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去珠峰(一个老山友的登山笔记)
内容
试读章节

休息了两个小时后,我们再次被叫到位于人山口的医务室进行第二次体检。每人大约五分钟,但这次确是非常仔细。果然,老张和方泉被查出问题,肺音嘈杂,是长期吸烟的缘故,导致含氧量也低,要求第二天老张再复查。两人紧张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不得不拖行几百米复查,幸好勉强得过,满脸堆笑地回来了。在大家的批评下,两人对天发誓,终生戒烟!

我在陪同老张复查时看到一对比利时的夫妇,被检查了大约半个小时。出来后告知,男的肺有积水,不能上山,女的可以继续前行。两人当下十分犹豫,不知如何是好。我们表示同情,也有些后怕。放弃还是坚持,对任何团队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特别是对于我这个队长来说。

很快,我们的考验就到了。骑骡子下山的老张◎12月22日

我们在大本营休整一天,消除第一天上山的疲劳,同时也是适应高山环境。阳光明媚,我们坐在常设的帐篷内,透过窗子不时地远眺近在咫尺的阿空加瓜山。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两个营地,“墨西哥营”和“加拿大营”,分别为4900米和5100米。姹紫嫣红的帐篷随风抖动,看上去像是在远处不停地招呼我们上去。我们按捺不住期盼的心情,不断地捕捉着上山和下山的人群。

12月到1月中旬是阿空加瓜的登山旺季,平日都有两三百人在大本营和上面的六个营地驻扎,每天都有人上上下下。这一天,我们看到两拨人登顶下来,晚上就在大本营庆功唱歌,十分令人羡慕。

第二天,我们五人跟着两个向导开始适应性登山,经过五个小时到达“加拿大营”,忽然感到阵阵冷风。向导建议我们穿上羽绒服,在风中吃了午饭,然后便迅速下撤。我们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便回到帐篷。下边天气仍然很好,事实上很热。小牟便张罗洗澡。考虑到生病的概率,大家不断劝阻,我不得不行使队长的权力。

老孙突然提议大家一起剃个光头纪念一下,也许是高原反应,几位男士根本没有考虑便成为老孙的试验品。阳光下,几个秃头成为一时间的风景,当地导游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们,这些中国人要干什么?

24日是圣诞夜,晚上庆祝酒会。第二天开始正式登山。之前必须体检,大家都过了,但老张又因含氧量和高血压指标被要求复查。看到老张夜里喘气的样子,大家都感到他恐怕是凶多吉少,默默地为他打点行装准备下山。果然,第二天早上的指标并没有变化,于是,我们第一个队员被淘汰了。好在老张是首次突破5100米的高度,心满意足地骑着骡子下山了。一个守山的会计师

12月28日

经反复讨论,我和孙冕决定留下继续等待天气好转。牟与方和导游一起下撤。方泉将高山鞋给我,牟也将睡袋、手套等全部留给我用。大家依依惜别,互道珍重。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帐篷里一周后,突然分道扬镳,都有惆怅之感。

全队一撤,我们立即没有栖身之地了。向导丹尼尔留的一个线索也没有任何着落。原来的营主因与丹尼尔关系不好,要求我们在两个小时内将所有东西撤出。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我们背负着小包,一个一个营地去找新的向导。累了,就在大本营一个空空荡荡的酒吧中焦急地等待回音。

天不负我,一个叫马克的人主动找过来,提出愿意帮我们安排。原来,几个中国人结队到此仍是新鲜的事儿。上周,老张打了电话,居然是那里的第一通给中国的电话。

P26-P27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心高志远,攀上了地球最高峰。如果我们注视着同一个高度,那里定会出现让人们永远不舍的情缘。祝贺王巍先生登上珠峰,也祝贺他新书出版。

——三浦雄一郎 曾三次登顶珠峰,并以80高龄登顶珠峰的日本国民英雄

登雪山难,但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尤其像我和王巍这样经历过“文革”、习惯吃苦的老男人。热心创建金融博物馆的王巍,能分配出时间去登珠峰确实是个挑战!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从学者到企业家再到登山者的故事,没有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更没有名利炒作,活脱脱一副理想男人的理想之路。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轴首先算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吧。珠峰归来一个多月,王巍最新轴上的“歪理邪说”是他认为登珠峰不用锻炼身体。因为他的确不怎么跑步、游泳、打球之类,并且过去三次挑战新的海拔高度都是状况连连,似乎登顶珠峰不但不用提前锻炼,而且关键时刻还非得摊上啥自虐的病不可。

