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飓风(明朝反贪风暴)
内容
编辑推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惩治贪官污吏力度最大、用刑最酷、杀戮最多的一个朝代。掀起这股反贪风暴的人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疾贪如仇,除贪务尽,声称要杀尽天下贪官,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杀皇侄、惩驸马、戳勋臣、处窝案,向贪官污吏打出惊世骇俗的组合拳。为明初赢得了一百多年吏治清明的安定局面。明朝中、后期,朱元璋及其后继者苦心经营起来的反贪机制逐渐遭到破坏直至全面瘫痪,基本上失去防腐反贪的作用,结果出现贪官污吏横行天下的乱局。当崇祯皇帝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最大贪污官僚集团之后,大明王朝这座大厦已从头烂到脚,再无回天之力。余耀华编著的《飓风(明朝反贪风暴)》选择的惩贪大案,向世人揭示一个主题:贪赃枉法者虽能得逞一时,却不能猖獗一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难逃法律制裁---狂敛赃财千千万,小子却无福消受。

内容推荐

《飓风(明朝反贪风暴)》由余耀华编著。

《飓风(明朝反贪风暴)》简介: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后,组建了历史上最神秘的特务组织,制定了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掀起了历史上最强劲的反贪风暴——杀尽天下贪官,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朗朗乾坤。

对于贪官污吏,朱元璋的原则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谁撞到刀口上,谁倒霉。哪怕是让案子扩大化,朱元璋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朱元璋反贪的决心。

目录

第一章 掀起反贪风暴——朱元璋

 一 是人,不是神

 二 少年贫穷是一笔财富

 三 平民情结

 四 最神秘的特务组织

 五 最残酷的刑罚

 六 反贪风暴

 七 朱元璋的慨叹

第二章 挥泪斩朱恒

 一 朱恒是谁?

 二 谁搅动了这坨臭狗屎

 三 大水冲了龙王庙

 四 智斗

 五 朱元璋的烦恼

 六 挥泪斩朱恒

第三章 “空印案”之谜

 一 何为空印?

 二 谁捅破了那层窗纱?

 三 惩贪之心如铁

 四 杀了多少人

 五 “空印案”之谜

第四章 黑恶保护伞——朱亮祖

 一 郁闷的道同

 二 豁出去了

 三 伞盖下的罪恶

 四 谁的马快?

 五 剥皮实草

第五章 郭桓贪污窝案

 一 升职

 二 烟雾弹

 三 沽名钓誉

 四 狮子大开口

 五 郭母教子

 六 原形毕露

 七 多少人头落地?!

 八 天下儒生不做官

第六章 欧阳伦驸马案

 一 鲤鱼跳龙门

 二 神秘的商人

 三 是骡子?还是马?

 四 拒贿的阴谋

 五 茶马贸易

 六 大闹巡检站

 七 蹊跷的奏折

 八 东窗事发

 九 杀了驸马、疯了公主

第七章 玩火自焚——王振

 一 净身进宫

 二 压抑

 三 太监也疯狂

 四 欲壑难填

 五 玩火自焚

 六 王振确实死了

第八章 立地皇帝——刘瑾

 一 太监也有偶像

 二 超级大逆转

 三 立地皇帝

 四 疯狂敛财

 五 丧钟敲响了

 六 凌迟

第九章 大奸巨贪——严嵩

 一 少负才名

 二 他选择了退隐

 三 媚上

 四 首辅之争

 五 疯狂敛财

 六 扳倒严嵩始末

 七 晚境凄凉

第十章 阉党巨贪——魏忠贤

 一 挥刀自宫

 二 太监也风流

 三 狼狈为奸

 四 反腐倡廉也有罪

 五 敛财很疯狂

 六 戳尸凌迟

试读章节

一是人,不是神

中国历史上从第一个皇帝赢政算起,到最后一个皇帝——清朝末帝溥仪为止,历经12个朝代,共有350多个皇帝,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台”,其间不知上演了多少悲剧、喜剧和闹剧。好皇帝,坏皇帝;贤明的皇帝,昏庸的皇帝;雄才大略的皇帝,荒淫无耻的皇帝……形形色色,亦庄亦邪。在这个皇帝群体中,无论是知名度或曝光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排行榜上绝对非常靠前。

