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通史/中华经典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宛华主编的《中国通史》将中国历史进程划分为远古文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与唐、群雄并立及两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十大篇章。同时,以中国大事记和世界大事记勾勒出历史演进的线性脉络。数百幅精美图片,包括出士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域像等。与文宇内容亘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找到读史的入门之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编写本书的初衷。

为了帮助读者迅速掌握中国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按照一定的历史分期,以时间为序,系统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全面反映从传说时代到清朝灭亡的历史全景。

宛华主编的《中国通史》所选取的人物和事件,在保证史料可靠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还原历史真相,不戏说、不恶搞,适于想要快速了解祖国历史的一般读者阅读。在这里,我们用一本小书来解读中国历史,将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呈现于读者面前。阅读《中国通史》,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目录

远古文明

 史前人类

 原始人群

 元谋猿人

 北京人

 构木为巢钻木取火

 马坝人和丁村人

 山顶洞人

 氏族社会

 氏族公社

 前仰韶文化

 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陶器的区域性特点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城堡建筑

 华夏文明的传说

 创世神话

 神农、黄帝、蚩尤

 黄帝战蚩尤

 阪泉之战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王朝与社会

 天下为家

 商汤灭夏

 伊尹辅政

 盘庚迁都

 武丁的对外征服

 征东夷之战

 姜太公钓鱼

 牧野之战

 周公辅政

 昭王南征

 穆王西征

 周厉王毁国

 烽火戏诸侯

 分封制

 宗法制

 周礼制度的形成

 井田制

 文化与社会生活

 甲骨文

 金文

 包罗万象的铭文

 青铜器铸造技术

 后母戊方鼎

 四羊方尊

 大盂鼎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

 齐桓公称霸

 晋文公称霸

 秦国崛起

 弦高退秦军

 崤山之战

 楚庄王问鼎中原

 鄢陵之战

 伍子胥复仇

 卧薪尝胆

 初税亩

 征兵制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并立时期

 同魏救赵

 吴起改革

 秦国复兴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

 完璧归赵

 将相和

 乐毅伐齐

 李斯谏逐客

 荆轲刺秦王

 文化艺术与科教

 百家争鸣

 老子论道

 庄子

 孔子

 孟子

 苟子

 墨子

 韩非子

 孙武论兵

 《孙膑兵法》

 《六韬》

 楚国漆器

 青铜工具的普及

 《诗经》

 楚辞

 《吕氏春秋》

 《春秋》

 《周易》

 《左传》

秦与汉

 秦汉大一统

 天下归一统

 千古第一帝

 秦朝官制

 废分封,立郡县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车同轨”,“书同文”

 秦筑驰道

 秦代万里长城

 蒙恬伐匈奴

 灵渠

 焚书坑儒

 始皇暴政

 病亡沙丘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和项羽

 巨鹿之战

 刘邦入关灭秦

 约法三章

 鸿门宴

 楚汉之争

 四面楚歌

 西汉建立

 “休养生息”

 刘邦封赏王侯

 “白登之围”与汉匈和亲

 都城长安

 吕后专权

 平定诸吕

 文景之治

 晁错削藩

 武帝初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轮台罪己诏

 汉朝柱石霍光

 王莽摄位篡汉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战

 光武中兴

 汉明帝求佛

 梁冀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地主庄园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秦式篆刻

 王充著《论衡》

 蔡伦改进造纸术

 天文、历算

 制造地动仪

 张衡撰写《浑天仪图说》和《灵宪》

 《周髀算经》

 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

 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

 汉赋

 司马迁与《史记》

 《战国策》

 《说苑》

 班固与《汉书》

 道教的兴起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离析与交融

 三国的建立

 袁绍拥兵自重

 枭雄曹孟德

 王允除董卓

 迁都许城

 官渡之战

 孙策入主江东

 孙权

 刘备

 诸葛亮

 赤壁之战

 刘备入川

 水淹七军

 吕蒙袭荆州

 七步成诗

 火烧连营

 七擒孟获

 秋风五丈原

 司马懿篡权

 司马昭之心

 智出阴平道

 乐不思蜀

 司马炎建西晋

 蓄志灭东吴

 石崇斗富

 周处除“三害”

 白痴皇帝

 八王之乱

 李特起义

 刘渊反晋

 王马共天下

 石勒读《汉书》

 祖逖中流击楫

 陶侃搬砖

 桓温北伐

 扪虱谈天下

 淝水之战

 东晋十六国

 世兵制

 刘裕成帝业

 南北朝

 南北朝的少数民族

 江南经济的发展

 拓跋琏建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

 侯景反复无常

 宇文泰战高欢

 周武帝统一北方

 科技与文化艺术

 马钧发明翻车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郦道元与《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

