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踏着父兄的足迹
内容
编辑推荐

王义明编著的这本《踏着父兄的足迹》以叙事性手法,歌颂了了阿英(钱小惠之父)、钱毅(钱小惠之兄)、钱小惠父子两代三人在中国工人阶级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二七”,是这个铁路大厂的灵魂,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座丰碑。钱小惠把根扎在了二七厂,暑去寒来,度过了整整25个春秋。钱小惠的笔从没有离开过二七厂,他创作了大量关于二七厂和二七工人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出版与二七厂有关的剧本、著作多部。钱小惠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二七厂,奉献给了二七工人。本书记录了钱小惠这位铁路作家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创作出大量充满工人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塑造了大量鲜活的优秀工人生产者的光辉形象。本书还描写了二七机车车辆厂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钱小惠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革命家庭,父亲钱杏邨(阿英)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哥哥钱毅是新华社特派记者、革命烈士,他十三岁参加新四军,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

由著名作家袁鹰作序的《踏着父兄的足迹》一书,以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和珍贵的图片,描绘了钱小惠几十年扎根铁路工厂、创作出一批工业题材作品的闪光足迹;展现了两代作家坚定信仰追求、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尚品格;披露了军旅作家魏巍、老红军黄英夫和老八路向守富结缘铁路鲜为人知的故事……

《踏着父兄的足迹》由王义明编写。

目录

引子

与哥哥在一起的日子

在父亲身边学习

扎根铁路工厂

与魏巍合写《红色的风暴》

业余作者的良师益友

激情燃烧的岁月

倾心编剧《北方的红星》

整理哥哥遗作

用工人的语言写工人

红小鬼和独臂厂长

生活之路无怨无悔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钱小惠与跟他一样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战士,有着更深一层的感情。工厂领导袁可辛、陈平、陈度、黄英夫、向守富、吴文彬、高晓亭、孙运来、崔凤江……他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帮助。这些领导都有几十年的革命经历,他们当中有的是军人出身,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厂长黄英夫,11岁参军,与红四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红小鬼”之一。在战斗途中,受到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关怀;厂长向守富是一等伤残军人,14岁参加红军,15岁入党,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62团团长。参加山西娘子关战斗,他冲锋在前,不幸负伤,失去右臂。黄英夫和向守富都担任过二七厂的厂长,讲起话来铿锵有力,指挥生产军令如山,为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恢复生产、成长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共同的军旅生涯使钱小惠对这两位厂长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95年,他写下了反映黄英夫厂长经历的报告文学《赤子之心》。第二年以黄英夫的战斗生活为素材,创作了电影小说《红小鬼》,出版了纪实文学《山花烂漫》。2009年1月,又出版了《山花烂漫》的姊妹篇——长篇纪实文学《岁月如歌》。

黄英夫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龙台血战、百团大战。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是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开创者之一。从1947年到1960年,他先后担任石家庄车辆厂党总支副书记和天津机车车辆机械厂、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厂长。《岁月如歌》描写了黄英夫在北京市工业战线和北京武警部队的历程。1960年他离开铁路,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厂长,1965年任北京市机械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75年任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基建工程兵指挥部主任兼政委、党委书记。在担任基建工程兵领导期间,指挥部队参加了修建北二环地铁,完成了总政大剧院、西单商场、亚洲疗养院及一些居民楼的建设。《岁月如歌》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工业题材著作,是反映北京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珍贵史料。1983年2月,黄英夫调任北京市武警总队总队长,正军职军衔。他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克服了部队组建初期基础差、底子薄等困难,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在军事、政治、后勤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开创性工作。担任全国武警部队副司令员后,他坚决服从党委集体领导,积极抓好分管工作落实,重视加强调查研究,探索部队建设特点规律,为武警部队军事工作的建章立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心系基层,情注官兵,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深受广大官兵的敬重和爱戴。1993年7月,黄英夫离职休养。平时及病重住院期间,他坚持收听收看新闻,阅读理论书籍,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关心党和部队的建设发展。他时刻不忘二七厂,如果身体允许,每年都要到厂里看一看,参观生产车间,看望老干部和老工人。不能去时也要通个电话。

钱小惠的这部著作在写作上颇具特色,除保持了细节生动、内容详实的特点外,又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视野开阔,大气磅礴’成功塑造了黄英夫和他的上级、部下等众多人物形象,正如钱小惠在《序言》中说:“这部书,就是想通过一个人的命运,记述下这个时代的变迁。”

P114-115

序言

“工”字怎么写?

