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父亲的战争
内容
编辑推荐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给予奉献?爱是牺牲和祈祷?

《与父亲的战争》是一位出身南方农村的诗人,以散文的形式来对父亲往事的追述,作者(黄金明)通过一篇篇散文,记叙乡野日常生活的琐事,反映两代人之间的心灵互动、冲突与和解, 表现父子关系中惊心动魄的一面,引发现代人对亲情伦理的进一步思考。

内容推荐

《与父亲的战争》由黄金明编著。

《与父亲的战争》讲述了: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给予奉献?爱是牺牲和祈祷?一一母亲在父亲的絮叨下选择了忍耐,但她近年来渐感厌烦,要么当风过耳,要么退避三舍。她仍照顾其起居饮食并关心备至,只是厌烦了他的话语及行为。她是如何奇妙地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一一父亲将一切给予我们,我们的感受却百味杂陈。日光使万物生长,也使草叶枯萎,田地龟裂。水滋润万物,也倾覆大船,冲缺堤坝,淹没田庄,父亲的爱泥沙俱下,乃至飞沙走石一一牺牲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无法忘记,一九九四年秋天,当我考上大学时,父亲决定让小学六年级的三妹及初三的二妹同时辍学,要以举家之力供我读书。而母亲在土地庙为我们祈福,不管效果,但求心安……

目录

凤凰村往事

祖父与祖母

父亲的日常生活

父亲的天真与伤感

父亲的荣与辱

父爱如山

父亲的禁忌

反抗者

爱的秘密

后记

试读章节

凤凰村往事

人无法说清楚他的来路。这本来不复杂,但时间一长,就变得无法辨认了,像无人涉足的小径,迅即被荒草掩盖及尘土湮没。关于历史,我们能记得多少,又有多少靠得住呢。回溯乃至猜测自己的来路,却成了我无法拒绝的诱惑。以前,我没动过写村庄的念头。我迫不及待要写的是梦境出现的奇异之地、匪夷所思的事情,有一堆华而不实的词汇在等着描绘它们。

我发现自己对凤凰树一无所知。凤凰村(又名凤凰垌,垌,即田垌,田地,多用于地名,典型的粤方言)这三个字,是我最早学会的几个词汇之一。母亲津津乐道的是,我仅两岁时,就在舅公的考问下,完整地说出了包括县镇在内的复杂住址,从而赢得舅公手上的一个大苹果。但我对凤凰树说不出什么来。

二○一一年三月,我打电话问父亲。父亲说:“那是一种树木,可以长到二三十米,树皮粗糙,灰褐色,树形为广阔伞形,分权多而舒展。在夏日开出密密匝匝的花朵,灿若红霞,在秋天结出镰刀状的荚果,在冬天叶落如雪。你小时候还能零星见到细小的凤凰树呀。”我全忘了。我在百度搜了一下,父亲说得虽粗略,大体特征还是说到了。

凤凰村开村逾三百年,全是黄姓人。一世祖从黄塘村搬来,由一人繁衍至两三千人。关于一世祖的事迹,我问过村中老人及翻阅族谱,多语焉不详。一世祖迁居此地时,漫山遍野皆是高大凤凰树,花香浓郁,鸟雀和鸣,五六座山丘首尾相接,呈螃蟹伏地之状,有蟹地(螃蟹善于繁殖,寓子孙繁多,故蟹地在风水上乃吉地)之称。

山边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游鱼、彩石历历可见,宛若桃源。因凤凰树繁茂,又得蟹地繁衍,寓意大吉,村人遂定居此地,繁衍至今。解放前已逾千人,乃石湾水一带有数的几个大村落之一。能说清楚的祖先,就是三世祖应龙公了。应龙公育二子,一定周,一定邦。定邦公生子正瑞公,却又从母村搬出,从蟹地之顶搬到蛇地之坡,新开一小村,是为“子村”。所谓蛇地,乃指一山由北向南如蛇蜿蜒而来,那坡地恰如蛇舌掠出。