 法显取经

 范缜著《神灭论》

 《世说新语》

 北朝民歌

 刘勰和《文心雕龙》

 《后汉书》

 虎头三绝顾恺之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隋与唐

 隋唐的大气象

 杨坚建隋

 隋文帝颁布均田令

 保闾制度

 制定《开皇律》

 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三下江都

 隋王朝土崩瓦解

 李渊建唐

 统一全国

 初立租庸调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唐律疏议》颁行

 三省六部

 隋唐科举制

 隋唐农业的发展

 长安城

 平定东突厥之乱

 安西都护府

 唐蕃和亲

 女皇武则天

 名相狄仁杰

 开元盛世

 口蜜腹剑

 募兵制

 安禄山叛乱

 马嵬驿兵变

 中兴名将李光弼

 永贞革新

 韩愈直谏

 会昌废佛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科技与文化

 赵州桥

 药王孙思邈

 《新修本草》

 一行测子午线

 李皋发明车轮船

 雕版印刷《金刚经》

 火药的发明

 《史通》

 初唐四杰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边塞诗派

 新乐府运动

 自居易

 元稹

 古文运动

 韩愈

 柳宗元

 温庭筠

 韦庄

 唐传奇

 《虬髯客传》

 初唐三大书法家

 草圣张旭

 “颜筋柳骨”

 颜真卿就义

 柳公权笔谏

 “画圣”吴道子

群雄并立及两宋

 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

 海龙王钱缪

 伶人做官

 儿皇帝石敬瑭

 周世宗斥冯道

 方镇兵与乡兵

 陈桥驿兵变

 “杯酒释兵权”

 枢密院与三衙

 李后主亡国

 宋太宗征辽

 王小波起义

 寇准谋国

 宋辽贸易

 耶律阿保机

 元昊建西夏

 宋夏间的战与和

 塘泺、堡寨和堑壕

 猛安谋克

 金灭辽与西辽的建立

 金迁都中都大兴府

 范仲淹推行新政

 欧阳修改革文风

 王安石变法

 花石纲

 宋徽宗让位

 东京保卫战

 靖康之变

 宗泽卫京

 韩世忠阻击金军

 岳飞大败兀术

 宋金“绍兴和议”

 莫须有罪名

 钟相、杨幺起义

 书生退敌

 经济与科技文化发展

 农业的发展

 租佃关系

 “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

 造船业

 宋朝矿冶业

 城镇的发展

 重商思想的产生

 海外贸易

 沈括

 指南针、罗盘

 火药西传

 火箭

 活字印刷术

 《营造法式》

 苏颂

 《洗冤集录》

 《资治通鉴》

 书院盛行

 理学的形成

 话本小说

 宋杂剧

 柳永

 范仲淹

 欧阳修

 曾巩

 黄庭坚

 秦观

 周邦彦

 文豪苏轼

 “三苏”

 南宋的爱国诗人

 陆游绝唱

 李清照

 洪迈

 范成大

 杨万里

 姜夔

 唐宋八大家

 “宋四家”

 董源画江南

 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

 李公麟

 皇帝书画家宋徽宗赵佶

元朝

 元朝的征服

 元朝

 一代天骄

 蒙古灭金

 蒙哥即汗位

 旭烈兀西征

 四大汗国

 征服大理

 贾似道误国

 襄樊之战

 文天祥抗元

 张世杰死守崖山

 元代军制

 管理西藏

 马可·波罗来华

 红巾军大起义

 经济、科技与文化

 农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的发展

 修建元大都

 元代大运河

 沿海港口

 海外贸易

 天文学家郭守敬

 《农桑辑要》

 《农书》

 《元朝秘史》

 元曲

 赵孟烦

 关汉卿与《窦娥冤》

明朝

 明朝集权与裂变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

 和尚皇帝

 鄱阳湖大战

 锦衣卫

 “胡蓝之狱”

 燕王进南京

 明成祖削藩

 迁都北京

 营建紫禁城

 京杭大运河开通

 卫所制与营伍制

 八股文

 土木之变

 于谦守京城

 戚继光抗倭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宦官专权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复社

 闯王李自成

 冲冠一怒为红颜

 史可法死守扬州

 嘉定三屠

 郑成功抗清斗争与收复台湾

 经济、科技与文化

 休养生息政策

 丝织业

 明代造船业

 农作物的引进

 郑和下西洋

 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徐霞客探险

 徐光启研究西学

 李时珍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西游记》

 明代制瓷业

 明画“四大家”

