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绝望国度里的幸福青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内向”的年轻人们;希望贡献社会的年轻人们;加拉帕格斯的年轻人;不爱购物的年轻人;“幸福”的日本年轻人;情难自已的年轻人;世界杯限定国家;名为“民族主义”的魔法;毫无存在价值的“日本”;为“日本”挺身而出的年轻人……古市宪寿编写的《绝望国度里的幸福青年》针对经济危机后本土75%的青年一代感到“不幸福”的社会问题入手。

内容推荐

《绝望国度里的幸福青年》在日本亚马逊图书网社科类销量榜第七名,日本总销量140万册。《绝望国度里的幸福青年》作者古市宪寿作为目前日本最炙手可热的社会学家,针对经济危机后本土75%的青年一代感到“不幸福”的社会问题入手,从“正能量”角度倡导青年一代重拾幸福,如何找到幸福感。

目录

序言

年轻人真的很不幸吗?

“因为日本的年轻人很幸福。”

经济成长背后的不幸

想做一个80年代的年轻人?

生活在新的“幸福”当中的年轻人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年轻人”的诞生与终结

 1 谁是“年轻人”?

 2 年轻人论前夜

 3 来自废墟的年轻人论

 4 “一亿总中流”与“年轻人”的诞生

 5 年轻人论依旧在继续

第二章 情难自已的年轻人

 1 “内向”的年轻人们

 2 希望贡献社会的年轻人们

 3 加拉帕格斯的年轻人

 4 不爱购物的年轻人

 5 “幸福”的日本年轻人

 6 情难自已的年轻人

第三章 崩坏的“日本”?

 1 世界杯限定国家

 2 名为“民族主义”的魔法

 3 毫无存在价值的“日本”

第四章 为“日本”挺身而出的年轻人

 1 游山玩水中高举的日之丸

 2 节日庆典般的游行示威

 3 我们何时奋起?

 4 革命所无法改变的“社会”

第五章 东日本大震灾与“设想内”的年轻人

 1 日本风潮

 2 反核电的庆典中

 3 灾难反乌托邦

第六章 绝望国度的幸福年轻人

 1 生在绝望国度中

 2 总体还算幸福的社会

 3 我们将迈向何方?

后记

试读章节

这则逸事虽然只是一段可疑的都市传说,但即便以前的人们说过“近来的年轻人很不像话”这类的话,似乎也不足为奇。

我们却不得不留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年轻人”,很可能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年轻人”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首先就是对年龄段的区分问题。比如,在古罗马,人们对于“青年(adulescentia)”的定义是15岁到30岁之间的人,而对“年轻人(juventus)”的定义,则是指的30岁到45岁之间的人。

在现代日本,“年轻人”的定义也同样摇摆不定。厚生劳动省在雇佣政策中,将“年轻阶层”范围定义在15岁到34岁。而政府的《青少年育成施策大纲》中,则将“青少年”定义在18岁到未满30岁的年龄段中。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募集的青年海外协助队的资格条件,是20岁到39岁之间。看样子,这件事似乎还有些复杂。

比年龄划分更复杂的,则是“年轻人”诞生于何时的问题。

或许各位会认为,年轻人自古便有。当然了,即便是在以往,人们也同样是从十岁20岁活过来的。调查一下词汇的用例,我们就能追溯到很久之前。在1220年前后写成的《平治物语》中,就出现过“总源”这样的词句,而说到更委婉的‘‘若人”一词,则是在974年成书的《蜻蛉日记》和1059年成书的《更级日记》中出现的。

然而,问题绝非只如此简单。在现代日本,大多数场合中。

 “年轻人”一词都并非特指某一个特定的人物,而是泛指20岁年龄段的整整一代人。比如,在“最近的年轻人不买车,,这句话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把“年轻人”这个词默认为

 “20岁到30岁的日本男女”的意思。  也就是说,讨论的前提,就是“20岁年龄段的日本人.是一个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群体”。从这一点出发,这种事是绝不可能出现在江户时代之前的。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人。绝不会将一个“20岁的农民”和一个“20岁的武士”看成是相同的人。