“工”字怎么写?

刚认识字的幼儿园大班孩子都会回答:一横,一竖,再一横,就是工人的“工”字。

老工人说得好: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中间一根笔直的腰杆,便是工人。

“工”字,就这么简单、容易。千千万万的工人,世世代代,就是凭那根挺直不弯的腰杆,胼手胝足,流血流汗,发挥智慧才能,舍得全身力气,创造财富,贡献给社会,成为国家的中坚,民族的脊梁。在强暴面前不低头,在邪恶面前不屈服,保持民族的正气。这就是顶天立地大写的“工”字。

有些人高喊“为人民服务”,喊了几十年,其实并未真正为工人阶级做什么好事,忙来忙去,只是为自己的名位和小家族利益服务。可见,“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也还容易做到,最难的是中间那根笔直不弯的腰杆。

读《踏着父兄的足迹》,再一次温习钱小惠兄生活和写作的事迹,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工”字。

小惠兄生在文人世家,书香门第,并不是令常人羡慕的工人阶级出身。但是,他自从几十年前脱下军装,进入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二七机车车辆厂以后,大半生都同铁路工人在一起。吃的是工厂的饭,干的是工厂的活。结识了从厂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老工人到徒弟许许多多的“二七人”,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一起干活,一起感受种种喜怒哀乐,一起经历种种风风雨雨。他可以随意敲开任何一家工友的门,同他们谈家长里短,他不是以工厂领导或者客人身份被热情招待,而是如同亲戚老友一样话家常。主人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同他谈知心话,向他诉苦、发牢骚。《踏着父兄的足迹》详细而生动地记下这些动人的事迹,让我衷心地敬佩也深受感动。小惠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虚心求教,耳濡目染,日积月累,自然能深切地感受“二七人”的精神和性格,而且融为一体了。我以为,这也是他能写出那些能表现中国工人阶级气质和灵魂的小说、传记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原因。

几十年里,响应“为工农兵服务”和“为工人阶级写作、表现工人阶级”号召的作家很多,也陆续出现写工人的小说、诗歌、剧本、报告文学和其他作品,受到读者的赞誉,成为当代文学艺术宝库的珍品。但我以为,像小惠兄这样大半生精力在工厂工作,以厂为家、为工人写作的人没有几位。他不是“下工厂体验生活”,而是长久地扎根在那里。不像有些人口口声声说“向工人学习”,而实际上只是为自己的写作搜集素材,找寻人物和故事,看到的只是环境和事件,从早到晚,辛辛苦苦,恰恰忽略了一切的主人一人,那个顶天立地、笔直腰杆的人。结果自然事倍功半甚至是入了宝山也空手而归了。

小惠兄于我还有一种特殊的情谊。他的令尊钱杏邮(阿英)先生是我尊敬的文坛前辈。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生活在被称为“孤岛”的上海,就读到他的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剧本,也看到过由于伶等革命戏剧家领导的演出。后来就听说他带着子女去苏北抗日根据地,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在盐城、阜宁和我的家乡淮安等地战斗和工作过。

他的长子钱毅(小惠的长兄)参加编辑《盐阜大众》报,我曾听陈登科兄不止一次回忆年轻时在家乡涟水得到钱毅和《盐阜大众》的帮助和指导,一直难忘。钱毅在淮安石塘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俘,宁死不屈,献出二十三岁的生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淮安人民永远记住这位在淮安土地上献出生命的年轻革命战士。小惠兄当时跟随父兄在苏北,小小年纪就学会用笔用画和木刻刀战斗,鼓舞战士和群众的斗志,揭露敌人的凶残。他的作品至今还留在淮安的史页上。作为淮安人,我一直深怀感激之情,因而拜读这本书,感到分外亲切。

