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长悟语(中学生心灵解码)
内容
编辑推荐

青春、梦想、激情、困惑……

解读青少年的心灵密码,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成长悟语(中学生心灵解码)》内容来自《中学生阅读》的“花季雨季”栏目。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真实的青少年。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都处在中学生年龄阶段。共同的困惑和成长需求,让他们勇敢地给作者沈之菲来信询问。本书可以成为青少年走过这段旅程的一个陪伴,一本床头书,一个遇到什么困扰就可以去翻翻找找的册子。

内容推荐

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面临心理的困惑,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他们需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脱离父母,找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有的青少年可能走得顺畅一点,但很多青少年是跌跌撞撞走过去的,也有的青少年会走得异常艰难而惨烈。希望《成长悟语(中学生心灵解码)》成为青少年走过这段旅程的一个陪伴,一本床头书,一个遇到什么困扰就可以去翻翻找找的册子。

《成长悟语(中学生心灵解码)》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真实的青少年。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都处在中学生年龄阶段。共同的困惑和成长需求,让他们勇敢地给作者沈之菲来信询问。这些来信的问题不同,但是困惑背后的内在动力却是相同的:我要改变,我要成长。正是这个内在动力,让一个心理工作者和青少年之间有了彼此的信任和感动,有了对话与联接。

如果你是青少年学生,请你看看同龄人的困扰和苦闷你是不是也有;如果你是想了解孩子内心的父母,本书为你打开一扇了解他们的窗口;如果你是青少年工作者,请看看一个青少年心理工作者的解答能否给你一点参考。

目录

一 自我

 “我是谁?”

 聚光灯效应

 想成为何种人

 内向与外向

 不同的叙述

 快乐的独处者

 把盐放进大海里

 没有感到事情很严重

 硬币的另外一面

 义无反顾地去做

 坚持多方向尝试

 尝试你自己的愿望

 成为你自己

 一时的快乐

 得到的欣喜不同

 成长中的困惑

 选择性注意

 思考的命题

 能把握的幸福

 答案在风中飘荡

二 学习

 马拉松的乐趣

 把你的时间填满

 每临大事要有静气

 你必须快跑

 为自己而学习

 更好的方法

 心烦不安

 “射雕英雄传”

 门可能在北墙

 这不是因果关系

 先放好大石头

 更聪明的方法

 并没有道理

 “看因”和“看果”

 边学习边补上

 你的突破点

 并不过分的放松

 改进学习方法

 和粗心做斗争

 关心学习本身

 把你该做的事做好

三 人际

 10分朋友

 苹果皮式的和谐

 内心的光

 对关系的期待不同

 改变的着力点

 表面的变化

 深度分析一下

 配上了一副显微镜

 一切是当然的

 注意力放在哪里

 改变的契机

 父母的关系与你无关

 幸好没有更坏

 寻找事实的真相

四 两性

 睡美人

 “尴尬”

 不了解

 内心的炙热

 在对的范围里

 都会害羞的

 恋爱的准备

 淡淡的朋友

 格式化没有用

 在行走中哭泣

 就认了吧。

 这是对成绩的最大影响

五 生活

 学生的常态

 回忆的情感

 不要让成绩变成了你的“盔甲”

 提升你的

 更重要的事

 出过水痘了

 点点滴滴的快乐

 “生命在你手中”

 抛掉幻想

 高中生涯的回忆

 处理自己的问题

 艰难的旅程

 一个伪命题

 生活的逻辑

 心如钟摆

 不快乐的真正源头

 每天的生活里

 迈开第一步

 拿出半条命来

六 生涯

 往哪儿敲这一锤子

 先后的顺序

 理科还是文科

 成为什么样的人

 承担选择的后果

 自我实现的寓言

 匹配的工作

 水温够,茶自香

 缺失的一角

 重要而不紧迫的事

 都曾经是哈姆雷特

 放不下,就把它挑起来

 担心之余

 “守株待兔”

后记

试读章节

没有感到事情很严重

沈老师:

您好!犹豫了很久,终于鼓足了勇气,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帮帮我。

曾经我是一个很开朗的女孩子,可在进入高一不久发生了一件不妙的事情,我发现我像那些男生一样长了“小胡子”。我的那些很要好的朋友,有事没事总爱拿我开玩笑。慢慢地我也变得不爱说话了。我很想和别人成为好朋友,可又害怕和别人聊天,害怕别人盯着我的脸看。心情时好时坏,学习也是时进时退,我感觉自己都快崩溃了。沈老师,请您一定要帮帮我,好吗?