为什么数百年来人们对朱元璋的兴趣不减呢?因为他的个人经历实在太神奇,而他开创的朝代,将中华文明又一次推向辉煌的顶峰。他创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明清两代政治格局,他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影响了此后近600年的中国历史。

朱元璋从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而成为开国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以农民起义起家的枭雄,秦末时有过陈胜、吴广,但陈胜、吴广在起义时毕竟还是一个小头目,而且最终没有成功;另外还有刘邦,他也成功了,创建了大汉王朝,但刘邦起事时已经是泗水亭长,官虽不大,毕竟还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只有朱元璋,他什么都不是,“不阶尺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取得成功。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他的出生和常人一样,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哇”的一声离开母腹,人世间就多了一条生命。由于他后来做了皇帝,为了标榜“君权神授”,他的出生便被神化了。

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说: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长着长胡子的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如果想要,给你一粒。”

陈氏伸手接过大丹,凑近鼻子闻,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情不自禁地伸舌头舔舔,大丹竟骨碌碌地滚进嘴里,吞了下去。陈氏吞下大丹后,道士忽然不见了。不久,陈氏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

古人说皇帝是天之子,每当一个皇帝出世,便会出现一些异象,星星闪光呀,红光显现呀,等等。朱元璋也不例外。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地,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了,提着水桶去救火,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

官修的《明史》记载:“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明太祖实录》中也记载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异闻。

更为奇怪的是,朱元璋出生时的情景与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的情景几乎如出一辙。《宋史。太祖一》记载:“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一个出生时是“红光满室”,一个出生时是“赤光绕室”,其实这都是后世文人的杰作,借天道神圣来吓唬百姓,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手法。

朱元璋不但出生被神化了,连他那被饿死了的父亲的安葬过程也被神化了。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佃农的家里。17岁那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旱灾,黄河中下游却发生大水灾。洪水过后,又出现大旱和瘟疫,亲人一个接一个罹难,先是父亲死了,接着大哥也死了,随后母亲跟着也死了。

朱元璋的悲伤自不用说,但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们兄弟几个竟然没有能力埋葬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家没有坟地,种的地是租来的,不能作为自家的坟地。兄弟几个苦苦地向地主哀求,换来的却是“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最后还是地主的哥哥发善心,给他们一块地,让朱元璋埋葬他的长兑和父母。葬礼实在是简陋得可怜:“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之尸,奠何肴浆。”没有棺木,只用破烂的衣被裹了尸体,在地上挖一个坑,盖上黄土便大功告成,没有任何祭奠的东西。

在后世的传说中,朱元璋葬父母的过程被神化为:朱元璋父母因瘟疫死后,朱元璋的大哥又跟着去世了,朱家太穷,根本买不起棺材,更买不起地来葬死者。朱元璋跟二哥抬着亲人的尸体,想在山谷中找块地把人给葬了。走到半路,抬尸体的绳子断了。二哥赶忙又去找绳子,让朱元璋看守尸体。

这时,突然天气大变,风雨交加,雷电大作。朱元璋跑到一棵树下避雨,忽然听到空中有人说话:“谁在侵占我的十地呀?”

“朱五四呀!”一个声音说,“他是朱元璋的父亲。”

“是他呀!”一个声音接着说,“要是埋这个人,那就算了吧!”

