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职场变形记
内容
试读章节

我是在和蒋听缠绵的时候接到叶子的电话的。

周五夜里的11点,在单人房的双人床上,我们做着所有情侣都乐此不疲的功课。这时,我的手机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你为什么不说话……”天知道我怎么会选了潘越云的这首老歌做了手机铃声,在两情相悦的时刻,我真的不想说话,不想接电话。可是,电话的那一头很执着,铃声一直在响,不肯挂断。我只能腾出手按下了接听键。

我注定又将度过一个不寻常的周末。叶子说有事情想跟我谈谈,我们约在了第二天下午的“四月天”咖啡馆。她说,这件事情不要告诉你们老板,我笑笑说,当然。

我猝不及防地知道了路歌和叶子的故事。叶子的声音和在电视里听到的一样温婉、动听,不同的是,在讲这个故事时,她带入了深深的伤感。

我第一次在这个咖啡馆见到你时,就对你很有好感,我觉得你是个善解人意的聪明姑娘,路歌找你帮他做事情,真是找对了。

我是二十四岁本命年那一年认识了路歌,他比我大8岁。四年后,在他的本命年分手。为什么对本命年记得这么牢?因为初识的那一年,我穿了一年的红色内衣,各种款式。和路歌好了以后,他试图说服我穿黑色的、白色的,或者豹纹的内衣给他看,我都拒绝了,因为我迷信,这一年不管怎样都要一身红到底。我跟他说,我们以后的日子长着呢,等顺利地过了这一年,你想让我穿成什么样都可以。四年后,我亲自给他备好了好多条大红的内裤,希望他本命年过得平平安安,却不想,我们在这一年最终分了手。

当年我和前男友分手,心情低落,三个月后在一个饭局上遇见了路歌,我们一见钟情。可是,他当时已婚。他热烈地追了我三个月,我始终躲闪,不想背负破坏别人家庭的恶名。他信誓旦旦地说,他和妻子的感情早就出问题了,她敏感、神经质、有洁癖、追求完美,这让他精神压力很大,他们一直貌合神离。直到我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真爱,感受到了被人崇拜的感觉,他下定决心要结束这段质量不高的婚姻,和我在一起。三个月后,他终于说服了我,和他在一起。我们的关系当然是地下的,因为他还没有离婚,就算单身,以他对感情一贯的低调态度,他也不想这段关系曝光。

我很爱路歌,这是我宁肯做第三者也要和他在一起的真正的原因。那时候,他刚刚出名,还没有多少钱,我知道他要离婚,肯定得净身出户,但是我不在乎这些啊,真的不在乎,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就够了。只是,想起他太太的时候,我会有些内疚,我毕竟是和别人的老公在一起。但很快,这种内疚就变成了嫉妒,路歌并没有像他保证的那样很快就离婚,我想他对老婆还是有感情的,于是他在两个女人之间游离了一年。路歌不在我身边的那些夜晚,我想象着他躺在妻子的身边,感觉就像有把小刀在一下一下切割自己的心脏。他对妻子隐瞒了和我的关系,只是以感情不和为借口一次次地要求离婚,他妻子被蒙在鼓里,一开始是不同意离婚的,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我们两个的关系。

她找到我当面对质,我狼狈不堪,甚至流了泪,我想,她怎么骂我都是有理由的。可她什么都没说,只是冷静地问:“你们好了多久了?你很爱路歌吗?”我没有告诉她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好上的,因为不想伤害她更多,我只是坚定地说:“是的,我很爱路歌。如果他选择你,我可以离开。”可是,出乎我和路歌意料的是,她很快就同意了离婚,她说愿意成全我们。她是一个高校的英语老师,本来出国的机会就多,离婚后很快就去了美国。

我和路歌之间的障碍不存在了。很奇怪,我们的关系并没有变得更加甜蜜。直到这时我才明白,路歌对前妻还是有感情的,前妻大度地一走了之,反而让他心生愧疚。我们开始有了争执,时不时会争吵。我很想让这段感情早点有个结果,可路歌说,他的事业刚刚开始起步,不想马上再次步入婚姻。我们始终没有同居过,一直各住各的房子,他的前妻什么都没有要,存款、房子,这也是他后来能自己创业的物质基础。

虽然和路歌的感情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顺利地开花结果,但公平地说,路歌对我的帮助很大,在他的提携下,我的文章渐渐得到了很多媒体的认可,我一天天地出名了,实事求是地说,是他给我带来了各种机会,我能有今天,路歌功不可没,所以尽管后来我们分了手,我依然很感激他。