期待您帮助的忧忧

忧忧同学:

你好!虽说是鼓足勇气才给我来的信,我还是为你的勇气而高兴,因为很多人也许想了好多好多次,但不能化为真正的行动。

你说你发现自己长了像男生一样的“小胡子”,觉得很严重,感到别人会一眼看到,害怕被人盯着看。我能理解你这样的烦恼和焦虑,因为你这个年龄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开始为自己容貌上的缺点而烦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很多很多你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有的感到自己长得矮,有的觉得自己太胖了,有的为脸上的青春痘而烦恼,有的为自己的单眼皮而哀叹,还有的为有狐臭而忧伤……这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体象烦恼”。这是青少年心理上的共同之处,你的痛并不孤独。在你担心自己长相的同时,还会有不少人觉得你这算什么呀,他们在形象上的问题比你大得多得多,不信你去问问你的好朋友。你的好朋友之所以和你开玩笑,就是因为她们没有感到事情很严重,很多时候只是表示亲近。如果很严重的话,她们就不忍心和你开玩笑了,你可以去求证一下的。

忧忧,你现在是对你的“小胡子”过度关注了,以致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因为你的过度关心,才会把它看得非常非常严重,越看越厉害,感到其他人都在看你的“小胡子”。其实其他人也许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的“小胡子”很严重,甚至很多和你说话的人根本都没有看到。你可以想想,你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是注意他们说话的内容、说话时候的心情,还是关心他们的衣着、长相?当你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小胡子”上的时候,你是看不到其他东西的,也就没有精力做其他事情了。你肯定知道,世界上没有容貌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如果用你看自己这么仔细的眼光看的话,不足之处肯定很多。长相不是那么重要的,比长相更重要的是你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不足的、能展现你微笑的神情。

下面请切记:快乐不是长得怎样,快乐是一种心境;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左右人生的宽度;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露出笑脸。

沈之菲

硬币的另外一面

沈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老早就想给您写信了,因为我认为我的问题如果再不解决,恐怕我就要崩溃了。我不想垮掉,我想坚强地活下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辉煌。

我自卑感特别强,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和同学们在一起,总感觉自己身份低微。不敢去接触新事物,怕出洋相被人笑话。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不强,脾气也不好,动不动就发火。这么多缺点,我都担心老师对我彻底失望。怎么办呢?

张芹

张芹同学:

你好!你说老早就想给沈老师写信了,沈老师也是想收到你的来信的。什么时候想给沈老师写信都不要犹豫。

你的来信让沈老师感动,因为你认真地剖析了你自己。你说你自卑感强,感觉身份低微,不敢接触新事物,怕出洋相被人笑话,脾气不好。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表明你真的是一个蛮有分析和自省能力的学生。虽然你只给沈老师呈现了你个性硬币的一个面,但沈老师看到了你个性硬币的另外一个面:内心善良、智力水平不错、刻苦认真、学习能力强、吃苦耐劳,懂得生活的辛苦、孝顺父母,有追求成功的动机。

张芹同学,在你看到硬币的一面的时候,别忘了看看另外一面。你想想,你‘看其他同学是不是也会看两个面,你会只凭借一个面就对同学失望吗?不是吧。沈老师都看得到你的两个面,老师和同学也会看到的。所以不要担心老师对你彻底失望,因为这肯定不是事实。