——方泉 《融资中国》杂志总编

后记

醉氧:装酷还是脑残

登珠峰用了两个月,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还有三天时间在被称为死亡线的7500米以上。缺氧是常态,各种症状的高原反应主要是缺氧形成的。同样,登顶下来后,也有一个醉氧的过程,即从缺氧状态突然下降到正常状态,刚刚适应缺氧的身体又遇到了富氧,各种不适应接踵而来。

罗塞尔队的教练都建议我们回到大本营后,最好徒步四天从海拔5000多米走到海拔3000米,然后飞回加德满都待上两三天,再返回北京。这样,中间降低高度会减缓醉氧的程度。不过,大家归心似箭,基本都是从大本营搭乘直升飞机下来,两天后便回到了北京。我、方泉和王静三位都是5月23日登顶,25日到大本营,27日晚回到北京。

醉氧的症状各有不同。白天嗜睡,夜里失眠,比调整时差更困难,持续一个月左右。精力不集中,神情恍惚,总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健忘失忆,丢三落四;讲话明显嘴巴跟不上思维,经常语无伦次,语焉不详。这是我和方泉的共同反应。我自己还有干咳、消化不良、疲惫等问题,这也许是我身心放松后,许多老毛病表现出来了吧。

下山后,我一周内连续参加了几个会议,据说都有反常状况。

回京两天后的29日,在全国工商联举办的旨在颂扬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36条措施座谈会上,我一反前边几位拥护文件的发言者,挖苦36条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发问一声,如果36条是个好文件,为什么用了五年都落实不了,还要再弄出一套新的?这样面面俱到的口号有实际价值吗?满座惊愕。幸亏后面发言的任志强老兄言辞更是嚣张,比我更成为焦点。他直接抨击这些文件是歧视性政策,如果接受36条的指导就是承认了中小企业的小妾地位。结果,统战部部长中午请客将我和老任待若上宾,特加抚慰。

31日在国际金融博物馆主持了荷兰之夜活动。在荷兰财政部部长和荷兰大使等几十位嘉宾意兴正浓的时候,我作为主人,居然先期离去,奔赴西直门,参加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活动。被主持人任志强点名叫到500位听众面前,数落我脑残志坚。我也是很不争气地上台便踉跄两下,只好自嘲登珠峰下来一定不装酷,老老实实读书做人,至少不会像任志强那样在微博上以导师自居整天给下一代灌输心灵鸡汤。

一次去工商联汇报工作,将装着钱夹的背包落在领导的办公室里。中午请人吃饭,不知钱包去向。只好在车里将所有付停车费的散碎银两都搜刮出来。凭着脸熟,服务员借我差价方才过关。这类事接二连三出了好几次,弄得我很是狼狈。

毕竟登珠峰的不多,许多朋友都约我吃饭喝茶,很好奇我在山上的经历。我大部分都回绝了,主要是自感体重下降了17斤,达10%以上,“单寒骨相难更,席帽青衫太瘦生”。不如在家休息。此外,我为两个月的登山,基本将出差都调整到6月以后,结果,我连续在首尔参加了亚洲并购年会,在东京如约拜访了三浦雄一郎一家,在纽约参加了全球金融博物馆协会,在巴黎又参加了一个国际论坛。这一转就是一个月过去了。

醉氧期间作息非常不正常,我就利用零碎时间整理登山日记,不断回味细节。同时也与山友不时小聚,在此期间学会了使用微信平台,体验社交群的感觉。在微博上不时发出几张珠峰照片和关于登山的文字,获得一批山友和粉丝的呼应,满足了一下虚荣心,同时,也在尖刻的批评意见中控制自己的表现欲和装酷情怀。

上山前交稿的《金融可以颠覆历史》一书已经出版,应我的母校邀请,7月14日到五道口讲了一次混搭的题目:《金融可以颠覆历史,登山自然丰富人生》。汤世生主持,方泉和柳红点评。200多位校友和山友出席,很是热闹。幽默但严谨的老朋友汤世生引用了一段资料,让大家肃然起敬。他援引Richard Salisbury和Elizabeth Hawley发布的数字表明,从1953年5月29日人类第一次登顶到2013年5月29日,60年共有19474次攀登尝试,3698位攀登者完成了6206人次登顶,有记载共240人死亡。想到自己成为一个幸运者,很是自豪。

在王潮歌的一次家宴上,遇到了前年登顶珠峰的《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冕,也是我登山的老搭档了。他告诉我,下山后至少有三个月神情恍惚,丢三落四。所以他整天周游各地去寄情山水,犯些错误,美女们都可以理解。我顿时心安下来,还有两个月时间可以闲混,于是,便认真整理了登山日记,争取完成一本闲书。