 王守仁

清朝

 清朝的发展与衰亡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后金的建立

 八旗制度

 萨尔浒之战

 袁崇焕大战宁远

 清太宗皇太极

 清军入关

 建都北京

 清前期工商业的繁荣

 康熙撤藩

 施琅进攻台湾

 靳辅治理黄河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清朝的疆域

 清世宗雍正

 年羹尧

 设立军机处

 文字狱

 乾隆帝禁书修书

 大贪官和坤

 慈禧太后

 太平天国革命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洋务运动

 曾国藩

 张之洞

 李鸿章

 变法诏书

 辛亥革命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和附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北京

 《辛丑条约》

 经济与文化

 农业的发展

 闭关政策

 民田典卖

 商业市镇的繁荣

 江南三织造

 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詹天佑修筑铁路

 状元实业家张謇

 《四库全书》

 纪昀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

 曹雪芹写《红楼梦》

试读章节

华夏文明的传说

创世神话

在南方人民的心目中,盘古是宇宙的开辟神。他生于宇宙中,经历18000年之后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而盘古则身化为山川日月江海草木,产生风云雷电。在北方神话中,女娲则是创造人类的女神。她用黄色泥土揉成了人类,并且在天崩地陷、洪水泛滥的时候,炼成了五色石块修补苍天,以巨鳌的足代替坍塌天柱支撑起天。女娲还屠龙堵水,造福人类。

后来出现了女娲与伏羲是夫妇的说法。伏羲是汉民族中流传最广的神话人物,是雷神之子,其形象是蛇身人首,来往于天地之间,创造了八卦以及其他一些事物,后来成为三皇之一。相传伏羲做天下之王的时候,野兽很多,他就教人们用绳子结网,用来狩猎、捕鱼。

神话是上古人民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自然的理解,具有强烈的想象性和艺术性,反映了上古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特征,中国神话中的女神人物如女娲、羲和、西王母等据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母系社会的色彩。中国母系氏族社会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成熟,进入全盛时代,女性在氏族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使得这些女神成为人类甚至万物的创造者。

神农、黄帝、蚩尤

中国古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反映父系氏族社会的情况。距今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部落联盟。其中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有黄河流域的神农、黄帝和江淮流域的蚩尤。

神农又称炎帝,居于姜水流域,以姜为姓。他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用木制作未耜,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他造出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他的妻子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他还让其臣属创制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传说中国的文明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旧时人们常以“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蚩尤是中国东方九黎族的首领,约与神农、黄帝同时,传说其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与鸟图腾的复合体。相传他以铜为兵器,能呼云作雨。据考证,现在中国南方的苗族就是蚩尤部落的后裔。

为了扩张势力,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传说,蚩尤制造金属兵器与黄帝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黄帝久战不胜,就请来天女止雨,并制造出了指南针辨别方向,最后终于打败了蚩尤。后来,炎帝和黄帝又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归顺了黄帝,炎、黄两部落走向联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传说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今陕西北部的姬水附近,后来沿着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在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来,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与黄帝同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当他带领部落向东发展的时候,碰到一个极其凶恶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会铸刀造戟,还经常带着他的部落,到处侵扰,闹得周围部落不得安宁。炎帝部落定居山东后,经常受到蚩尤的侵扰,炎帝几次起兵抵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打得一败涂地。

炎帝战败后,带领他的部落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复仇。黄帝早就想除掉蚩尤这个祸害,就与炎帝联合在一起,并联络其他一些部落,招集人马,在涿鹿郊外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

蚩尤也称得上一代枭雄,自不甘示弱。他集结所属81个支族,又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在兵数上已占据优势,又挟战胜炎帝之余威,并依仗精良的武器装备,气势汹汹地向黄帝扑来。黄帝临危不乱,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鹗等为图腾的氏族部众迎击蚩尤。黄帝还利用位居河上游的条件,令大将应龙“高水”,在河上筑土坝蓄水,以抵御蚩尤的攻势。

当时正值浓雾弥漫,大雨倾盆,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开展军事行动。蚩尤适时利用天气变化不断偷袭黄帝军得手,于是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认为不多时黄帝就不得不束手就擒了。

黄帝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知道恶劣气候不是己方进攻时机,就主动避敌锋芒,井然有序地组织后撤,因而保存了实力。不多久,风云突变,雨过天晴,黄炎联军反败为胜的契机来了。黄帝当机立断,一声令下,大将常先、大鸿从正面开始了反攻。