更进一步来说,武士的情况姑且不论,单说农民中有多少人会意识到日本这个国家的存在呢?因此,在江户时代,如果有村民说起“如今的年轻人很糟糕”,那么这句话的意思,顶多只是在表达“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差远了”的意思。

如此,要让现在所说的“年轻人论”成立,那么就必须先满足几个条件。当然,将“年轻人”定位为主题的本书,也必须先对“年轻人”一词展开一番思考和讨论。而这正是问题的所在。该怎样着手?这问题实在是太过复杂,至今仍令我感到犹豫和困惑。

因此,关于定义问题,我们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来考虑。现在,我们先来审视一下日本的“年轻人论”的历史吧。在这里,我并未将讨论和思考的范围限定在研究者们提出的“年轻人论”中,而是将年轻人看作某种群体和集团,并将讨论这个集团的各种言论说法综合起来,称为“年轻人论”。

前文中一直接连不断地出现“年轻人”的字样(估计之后这样的情况也依旧会继续出现),在日本,“年轻人”这个词的广泛流传,并非是什么久远的事。这个词,大致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之间兴起的。在那之前,人们普遍习惯使用“青年”这个词。今天,在国家白皮书里,也经常用到“青少年”这样的字眼。

从日语的历史来看,相较于“青年”这个词,“年轻人(若者)”这个词出现的要更早。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在1960年以前,“青年”这个词的使用却更为普遍呢?关于这件事,我们必须追溯到明治时期。p2-4

序言

2010年末,大地震爆发之前。

“日本的年轻人处在如此不幸的状况之中,为何还不奋起呢?”

纽约时报的东京分部长马汀·法库拉(44岁,衣阿华州)曾经如此这般地问我。当时,法库拉正在撰写一篇有关日本各代人之间的差别的报道,但他却无法理解现在日本年轻人的想法和小情。

……

在第五章里,我写下了一些在撰写本书时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时的情况。当时,有人曾说“以3·11为转折点,日本社会会出现巨大的转变”。然而,至少从年轻人的反应来看,却并非是什么巨大的海啸,到目前为止,他们表现出的都是“料想之中”的反应。

在第六章里,通过世代差距和劳动问题,我尝试着思考讨论了一番本书的主题一“日本的年轻人很幸福”这一问题。同时,也思考讨论了它的可持续性。二三十年后的日本,究竟会如何?到那时,“年轻人”是否依旧幸福?

本书的各个章节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不论从哪一章开始看,都无关紧要。但在此,我却要向众位读者提个建议:如果一口气把我这本书里的所有章节都看完的话,或许会让人感到有些哕唆繁复,所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我建议读者以每天一章的速度来阅读本书。

顺带一提,本书中引用参照了各种各样的访谈和书籍,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标注了发言者的年龄和出生地。我觉得,在论及某位“年轻人”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包括年龄在内的此人的立场。此外,以片假名登场的人名,我的原则也是沿用其名字中的假名。

(译者按:出于语言关系,本书将原文的“若者”译为“年轻人”,“青年”对应“青年”,以示区分。)

后记

我并不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人。虽然我也有着知道自己想象力的极限的想象力,但是,在遥远国度里因永无终结的纷争而痛苦不堪、最终丧命的生命,还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童子军在战争前线成为一次性战力的情报,尽管我也有所耳闻,但我却并没有为此做过些什么。

看过那些描绘非洲的贫困景象的纪录片之后,我也会像常人那样地感到心痛。看到官方报纸上登载的有关旅行者死亡的消息后,我会从死者的随身物品去联想死者生前的生活,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但是,数秒之后,我便彻底忘记了这些事。回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之中。感觉就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老实说,对于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从未涉足过的地点场所,我都只会觉得“无所谓”。

而我个人的想象力所能遍及的范围,也就只有“自己”和“自己身边”。

但是,这里所说的“自己”,却并不是坐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一边听着90年代的J—PoP一边写下这篇《后记》的“我”。这个“自己”,不光只是那个提起心中的烦恼时,就只有红着脸说最近长了2公斤肉,不知道该怎么把它给减下去的“我”。

