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藏着的关中
内容
编辑推荐

《藏着的关中》是一本图文本。书中的照片最早的摄于1971年,最晚的摄于2002年,时间跨度为31年。在这31年中,作者胡武功把镜头对准了数千年来关中人断续重生的文化血脉,对准了他们的悲喜哀愁以及对命运的承受与无奈。其中,作者最看重的要数《麦客》与《民工》这样的章节。从改革之初,他就开始关注麦客以及后来的进城民工,通过对他们的实拍,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对关中、对西安城的不寻常意义。

内容推荐

胡武功编著的这本《藏着的关中》是一部集四十多年拍摄的影像资料和15万字作者亲身体会的较为系统介绍关中自然地理、历史遗存、百姓生活、地域文化的图文书。作者以民间视点,用纪实手法生动地记录了近半个世纪在关中大地亲历的千种风情、百种变化。

目录

自述

渭河

秦岭

帝陵

城市

民居

习俗

宗教

信天主教的农民

社火

秦腔

城墙下的古戏班

拴马桩

民工

麦客

后记

试读章节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关中是渭河的冲积平原。渭河流经西安附近时容纳了泾、灞、泸、沣、滴、涝、涌等七水。因此,历史上号称八水绕长安。八水似乎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传说远古时代,女娲在这里补天并缔造了人。考古发现,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灞水之滨。六七千年前,半坡人在浐河岸边开始了新生活,留下闪烁着智慧人光芒的新石器、新住居、新文化。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的文字史料是《国语·晋语》,书中说:“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根据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在渭河流域。姜水在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的漆水河,两河都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成全了两位部落首领,后来两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胜,实现了人文初祖的宏图大略,两部落也逐渐融合为华夏大家庭。华夏族到汉朝称汉人,到唐朝称唐人。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后来西周人得势,在镐水两岸建都,发布周礼以治天下。再后来星转斗移,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模式,到汉时又以“尊儒”为旗帜,“霸王道杂之”,成为后世统治的永则范式。而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人及其汉字、汉文化等也都因大汉帝国而得其名。秦阿房宫、汉未央宫都建在渭河边上,秦汉两朝并修渭河大桥把咸阳与长安紧密联系起来……

关中人把高而平的地称作原。由于地壳运动,“八水”冲积,西安附近形成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原。当我们走到渭河与灞河之间的龙首原时,可看见昔日汉王朝的城郭;当我们来到灞河与浐河之间的白鹿原时,可想起项羽军驻灞上摆起鸿门宴的英雄气概;当我们登上浐河与涌河之间的乐游原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唐朝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绝唱。当然,还有相传出产过6斤重谷穗的神禾原,西汉名将周亚夫驻军的细柳原和出土过世上最早的纸张实物标本的铜人原。总之,在渭河冲积成的关中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能体会到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的气息。

我出生在灞水之首,成长在泸河之滨,少年时代的情景常常因见到这些河水而回流在眼前。那是一个灿烂的黄昏,在浐河边一片林木丛生的坡地上,有一群披头散发、腰裹麻片的男女手握石器砍树拓荒;背面的山涧,有人手执树权与石块,围猎一只野山羊;而在弯曲的河边,一少女双膝下跪正在汲水,用的是一只尖底陶瓶,上边印有鱼纹人面图案。这不是我的幻觉,这是当年新建的半坡博物馆中的一幅油画。我的第一节历史课就是在这个博物馆上的,这幅画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从此,我喜欢约小伙伴在河边玩耍。在这昔日的皇家京畿的草丛石滩上,随手可捡得已成碎块的瓦当。我与伙伴常常用瓦当打水漂,看谁的瓦当在水上漂的次数多、抛得远。即便是在闹大饥荒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仍然喜欢去河滩抓青蛙、偷红薯。我学着半坡人的样子,头戴柳条圈,穿着补丁短裤,光着上身和脚丫,用自制的小铁又偷猎在水边喘气的青蛙。夕阳西下,趁农民收工回家,钻进他们的红薯地,偷挖已长胖起来的薯茎。然后点起篝火,烧烤我们的猎物。那时我不愿上学,坐在教室里实在挨不住饥饿的折磨。逃学来到河边,虽然更饥饿,但总会有一顿自制的晚餐,可以缓解一下咕咕饥肠的呜叫。我还喜欢农民在田间搭盖的茅草棚,当地人叫它“庵子”,它的外形非常像半坡人那半窖穴式的房子。我常常与伙伴趁无人时钻进去玩耍,那感觉仿佛走进原始人的居室。