黄帝又利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天时,命风后、王亥把经过训练的300匹火畜组成一支“骑兵”,朝蚩尤军心脏长驱直人。黄帝还准备了80面夔牛大鼓,趁风沙弥漫之时擂鼓吹号以震慑敌人。

突如其来的反攻让蚩尤猝不及防,其军队开始自相践踏、慌不择路,终于陷人崩溃,节节败退。蚩尤无心恋战,向南逃跑;而粗犷骄横的夸父不承认失败,率本部奔大鸿军杀来。忽然一阵狂风,夸父眼着沙子,大鸿自不肯放过制敌机会,拦腰砍伤夸父,夸父军四散奔逃。

黄帝身边众多谋臣一再进言不可放走蚩尤,黄帝采纳群臣意见,联合炎帝族和玄女族紧追蚩尤,在冀州之野将之包围。黄帝命令擂鼓击钟,蚩尤军被钟鼓声震得耳聋眼花、溃不成军。

蚩尤落荒南逃,被黄帝擒获并杀于野外。刑天及蚩尤的部下把蚩尤的尸体偷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下葬的日期——正月初八被定为苗家的国难日。不久刑天与黄帝大战,因寡不敌众被黄帝斩首,但刑天的尸身不倒,他的两乳变成双目,肚脐变成了嘴巴,继续舞动兵器战斗。夸父则在潼关被应龙万箭齐发射死,鲜血染红了潼关。黄帝取得了对九黎族的决定性胜利,九黎族这一支力量融入到炎黄族中。

黄帝、炎帝打败蚩尤后,同盟关系破裂,两个部落战于阪泉,即阪泉大战。经过三次艰苦卓绝的战争,黄帝战胜炎帝。炎帝部落的共工与黄帝战争失败,一怒之下用头碰撞不周山,从此天地西北高、东南低。这次战争后,黄帝向南发展,经过52次战争后天下归附,黄帝由此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大盟主。公元前2698年,黄帝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

传说中,黄帝还是一个大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在地面上建房屋,还发明了车、船和制作衣裳等等。这当然不会是他一个人发明的,黄帝只不过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传说他的妻子嫘祖亲自参加劳动,也有一些发明,养蚕缫丝就是她的功劳。最初人们不知道蚕的作用,那时候只有野生的蚕,嫘祖就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以后就有了丝和帛。

黄帝为创造远古时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代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都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是中华文明有史以来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战争,是黄帝在征服中原各个部落的战争中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地区进行的一场大战。

炎帝和黄帝据传都是少典氏的后裔,当时神农氏统治着各部落,神农氏日渐衰微后。出现了以黄帝和炎帝为首的两大部落联盟。黄帝部落不断进攻周围的部落,很多小的部落纷纷归附,黄帝部落的势力不断壮大。炎帝部落沿黄河向东发展进人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势力不断扩大。两个部落联盟终于在阪泉爆发了战争。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地势险要。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各自占据有利地形,黄帝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部落,与炎帝进行决战。经过3次激烈的战斗,最终战胜了炎帝,炎帝的部落并人黄帝的部落,组成华夏族(部落),黄帝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P10-12

序言

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人类的未来。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然而,很多人对中国历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认识。而在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得一些必需的历史知识,平日生活中难免会错误百出,被视为无知;如若不懂装懂,难免会贻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如果为人师者不懂得一些历史知识,难免要误人子弟,甚至会导致谬种流传。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就是放弃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掌握了历史史实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如何使历史知识更好地普及?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入民间?这又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制《史记》、《资治通鉴》等历朝正史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笔记、演义,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珍视无愧于“历史的民族”的美誉。然而正统史著晦涩的文字、浩繁的卷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错综复杂,对一般民众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很难找到入门之径。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诠释,是大众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读本。

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远古文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与唐、群雄并

立及两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十个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窥斑知豹,进而从中揣摩与品味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同时设立了“相关链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以期对正文进行补充,使读者能对历史事件的相关情况一目了然。此外,本书还配以精美图片,文图对应,互为解释和补充,力求精确、经典。精确是指对历史文物、遗迹、人像等图片的选用和说明准确无误;经典是指每一段历史描述都力求选取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图片。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仅可以增进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认识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本书中,我们尝试为你提供一种更轻松便捷的方式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而是令人身临其境的直观场景。灵动缜密的文字叙述可以让你感受到秦皇汉武的文韬武略、盛唐的辉煌气象;包罗万象的各类图片让你见证疆场的金戈铁马、民间的匠心巧智……清新明快的语言将引导你解读那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剧、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洁明了,并让千古流传的智慧启迪人们今天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通史/中华经典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宛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108530
开本 16开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5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78
CIP核字 2013141839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60
18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