7月26日,为纪念登顶珠峰两个月,方泉与我一起组织了去海坨山的恢复性攀登。一天阴雨,我们从西大专科攀到崖口处便休息了。16个山友上下六个小时的训练和一顿丰盛农家饭,让我们恢复了以往的状态。方泉甚至开始筹划下两次野心勃勃的探险。

8月3日,北京国贸大厦有个垂直马拉松比赛,来自全球的高手都来参加。大约是我们一年前曾自发组织过一次偷登吧,国贸中心的廖晓琪董事长给我安排了一个机会,邀请部分登了珠峰的山友混在业余选手中参加。中国投资公司的高西庆总经理也带来一批大小朋友,我们被编在最后一组。王静在外地不能加入,但赞助我们一批排汗衫,弄得有模有样的。廖晓琪亲自鸣枪,高西庆一马当先,一路保持到顶层88层。肖逸君和方泉在我前面,我用了23分钟。柳红紧跟其后。到了顶层,阳光灿烂,北京的天气也很给面子,晴空万里。

醉氧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如同调整时差。从顶峰下来自然喜悦和兴奋,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许多平凡琐事不免不屑一顾了,自然有欣赏你的朋友代劳一时。大家的好奇心与自己的虚荣心风云际会,如果控制不住必然会有一番意念演绎和豪情抒发。大家对醉氧状态的容忍也会纵容自己变本加厉地撒娇和放肆,从言语到行为都可能会进入一段飘然的状态。随时间淡去,围观者日益减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回来了,醉氧也就消失了。

从爬海坨和登国贸之后,我就算结束了醉氧,不再装酷了。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从哈巴雪山起步

我的登山情结与经历

2004年四川:四姑娘山的远足

2005年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呢

2005年西藏启孜:老庄之道,源远流长

2005年欧洲厄尔布鲁士山:登山的技术

2007年西藏墨脱:与门巴人的争执

2007年南美:尽兴而归的阿空加瓜故事

2008年新疆慕士塔格铩羽:登山可以不登顶么

2009年南美:阿空加瓜登顶之旅

2010年新疆:慕士塔格登顶日记

山友与驴友的差异

为什么有能力的人常常不能登顶

第二篇

攀登珠峰的56天

登山日记

徒步13天:卢卡拉到珠峰大本营

训练和适应:罗伯切山和恐怖冰川

登顶与下撤:想象与现实

第三篇

珠峰山友素描与杂记

日本冒险家三浦雄一郎:80岁第三次登顶

夏尔巴队长普马扎西:8?000米以上全球登顶第一人

新西兰领队罗塞尔:最权威的珠峰领队

方泉队长:患难与共的山友

登珠峰要如何锻炼

登珠峰是爬南坡还是爬北坡

大本营的举止规则

我的珠峰行装清单

耳闻目睹的珠峰死亡

珠峰的拥挤和登顶窗口

后记

序言

自序

此刻,2013年4月24日凌晨4:40,我和多年的山友方泉正在海拔5900米的Lobuche山的帐篷里。这里可以看到整个珠穆朗玛峰和邻近的洛子峰,还有其他许多不知名的超过8000米的邻峰。8000米以上的可不止山友们耳熟能详的14座啊!

珠峰海拔8844米,这是地球的最高峰,也有称她是第三极,与南北两极共同支撑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人类尝试登珠峰始于1921年,英国人马洛里和他的助理1924年遇难于峰顶附近成为历史之谜,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成功登顶于1953年。目前,全球攀登珠峰的人已经成千上万,登顶的也有三四千人了吧。(据五道口校友汤世生援引Richard Salisbury和Elizabeth Hawley发布的数字表明,从1953年5月29日人类第一次登顶到2013年5月29日,60年共有19?474次攀登尝试,3?698位攀登者完成了6?206人次登顶,记载共240人死亡。)

与当年原始条件下的探险和牺牲相比,今天如此便利和安全环境下登珠峰成为一种休闲方式的选择。不过,在刚刚热起来的中国,登珠峰还弥漫着神秘、励志、灵修和抒情氛围。于是,我和方泉等也很矫情地选择人类登顶60年纪念日去珠峰了!

真正让中国人揭开珠峰的神秘,发现珠峰的平凡的,无疑是中国著名企业家王石。2003年,王石通过商业登山的方式在电视直播中坚定地登上地球之巅,强烈地震撼了当时笼罩在“非典”阴云下的中国社会,他带给人们自信和探险的力量。无论是否理解或欣赏王石,他带给登山界和企业界的积极影响都是历史性的。我也非常幸运地成为受到他直接推动和启蒙的山友之一。

自2003年以来,笔者登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13座雪山,爬了1000米以上的城郊小山数不胜数,也算是资深山友了。在相继登顶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2004年)、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2005年)和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山(2010年)后,终于有机会来珠峰了。