我们就这样维持了四年的感情,没有结婚,除了各自圈子里的熟人,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关系。我刚成名,乐得以一个单身快乐女郎的身份为公众所知。其实到了后来,反而是我对结婚这件事情产生了抵触。我还那么年轻,前途光明,为什么要轻易地锁定一个离了婚的男人呢?虽然,他为我付出很多。

我做了电视台的兼职主持以后,认识我的人更多了,不乏高官、大款通过各种渠道向我示好。女人总有虚荣软弱的一面,有一次酒后乱性,我做了对不起路歌的事情,本来以为天知地知,可人难免会碰到那么一两个人渣,那个流氓,以搞名女人为乐的流氓,竟然把这事儿在圈子里说了出去,流言传到路歌耳朵里,他怒不可遏。我们冷战了一个月。后来,还是我哭着哀求他回到了我的身边,我向他保证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我愿意和他结婚,为他生个孩子。

可是,我们最后还是分手了,不是因为这件事情,而是因为他的前妻。一次偶然的同学会,他碰到了几年不见的老同学,他太太和路歌前妻是闺密。她忍不住骂路歌:“你真不是男人,你知道吗?你太太和你离婚的时候已经怀了身孕!”路歌惊呆了,前妻出国后就和他断绝了联系,他完全不知道他们之间还有个孩子,据说她是做完流产手术以后才走的。想到那个无辜的小生命。他就心痛不已、后悔不已。

我们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终于,我忍受不了他对我的冷漠,爱上了别人,率先提出了分手。我一直记得我和路歌的初次相识,在一个颇高档的酒店,名流云集,我碰巧坐在他身边,他风度翩翩,热情地教我怎么调配一盅高汤鱼翅。那是我第一次吃鱼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路歌那么痛恨鱼翅。

叶子的故事讲完了。我默默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四月天”飘荡着卡蓬特的老歌——《昔日重来》,音乐敲打着我的心灵,任眼前的这杯卡布奇诺慢慢冷掉。P11-15

书评(媒体评论)

年轻的张爱玲在毕业纪念本上写过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但晓晖这样女人的存在,也告诉我们,其实有天分的女孩也不怕结婚,只要够坚持,够坚强,那些天分就像一颗一颗的种子埋在她们的心里,一有机会一有雨水它们就会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有些花春天开,有些花夏天开,有些花开得长,有些花开得短,重要的是,到了秋天,他们的枝上都能挂着沉沉的果实。——黄佟佟

后记

女儿六岁念小学之后,我重新开始写小说。此时我已三十九岁,距离我第一次尝试写小说的大学时代,已差不多过了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前我是华东师大的一名大二学生,专业是环境科学,大部分课堂时间泡在化学、生物等各科实验室里。可是,华东师大是一个出了那么多著名作家的高等学府,师大浓郁的文学氛围感染着每一个爱做梦的年轻人,即使你是一个理科生,只要你有文学梦,你就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听各种讲座,选修中文系的一些专业课程。我在师大读书的四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沉浸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听作家们的讲座,选修中文系的台港文学、宋词研究等课程,热衷于给报社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二十岁的时候,我尝试着写了一个短篇小说,三十岁的时候我翻出了当年的手稿,重写了一遍,发在当时热衷的一个论坛上,后来我找不到这个小说了。四十岁的时候,我第三次重写这个故事,经过二十年的沉淀,我把它写成了《蓓蕾》,收在了这本书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小说。

二十三岁的时候我发表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处女作《青春热线》,当时我在淄博的一家环保设计院工作,小说发在淄博文联主办的一本杂志上,还给发了头条,因为这篇小说,我被邀请参加了当年淄博市的文学创作会议,获益良多。这篇小说我虚构了一个报社女记者的故事,没想到几个月后我自己会跳槽去了《淄博晚报》,做了一个女记者,我对写小说这件事情产生了一丝敬畏,很担心自己虚构的故事都会变成现实。《淄博晚报》的副刊编辑郝永勃老师是个颇有名气的诗人,他对我说,你这个年龄写小说,阅历还不够。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搁置了小说创作,一心一意去做好一个新闻记者。

