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文艺学美学研究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作者范秀娟)内容介绍:美国著名音乐家耶胡迪·梅纽因说,西方音乐一千年来就是靠一个具有丰富创造性的民间传统来哺育的。推而思之,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艺术,当然也一直靠着我们这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的丰富的民间传统来哺育和发展。民间艺术中包含着独特、丰富的审美经验,其中有不少是主流艺术、高雅艺术中所缺乏的。黑衣壮二声部民歌“诗敏”中使用的长时值的“大二度”和声音程所达到的和谐而又间离的审美效果就一直是专业音乐工作者无法企及的,那是一种公声与母声“公母相磁”形成的天籁之音。可见民间隐藏着无数精致的、富于创造性和活力的文化基因。中国的高雅艺术、精致艺术如果没有富于创造性的民间传统的培育,其独特性和生长性都是可疑的;同样,中国美学如果不建立在对自己艺术传统和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和体验上,这座美学大厦无论多么辉煌也终究缺乏牢固的根基。立足于这一美学观点,论著对聚居于广西西部大石山区的古老壮族支系黑衣壮族群的民歌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由民歌变迁表征出来的审美变迁、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

内容推荐

《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学与人类学学科整合中发展起来的审美人类学。审美人类学主张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概念系统、方法和材料研究阐释审美现象和美学问题,使美学的抽象思考建立在扎实的人类学的实证调查和丰富材料上,激活美学对民间审美传统和本土问题的思考。《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认为将边缘的、少数民族的、听觉性的艺术纳入美学研究的视野,可以突破以往美学研究主要对主流艺术、经典艺术和视觉艺术进行形而上思考从而总结出某种审美原理的传统,有利于美学吸取来自边缘、民间和听觉艺术的审美经验。同时,黑衣壮是融汇了南北壮特点的古老壮族支系,其文化是整个壮族文化的缩影;民歌是壮族社会的文化支柱,对黑衣壮民歌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壮族整体文化的认识和建构壮民族的“族性美学”。本项研究采取田野调查与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多学科交叉兼容的方法,以审美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积极借鉴经典人类学、壮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和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地探索黑衣壮民歌富于生命力的审美观念、文化功能,民歌社会有别于现代艺术制度的民歌化机制,以及由民歌的兴衰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

第一章“黑衣壮:大山深处的古老壮族支系”把黑衣壮放在整个壮族社会文化体系中来论述其族群地位、分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体分析“黑衣壮”这一族群称谓的来源,论述黑衣壮是兼具南北壮特点的壮族支系。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黑衣壮民歌研究在建构壮民族的“族性美学”中的意义。“族性美学”(ethnoaesthetics)是指对各个不同民族、族群的审美经验和思想所进行的研究。族性美学研究以民族或族群为边界,着眼于特定民族或族群的审美形式及其形式背后包含的文化,是对特定民族或族群的审美经验和思想进行深入、集中和比较研究的美学研究方式。民歌是壮族社会的文化集成,以黑衣壮民歌为个案的美学研究,是建立壮民族的“族性美学”的一次重要探索。  第二章“民歌社会:黑衣壮人的审美化生存及其危机”,以现代性理论为视点揭示黑衣壮社会的传统社会、共同社会本质,论述黑衣壮社会以民歌艺术为中心构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论文以一个黑衣壮婚礼描述了黑衣壮社会与歌为伴的审美化生存图景,并通过这一婚礼揭示由于年轻一代喜欢流行歌曲而导致的黑衣壮社会民歌传统的断裂和民歌社会审美化生存方式在现时代遭遇的危机。对黑衣壮人当下的服饰观和音乐观的调查,则更清晰地勾勒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黑衣壮人既留恋传统又疏远传统的矛盾心态。论文指出,在黑衣壮年轻人弃民歌而爱流行歌曲的背后,是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现代情结。现代化的过程是欲望合理化的过程,是对生活的舒适感、新鲜感和丰富感不断追求的过程,它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古老的黑衣壮社会,使黑衣壮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民歌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如舍勒所分析的那样,是“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是“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发生了根本转变”。一言以蔽之,是“本能冲动造反逻各斯”。

第三章“审美认同与文化变迁:从‘诗敏’到‘伦’到流行音乐”,重点分析了二声部民歌“诗敏”和单声部民歌“伦”的音乐风格和填词规则,以及黑衣壮社会经由音乐上的审美认同而导致的文化变迁。“诗敏”是古老的壮族“诗”类民歌,也是黑衣壮唯一的传统民歌种类,是黑衣壮人借以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族歌”,其风格古朴、浑厚、典雅、庄重、气息悠长,演唱基本方式为两男两女对唱,集体性强;“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遍流行于黑衣壮村落并对族歌“诗敏”形成强烈冲击的外支系单声部民歌,高亢、嘹亮、豪爽、抒情,演唱基本方式为一男一女对唱,填词规则灵活,较“诗敏”自由。流行音乐是近年来随着“电视村村通工程”而进入黑衣壮社会的,深受黑衣壮年轻人喜爱,对民歌传统形成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冲击。黑衣壮地区的音乐从“诗敏”到“伦”再到“流行音乐”是一种令人深思的审美认同和文化变迁。论文认为,审美认同是对他族群、他民族、他社会等异文化中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发生兴趣并给予肯定性评价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审美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往往以审美认同主体对异文化中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悦纳、欣赏为基础,从而使审美认同主体自觉地把异文化中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植入自己的文化之中,视异文化中的审美活动和艺术为自己所在族群或民族的审美活动和艺术,自觉进行类似或同样的审美活动、艺术创造,最终导致审美认同主体原有文化的变迁。无数的文化变迁正是从审美认同开始并以审美认同为标志的。黑衣壮人对“伦”和“流行音乐”的接纳,是黑衣壮族群对异己文化、强势文化的两次审美认同,这两次审美认同极大地改变了黑衣壮的文化传统。黑衣壮地区流行的歌,从集体性强、编词难的二声部“诗敏”,到演唱和编词都较为自由、曲调有多种变体的单声部“伦”,最后到只需模仿、无需填词、自我宣泄的流行音乐,这是一个个性萌动和增长的过程,是生命的感性欲望增长而神圣精神滑落的过程。一言以蔽之,是现代性慢慢累积然后发生裂变的过程。个体的生成是现代性的标志。从唱“诗敏”到唱“伦”,体现了黑衣壮社会已经萌发和增长的个人意识。这种不断增长的个人意识,最终在新一代黑衣壮人喜爱的现代流行音乐里得到了表达和宣泄。因此,从“诗敏”到“伦”再到现代流行音乐,是黑衣壮人个人意识从无到有逐渐壮大的过程,是黑衣壮社会个体生成的过程。或者说,从“诗敏”到“伦”再到现代流行音乐,是黑衣壮人对现代世界一步一步认同的过程,也是现代世界对黑衣壮社会一步一步切入的过程,新一代的黑衣壮人正在流行音乐和牛仔裤中被塑造成为“现代人”。这一过程清晰地反映了黑衣壮社会经由审美认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审美化生存走向功能性生存的历史性转型,以及蕴藏在社会转型背后的时代精神由彼岸到此岸、由神圣到世俗、由精神到身体、由集体升华到个人宣泄的深刻变化。