两个月的光景,除了适应训练和冲顶外,如果没有一件值得专注的事情,会非常难熬的。聊天、打牌、连成语、看书和冥想,我在过去10年登山经历中都体验了许多回。这次我将一路所见所闻、所思所为都尽可能记下拍下,发给亲友并留作自己以后的回忆,不过,刚才夜半醒来,忽然想起,也许可以出版,为越来越多去珠峰的山友提供参考。无论是否能登顶,成败的经验都是有意义的。我与方泉讨论,他非常熟悉我的风格,他坚定地说:在这么多励志的登山书中,你干脆就写一本《登珠峰,不装×》吧。

嗯,如果我写登山,主要是分享体验,并非励志,布道人生价值。重要的是真实记录,无意升华,树立勇者形象。登山是选择生活,登山是检验体能,登山是亲近自然,登山是修炼人性。  登山就是登山,如同许多人喜欢钓鱼、打篮球和打太极拳一样,是一种生活状态。登顶珠穆朗玛峰与钓鱼冠军、联赛冠军和太极拳王一样,都值得骄傲和庆祝。

登山曾是探险。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和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都是耳熟能详的楷模。登山曾是荣誉。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以及各国首登珠峰人士都曾为国家和自己带来巨大名声和历史地位。

在登山的神秘感下,人们的追随和羡慕目光会诱发讲述者的英雄情结,渲染和提升惊险故事,渐次地自我强化文学记忆,登山自然成为少数成功人士的话语权。在登山的荣誉下,传媒和商业的选择和强化会淘汰大部分平庸却真实的登山过程,蒙太奇般地组合各种环境和动作,挖掘出当事人潜意识中期待的经历而文字化。

登山成为时尚后,越来越多的登山族即便无力投入真正的登雪山、闯极限的壮举中,也自然会在城市周边结伴爬山的活动中努力捕捉并意淫道听途说的轶事,脑中浮现着《垂直极限》《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等美剧大片的情节。全套名牌登山行头和大汗淋漓的状态更使自己成为瞬间勇士。

也有许多尚无力无暇参与远征的人,对于登山本来就不理解,更是对登珠峰的人怀有阴暗的想象力。以为只要有了钱,一切都可以摆平,甚至可以被人抬上顶峰。的确,你必须用大笔费用支付两个月的食物、住宿、路绳、氧气和各种服务,但是8844米的海拔高度你必须一步步自己爬上去。没有人能拉你上来,或拖你下去。登山队在登顶之日安排的夏尔巴协助也是同样艰难地与你一起登顶。我的夏尔巴那旺只有19岁,瘦小干练。他只有三件事可做:引领夜路;不时地帮你锁路绳;等你倒下了就标记好以后安排人拖尸。

不过,对于登山的过度渲染和意淫,也许更是伤害了自然精神。笔者这次在珠峰大本营见到了太多完成七大峰和多次南北坡珠峰的男男女女,他们都非常平淡地对待自己的成就,没有因此著书立说,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他们有教授、学生、医生、企业家、护士、摄影师和家庭妇女。因此,笔者在写这本日记时不免有不安的感觉。

其实,就笔者10年的登山体验而言,极限登山只需要四个要素:有钱、有闲、有意志和有体力。登珠峰大体在25万~40万元人民币(2013年价格),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都在5万元人民币以上。登珠峰需要两个月时间来适应,海拔7000米以上都需要两周时间。耐力远比体能重要。您想,2013年日本有位年满80岁的老人三浦雄一郎登珠峰,以前也有无腿或双目失明的人成功登顶珠峰,您还有什么问题呢?

普通爬山则更简单,喜欢就可以了。

山在那里,想爬就去,缘分所在,不必过于自雄、自壮和自恋。  是为序。

2013年4月23日拂晓

6月28日定稿

内容推荐

《去珠峰(一个老山友的登山笔记)》编著者王巍。

《去珠峰:一个老山友的登山笔记》主要是分享作者登山过程中的一些体验,并非励志,布道人生价值。重要的是真实记录,无意升华,树立勇者形象。登山是选择生活,登山是检验体能,登山是亲近自然,登山是修炼人性。

编辑推荐

《去珠峰(一个老山友的登山笔记)》编著者王巍。

我写登山,主要是分享体验,并非励志,布道人生价值。重要的是真实记录,无意升华,树立勇者形象。

登山就是登山,如同许多人喜欢钓鱼、打篮球和打太极拳一样,是一种生活状态。登顶珠穆朗玛峰与钓鱼冠军、联赛冠军和太极拳王一样值得骄傲和庆祝。

登山是选择生活

登山是检验体能

登山是亲近自然

登山是修炼人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去珠峰(一个老山友的登山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44060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2013244963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