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宴的礼物山
朋友要为孩子举行生日会,两个月前已头痛,“不是预订个地方、发几张邀请卡、找家派对食物供货商就完了吗?有什么好烦恼的?”我不明就里。
“还要找即兴节目,我四处‘比价’了,请小丑原来不便宜,扭波波哥哥的档期都爆满了,魔术师更不用说,听说要三个月前预订,有人提议找白雪公主做神秘嘉宾,因为是混血女孩儿,价钱更贵……”朋友如数家珍。
“你女儿才5岁啊!5岁孩子的生日会怎么弄得像《万千星辉贺台庆》?要不要帮忙找人踩鸡蛋?”我打趣说。
“唉,她明年就幼儿园毕业啦,总要搞一回的……”
“为什么呢?”我语重心长。
一个几岁的人儿,生日而已,年年都有,路可长啊,不像老人家,过一年少一年,每次生日都是赚回来的,大寿的意义也在于此。
现在的小孩,却年年摆大寿,小小年纪干吗要劳民伤财年年搞一回生日派对,花钱数以千计,甚至万计,买到什么?对,可能买到喜悦,但也附送虚荣。
“还没想到回什么礼呢!”朋友又再愁。
“回礼?”
“平时我们去人家的生日会,主人家必定预备每人一袋礼物,让每个出席的小朋友欢天喜地有礼而回。”
孩子志在玩,交换礼物,其实是大人之间交换虚荣而已。
高级会所、贺礼、酒店食物到会、小丑表演、有奖游戏、临别回礼……有些还抄袭婚宴内容,在场内先播一段孩子的成长故事,或者让多才多艺的子女在宾客面前使尽浑身解数,演奏几曲。
有个6岁孩子的生日盛宴,居然请来一位二线艺人做主持兼献唱儿歌。一个孩子的生日,如今竟演化成一场秀,实在让人受不了。
我不反对生日会,孩子长一岁了,值得感恩,值得一家人聚在一起庆贺。却没必要呼朋唤友,搞一个秀、收一大堆礼物、花一大笔钱、吃一顿大餐……最后结果,只能是浪费。 我出席过一个幼儿学生的生日宴,在某法国餐厅包场举行,小寿星半小时内收到超过50份贺礼,在餐厅一角,堆成一个礼物山。
有位来宾私下说:“哎呀,忘了像婚礼随份子那样在礼物包上写上名字,这样一大堆,怎么记得礼物是谁送的?”
那个礼物山,给我很大的启示:当孩子一次收到这么多礼物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剥夺他们享受惊喜、快乐的权利。因为收礼物的意义并不应只在礼物本身,还应包括送礼者是谁、送礼者的心思和心意……这都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我家三个女儿,从未搞过生日会,但每次生日,我都会为她们庆祝,买一个小蛋糕,一家五口在家搞个小party。不用吃饭,弄点香肠、鸡翅、薄饼之类,送她一份很想要或者很需要的礼物,已经很高兴。
“你家女儿没羡慕别人有大型生日会吗?”许多人都这样问。
“没有,是她们主动提出千万别搞大寿啊!”她们出席过几场生日秀已说怕怕。
小女儿最近埋头在做布玩偶,歪歪斜斜的针脚没有技巧可言,更谈不上美感,缝出来的玩偶是狗还是猪我都分不清,价值更不是那些名牌玩具可比,但她说是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这种心意,如果被堆在礼物山,一定被遗忘。
大女儿最近也收到同学的一份圣诞礼物,是女孩子亲手织的围巾,手工别说了,颜色是纯黑,我看不出美感,但女儿雀跃得很:“好厉害呀,好漂亮呀,她织了一星期啊……黑色可以上学戴嘛!”戴了几天,常常说“好暖、好看”,我想,围巾的美感和暖意,不在于价值,全在于朋友的心思。
P24-26
正常就会赢
那天,香港电台一位讲企业管理的节目负责人邀请我做分享嘉宾,作为一介“师奶”,我受宠若惊,与CEO对话,我何德何能啊?
细谈之后才知道,原来香港中文大学EMBA(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有几位在职的CEO学生拿了《怪兽家长》这课题做研究论文,我勉强算是“怪兽家长”的始作俑者,于是获邀上节目与那几位企业管理者对谈。身为家长,我们是下一代的培训员,无论你是“虎妈”还是“羊爸”,孩子将来能成才、读到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能照顾自己、最好也照顾我……绝对是为父为母的终极目标。退而求其次,我们也有条底线,就是希望孩子“找到饭碗”。
难得有机会与CEO对话,于是我直截了当地问:“作为管理人员,你们究竟要聘请怎么样的人?”潜台词,就是作为“怪兽家长”的我们,要培养怎么样的下一代才可以被CEO们选中?