过了一会儿,又刮起一阵暴风,扬沙折木,天色也变暗了。等到天色明亮起来的时候,朱元璋跑过去一看,地上裂开一道缝,父母和大哥的尸身已经被掩埋了。

这块地,就是现在安徽凤阳皇陵所在地。

朱元璋的出名,不仅仅是被神化了的出生,还有他的贫穷与落魄。

二少年贫穷是一笔财富

朱元璋17岁那年,上天给元帝国出了一个大难题:淮河流域发生大旱灾;黄河中下游却发生大水灾。

如此大面积的天灾,朝廷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又是拨钱,又是调运粮食,对于灾民来说,尽管这只是杯水车薪,但有总比没有好,在这些垂死挣扎的人们的眼里,算是看到了一丝生的希望。

可恨的是,元帝国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这为数有限的赈灾钱粮,各路政府的官员留一点,各州、县的头头脑脑们分一点,到老百姓的手里,就只有谷壳了。

皇帝坐在京城的皇宫里,看到赈灾钱粮分发下去的报告,心里觉得很宽慰,以为天下子民沐浴到了皇恩雨露,心里正暗自高兴呢!

皇帝满意了,各级贪官私囊膨胀了,皆大欢喜。老百姓却苦了,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钱,没有得到赈灾粮,只收到数得清楚的几粒谷壳。

一方久旱不雨,一方洪水为患,水火两重天,这已经是很要命的了,可更要命的是天灾之后又出现瘟疫,这对于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饥寒交迫,瘟疫肆虐,淮河流域、黄河中下游,饿殍遍地,成了人间地狱。

父亲、母亲、大哥和二哥先后因饥饿而死,朱元璋走投无路了,为了混口饭吃,他决定出家当和尚,地方就是离他家不远的皇觉寺。P2-4

序言

写这部《飓风——明朝反贪风暴》,纯属偶然。

2012年的今天,方正出版社陈金华老师约我写一部关于明朝反贪的书稿。我虽然研究历史多年,但反贪这个课题却甚少研究,加之当时正在写《民国太疯狂》这部书稿,不敢贸然应承。陈金华老师非常诚恳,说他在网上看过我的书,社领导也认可我,诚邀合作。

当今社会,人们议论最多的有两个话题:一是几个蕞尔小国,在茫茫海洋上蚕食中华民族的国土;二是一群贪官污吏,在阴暗角落里狂敛民脂民膏。

方正出版社的创意,很吸引眼球,很抓心。

我乃一介草民,一个普通作家,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官场腐败有切肤之痛,对贪官污吏有啮骨之恨。

作家非万能,创意虽好,把创意变成书却非易事。数日后,我将书稿构想框架反馈给陈金华老师,并给了样稿,得到认可后,合作意向也就达成了。

不研究不知道,深入研究吓一跳,无怪乎方正出版社首选明朝。原来,朱元璋掀起的反贪风暴,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他提出的“杀尽天下贪官”的口号,震古烁今。

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只要看了这本书,一定会拍手称快。

写完这部书稿,余有三叹。

一叹贪官何其多

古汉语有“贪墨”一词。墨,古义是不洁的意思。历代的贪官都是些一屁股屎,心黑如墨之徒。

朱元璋曾经发出感叹:“本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夕犯!”

明朝有一个贪官,心想大捞一把,却又要装清廉,上任时对天发誓:“左手要钱,烂了左手,右手要钱,烂了右手。”有人向他行贿,他说自己发誓不受贿。有人深知此君德性,献计说:“请以此金纳官入袖中,便烂也只烂袖子。”贪官欣然采纳,将银子纳进袖里,从此,来者不拒。

有些贪官,其胃口之大,伸手之勤,用“疯狂”二字也不足以形容。明朝的郭桓、刘瑾、严嵩、魏忠贤,就是这一类大贪官。

郭桓贪污的数额几乎达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朱元璋编写《大诰》时,甚至不敢将郭桓案贪污的真实数额如实写出来。

臭名昭著、人称九千九百岁的大宦官魏忠贤,被崇祯皇帝扳倒后的抄家数字,崇祯皇帝没有公布,至今还是一个谜。

历代王朝的灭亡,都与吏治腐败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明朝胥吏多于牛毛,顾炎武痛斥为“养百万虎狼于民间”。有此百万虎狼在民间虎吼狼嗥、茹毛饮血,百姓在死亡线上呻吟、呼号,可想而知。

二叹清官何其少

翻开二十四史就会知道,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数十余人。《明史·循吏传》共收有明一代清官四十余人,其中正统以前就多达三十人,这与朱元璋掀起的反贪风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曾轰动一时。徐九经确有其人。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离任后,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