后记

从我书房的窗子,可以遥见西山八大处的峰峦,从雪白,到鹅黄,到翠绿,再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季节的更替常让我感叹似水流年。于是,有时在饱看西山之后,便忆人,想事,念情,怀旧,从四时风物里聆听那曾经令我感动的问候。

2013年的新年又来了,隔窗眺望,山顶一层薄薄的积雪与白云相接,大地更显寥阔,思绪也如烟如缕,随之飘远。心之所思与目之所及相汇,我蓦然想起了作家钱小惠老师,他最近住到了八大处附近女儿的家,仔细读一读、写一写他,是我十多年前就萌生的一个愿望。说多少个“惭愧”都于事无补,关键是何时落下第一个字。于是,从那个新年起,我便从书架上取出有钱小惠老师亲笔题签的几本著作,又陆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一页一页地品读起来,同时将更多的业余时间交给了键盘,开始了近一年的采访、摘录和断断续续的写作。

《踏着父兄的足迹》在枫叶红了的时候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终于有了心思在灯下写这篇后记。尽管心中仍未消除忐忑,怕拙笔难描佳作,码出的文字可能像山顶薄薄的积雪一样浅显,但权当进行一次资料的整理,做一次工厂难忘时光的回忆,录下一段笔记,写出一份心得,也算了却了一个心愿,忐忑中又平添了几分欣慰。况且,认真地读一读气脉相承的阿英父子著作,对我而言,不啻于自学了内容丰富的一课,受益匪浅。

在多年的交往中,钱小惠带给我至深的感动和周边人交口称赞的口碑。对他无须用连串的溢美之词评价,只几个字就够了——一名共产党员。记住这个名字难吗?不难,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一点都不难。可是,在惊涛骇浪的时候呢?面对名声利益,面对困难挫折,面对危情险境,面对屠刀枪口,人人都能牢记这个称号吗?现实证明——不一定。钱小惠和他的革命家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牢记,因为他们将“共产党员”视同生命。钱小惠“厚积薄发”的写作态度,“有容乃大”的处世胸怀,“无欲则刚”的做人品行,亦为师表。

感动,是我写作此书的唯一初衷。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同志的热情帮助:钱小惠同志多次接受采访,有时抱病审阅稿件,一字一句校对引文,并提供了多幅珍贵历史照片,有些照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大大增加了本书的资料价值和厚重感;曾在二七厂工作过的中国南车董事长郑昌泓同志,对书中涉及企业的典型人物和重要事件,审阅把关,提出了指导意见,使表述力求恰当、准确,符合历史事实;二七厂老领导范国兴、赵恒山、王永进同志,回忆了与钱小惠一起工作的往事,对内容进行了补充,提供了照片资料。老书记范国兴同志,在患有腿疾行动不便的情况下,多次与我面谈修改事宜,发短信订正差错;我在工厂报社工作时的同事于文德同志,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寻找资料,校阅稿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中国铁道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付出了辛勤劳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严谨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我惊喜的是,我仰慕的著名作家袁鹰同志,虚怀若谷,以九十高龄为本书撰写了精彩序言。这篇序言鞭辟入理,尽显作家人格、文格的大家风范,这是我的荣幸,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在此,一并向给予我热情、无私帮助的同志,表示衷心地感谢!

为使读者更真切地领略两代父子作家的境界和文采,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故引用了一些作家本人著作或有关文章的段落精华。为避繁缛,恕不一一标列出处,特此说明并向作者表达谢意。因水平有限,难免有错漏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陈毅元帅有题红叶诗云:“请君隔年来,真红不枯槁。”钱小惠和他的战友,以及老一辈机车车辆工业建设者的精神品质,不正像一片真红的红叶吗!这片红叶汇入林海,装点山河,岁岁生发,永葆本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踏着父兄的足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义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181604
开本 32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9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201404363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