我对渭河系统而理性的认识,始于1992年拍摄《八百里秦川》专题时。那时,我们“陕西摄影群体”中的六七位摄影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沿着渭河用照相机记录了两岸的人文地理、习俗风情。后来我又一次从渭河源头的鸟鼠山出发,对渭河作更加详细的考察。当我把自己热烈的情感投入渭河考察后,深切感到这条既是母亲河又是历史名河的丰腴和贫瘠、古老和沧桑。

渭河有200多万年的历史,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的品字泉,流经甘肃、陕西两省,全长800多公里。秦陇人称之为禹河,据说与大禹治水有关。鸟鼠山名气很大,被中国许多史书频频提及,它与中华民族有着不解之缘。当然在关中还有一条河,叫泾河。泾河与渭河流量都很大。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带有大量泥沙,古时十分混浊。渭河由于上游植被较好,河水相对清亮,所以就有了“泾渭分明”的成语。人类自古以来即择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财富之源、文明之源。正因如此,渭河平原才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的奠基地,以至于周、秦、汉、唐等10多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千年之久,从而确立了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世界地位。

P10-12

序言

读胡武功

读胡武功,让人怀旧,也让人怀恋。

怀旧是人类情感领域的一大块。

怀恋过去是人对生命的咀嚼与反刍,生命的滋味就在其中。与之相对应的是憧憬未来,那是对生命的幻想与期待,生命的价值就在其中。

读胡武功,让人幽思,也让人冥想。

人生的意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想过,想来想去还是没意义。只有哲学家在深入地探究和梳理,但结果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把人打得晕头转向,大多还是坠入玄奥的境地。

读胡武功,让人感悟,让人感慨。

一位朋友年近九旬的母亲,在病床上敕命几位孝敬的儿子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物给她医疗,声称“我还要活,我还没活够”。当大家半开玩笑地问她“您活的心劲咋这么大”时,老人一语道破让所有哲学家都纠缠不清的人生的意义:我还要经世事哩!

经世事、过光景,也许就是人活着最真切的意义之所在。

世事难料,光景瞬息。正是这难料和瞬息,才使人生充满神奇和魅力。这种神奇和魅力何尝不是造物主给人类生命设置的一个魔障?这个魔障又何尝不是一种恩赐?

人类智慧恰恰就在这恩赐的魔障中左冲右突,洗礼升华。

摄影技术的诞生无论如何都应算是人类智慧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中升华的成果之一。稍有遗憾的是有点太晚了,不然的话,我们定能很真切地看到苏东坡的潇洒、李太白的浪漫、秦始皇的霸悍,至少兵马俑坑的建造场面是不会遗漏的。

我们生而有幸,能比前人、比古人更多地沐浴在人类智慧的空前成果之中。如今,我们已将“摄影”普及到大人小孩都能举手成拍、信手为之的程度,“摄影”这个曾经是“高富帅”的宠儿几乎是一夜之间“沦落民间”,唯其如此,成就一个真正的摄影家更显其难、更见其贵。

我等有幸能近距离地、知热知冷地沐浴在胡武功的摄影智慧之中。

读胡武功,让人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单纯与执着,也让人感受到艺术作品大朴不雕的魅力。

摄影家胡武功以经世事的热情、过光景的态度,将摄影与人生融为一体,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他置流派纷呈的摄影于不顾,坚持以摄影最本原的功能对准生活的底层大众,记录生活的原生态,一步一个脚印,踏遍关中大地的山山峁峁,走遍关中乡镇的村村落落。镜头所指,尽是不同生存背景下的男女老幼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情一境、一点一滴。穿越三十多年的光阴历程,翻阅数十部光影著述,光阴都要驻足,光影都会感叹,一个不动声色地躲在生活边上的赤子情怀浸透在数以万计的图片中。他天赋使命,著就一段关中图像史;他截留光景,让人们把曾经经历过的转瞬即逝的生活情境展卷寓目、把玩回味。许多真实原生的人物生活场景信手拈来,不事雕饰而机趣匠心,不禁令人叹服他作为纪实摄影家敏锐的发现力和表现力。