这个世界里,必定存在着许多谁也没有留意到的转机,而我们的人生,也总会因为这些暗藏的契机而出现分歧。同时,这个世界里还存在着一种无法回到从前去的机关,让我们无法轻易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管选择了怎样的人生,我都是无法成为佐藤健的(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也有着无数“我”不在这里的可能性。

虽然我的人生还只有短短的26年,但回首往昔,这段短暂的人生中却也存在着无数的分叉点。念高中时,我碰巧在诗歌大赛上得了奖。那次获奖的事,之后又让我通过AO入学考试,进入了庆应SFCo在s:FC里,我遇到了至今依旧和我一起工作的朋友。

在选择专业时,我没能选上CG建模的课程,然后又碰巧参加了同时开讲的社会学课程。念大学时,我到挪威做了一年的交换留学生。之后,我以我在挪威时学到的东西为基础,写下了一篇有关北欧育儿政策的毕业论文。然后,又有人劝我去试着考一下东京大学的研究生。不知为何,我又乘上“和平船”,环绕了一圈世界。同时,也有人对我的研究很感兴趣。

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如今这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试着想象了一下那个不在这里的“自己”。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复设想,虽然我也无法完美地设想出那个不在这里的“自己”,但我却也在些许的不同中,对走在不同人生中的“自己”感觉到了共鸣。

如果那个“自己”生活在比我现在更幸福的环境中,那我会心生羡慕,但如果那个“自己”生活得还不如我现在的话,那我也会心生愧疚。

我心中的这份愧疚感,既是身处不同世界中的“我”的感觉,同时也是处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人”的感觉。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世界里, “我”所没有承担的人物,已经被这个世界里的“某人”承担了(这个“某人”,既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

 这一点也可以改换一种说法,说成是我对在这个世界里被我“踢开”的人的责任感。和那些一流的演艺人不同。虽然我并没有能在什么较大的选拔当中获胜,但是,即便在大学里,也存在有合格者和不合格者,此刻的我,说不定其实正坐在原本该由另外的人来坐的椅子上。

 对于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我的心中既没有责任感,也没有同情心,更不会有羡慕的感觉。这些情感,甚至都不会涌上我的心头来。

但是,在我对很可能将会成为“自己”的可想象的范围里,面对“自己”和“某人”,我的心中既有责任感,也有同情心和羡慕感。对那些被踢开的人的责任感,对不在这里的自己的同情,还有对处在比现在更好的环境中的自己的羡慕。我对年轻人抱有关心的原因,大概也就在这里。

在这本书里,我试着设想了一下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中的自己,还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国家。我的这种做法,并非是出于面向社会全体的启蒙意识,也并非出于想要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一些的市民意识。我只是希望再多了解一些“自己”和“自己身边”的情况罢了。

当然,如果这本书对“自己”或“自己身边”以外的他人能够有所启迪的话,我自然也会感到开心。虽然我会感到开心,但这却已经不再是“我”的问题。我能说的就是:以这本书为基础,能够引发一些其他的思考的话,或许也会是一件乐事。

 这本书的材料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比方说,我在第二章里提到了那种成年人总是一脸严肃地提到的“近来的年轻人很内向”的说法,尽管我也从多个角度对这种说法进行了验证,但我所使用的统计资料,也大多都是些网上登载的政府实施的舆论调查之类的东西,而那些访谈,也全都是大街上遇到的人给出的回答。

 文科研究的一个好处,就是未必非要使用那些“特别”的研究机器和研究资料。看看书,和人聊聊天,在网上查询比较一下统计数据,就已经是一种“研究”了。

而且,这种“研究”也很有趣。你可以用任何数据来对“常识”提出质疑,也可以在看过几本书之后,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无人能够想象出其整体像的广袤而复杂的世界。但是,我们却还是能通过“研究”来揭示它的整体。揭示“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世界,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如果能和更多的人分享这种快乐的话,我也会感到更加开心。

我的声援,是无法传递到不同的世界里去的。

但是,或许这种声援,却也能够引发另外一些人心中的共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绝望国度里的幸福青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古市宪寿
译者 袁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22405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9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3275266
中图分类号 D731.38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3—2993
版权提供者 日本讲谈社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