第四章“黑衣壮社会的民歌化机制”,着重分析黑衣壮歌圩“风流街”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民歌社会的民歌化机制。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着眼于审美与艺术的制度层面,即通过对审美与艺术符号在文化语境中的具体表现来找出其背后隐藏着的被社会约定俗成的一套规则与禁忌。习俗、惯例、仪式、禁忌、节庆等是审美制度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因为这些文化事项是审美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歌圩是黑衣壮社会的重要节日,是黑衣壮审美制度的枢纽性环节,其本质是“祈丰年、节农劳”,外在表现为男女春秋欢会、群歌对唱、以歌交情、倚歌择配。歌圩上飞扬的情歌表达的是一种艺术化、仪式化的神圣情感。黑衣壮歌圩历经明清时代的“改土归流”、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等几百年间的严厉禁止和打击,却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这意味着在黑衣壮民间有一个强大的民歌化机制,保障着民歌传统的传承。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黑衣壮两性关系和婚姻。较为平等的男女两性关系,对“性”的严肃庄重的态度,“歌化”的自由而又端庄的两性交往方式,视婚姻和不落夫家期间的“同年”恋情均为神圣的婚姻观和情爱观,“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这些都是民歌和歌圩的制度性保障,从而构成了民歌社会的歌化审美制度。比格尔把艺术的历史概括为三种形态:祭祀艺术、宫廷艺术和资产阶级的艺术,民歌不属于这三种形态,它是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又是真正的艺术。威廉斯把艺术的社会体制区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保护人制、市场制和后市场制。这也不是民歌社会的艺术制度,民歌社会的艺术制度是“大众公认制”,歌师是社会大众公认的最高级别的歌唱艺术家和教育家。民歌既没有依附于保护人的不自由、也没有屈从于市场运作的不自由,这是一种更为自足和独立的艺术。但是今天这种艺术正在衰落,因为它所依存的传统社会正处于急剧变迁之中,民歌社会正在遭遇现代性。由此可见,“自足和独立”永远是有限度的,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生长的土壤,正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说,世界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自律性永远是一个神话。

《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的作者是范秀娟。

目录

导论:走向民间、走向田野的审美人类学

一、国内外审美人类学发展概况

二、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深层次整合的意义

三、黑衣壮民歌:审美人类学的个案研究

第一章 黑衣壮:大山深处的古老壮族支系

第一节 壮族及其支系黑衣壮

一、壮族:岭南的土著和歌者

二、黑衣壮:南部壮族地区的古老壮族支系

第二节 黑衣壮民歌与族性美学

第三节 对黑衣壮聚居区的田野调查

第二章 民歌社会:黑衣壮人的审美化生存及其危机

第一节 民歌社会的审美化特征

一、民歌社会:从现代性理论观之

二、歌满人生:黑衣壮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

第二节 审美化生存的危机: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

一、透过一个黑衣壮婚礼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黑衣壮审美观

三、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

第三章 审美认同与文化变迁:从“诗敏”到“伦”到

流行音乐

第一节 作为族歌的二声部山歌“诗敏”

一、双声“诗敏”

二、“诗敏”的音乐特征:古朴、浑厚

三、“诗敏”的词:含蓄与谨严

第二节 单声部的诱惑:“伦”

一、传入黑衣壮的外支系单声部山歌“伦”

二、“伦”的音乐特征:高亢、嘹亮

三、“伦”的歌词:自由的变奏

第三节 “诗敏”——“伦”——流行音乐:审美认同

与文化变迁

一、“诗敏”——“伦”——流行音乐:从封闭到开放

二、“诗敏”——“伦”——流行音乐: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四章 黑衣壮社会的民歌化机制

第一节 “风流街”:审美制度中的节 日

一、黑衣壮歌圩——“风流街”

二、“风流街”:神圣时空中的聚会

三、情歌:“风流街”之“风流”

第二节 审美制度:黑衣壮社会的民歌化机制

一、民歌社会与民歌:自足的社会与自足的艺术

二、“风流街”:民歌社会的民歌化策略

三、两性关系与婚姻:民歌化机制的核心

结束语: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文艺学美学研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秀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43670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3222212
中图分类号 I207.7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