凤凰村全貌如蟹,子村地又恰似蟹钳。蟹钳乃蟹身上最有力之部位,故子村近百年间,人丁兴旺,出了不少人才。定邦公之子正瑞公从“蟹身”搬到“蟹钳”栖息,遂有子村子嗣绵延至今。他发迹的经过颇具传奇性,据说年轻时穷困艰辛,但为人仗义。某日他到石湾墟赶集,见算命先生李瞎子摊档倾覆于地,人趴在地上,口鼻流血,奄奄一息。竟是遭到街上流氓殴打勒索,瞎子拒不屈服。正瑞公心生恻隐,遂将瞎子背去问医,瞎子终究伤重不治。瞎子临终前跟正瑞公说,我是孤家寡人,跟你相识也是缘分一场。你至石湾河石拱桥下游三里处,有一棵大波萝蜜树,树心中空。你趁夜深时挖掘,休教人知晓,自有道理。正瑞公找到该处,发现藏了满满一包白银,怕有三二百两之多。

从此正瑞公售田娶妻,风生水起,膝下数子,子又生子,枝繁叶茂,又历“天”“如”“忠”“声”“大”五辈一百多年,传到我父大海,我是“振”字辈,也曾起个带“振”之名。下一辈是“文”字辈,往后又传有两至三代。目前搬离村庄的人十有八九,对辈分也不太讲究了。子村的小祠堂乃正瑞公时建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修,供正瑞公子孙祭祀先人,历年香火不断。P1-3

后记

岁月与往事如繁星浩荡……

——编者与作者的对话

周山丹(以下简称“周”):你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诗人黄金明,此前也出版过长篇散文《少年史》及随笔集《乡村游戏》,追忆了作为南方少年的成长史,给我们带来关于乡野趣味的美好回忆。这一次推出的力作《与父亲的战争》,也跟乡村及少年有关,但给我们带来了很不同的阅读感受,在气势磅礴的叙述中,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思想事件,形式质朴而难掩锋芒。我们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孕育并诞生的。

黄金明(以下简称“黄”):该书的诞生是一个意外。我的写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不知道下一本何时动笔、要写什么——我只是持着铁风筝去捕捉天空的闪电,而难以预测及控制其后果。套用法国作家基尼亚尔的话说:“我在读写中有一种不寻求达到目的的等待。读书就是漫步。写作就是游荡”。

二十年来,我在诗、散文和小说这三条路上交替奔走,犹如猎手常捉到意外的猎物。诗集及散文集各出版了几部,中短篇小说也在《花城》《钟山》《中华文学选刊》等发表了五十多篇,逾二百万字。《少年史》在读书界影响较大,获得首届广东省青年文学奖;《乡村游戏》则被誉为童年之书,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

在二○一一年初春,我从广州回到出生地。村巷空无一人,田园面目全非,一座逾三百年的村庄仿佛一艘搁浅多年的大船,在沉寂中缓慢地磨损、朽坏。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出生地再写几本书。上述诸书跟我刚脱稿的长篇散文《田野的黄昏》《凤凰村简史》构成了“岭南乡土”系列散文五部曲(即“乡土五书”)。

父亲很爱我,我却感到压抑。他的背后是积淀了数千年的家长制。肯定是某个根源出了问题。本书的任务之一,就是探查这个问题的真相。

周:此书开篇叙述了凤凰村往事,以此篇为书写的切入口,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安排?

黄:人总有他的来路。我在写成《少年史》十年后,又听到了故土传来的挽歌:村庄正在荒废乃至消失,溪流、田垌、森林、庄稼、祠堂、庙宇、学校、桥梁、井台、戏台、池塘、屋巷、房舍、牛棚和猪栏,人、鸡和狗,野生的草木,野兽、蛇蛙、鸟雀和各式各样的昆虫……这一切在流失和消逝。它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乃至相关的一切,也在不断遭到磨损、削减并坠入遗忘。它只剩下墓地及遗址。三十年来,我见证过它金色晚霞般的光辉,也感受到有如落日急速下沉的绝望。我在纸上建筑另一个村庄对抗遗忘的想法,显得徒劳,但让人安慰。

由此,我近年来投入“乡土五书”的写作,是为了给故乡留下一份文学性的记录,除了写山水田园,对农事或乡村生活的书写更是重心,譬如本书就侧重于写家庭与伦理。村庄是农人生活的环境及背景,如果不作交代,就无法理解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关于故园人与事的书写,贯穿了“乡土五书”包括《与父亲的战争》的写作,开篇概述凤凰村,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周:故土给人带来最初的生存经验和成长记忆,对于你来说,南方的自然事物、乡村生活,也许对塑造你的精神世界有渗入骨髓的影响?在该书中,我们每每看到风景与人的相互渗透、融合及疏离,写得生动逼真,有时,人甚至成了风景中的主体。岁月与往事没有随风飘逝,而是沉淀于你的心底,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些关于乡村与大地的挽歌式书写。