张芹同学,你说你的问题如果再不解决,就要崩溃。但是你的问题是什么呢?你所说的硬币的一个面看来并不是你的问题,因为你还有另外一个面。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有一个理想自我。这个理想自我离开你的现实蛮远的,特别是相对于你所看到的这个硬币的面有点遥不可及。所以你对自己不满意,对别人也会不满意,对自己苛求,对别人也会苛求。这样的不满意让你的脾气变得不好,容易发火。

其实现实的你就是一个和大多数学生一样的高中生——“自卑感强一有成长的动力”、“身份低微一出生普通”、“不敢接触新事物一珍视人生的经验”、“怕出洋相被人笑话一追求他人的认同”,所有的这些特点很多人都有。要达到你的理性自我不是抹煞掉硬币的一面,消灭你所说的缺点,否则你会为奋力地刮也刮不去,因为太急迫,而留下累累的伤痕而终日懊恼。你真正可以做的是珍视你硬币的这个面,为这个面而高兴,把这个面擦得更亮,更引人注目。你看得到,别人也看得到。这样你会在快乐中不断地与你的理想自我更接近,这才是你努力用力之所在。P19-22

序言

看到写序人的名字我想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她是谁?大家好!我是本书作者的女儿,作为和本书作者离得最近的人,我想就这本书说一些我想说的。

有些话我想以一个未满19岁的青少年的角度来说。每个青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想法:只有我自己懂我,你们才不懂呢。我想这本书的作用不是直接地解决一些青少年的烦恼和问题,而是让青少年们看到这些同龄人的烦恼和问题,更加了解自己,从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生活是一门相处的艺术,和家人和朋友相处,和世界和社会相处,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相处。“我们用多一点点的辛苦,来交换多一点点的幸福。”相处是需要学习和付出的。

我大致是一个乖乖女,但我也有过我自己的烦恼和困惑。然而有些音乐,有些小说或电影,有些别人的话语给了我方向和力量,让我走过了我的烦恼阶段。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们的力量。

上面一些话难免显得太严肃,那我换一个身份,从本书作者女儿的角度来说一些话。

作为和本书作者朝夕相处的人,我可以说是全程目睹了这本书的形成过程。当时老妈每个月为杂志写专栏,解答青少年寄到杂志社的各种生活和心理上的烦恼。看似微小而琐碎,老妈却一写写了好几年。某种角度上,我也算参与了这个过程。嘿,这是真的,我可是担当着帮老妈检查有没有错别字这个重要的工作呢。

从女儿的角度,我看得到老妈对这本书的用心,她很认真地用她的专业知识和对生活的领悟来解决这些青少年的烦恼和问题,希望他们能更加快乐地成长。她也很用心地对待全书的问答,甚至对于本书的插画,她也多加考虑,仔细挑选,当然其中也有我的建议哦。

另外,我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我的老妈是一个好的心理工作者。也许你会认为这句话只是自家人吹捧自家人。但是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是独生子女家庭。我是我们家唯一的小孩,老妈也是第一次当老妈,一切都是在慢慢学习和成长中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问题,和家长身份的老妈之间也难免会有冲突,但是我们都在慢慢学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学,老妈也在学。从小学到中学18年的学习过程中,我能说她是一个好妈妈,而这些生活的经验也会对她的工作有所启迪。我相信她会将心比心地来为这些青少年的烦恼寻找解决之道,我相信她是一个好的心理工作者。

最后有些话是我想对我老妈说的:很荣幸能来帮老妈的书写序;比起有一个能够出书的老妈,让我更加荣幸的是有一个会让自己女儿来写序的老妈。大约三年多前,我送给我老妈的生日礼物是把她当时写的专栏挑选了一部分复印下来,订在一起,写下了一些我的心得和感受。这份礼物上的话我还记得,至今我还是那么认为:我为你的工作骄傲,更为一个喜爱并投入于自己工作中的老妈骄傲。