懂几国语言优先?还是EQ高人一等?抑或口才胜人一筹?
都不是,CEO们口径一致的答案让我震惊:“正常就是了!”
啊,正常?
父母们把孩子们干锤百炼,就是要他们不做正常人,有不一样的本领,有过人之处,胜过平平庸庸者。如今你们告诉我:只要个正常的?
“对啊,年年在招聘面试中千挑万选,就是要找个正常人,不瞒你说,现在出来做事,正常就会赢!”CEO们如是说。
“正常的定义是……”我糊涂了。
“有礼貌、有责任、有热情、有承担、不怕苦、肯吃苦、肯上进、做得长……”
“做得长?”
“对呀,这是我们做管理层最感到头痛的地方,好多年轻人没有养家的压力,一不称心,就不干了!肯跟你交代几句算好的,最普遍是连辞职信、电话都没有一个,忽然有一天就人间蒸发不上班了,原来是不干了!还有一些,自私地只顾着自己范围的工作,譬如路过饮水机,有人在换水,可以视若无睹,不会帮忙抬一把,管他呢,换水又不是我的职责;邻座同事走开了,桌上电话响不停,他们可以听若罔闻,电话又不是找我的……”
香港孩子从小在父母铺好的路上走,什么是责任?完成时间表上的活动就是责任、读好书就是责任!当然,完成“责任”还会有奖,交齐功课有奖、考第一有奖、上完一个兴趣班有奖状、做一回义工都有证书……于是,没奖的事,就没动力去做。世界转到职场,换纯净水没奖、帮人听电话没奖,他们不是刻意没礼貌,不是故意不帮人,只是从来没有这个习惯。
怎样才可以教出一个正常的孩子?与CEO对话结束,我一直反问自己。
几个星期后,跟一位物理系教授聊天,他告诉我·个惊人的现象:
那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教授本来打算做个小统计作开场白,笑着开口问班上学生:“谁见过彩虹?”下面举起几只手,似寥寥零星。于是教授再问:“谁见过北极光?”嗖地一声,台下八成学生都举了手!
对于这个统计结果,教授很震惊,现在的孩子,原来见过北极光多过见彩虹,那种见识上的富足,太吓人。
我认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来到地球不过短短五年,竟已去了十五次日本,试想想,“日本”两字对她来说还有什么吸引力?“又去?”相信就是这个五岁孩子听到“日本”两个字的“正常”反应。
但这正常吗?
太累、太饱、太聪明,其实都会影响学习兴趣。当我们看到下一代对世界对世情越来越没有感觉,身为父母,也该检讨一下在教养过程中,我们是否给予太多、追逐太多,剥夺了孩子发现世界的喜悦。
看了林超英先生序里的故事,感受很深,今天的孩子,饱得连糖也没兴趣接了。还有梁纪昌校长和林浣心校长的教育心语,让我体会到一众前线教育工作者看着教育路越走越偏离正轨之痛。
再回想前面CEO的话,我忽然顿悟了:当满街都是天才,正常就是亮点。
《怪兽家长3:学校不是斗兽场》内容简介:
家长育儿、专家解析必备的参考宝典!
当社会越来越怪兽,孩子越来越无感,身为家长,除了紧张焦急之外,是不是该回头反思一下自己的育儿方式呢?家长们将孩子最无知最没有压力的童年,变成了学乐器、学认字、学奥数、比赛拿证书的博学阶段,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事事紧张,导致孩子不懂体会别人感受,在该无知的岁月里博学,在该博学的岁月里无知……
看《怪兽家长3:学校不是斗兽场》作者屈颖妍的三个女儿,没有考第一,没有培训班,没有生日会,却有着伴随着笑声、陶笛和狗狗的不一样的欢乐童年。
畸形的教育导致学校成为学生攀比、斗争的场所,也将孩子培养成没有思想的牵线玩偶,灵感被扼杀,只剩下“零感”。《怪兽家长3:学校不是斗兽场》作者屈颖妍没有大道理也不说专家之言,她只透过真实的故事、幽默的文笔,除了为家长打气、替教师出气、帮孩子舒口气,还告诉大家:“前面仍有路,只看你敢不敢走!让我当个先行者,只要走的人多了,就会成为正途,就能战胜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