读胡武功,让人苦涩,也让人甘甜。

摄影家胡武功让平常生活出场,让平凡人物亮相。婚丧嫁娶、喜怒哀乐,大多在贫瘠荒凉的恶劣生存背景下展开,他们苦中作乐、自嘲调侃、幽默达观,既顺从命运又不屈从命运的生存智慧几乎是白描式表现。

胡武功以学者的素养、文人的情怀、艺术家的眼光、史学家的责任心系一处,几十年如一日记录一个地区的生活演变,其史诗性、艺术性、历史性不容置疑。胡武功属于时代,也肯定属于将来。

读胡武功,让人奋进,让人坚韧,更让人对他心生尊重与崇敬!

马河声

2014年2月17日于长安懒园

(作者系著名书画家、评论家)

后记

摄影对我只是工具,激励我活着的工具。我不为摄影而活,但我活着必须摄影。用摄影记录生活、解读人生、认知社会是我逐渐形成的摄影观。30多年过去了,偶尔翻阅20世纪60年代中期初学摄影时拍的照片,我发现其中就蕴含着这种观念的因子。我曾经幻想着摄影能成为实现艺术追求的目标,但很陕,理想连同移栽过来的信仰一起破灭了。饥饿的烙印与文化专制的创伤,使我只能脚踏实地回到民间俗人中来,以平民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用纪实手法展现关中八百里风情。我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上这样一条摄影之路。

藏着的关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首先藏在民间,藏在我这些以平民意识与纪实手法拍摄的照片中。为拍这些照片,我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抑或年节,我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无暇颐及年迈的父母。尽管他们不懂摄影,但他们凭一种亲情坚信我在做正事,给予我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而那些长期以摄影权威自居的所谓“革命理论家”却给关注平民生活及其生存状态的摄影者冠以“土、老、破、旧”的帽子。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土、老、破、旧”的照片终于显现出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们再不可重生了。

在一个作秀、做美的流俗时代,我恪守平凡与拙朴、自然与寻常。在我眼中,关中人用世代文化承传的每个天日填塞着岁月的纵深。面对他们,先记录下来是最重要的。而以往的历史之眼,有谁正视过他们?摄影就是摄影,简洁直录才能使之生根在自己的本体上。

关中文明的盛衰起伏,是秦人生命长河中翻滚的波澜。瞬间的流变,都体现着种群血性、命运轨迹和文化传承。因此,回到民间,贴近了普通人生活的烦琐,也就贴近了真实,贴近了国情。记录下凡人俗事这一个个从未进入大雅之堂的瞬间,必将为摄影注入生活的厚重,为历史增添现实的鲜活,为读者提供一些看后的静思。

《藏着的关中》已经出版整整10个年头了,不断有读者向我索要。而我仅存的一本还是从朋友张利铭处拿来的。这次再版,在原来的基础上,我对文字和选人的图片作了必要修订与调整,新增加250余幅从未发表过的照片。这些老照片最早的摄于1971年,最晚的摄于2014年,时间跨度43年。经过时间与岁月的洗礼,它们都经受了考验,每一个瞬间都与被历史遗忘太久的普通关中人命运与遭际相关,与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方式相关,与他们的习性及愿望相关。总之,与数千年间关中人断续重生的文化血脉相关。

不是说如今是读图时代吗?“读”字由“言”和“卖”合成,有言卖出才有读,可见言与读自古就是一种交易关系。信息与知识也是商品,是有价值的,因此,才被自觉互换。言不仅能换来阅读与传播,还能换物、换权、换地位。这说明言是分类的,分功能的。影像也一样,无论面对哪种类别与功能的影像,既不能强制人读,也不能强制人不读。读图应是一种相互的自愿行为。

本书再版之际,我要再次感谢我的关中父老乡亲!同时感谢薛保勤、马来先生以及西北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再版所付出的努力,感谢编辑和所有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与同事。就在我夜以继日整理编辑书稿期间,久病不起的母亲于6月2日离我而去。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以表我的不孝之心!

胡武功

2013年6月28日

改定于2014年3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藏着的关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武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433806
开本 16开
页数 5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2.076
CIP核字 2014062029
中图分类号 K924.1
丛书名
印张 32.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70
215
4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35:35