后记

这本书整整写了五年,在《中学生阅读》的“花季雨季”栏目中每月连载,让我维持五年的动力主要来自我想让这些问答陪伴女儿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尽管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已经二十几年了,但面对青春期的女儿,和很多父母一样,依旧不知道如何与她直接对话,我想这些问答就当我和她之问对话的桥梁吧。因为这个动因,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把这些问答变成集子,也来自女儿的创意。在写问答的第三年,女儿在我生日的那天,将一部分问答集起来,画出一些她喜欢的句子,还做了点评,作为献给我生日的礼物。她说她的同学们也很喜欢这些问答,原来这本集子可以这么做。现在这本集子的做法和女儿当初的设想差不多,所以也让女儿写了序。

对于这本集子,我特别要感恩的是三拨陌生的朋友。

第一拨朋友就是来信的众多中学生们,他们来自河南、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其实从什么地方来的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处在青少年时期,有着共同的困惑和成长需求,他们能勇敢地来信询问。虽然和来信的青少年有的还通过电话,但我没有见过其中任何一个。他们来信询问的问题或类似,或迥异。共同的是在他们这个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我要改变,我要成长。正是这个内在动力,让我们彼此有了对话的可能,我为他们的勇气和信任而感动。

第二拨朋友是《中学生阅读》这个栏目两任的编辑,他们是吴贯一先生和陈宇先生。我们也没有谋过面,只是通信联络,是他们收集了这些中学生的来信,也是他们的鼓励和坚持让这个栏目得以持续下去,我很感谢他们。

第三拨朋友是本书的插画作者龚正先生,依旧是没有见过面,依旧是通信联系。通过邮件表明各自意图,他的画让这本问答集生动了很多,也让我和中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了。

还有个要非常感谢的朋友是见过的——本书的责任编辑彭呈军先生,他对心理学的敏锐视角和良好修养,促成了这本书和大家的见面。

上述这些朋友,对这本书的形成作出了很多的贡献,我内心非常感激。这本集子就是献给他们的,是他们使我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有了一个和青少年分享和交流的机缘和平台。这些观点和想法对我来说不是陌生的,它们是我二十多年心理工作者生涯中的点滴经验和体悟的集成,这些经验和体悟概括起来大致就是下面几点:

1.把问题常态化

青少年容易把他们的问题放大,认为只有自己才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更多的是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基本可以引申至几乎所有同学都会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正常的“常态”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不会看得过于严重以至于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他们就有了自我调节、逐步解决问题的勇气。

2.困难中坚持

青少年一般会认为犹豫、失落、灰心、泄气是问题,我的经验是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带着犹豫、失落、灰心、泄气是否能够依然坚持。失落的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带着失落的情绪继续学习、努力做事。自信不是不会碰到困难,而是相信自己在困难时能够坚持住。

3.深入地思考

青少年会被成人社会的一些话语所蒙蔽,说这些话语的人也许没有经过思考,青少年却信以为真,诸如“外向性格更好”、“男孩子要学理科”、“成绩好的同学是不焦虑的”、“演说家公开讲演不紧张”等等,如果深入分析,这些都不是事实。青少年如果带着自己能思考的头脑来观察社会,会更理性和乐观地生活。

4.重写人生故事

一些来自单亲、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有时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没有意义,很难乐观。如果他们能看到硬币的另一面,更多地看到自身努力学习、爱阅读、顾家、懂事、体贴大人等优秀的品质,改写自己的内心剧本,他们会更坚强、更平和地面对生活的挫折,也会更有希望地去面对未来。

具体要说的经验和体悟都写在我对中学生问题的回答里了。这些经验和体悟也是我本人困而知之后所得到的一点点领悟,这好像也和我对青少年的成长理解是一致的:成长是一条曲线,成长不是没有缺陷,成长不是没有烦恼,成长不是没有犹豫,成长不是没有徘徊,成长不是没有痛苦;成长是走了很多路,淋了很多雨,“百折千回”后得到的一点点自己的体验,最后品尝到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滋味。

希望这本书能伴随着更多青少年青春的成长,同时也陪伴着父母的成长,谢谢!

沈之菲

2014年1月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长悟语(中学生心灵解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之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龚正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16274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4010694
中图分类号 G47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