黄:正是这样的。我作为一个乡村美学和农民意识的反叛者出生于粤西乡间,跟随父母耕种到二十岁,直到一九九四年考上省城的大学才离开村庄。我二十岁时发现了一个“农民定理”:农民意识操纵着一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一看有没有用,实用主义是唯一的法则。用它来分析中国的问题,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谁造成了农民及其后人的悲剧?我必须承担农民的耻辱,也要有对农民意识的反对。与其说这是我的背景,毋宁说这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背景与现实。

大自然塑造了我的心灵。家乡的建筑、作物、草木、风土、器具、生灵以及春种秋收的细节仍历历在目。村庄的节日、做社、游神及各种游戏也让我沉湎其中。在记忆的夜空,岁月与往事如繁星浩浩荡荡……我在乡村“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尊奉丛林法则的乡村生涯,使我谦卑和忧郁。父亲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却使我懂得了生命中的爱、自由与欢笑……我在生活上崇尚极简主义,与世无争,但追求精神自由。在工作上几经调整,从教书、编辑等岗位到搞专业写作,无意于升迁及致富,而是为了内心安宁。作为在乡村出生并成长的一代,乡土是我在现实及精神上的故乡。我为此写过大量作品。除了散文“乡土五书”,还有诗集《陌生人诗篇》及小说集《默杀》等多种。

周:你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却学医、搞发明、热衷于写作,在村里的人看来,格格不入,显得很另类。你如实写出了这种情况,但似乎又对某些看法不以为然。

黄:我父亲其实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类似于诗书耕读的古代农夫。但这个传统必须远溯至农耕文明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当工业怪兽从大地及乡村呼啸而过,拜物教甚嚣尘上,连知识分子也全线溃退,农夫又岂能不斯文扫地?我父亲走不出时代或农民群体的局限性,又跟时代的弄潮儿如乡镇企业家、包工头之类背道而驰,却对创造性的生活及古老文化抱有向往之心,遂成为时代的异端或失败者。

但这只是乡里人对他的看法或解读。他远比我所能描述的要复杂。我对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深信不疑。有心人若稍加探寻,“看到”的将不仅是露出海面八分之一的冰山尖,还有更多我没形诸笔墨的。他对生命意识有所觉醒,他年轻时按内心意愿塑造生命而不得,但毕竟努力过。他不合时宜。农民看重的只是果实,那些漫山遍野的花朵多么浪费!他集合了种种悖论于一身,诸如怯懦与勇敢,执着与放下……他属于世上最伟大的父亲之列,但也使我内心堆积阴影……他善良宽容,精神独立,尽可能不依赖他人及事物。这也许是我成为诗人的根源?我的诗试图从不同路径抵达并触及爱的奥秘。

周:你父亲年少时爱好广泛,有不少梦想,也尝试从农村中出走,想过去航海,更为建造理想的房子劳心劳力,最终却一事无成。这样的父亲形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中算是典型吗?

黄:从种种成功学的标准来看,父亲当然是一个失败者。他压根就不想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而专注于心灵自由,尽管这种精神性的追求是原始的、朴素的,更没有什么建树。他的失败,却庶几接近于我对成功的理解,这种“成功”不可能属于大多数。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人都不会很多。父亲顽强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尽管屡遭挫折,但他最看重的几件事,经过汗水乃至血泪的浇灌,总算开花结果,取得了好收成。也许,我无意中将他的失败写成了“成功”。父亲与世无争的“失败”哲学给我带来深入骨髓的影响,由此我平素行事很少带有功利心或目的性。我向来以父亲这样的失败者自居。

我觉得,如果他能接受完备的教育,他的人生必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当然,这只能是假设了,但我们不应忽视:没有选择的可能性,这就是父亲这一代人的悲剧,也许这种悲剧性仍在当下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父亲在中国广大农村又确实具有普遍性。在乡间,曾经有多少个才华横溢而志存高远的年轻人,犹如山花或火把在深山独自发光、燃烧,最终在漫漫长夜中耗尽血肉而无声无息地熄灭?

