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洪君编著的《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精)》从语言层面的角度观察,语言演变既有音系、语法(词法、句法)等单一层面的变化,也有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变化。本书只讨论与音系演变相关的理论和个案,包括单一音系层面的,也包括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纯音系层面的演变与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演变,性质上不尽相同,演变规律也不尽相同。本书的研究和编排,就是以单个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规律是怎样的,不同语言系统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又是怎样的;如何区分演变与接触,又如何建立描述演变与接触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语言演变模型,作为研究的观察角度和章节编排的主要线索。

作者简介

王洪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研究员、《语言学论丛》编辑部主任。现任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国家语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主任委员。 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本科,1983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1月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导师徐通锵教授)。之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工作,其中1990—1991年度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1997年获聘教授,1998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0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11月起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4月至2012年11月任该中心主任。 专业特长为语言学,特别是历史语言学、音系学、汉语方言学、现代汉语词法。 代表性成果为专著《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论文集《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

目录

0 导言

0.1 语言变化与社会

0.2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观察角度

0.3 本书的具体编排

0.4 余论

第一单元演变论
第一章 演变论一:历史比较法——连续式规则音变与离散型空间差异

1.1 历史比较法总览

1.2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一:确定语言同源和同源成分

1.3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二:确定对应规则和初定演变阶段先后

1.4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三:确定原始语字音的音类及音类分合的演变次序

1.5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四:确定原始语各音类的音值

1.6 层级拟测、跨级拟测和远程拟测

1.7 历史比较法的理论依据:音义结合任意性、语音规律无例外、连续式音变

1.8 借用和语法层面的类推——语音规律例外的原因

1.9 汉语方言比较程序与古代文献材料的运用

1.1 0历史比较法的成效与局限

1.11个案研究:中古人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

1.12个案研究:《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兼论语音史研究中的音位处理问题

1.13个案研究: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
第二章 演变论二:音系结构论、链移、空格

2.1 结构主义的语言共时系统说

2.2 音位理论与“音系性音变vs.语音性音变”

2.3 区别性特征理论、音移与“语音性音变vs.音系性音变”

2.4 音系聚合结构平行对称说与语音演变

2.5 拉链与推链

2.6 起变的探讨:保护对立原则、两种省力的矛盾

2.7 内部拟测法与空格

2.8 空格与汉语上古音拟测

2.9 空格在汉语上古韵母拟测中的运用

2.1 0空格拟测的功效和局限
第三章 演变论三:词形归一拟测法——语音词法的共时规则与历时演变

3.1 两种相关理论——内部拟测法和生成音系学

3.2 索绪尔对印欧语词根末喉音的拟测和词形归一拟测法的雏形

3.3 生成音系学——共时深层形式、语音词法规则与历史形式与规则

3.4 印欧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ablaut与umlaut

3.5 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之一——分音(变形重叠)

3.6 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之二——合音

3.7 词形归一拟测法的成效与局限

3.8 从空间差异看同一语音词法的历史演变和

若干语音词法的历时相对先后
第四章演变论四:词汇扩散说——扩散式音变与单系统自发的异读

4.1 提出词汇扩散理论的背景

4.2 语音规律无例外说所假设的音变过程

4.3 词汇扩散说假设的音变过程

4.4 词汇扩散说的价值

4.5 词汇扩散早期理论所引发的新研究

4.6 单系统自发的扩散式音变的特点

4.7 单系统扩散式音变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速率

4.8 个案研究:绍兴方言宕江效三摄主元音的扩散式音变(o~a又读)

4.9 余论

第二单元接触论
第五章 接触论一:扩散波模型和方言地理学——连续型空间差异

5.1 语言的扩散和波浪说

5.2 方言地理学

5.3 方言地理学派观念上的局限及其对于历史比较法的价值

5.4 个案研究:韶山一线方言的音变扩散波

5.5 兼顾历史音变和计量信息的方言地理研究

5.6 余论
第六章 接触论二:借用、语言替换、语言联盟、混合语、混合现象

6.1 引言: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6.2 少量的词汇借用

6.3 语言替换、双语竞争与底层残留

6.4 语言联盟与音系感染

6.5 地方语的通语音韵层次与汉语文白异读

6.6 亲缘后代语的混合现象与无条件分化

6.7 洋泾浜与混合语

6.8 小结及其他专题研究简介
第七章 接触论三:音韵层次——叠置式音变与文白异读

7.1 引言

7.2 闻喜方言的文白异读

7.3 文白异读与系统的叠置

7.4 叠置式音变

7.5 多层叠置与分层重建

7.6 个案研究:闻喜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

7.7 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总结

7.8 文白异读中文读音和外来层次的几个问题

7.9 字音层次区分的一些困难

第三单元综合论
第八章 综合论一:同源与接触的判定——无界有阶论和阶曲线模型

8.1 汉藏语系同源判定的主要分歧和特殊困难

8.2 汉藏语言谱系判定的主要分歧和分歧背后不同的分类原则

8.3 汉藏区域的人文历史、基因遗传学资料

8.4 语言学研究成果: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等特征是后起的类型相似

8.5 鉴别同源词的词族对应法和语义比较法

8.6 陈保亚的“无界有阶论”和“阶曲线模型”