二十七岁的时候我遭遇了一场职场变故,算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重大打击,整个人变得颓废,一个人去了青岛工作。那个时候我没有勇气写自己的职场故事,感觉一场职场失败如同婚姻失败,特别伤筋动骨,于是写了一个离婚女人的故事《世纪末的忧伤》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二十八岁的时候我出了第一本书《有故事的女人》,本来打算把《青春热线》和《世纪末的忧伤》两篇小说也收录其中,最后还是拿下了,我对编辑说,也许以后我会再写一些小说专门出本小说集呢。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有一天我会梦想成真,有很多年,这个梦想似乎越来越远。因为二十九岁的时候我到了上海工作,买房,生孩子,做了一个财经记者。除了给女儿写成长博客,散文、小说基本上都不再写,也不怎么接触文艺圈。直到女儿读了寄宿小学之后,我终于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又开始琢磨起写小说这件事情来。

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就开始读长篇小说了,读小说的三十年,我从古今中外的小说家们身上收获了很多,自己也慢慢摸索出一些写小说的技巧,我尝试着把这些技巧用在自己的小说上,从2011年9月起到2叭2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我写了八篇小说,加上以前写的那两篇,于是就有了这本小说集《职场变形记》,基本上可概括为情感、成长、婚姻、职场四个主题。

在这十篇小说中,《青春热线》《职场变形记》侧重描写都市女性职场经历,探讨女性如何实现对事业、理想的追求。《蓓蕾》《小城故事》《故园之恋》构成了一个成长系列,用成年人的视角回忆青春,还原了上世纪70后一代人北方县城生活的生动图景,揭示童年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世纪末的忧伤》《鱼翅》《丽莎之死》剖析了都市女性曲折繁复的情感历程,《套》《顾思思装修记》则对婚姻生活进行了真实的描写,阐述爱、信任、责任等对婚姻的意义。

时间跨越了二十年,我才总共写了十篇小说,因此很怕重复自己,每一篇小说都希望能有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曾有编辑说:“你的这些小说风格好像不统一嘛。”我笑笑说,风格不统一就是我追求的一种风格。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这些风格不一的小说。

最后要说的是,感谢让这本小说集得以出版的朋友们,我爱你们。

2013年3月

目录

序:花开之后就是果(黄佟佟)

鱼翅

世纪末的忧伤

丽莎之死

小城故事

故园之恋

蓓蕾

顾思思装修记

青春热线

职场变形记

后记

序言

晓晖跟我第一次见面是在进贤路的一个上海小馆子。

那是个冬天,天气很冷,我们点了一个糖醋鱼,等调料都结成透明的胶了,我们俩还在那里聊,聊过去聊文学聊八卦,像多年知心的老友,天知道,那时我们才是第一次见,网友见面就掏心窝子,这是独属于女人的信任和直觉——谁让这位清秀的姑娘有一双清澈的眼睛。

就在那场饭上,我知道了晓晖的过去,她毕业于华东师大,大学时热衷于给报社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后来分配到淄博一家环保设计院,业余时间写小说,后来她终于如愿以偿去了报社,做了一名女记者。我看过当女记者时她的照片,绝对清秀气质大美女,那时的她,当然做着作家的梦,如果按照一般的惯例,她应该在经历了几次感情的波折之后开始写小说,最终移居到京城成为著名作家,但命运似乎不想为难这个漂亮的姑娘,她的帅哥男友对她忠心不二.两人结婚了,她移居上海,在一个上好的单位上着班干着活拿着不错的工资,生了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过上了世俗意义上幸福的生活。

“每天上班带孩子,各种家庭琐碎,哪有时间写字……”吃饭的时候,晓晖这么抱怨,如果是别人这么说,那一定微带着些幸福女人的炫耀,但晓晖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对于真正的文学青年来说,写字是他们最隐秘的一节尾骨,藏在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但再过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如果不写,那么再舒服的椅子他们都会坐立不安——是不是该写点什么呢?他们总在想——这是独属于写字人的秘密,是不得不写,是一定要写,是命中注定,是积习难改。

于是,这个生活优裕事业顺畅的女人会在孩子满6岁念小学之后,重新开始写小说,这个时候她已经39岁,离她第一次写小说,差不多过了整整20年,我想象了一下场景,在上海静静蓝天下,她安坐在窗明几净的家里,皱着眉瞪着屏幕认真地打着字,打这些字,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甚至不为了发表——只为安抚她呼啸在内心的那年轻的自己。“一辈子至少要写本小说集出来吧。”她濙淡地说,于是有了你手上的这本书,二十年,十篇小说,这是一个文学青年对自己年轻梦想的认真交付。