周:书中你对父亲的态度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从孩童时的“模仿者”,到少年时的“反抗者”,转折颇大,到后来父子间逐步走向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黄:父亲爱好不少,如自学堪舆、中医等,善良、正直,有勇有谋,开创村中乃至全县分单干的历史。像他这样耿直的人,在弱肉强食的乡村乃凤毛麟角。我童年时甜蜜而压抑,不自觉地成为父亲的“模仿者”,少年时烦恼且反抗,成年后逐渐懂得了父爱的深沉、博大,这很正常。父子关系有爱也有压抑,可回溯至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父与子的冲突是永恒的文学母题,也再现了我成长的必经之途。我试图写出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普遍性。“峰回路转”是书写的必要,也是真实反映。本书是写家庭及亲情的,但也旁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现实或时代的关系。

周:父亲的爱,常有温馨的时刻,有时却是简单粗暴的,甚至“令人窒息”,两代人之间的心灵必然存在互动、冲突、和解,如今你为人父亲,能够更充分地理解他吗?你通过读书进城的方式走出了乡村,父亲对此有什么影响?

黄:三十多年来,跟父亲的冲突基本停留在嘴上。那是话语的交锋,唇舌的风暴,是观念及想法上的分歧、争执乃至碰撞。父亲固执己见,寸步不让。他自以为真理在握,倘若我不服从那将有麻烦乃至灭顶之灾。他不惜一切代价,绝不肯退让。令我最为压抑的是,这也不准那也不准,这构成了我童年中的暗影。我的所谓“反抗”,也就是争取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已。是的,我近年来更能理解父爱,深沉、强烈、不计回报、不顾后果。他以自己的方式爱子女,尽管有时让人难受,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近乎压抑和禁锢,但这都不重要了。毕竟,像他那样爱我们的人,还有谁呢?他没有一刻不在为子女操心。也许,身为人父之后,会更懂得做人儿子。

至于我能走出乡村,我不知道个人努力或父亲影响占有多大的比重,但我想归功于命运女神的眷顾是合适的,太偶然了。我乡下的小伙伴纷纷在残酷的命运壕沟前仆倒而万劫不复。乡村少年的命运凸现了巨大的悲剧性和不公平,这跟生活在中国乡土最底层的祖辈是一脉相承的。不过,如果父亲不是培养我读书,而是早早让我去打工,那后果就会很严重。

周:我注意到,文中多次提及农民生存的压力。在以往的访谈中你说:“中国乡村只有生存哲学,没有生存诗学。”如何理解这句话?但是,同时我也发现,本书随处可见诗性的言说,在贯注着悲悯、同情与爱的基础上,不少片断像诗句那样优美,简洁,有力,直取核心,有着钻石的硬度、密度和光泽。此书将象征、隐喻及白描糅合为一,在细部上绵密精细,但整体上仍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你曾在访谈中说,“我对诗有个想象:它是铀中之铀,来自矿石;它是酒中之酒,来自食粮。诗是大神秘。我只能无限靠拢而永远无法抵达”,诗性的获取,似乎要经过某种类似于魔法的神奇转化或提炼,你又是如何从日常经验或往昔的苦难中结晶诗意的呢?

黄:你说得非常好。在无视乡村生存现实的前提下,所有关于乡村的文学都是野蛮的。田园牧歌或乡村美学,在中国乡村往往是一种幻觉。在乡村或城市谋生的农民可悯复可悲,他们是轮胎下的路面与尘埃。当农民像鸟群扑向城市时,等待他们的不是金黄谷实,而是呵斥和驱赶。他们从不是城里人,又无法返回故园。这些正在丧失土地的人,只有逢年过节才返回家乡,仿佛维系着他们的只有坟墓中的祖先和神祗的庇佑。当下中国的现实是,建立在土地伦理和农耕文化基础上的农业社会已分崩离析,而工业时代的诸种福音又难以惠及农民及其子孙。他们缺乏资本,也没有技术,不仅在经济上赤贫,在文化上同样匮乏,属于喑哑的人群。他们发不出声音。