徐九经回答:“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

徐九经曾在县衙大堂画了一棵菜,画中题字:

民不可无此色,士不可无此味。

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头上,刻上“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

明代苏州人朱良知写了一首歌颂清官海瑞的诗:

披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

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

萧山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

说与旁人浑不听,山人亲见泪如倾。

海瑞七十四岁病逝,清点他的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评价海瑞:“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朱良知目睹了如此简朴的行囊,感慨万分,唯恐后人不信,特写下这首诗,以期以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

有位哲人说得好:“清官乃不祥之物。”

当百姓手中无权,“人为马俎,我为鱼肉”时,绝望中企盼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因此,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什么地方的百姓对包青天呼声最高,一定是他们被侮辱、被欺凌得最惨。

清官只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日星辰,绝不代表未来。

在健全的法制社会里,人们凭法律保护自己,无须乞求于清官。  愿早日走出清官时代!

三叹弄潮者不自律

张居正是明朝改革家,他的改革给明朝政坛带来一股清风,让人看到明朝复兴的希望,但他的改革却以半途而废而告终。他死后政局迅即逆转:家被抄,官秩被夺,呕心沥血实现的改革,基本被一笔勾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一场政治大悲剧,历史教训深刻警示后人,勿重蹈覆辙。

张居正固然也惩治腐败,但未持之以恒,他反对别人腐败,自己却也在腐败。作为一代杰出的改革家,当然也看到了腐败的严重性,主政后一再强调“吏治不清,贪官为害”,而且也查处了几桩重大腐败案件,但对刚正不阿、与贪官污吏势不两立的海瑞,却始终压制不用,原因是海瑞行为过激。

张居正行贿也受贿。大宦官冯保是他的政治盟友,但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为了拉拢冯保,他让儿子张简修给冯保送去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十万两,“其他珍玩尤多”。

张居正做高官之前,家中不过田数十亩,少有余粮,少有金银。当了首辅后,月俸不过八十七石米,一辈子的官俸加起来,最多折银不过两万两。他送给冯保那么多金银珠宝从何而来,不言而喻。

冯保垮台的主要罪状是贪污,从他家抄出金银百余万两,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张居正选择这样一个贪污犯作为自己改革的政治盟友,无疑是授人以柄。

万历皇帝没收了冯保的财产后,怀疑张居正生前也不干净,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尽管没有冯保那么多巨额家产,查抄的财富折银也有近二十万两,另有良田八万余顷。

以张居正区区薪俸,显然很难置办,若非贪污受贿,怎有如此家底!

张居正的个人生活也很奢侈、糜烂,其父去世,奉旨归葬,坐三十二人豪华大轿,吃饭一餐上百道菜肴,“犹以为无下箸处”。

张居正的这种腐败行为,不但给自己抹了黑,也给改革事业抹了黑。很难想象,一个自身腐败的改革家,能把改革进行到底。  要看为官清不清,就看宦囊轻不轻。

同样是改革家的唐朝刘晏,其被陷害抄家,仅搜出“杂书两乘,米麦数斛”。

同样是改革家的北宋王安石,生活十分俭朴,穿着普通衣服,吃着家常便饭。守旧派攻击他,但在经济上无辫子可抓,高风亮节,成为后世永远的楷模。

走出轮回

纵观中国的历史,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王朝初期狠抓反贪一中叶反贪有名无实_末年贪污腐败猖獗,直至灭亡一“新”王朝初年……

明朝是这个怪圈的典型反映:前期,朱元璋掀起反贪风暴,实行“重典治吏”,严厉打击贪污分子,赢得了一百多年吏治清明的安定局面;中后期,对贪污分子打击的力度大大减轻,甚至姑息养奸,结果造成贪官污吏横行天下的混乱政局,直到灭亡。

总结历史反贪成败得失,把反腐败进行到底,走出轮回。

警钟长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飓风(明朝反贪风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耀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400233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3201539
中图分类号 D691.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