我喜欢看晓晖的小说,这些小说大都有现实的影子,平实,冲淡,带着生活的无处不在的坚硬。“8点45分,我到楼下取当天的证券财经报纸,一边听着电视里的早盘分析,一边看报纸上的操盘指南。9点15分,我打开电脑里的行情软件,9点25分集合竞价,9点30分正式开始交易,我就会专心致志地盯着屏幕上那如同心电图一样的K线图。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对职业投资人来说,K线图就是心电图,做投资玩的就是心跳。我有一个QQ群,专门交流各种股票信息的,股吧上,我也很活跃。做投资的乐趣并不仅仅在于自己赚多少钱,而是看自己的判断能不能比别人更高明、更准确,当你能准确判断一波大涨或大跌时,在股友们面前的那种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

我喜欢看这些行云流水的细节,因为我知道这是有过生活的人写的东西,不是坐在屋子里瞎想出来的,我们手边这沸腾的生活,像莫文蔚的那首歌唱的:“若想真明白,真要好几年……”我当然更喜欢她小说里的那些熟悉的气氛,那些独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暗号。

“我从小学的时候就迷上了读小说,最早从《今古传奇》上连载的《七剑下天山》看起,我从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一路看到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我很喜欢黄蓉。其实华筝我也挺喜欢的,总觉得郭靖能把她们都娶了就好了。我希望长大后娶一个名字带蓉的女孩儿,可以像郭靖一样叫她蓉儿。

“可女生们都不那么爱黄日华演的郭靖,她们喜欢苗侨伟演的杨康。这让我非常不理解。

“连李艳这么咋咋呼呼的女生都爱苗侨伟。我经常碰到她和我们院里那帮姑娘在角落里交换明星贴纸,有时候她也会慷慨地把翁美玲的大头照送给我。

“有一天,李艳慌慌张张地跑来跟我说:‘你知道吗?翁美玲死了,她为苗侨伟自杀了!’

“我的头嗡的一声。等我买来电视杂志搞清楚真相,才知道李艳说的又对又不对,翁美玲确实开煤气自杀了,却是为了汤镇业而不是苗侨伟。

“我难过地甚至掉了两滴眼泪。我喜欢的蓉儿就这么死了。这是我第一次遭遇心爱女孩儿的死亡。”

当然,我更喜欢的是她在费心描临那些起伏转折的故事之中,偶尔一行两行透出的生活的真义。“我对箫箫说,人生就和投资一样,不要太贪心,也不要太害怕。

“她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我告诉她,快乐固然很好,但不要那么多,比如说,有很多人喜欢你是很好,但你其实只需要一个喜欢你、你也喜欢的人就够了。失败很可怕,但也没什么值得恐惧的,只要能活下去,就有机会从头再来。”

这些话埋在那么一堆文字里,看似不打眼,领会时却心中一惊,那是经历过生活的人淡淡的力道,年轻的张爱玲在毕业纪念本上写过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但晓晖这样女人的存在,也告诉我们,其实有天分的女孩也不怕结婚,只要够坚持,够坚强,那些天分就像一颗一颗的种子埋在她们的心里,一有机会一有雨水它们就会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有些花春天开,有些花夏天开,有些花开得长,有些花开得短,重要的是,到了秋天,他们的枝上都能挂着沉沉的果实。

早开有早开的好,迟开有迟开的妙,对于那些注定要开花的人,无论把它种到哪里,无论碰上哪个季节的雨水,要开的花终归要开,要结的果终归要结——这时,你终于明白,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殊途同归的各自生长。

内容推荐

刘晓晖编著的《职场变形记》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精选了作者十篇中短篇小说,《职场变形记》题材涉及青春、成长、情感、婚恋、职场等,作品文笔细腻、结构缜密,故事不落俗套,尝试了多种写作方式。在这十篇小说中,《青春热线》、《职场变形记》侧重描写都市女性职场经历,探讨对事业、理想的追求。《蓓蕾》、《小城故事》、《故园之恋》构成了一个成长系列,用成年人的视角回忆青春,还原了上世纪70年代北方县城生活的生动图景,揭示童年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世纪末的忧伤》、《鱼翅》、《丽莎之死》剖析了都市女性曲折繁复的情感历程,《套》、《顾思思装修记》则对婚姻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写,阐述爱、信任、责任等对婚姻的意义。

编辑推荐

刘晓晖编著的《职场变形记》共包括十篇经典中篇小说。这十篇小说是讲述不同男女主人公的成长、情感、职场故事,作者是一位如花般安静的女子,她把自己的影子附到小说中的女人身上,她们是楚红、是顾思思……或多或少的投射,循着这样一个平衡点,然后生发出一个又一个从生活中剪辑来的故事。本书包括了:《世纪末的忧伤》、《顾思思装修记》、《职场变形记》、《小城故事》等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职场变形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晓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8057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3298337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8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