我很高兴你谈及诗性,这其中也蕴藏了我的写作抱负或秘密。从往昔中提炼诗意,苦难才借此成为养料。诗性是超验的,其核心是神秘,诗性的诞生及其诞生的方式也必将是神秘的。这有点像将粮食转化成美酒。按布罗茨基的说法,诗性来自于对日常经验的玄学化,也就是神秘化。诗人必须掌握语言的炼金术。我在话语上尽可能注重创造性,也就是每一个句子都必须穿透事物及对象,并同时在语言、思想、体验及情感诸向度上具备应有的速度、力量和深度,否则无以为诗。诗如闪电,力量、速度、强光都是同时存在的。这要求作者必须像外科医生一样冷静,像神枪手一样准确,像时间一样公正,像洪水覆盖河床那么全面……但对于这样一本纪实性很强的书,还需要像法律条文一样清晰和手风琴一样低沉。

当然,在我的乡亲父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前,谈论诗意仍太奢侈,我更注重现实感。我认为在苦难中结晶出的诗性,犹如淤泥上绽放的莲花,在荷尔德林所说的“世界之夜”(工业时代的雾霾覆盖了天空、山水与村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仍是空中楼阁?)到来之际,必像星辰给人类带来光辉和抚慰。

周:确实,由于本书的诗性特质,极大拓展了审美空间,使其出现了多种阐释的可能,不仅以浓烈的情感及不留情面的解剖及自剖打动了我们,还使我们获得了阅读的愉悦。由于其对现实和时代的思考严肃而深入,又跟那些隔靴搔痒的所谓乡村美文划清了界线。它简单又复杂。它锤炼又敞开。本书写出了人对时间流逝的反应,写出了让人喟叹的命运感。该书对时间的处理也有独到之处,因而出现了打破线性叙述的复调叙事及网状结构,既相互交织,又有条不紊。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有很强的实验性,却又自然而然.这似乎跟传统散文说的“形散神不散”仍有传承。

黄:你说得很对。我不太注重形式上的外观,但我注重写作的先锋精神。该书的结构确实得益于我对时间的理解。时间从来就是一个整体,年月日之类恐怕仍是人为切割的幻象,那么,一个建筑于时间基础上的记忆性文本,就最好也浑然一体,犹如首尾循环的时间之圆。

周:你到广州求学、工作、生活近二十年,与此同时与故乡凤凰村保持着丰富而深刻的联系,不间断地追述你在其中的经历与见闻。你觉得这本以回忆为主的散文集,对自己、对父亲,对故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黄:本书除了回忆,还有对当下现实的揭示与呈现,它不是基于线性时间上的简单回溯,而是对故土人与事的整体打量。我写此书以了解自己、了解父亲,并考察中国式的家庭及父子关系。

为出生地写一本书,犹如还清旧债,心情愉快。在本书中,我试图以村庄为背景,从自然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及哲学诸角度切入,通过揭示故乡沦陷的根源,呈现中国农耕文明逐渐崩溃乃至解体的悲怆历程,并探寻新一代农民的生活方式。本书除了书写蕴含独有民间文化的风物、风俗、伦理及自然景象外,须臾不离人的劳作、种植及养殖,诸条线索是拧绞而为一体的。我算不上博物学者,但笔下的自然、野物、农事乃是亲身体验,亦能见出奇思及异趣,个人的成长、觉悟及生命感贯穿全书。

周:父亲是本书最重要的人物。你觉得,当你父亲在阅读此书时,他会怀有怎样的心情?

黄:父亲一直很关心本书的出版。他不仅是本书的主角,也算是作者之一,他的经历、记忆和体验构成了此书的主体,有的片断来自他的口述,我只充当了记录者的角色。他将在书中看到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个过去年代的他,一个清晰而逼真的镜中人。他可能是我最忠实的读者。除了我的诗,小说及散文都会看一下。他抱怨说,越来越看不懂了。但我想他一定会珍爱这本书,会翻来覆去地阅读,将自己跟书中那个充满悖论的人相对照,并找出相同与差异。

周:我留意到,这部书稿入选了201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生活扶持项目,部分章节曾在《散文》《随笔》《花城》《作品》《天涯》等杂志发表,也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现在该书正式出版了,你有什么要跟读者说的吗?

黄:该书在它的童年受到了好心人的眷顾,这让人欣慰,现在长大成人,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一个作家(或一本书)的诞生,是天地间的造化。一本书也像人一样,自有它的命运,我无法预测,但也希望它在人世间获得知音。每个作家都有他的理想读者。理想读者有让人敬畏的水准,属于那“无限的少数人”。我尊重读者的方式,就是做好手艺活,而无暇他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父亲的战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金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09371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400196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3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