作用。本书“音乐之外的光芒”一节所载的人物及他们的成就是很好的佐证。

作为一名杰出的造船工程师,他的业绩是爱国情怀和刻苦奋斗的结晶,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在音乐领域,身为我国第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制作家和融汇中西音乐文化的先行者,功不可没。特别是他重视音乐教育的理念,更是理应大力推广和继承。愿览阅本书的读者会从中得到启迪。

内容推荐

《舰与琴(造船工程师和他的音乐家族)》是一个中国大时代的故事,20世纪初一位中国留学生司徒梦岩(傅权),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有许多奇遇,他不仅习得制作战舰的工程技术,还从当代制琴大师学到最好的制作小提琴手艺……数十年后,他无心插柳的音乐种子不仅改变了一个家族,更藉由他子女们无私无我的投入,甚至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的弦乐启蒙教育发展。

《舰与琴(造船工程师和他的音乐家族)》由知新文化编撰。

编辑推荐

《舰与琴(造船工程师和他的音乐家族)》由知新文化编撰。

有一位造船工程师,他与他的家族就从这样一个时代孕育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这个家族身上,借由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正是因为音乐陶冶了他们高尚的品格,使他们即使身处不安与蜕变中的社会,也能从容以对,借由始终如一的处世态度,谱出一篇篇动人的乐章。

他们的故事,同现代中国的起始点一样,要从18世纪中国南方的广东说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舰与琴(造船工程师和他的音乐家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知新文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6211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9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