8.7 个案研究: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与阶曲线判定法——兼评《基本词汇与语言演变》(汪、王2004)
第九章 综合论二:有序异质模型——社团内差异与进行中音变的方式

9.1 语言的均匀同质模型和有序异质模型

9.2 有序异质语言模型和变异理论(共时)

9.3 变异理论和有序异质模型(历时)

9.4 有序异质模型、社团内差异和三种音变方式

9.5 有序异质模型的价值与局限
第十章 综合论三:析层拟测法——文白杂配与原始语拟测

10.1 引言:理论、方法与材料

10.2 汉语层次离析对历史比较法提出的新问题

10.3 层次离析是运用历史比较法拟测原始音类的前提

10.4 声韵调分项析层的必要性——原始闽语拟测之检讨

10.5 我们的析层拟测工作程序

10.6 余论

10.7 个案研究: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

10.8 个案研究: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
第十一章 综合论四:整阶与层次以及层次的配整

11.1 引言

11.2 近期的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及其各个层次的配整——山西祁县曾梗例

11.3 较早期的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及其各个层次的配整——吴语止合三例

11.4 小结

11.5 关于“支微人鱼”
第十二章 综合论五:断阶与层次——扩散式音变与叠置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

12.1 断阶与层次——以吴语蟹开—二(哈泰皆佳)为例

12.2 个案研究:绍兴方言中蟹摄一等哈泰韵的分合
第十三章 综合论六:原始语拟测应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

13.1 原始闽语拟测与历史比较法_E古中古音与闽语的关系及剔除后期借用

13.2 个案研究: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

13.3 原始语拟测应该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闽北方言“弱化声母”新探
第十四章综合论七: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

14.1 引言

14.2 关于语言历史关系已有的主要模型和理论

14.3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或历史分类的已有研究

14.4 真实的汉语方言音韵史——论方言历史分类不能仅仅根据共同创新

14.5 我们提出的汉语方言音韵史新模型及其主要特点

14.6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语料来源

精彩书摘

0.2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观察角度

从语言层面的角度观察,语言演变既有音系、语法(词法、句法)等单一层面的变化,也有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变化。本书只讨论与音系演变相关的理论和个案,包括单一音系层面的,也包括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纯音系层面的演变与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演变,性质上不尽相同,演变规律也不尽相同。

历史语言学有不同的理论学派。我们认为,这些不同学派与其说是彼此对立的,不如说是相互补充的。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根据不同的材料,揭示了语言历时变化的不同方面。比如,时空尺度大小的不同,就是一种不同的观察角度。正如中观尺度的经典力学与微观尺度的量子力学描写不同的现象、揭示不同的运动规律一样,语言变化在大小不同的时空尺度上也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我们认为,单个语言自身的演变规律、不同的几个语言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规律、演变与接触如何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规律,和如何离析彼此交织的演变与接触,是更加本质性的观察角度。

本书的研究和编排,就是以单个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规律是怎样的,不同语言系统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又是怎样的;如何区分演变与接触,又如何建立描述演变与接触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语言演变模型,作为研究的观察角度和章节编排的主要线索。

0.3本书的具体编排

根据前述观察角度和编排线索,本书首先分为演变论、接触论、综合论三大单元,分别介绍和讨论(1)单个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规律(演变论),(2)不同语言系统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接触论);(3)如何区分演变与接触,如何离析二者并建立描述演变与接触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语言演变模型(综合论)。

三大单元各分数章,分别介绍以不同性质的材料为基础、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语言变化规律的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模型和工作程序。如下所示:

第一章演变论一:历史比较法——连续式规则音变与离散型空间差异

第二章演变论二:音系结构论、链移、空格

第三章演变论三:词形归一拟测法——语音词法的共时规则与历时演变

第四章演变论四:词汇扩散说——扩散式音变与单系统自发的异读

第五章接触论一:扩散波模型和方言地理学——连续型空间差异

第六章接触论二:借用、语言替换、语言联盟、混合语、混合现象

第七章接触论三:音韵层次——叠置式音变与文白异读

第八章综合论一:同源与接触的判定——无界有阶论和阶曲线模型

第九章综合论二:有序异质模型——社团内差异与进行中音变的方式

第十章综合论三:析层拟测法_文白杂配与原始语拟测

第十一章综合论四:整阶与层次以及层次的配整

第十二章综合论五:断阶与层次——扩散式音变与叠置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

第十三章综合论六:原始语拟测应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

第十四章综合论七: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

以上各章中第十至第十四章是王洪君、王福堂二人最近六七年来的新研究,前面的九章主要介绍历史语言学各学派的理论,也有不少是我们的新看法或最近几年进行的汉语方言个案研究。

考虑到国内已经有数本介绍历史语言学的著作,特别是一直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教材的徐通锵先生的《历史语言学》(1991),已经结合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的研究成果对此前的历史语言学理论做了十分深入的介绍,本书对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介绍在详略上有所取舍:已有著作介绍较详尽的,本书的介绍就尽量简单一些;已有著作介绍比较粗略的或笔者有新见的,本书的介绍就尽量详尽一些,并尽量配合以近年来笔者所做有关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的单篇论文。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洪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98168
开本 16开
页数 65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1.16
CIP核字 2013029881
中图分类号 H0-09
丛书名
印张 4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7
175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